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指南_第1页
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指南_第2页
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指南_第3页
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指南_第4页
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指南TOC\o"1-2"\h\u24056第1章引言 4293961.1绿色生产的理念与意义 4228071.2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16118第2章农业生产环境优化 5281142.1农田土壤质量提升 51342.1.1土壤肥力改善 5267562.1.2土壤污染防治 557372.1.3土壤侵蚀防治 5185802.2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 5302602.2.1节水灌溉技术 5312002.2.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5323602.2.3雨水资源化利用 6252402.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6162252.3.1生物多样性保护 6125242.3.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663412.3.3生态农业模式推广 628477第3章农作物种植技术 6142063.1作物品种选择与布局 6232103.1.1品种选择原则 683313.1.2品种布局 659363.2绿色栽培技术 759143.2.1种子处理 7301433.2.2播种技术 7247903.2.3施肥技术 7255783.2.4灌溉与排水 7167233.2.5病虫害防治 766843.3间作、套作与轮作 735603.3.1间作 811463.3.2套作 814243.3.3轮作 8989第4章畜禽养殖绿色生产 8134344.1畜禽品种选育与改良 8203574.1.1品种选择 8106104.1.2杂交改良 8177774.1.3生物技术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8131364.2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998674.2.1饲料原料选择 9202314.2.2饲料添加剂的使用 9258524.2.3饲料配方优化 9294564.3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977874.3.1废弃物分类与处理 928814.3.2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9268734.3.3资源化利用 920564第5章水产养殖绿色生产 943945.1水产养殖模式选择 9165515.1.1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构建多级养殖系统,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1061805.1.2精准养殖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养殖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精准投喂、水质调控等,提高养殖效益。 10276465.1.3混养模式:根据养殖品种间的生态关系,合理搭配养殖种类,提高水体利用率和养殖效益。 10319845.2绿色饲料与投喂技术 1046835.2.1绿色饲料选择:选用优质、高效、环保的饲料原料,减少添加剂使用,保证饲料安全。 10288235.2.2饲料配方优化:根据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成分,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污染。 10219645.2.3投喂技术:采用定时、定量、定点的投喂方式,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 10215875.3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 107645.3.1水质监测:定期监测养殖水质,掌握水质变化趋势,为水质调控提供依据。 1067075.3.2水质调控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保持养殖水质稳定,预防水质恶化。 10177085.3.3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提高养殖动物抗病能力。对于已发生的病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1091765.3.4养殖尾水处理:采用生态修复、生物净化等技术,降低养殖尾水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105308第6章农产品加工与储运 10225936.1绿色加工技术 10215856.1.1加工技术概述 10124716.1.2无害化加工技术 11318616.1.3节能减排技术 11159616.1.4生态循环技术 11290626.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11299196.2.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1158476.2.2质量控制措施 11113956.2.3食品追溯体系 11314266.3仓储物流与冷链建设 1172266.3.1仓储设施与设备 11173816.3.2物流体系建设 11221736.3.3冷链建设与优化 1214205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264187.1农作物秸秆利用 12186257.1.1秸秆直接还田 12232937.1.2秸秆饲料化利用 1294117.1.3秸秆能源化利用 1257487.1.4秸秆材料化利用 1289657.2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 12113517.2.1粪便堆肥化处理 12183117.2.2粪便厌氧消化 12173967.2.3粪便饲料化利用 12190437.3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 12212167.3.1农膜回收与处理 12310337.3.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 13197617.3.3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1310479第8章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13186118.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13252438.1.1生态农业概述 13129868.1.2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原则 1332128.1.3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方法 13300688.2循环农业发展策略 1363528.2.1循环农业概述 1343378.2.2循环农业发展策略 14196208.3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 1433808.3.1生态补偿概述 1442778.3.2生态补偿机制 1456478.3.3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1430749第9章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与法规 14221659.1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体系 14236699.1.1政策背景与目标 1465049.1.2政策框架 1480729.1.3政策措施 1572159.2农业绿色生产法规与标准 15264569.2.1法规体系 15143219.2.2标准体系 1539959.2.3法规与标准实施 15197629.3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1591809.3.1财政支持 1566559.3.2税收优惠 1540659.3.3金融支持 1544289.3.4激励机制 1524583第10章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案例分析 161800110.1国内外农业绿色生产案例 163115210.1.1国内案例 162145310.1.2国外案例 161330710.2成功经验与启示 16980910.2.1成功经验 161519610.2.2启示 16256910.3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未来展望 17第1章引言1.1绿色生产的理念与意义绿色生产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崇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在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不仅关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强调在生产全过程中降低能耗、物耗,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粮食安全。绿色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有助于保障粮食稳定供给。(2)改善生态环境。绿色生产注重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利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3)提高农业竞争力。绿色生产促使农业生产方式向高效、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4)促进农民增收。绿色生产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展农产品市场,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1.2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用水、化肥、农药等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农业生产方式粗放。