农业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农业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农业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农业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农业生产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作业指导书TOC\o"1-2"\h\u800第1章农业生产概述 4132961.1农业生产的定义与分类 4255551.1.1粮食作物生产 4217991.1.2经济作物生产 4262131.2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426661.2.1现状 4165891.2.2发展趋势 431033第2章土地整理与改良 5134182.1土地整理 5122662.1.1土地规划 5263332.1.2土地平整 5295962.2土壤改良 5283612.2.1土壤质地改良 5139452.2.2土壤酸碱度调节 570292.3土壤肥力保持与提高 6167112.3.1有机质补充 6303792.3.2科学施肥 6128992.3.3土壤水分管理 6149112.3.4轮作与休闲 617807第3章农作物种植规划 6325503.1作物种类选择 6131183.1.1分析气候条件:根据当地气温、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筛选出适宜生长的作物种类。 6230543.1.2土壤特性评估:根据土壤类型、肥力、酸碱度等指标,选择对土壤适应性强的作物。 6110803.1.3水资源利用: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选择耐旱或需水适中的作物种类。 6311783.1.4市场需求分析:调查市场对各种农作物的需求状况,结合当地优势,选择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 6200073.1.5品种选择:在确定作物种类后,进一步筛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 7158923.2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 7248773.2.1空间布局:根据地形、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合理规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 7126623.2.2时间布局: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安排作物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 775033.2.3轮作制度:实行作物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加剧等问题。轮作周期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特性等因素确定。 7264533.3作物种植模式与密度 7136983.3.1种植模式: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如平作、垄作、间作、套作等。 719043.3.2种植密度: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7227113.3.3播种技术:采用适宜的播种技术,保证播种深度、行距、株距等符合作物生长需求。 7231313.3.4田间管理: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及时进行间苗、定苗、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以保证作物生长良好。 721751第4章播种与育苗 717174.1播种技术 7277034.1.1种子选择与处理 7279484.1.2播种时间 7124964.1.3播种方法 8167824.1.4播种密度 8119734.2育苗技术 8126654.2.1育苗基质 841634.2.2育苗容器 8116204.2.3播种与催芽 879244.2.4苗期管理 8202484.3移栽与定植 8207694.3.1移栽时间 8288854.3.2移栽方法 8186194.3.3定植密度 9252694.3.4移栽与定植后的管理 97097第五章施肥与灌溉 9225365.1作物需肥特点与施肥原则 9144565.1.1作物需肥特点 9135085.1.2施肥原则 935785.2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 9254055.2.1肥料种类 979885.2.2施用技术 10237375.3灌溉技术与管理 1086635.3.1灌溉技术 1091285.3.2灌溉管理 103113第6章农作物田间管理 1093406.1间苗与定苗 10212326.1.1间苗 10231676.1.2定苗 10244496.2中耕除草 11164076.2.1中耕 11182866.2.2除草 1136666.3病虫害防治 11231376.3.1病害防治 11116986.3.2虫害防治 1146第7章作物收获与储藏 1127157.1作物成熟与收获时间 11287107.1.1作物成熟判定 11209307.1.2收获时间 12215397.2收获方法与设备 12321507.2.1收获方法 12155997.2.2收获设备 1290857.3农产品储藏与保鲜 12150937.3.1储藏方法 12103227.3.2保鲜技术 1317755第8章农业机械与设备 13321458.1农业机械种类与功能 13109908.1.1耕作机械 13217688.1.2播种机械 13254928.1.3施肥机械 13263898.1.4田间管理机械 1336078.1.5收获机械 1319658.1.6农产品加工机械 1414208.2农业设备维护与管理 14268168.2.1设备维护 1447668.2.2设备管理 1473638.3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 1483268.3.1精准农业 14169858.3.2机械化种植 14231638.3.3保护性耕作 14190608.3.4设施农业 1432217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452309.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4200519.1.1土壤侵蚀与退化 15143059.1.2水资源污染与短缺 15176489.1.3生物多样性降低 15210659.1.4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1560459.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578649.2.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15262629.2.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1541289.2.3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515399.2.4恢复和建设生态屏障 15110129.3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5198249.3.1完善农业政策体系 153969.3.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16256119.3.3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产业链延伸 1634029.3.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培训 1630667第10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61542010.1农业信息化技术 163250210.1.1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62939310.1.2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162421710.2智能化农业生产 16484310.2.1智能化农业设备 162608910.2.2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系统 162259310.3农业大数据与物联网应用 171989310.3.1农业大数据概述 17731110.3.2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17929010.3.3农业大数据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 17第1章农业生产概述1.1农业生产的定义与分类农业生产是指人类为获取粮食、纤维、油料、蔬菜、水果、药材等农产品,通过对土地、气候、水资源、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改造,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主要包括两大类别:粮食作物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1.1.1粮食作物生产粮食作物生产是指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要种植对象的农业生产活动。粮食作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1.1.2经济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是指以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药材等为主要种植对象的农业生产活动。经济作物生产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2.1现状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经济作物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1.2.2发展趋势(1)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农业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2)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正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广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3)农业生产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信息化。(4)农业生产向多功能、融合化方向发展。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教育等功能,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第2章土地整理与改良2.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关系到作物生长环境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主要任务是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平整和改良,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2.1.1土地规划根据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排水系统等。2.1.2土地平整对土地进行平整,消除地势起伏,降低土丘,填平坑洼,使土地达到适宜耕作的要求。土地平整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持土壤结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2)合理规划排水系统,保证田间排水畅通;(3)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无谓的土地浪费。2.2土壤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土壤改良旨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2.2.1土壤质地改良针对不同质地土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改良,如:(1)沙土增粘:采用有机质改良、土壤混合等方法,提高沙土的保水保肥能力;(2)粘土松散:通过深翻、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改善粘土的通气性和透水性。2.2.2土壤酸碱度调节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调整土壤酸碱度,使之达到适宜范围。常用方法有:(1)酸性土壤改良:施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提高土壤pH值;(2)碱性土壤改良:施用硫磺、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降低土壤pH值。2.3土壤肥力保持与提高2.3.1有机质补充增加有机质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主要措施包括:(1)施用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堆肥等;(2)秸秆还田:将作物秸秆翻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3.2科学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状况,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3.3土壤水分管理合理灌溉和排水,保持土壤适宜的水分状况,促进作物生长,防止土壤盐渍化和水土流失。2.3.4轮作与休闲实施轮作制度,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减轻土壤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适当休闲,恢复土壤地力,降低土壤疲劳度。第3章农作物种植规划3.1作物种类选择作物种类选择是农业生产中的一环。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水资源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下为作物种类选择的具体指导建议:3.1.1分析气候条件:根据当地气温、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筛选出适宜生长的作物种类。3.1.2土壤特性评估:根据土壤类型、肥力、酸碱度等指标,选择对土壤适应性强的作物。3.1.3水资源利用: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选择耐旱或需水适中的作物种类。3.1.4市场需求分析:调查市场对各种农作物的需求状况,结合当地优势,选择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3.1.5品种选择:在确定作物种类后,进一步筛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3.2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合理的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轻病虫害发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2.1空间布局:根据地形、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合理规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3.2.2时间布局: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安排作物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3.2.3轮作制度:实行作物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加剧等问题。轮作周期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特性等因素确定。3.3作物种植模式与密度作物种植模式与密度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以下为种植模式与密度的指导建议:3.3.1种植模式: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如平作、垄作、间作、套作等。3.3.2种植密度: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3.3.3播种技术:采用适宜的播种技术,保证播种深度、行距、株距等符合作物生长需求。3.3.4田间管理: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及时进行间苗、定苗、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以保证作物生长良好。第4章播种与育苗4.1播种技术4.1.1种子选择与处理在进行播种前,应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对所选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病原菌和虫卵,提高种子发芽率。