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较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3)绿色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绿色生产的推广。(4)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绿色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绿色生产的实施效果。未来,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创新。加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方向发展。(2)政策引导。完善绿色生产政策体系,加大对绿色生产的扶持力度,引导农业产业链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3)市场驱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助力绿色生产实施。第2章农业生产环境优化2.1农田土壤质量提升2.1.1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提升土壤质量对农业生产。应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土壤肥力:合理施用有机肥、绿肥及微生物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科学配比施用化学肥料,减少过量施用带来的环境风险;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碳氮比,改善土壤结构。2.1.2土壤污染防治针对农田土壤污染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加强农田土壤污染监测,及时掌握土壤污染状况;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污染或低积累污染物的作物品种;实施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技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2.1.3土壤侵蚀防治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农田土壤,应采取以下措施:推广等高耕作、梯田种植等耕作方式;合理规划农田水利设施,保持水土;加强农田植被建设,提高地表覆盖率。2.2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2.2.1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应推广以下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喷灌等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实施分阶段、分时段灌溉;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现精准灌溉。2.2.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灌排体系,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排水能力;加强渠道防渗处理,降低输水损失;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利设施,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2.3雨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措施包括:建设雨水收集和积蓄设施,如雨水窖、塘坝等;实施雨水补给灌溉,满足作物生长需求;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作物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能力。2.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2.3.1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应重视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体措施有:合理布局农作物种类和种植结构,增加作物多样性;保护农田周边生态环境,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3.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进行补贴;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3.3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体措施有: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实施稻渔共作、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第3章农作物种植技术3.1作物品种选择与布局3.1.1品种选择原则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应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市场需求及农业产业链绿色生产的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品种。3.1.2品种布局品种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2)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优化作物品种结构;(3)结合轮作、间作、套作等种植模式,合理搭配不同品种。3.2绿色栽培技术3.2.1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保证播种质量和作物生长健康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1)选种:选用成熟、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2)消毒: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降低病虫害发生;(3)浸种:根据种子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适度浸种,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质量。3.2.2播种技术播种技术包括:(1)适期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2)播种方式:根据作物种类和品种,采用合适的播种方式,如条播、点播、撒播等;(3)播种密度:合理控制播种密度,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3.2.3施肥技术施肥技术要求:(1)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2)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3)注重微量元素肥料的应用,平衡土壤养分。3.2.4灌溉与排水合理灌溉与排水对作物生长:(1)根据作物需水规律,适时适量灌溉;(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病虫害发生。3.2.5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选用抗病、抗虫品种;(3)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等方法进行防治。3.3间作、套作与轮作3.3.1间作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期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应遵循:(1)选择生长周期相近的作物;(2)根据作物生态特性,合理搭配高矮作物;(3)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3.3.2套作套作是指在主作物生长期间,同期种植一种或多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要求:(1)选择与主作物生长周期相近的作物;(2)合理调整作物间距和密度;(3)注意作物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提高总体效益。3.3.3轮作轮作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续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轮作应遵循:(1)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合理搭配轮作作物;(2)避免连作障碍,降低病虫害发生;(3)提高土壤肥力,维持农业生态平衡。第4章畜禽养殖绿色生产4.1畜禽品种选育与改良畜禽养殖绿色生产的首要环节是品种选育与改良。应根据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注重选育适应性强、抗病力高、生产功能好的品种。应加强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杂交改良,提高畜禽品种的生产效益和绿色生产能力。4.1.1品种选择根据养殖地区的气候、饲料资源等条件,选择适宜的畜禽品种。注重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同时加强地方品种的选育工作。4.1.2杂交改良利用不同品种间的优势互补,开展杂交改良,提高畜禽生产功能。同时注重保持杂交后代的适应性和抗病力。4.1.3生物技术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研究并应用生物技术,如胚胎移植、基因编辑等,加快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绿色生产水平。4.2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饲料是畜禽养殖的基础,绿色生产要求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环保、高效、可持续原则。4.2.1饲料原料选择优先选用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的饲料原料,如优质牧草、粮食及其副产品等。