4.1.2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及茬口安排,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情况下,春季播种宜在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秋季播种宜在气温逐渐降低,但日平均温度仍在15℃以上的时期进行。4.1.3播种方法根据作物种类和播种地的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方法。常用的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等。播种深度应适宜,以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充足水分和氧气。4.1.4播种密度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品种特性及土壤肥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播种密度。播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间竞争激烈,影响产量和品质;播种密度过小,则会导致产量降低。4.2育苗技术4.2.1育苗基质选用通气性好、保水性适中、养分丰富的育苗基质。常用的育苗基质有:草炭、蛭石、珍珠岩等。4.2.2育苗容器根据作物种类和育苗需求,选择合适的育苗容器。常用的育苗容器有:穴盘、营养杯、育苗盘等。4.2.3播种与催芽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播种在育苗容器中,覆盖适量的基质,保持湿润。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催芽。4.2.4苗期管理苗期应注意水分、养分、光照和温度的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当幼苗达到一定生长阶段时,进行间苗和定苗。4.3移栽与定植4.3.1移栽时间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速度和定植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移栽时间。一般宜在幼苗长至24片真叶时进行。4.3.2移栽方法移栽前,应对幼苗进行适当的锻炼,以提高其抗逆性。移栽时,应尽量保持根系完整,避免损伤。4.3.3定植密度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品种特性和定植地土壤条件,合理确定定植密度。4.3.4移栽与定植后的管理移栽与定植后,及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加强田间管理,保证作物健康成长。第五章施肥与灌溉5.1作物需肥特点与施肥原则5.1.1作物需肥特点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因种类、品种、生长阶段及环境条件而异。了解作物需肥特点是合理施肥的基础。一般而言,粮食作物对氮、磷、钾需求较高,经济作物对中微量元素有特殊需求。不同生长阶段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也存在差异。5.1.2施肥原则(1)根据作物需肥特点,合理搭配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2)施肥时期应与作物生长阶段相结合,以满足作物各阶段的养分需求;(3)施肥方法要科学,遵循“少量多次、深施覆土”的原则,提高肥料利用率;(4)结合土壤状况、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合理调整施肥方案;(5)减少化肥使用,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5.2肥料种类与施用技术5.2.1肥料种类(1)有机肥:包括农家肥、绿肥、生物肥等,具有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2)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能快速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3)微生物肥料:具有活化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作物抗病能力等功能;(4)微量元素肥料:补充作物所需的中微量元素,提高产量和品质。5.2.2施用技术(1)有机肥施用:结合耕地深翻,将有机肥施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2)化肥施用: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搭配化肥种类和比例,采用基肥、追肥等方法施用;(3)微生物肥料施用:在作物生长关键期,采用拌种、喷施等方法施用;(4)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采用叶面喷施、冲施等方法补充。5.3灌溉技术与管理5.3.1灌溉技术(1)地面灌溉:利用自然水源或人工渠道,将水引入田间,满足作物水分需求;(2)喷灌: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具有节水、省工等优点;(3)滴灌:通过滴灌带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节水效果显著,有利于作物生长;(4)微灌:类似于滴灌,但水流量更小,适用于特殊作物或苗期灌溉。5.3.2灌溉管理(1)根据作物水分需求规律,合理制定灌溉计划;(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结合施肥进行灌溉,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4)加强灌溉设施维护管理,保证灌溉效果;(5)关注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灌溉策略,应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第6章农作物田间管理6.1间苗与定苗6.1.1间苗间苗是指移栽后的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对过密的部分进行疏除,以保持适宜的株距,保证作物生长有足够的空间和营养。间苗时间宜在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进行,选择在晴朗天气进行,以便幼苗伤口迅速愈合。6.1.2定苗定苗是在间苗的基础上,对作物进行最终株距的确定。定苗时,应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和种植密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定苗后,应及时浇水、施肥,促进作物生长。6.2中耕除草6.2.1中耕中耕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对土壤进行浅层松土,以提高土壤通气性、保水性,促进作物根系发展。中耕深度以不损伤作物根系为宜,一般35厘米。6.2.2除草除草是指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和水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除草方法包括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应选择对作物安全的除草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6.3病虫害防治6.3.1病害防治病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合理施肥和喷施农药。农药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6.3.2虫害防治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主要通过改善田间环境、调整作物布局和选用抗虫品种等方法;物理防治可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第7章作物收获与储藏7.1作物成熟与收获时间作物收获是农业生产中的环节,其时间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作物成熟期一般可分为生理成熟和工艺成熟两个阶段。确定合适的收获时间,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7.1.1作物成熟判定(1)生理成熟:指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种子或果实内部组织结构完全形成,具备繁殖能力。(2)工艺成熟:指作物种子或果实的干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适宜收获和加工。7.1.2收获时间根据作物种类和品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生长周期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收获时间。一般原则如下:(1)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应在籽粒充实、颜色变深、干物质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收获。(2)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烟草等,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3)蔬菜和水果: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适时收获。7.2收获方法与设备7.2.1收获方法根据作物种类、生长环境和收获目的,选择合适的收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人工收获: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形复杂和劳动力充足的地区。(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平原地区和劳动力紧张的农业生产。(3)联合收获:指在同一作业过程中,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等多个环节,适用于水稻、小麦等作物。7.2.2收获设备根据收获方法,选择相应的收获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人工收获工具:如镰刀、剪刀等。(2)机械收获设备: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棉花采摘机等。(3)辅助设备:如运输车辆、仓储设备等。7.3农产品储藏与保鲜7.3.1储藏方法农产品储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常温储藏:适用于大多数农产品,如粮食、蔬菜、水果等。(2)低温储藏:适用于对温度敏感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3)气调储藏:通过调节储藏环境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农产品呼吸作用,延长保鲜期。7.3.2保鲜技术农产品保鲜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保鲜:利用低温、高压、辐射等物理方法抑制微生物生长和农产品生理活动。(2)化学保鲜:利用化学药品(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抑制微生物生长和农产品生理活动。(3)生物保鲜:利用生物酶、微生物等生物方法保持农产品新鲜度。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农产品的种类、品种、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储藏与保鲜方法,保证农产品品质和降低损耗。第8章农业机械与设备8.1农业机械种类与功能8.1.1耕作机械耕作机械主要用于翻土、松土、破碎土块等农田基本作业。包括铧式犁、旋耕机、深松机等。这些机械能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8.1.2播种机械播种机械用于实现作物的均匀播种,包括条播机、穴播机、撒播机等。这些机械可提高播种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播种质量。8.1.3施肥机械施肥机械主要用于将肥料均匀施撒在作物根系附近,包括撒肥机、深施机等。合理施肥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8.1.4田间管理机械田间管理机械用于除草、培土、灌溉、植保等作业,包括除草机、培土机、喷灌设备、植保机械等。这些机械有助于保持农田卫生,减少病虫害,提高作物生长环境。8.1.5收获机械收获机械用于收获作物,包括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棉花采摘机等。这些机械能提高收获效率,减少损失,降低劳动强度。8.1.6农产品加工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用于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如粮食烘干机、磨粉机、榨油机等。这些机械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8.2农业设备维护与管理8.2.1设备维护农业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维护,保证设备功能良好。维护内容包括: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齐全、紧固件是否松动、润滑系统是否正常、电气系统是否安全等。8.2.2设备管理合理管理农业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故障率。管理措施包括: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实行专人负责制,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维修,保证设备安全、高效运行。8.3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8.3.1精准农业精准农业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等,实现对农田环境的精确监测、调控和管理。精准农业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8.3.2机械化种植机械化种植是指采用各种农业机械进行作物种植、管理、收获等作业。机械化种植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竞争力。8.3.3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注重土壤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农业模式。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如少耕、免耕、覆盖作物残体等,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8.3.4设施农业设施农业通过建设温室、大棚等设施,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设施农业有助于延长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周年生产。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9.1.1土壤侵蚀与退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耕作、施肥和灌溉方式导致土壤侵蚀、肥力下降、结构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1.2水资源污染与短缺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农业废弃物不当处理,导致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9.1.3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开发过程中,大量占用自然生态空间,破坏生物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9.1.4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产量波动加剧,品质下降。9.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9.2.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特色农业。9.2.2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采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节水灌溉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学物质投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9.2.3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技术手段,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等资源,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