禁止使用含有违禁成分的饲料原料。4.2.2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提倡使用绿色、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4.2.3饲料配方优化根据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浪费。4.3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绿色生产的关键环节,对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4.3.1废弃物分类与处理对畜禽粪便、病死畜禽等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4.3.2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粪污处理能力,降低对环境的影响。4.3.3资源化利用开展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如制作有机肥、生物质能源等,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绿色生产水平。第5章水产养殖绿色生产5.1水产养殖模式选择水产养殖模式的选择是绿色生产的基础。应根据地理环境、水资源条件、养殖品种及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养殖模式。推荐采用以下几种绿色养殖模式:5.1.1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构建多级养殖系统,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5.1.2精准养殖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养殖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精准投喂、水质调控等,提高养殖效益。5.1.3混养模式:根据养殖品种间的生态关系,合理搭配养殖种类,提高水体利用率和养殖效益。5.2绿色饲料与投喂技术5.2.1绿色饲料选择:选用优质、高效、环保的饲料原料,减少添加剂使用,保证饲料安全。5.2.2饲料配方优化:根据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成分,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污染。5.2.3投喂技术:采用定时、定量、定点的投喂方式,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5.3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5.3.1水质监测:定期监测养殖水质,掌握水质变化趋势,为水质调控提供依据。5.3.2水质调控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保持养殖水质稳定,预防水质恶化。5.3.3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提高养殖动物抗病能力。对于已发生的病害,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扩散。5.3.4养殖尾水处理:采用生态修复、生物净化等技术,降低养殖尾水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第6章农产品加工与储运6.1绿色加工技术6.1.1加工技术概述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绿色加工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的绿色技术,旨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6.1.2无害化加工技术无害化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如高温杀菌、低温冷藏、辐照处理等。这些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中的微生物含量,保障食品安全。6.1.3节能减排技术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如采用高效节能设备、优化工艺流程、利用可再生能源等。6.1.4生态循环技术生态循环技术通过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产业链的闭合循环。例如,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生物质能源,利用果渣、蔬菜残渣等制作有机肥等。6.2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6.2.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保障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关键。本节主要介绍ISO22000、HACCP等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我国相关法规标准。6.2.2质量控制措施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产品质量。如原料验收、生产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包装及储存运输等环节的严格把关。6.2.3食品追溯体系建立食品追溯体系,有助于实现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原料、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共享,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6.3仓储物流与冷链建设6.3.1仓储设施与设备合理配置仓储设施和设备,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各类仓储设施的设计、建设及维护要点,以及高效节能的仓储设备。6.3.2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农产品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本节主要阐述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策略和措施。6.3.3冷链建设与优化冷链建设是保障农产品品质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冷链建设的原则、技术要求,以及优化冷链物流的措施,以提高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品质稳定性。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1农作物秸秆利用7.1.1秸秆直接还田农作物收获后,将秸秆进行直接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具体操作时应注意秸秆长度、翻埋深度及还田量,以保证不影响作物生长。7.1.2秸秆饲料化利用将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微贮等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作为畜禽饲料。秸秆饲料化利用可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7.1.3秸秆能源化利用利用秸秆生物质能,通过厌氧消化、热解、气化等技术,将其转化为电力、热能、燃气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7.1.4秸秆材料化利用将秸秆作为原料,用于生产板材、纸张、生物质塑料等环保材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7.2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7.2.1粪便堆肥化处理将畜禽粪便进行好氧堆肥处理,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7.2.2粪便厌氧消化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将畜禽粪便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沼气、沼液等,实现资源化利用。7.2.3粪便饲料化利用将畜禽粪便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作为饲料使用。7.3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7.3.1农膜回收与处理建立农膜回收体系,采用人工、机械等方式进行农膜回收。对回收的农膜进行再生利用,降低环境污染。7.3.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监管,推广使用可降解或环保型包装材料。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进行集中处理,防止农药残留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7.3.3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保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第8章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8.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8.1.1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8.1.2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原则(1)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2)结合地域特点,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结构;(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4)注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8.1.3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方法(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2)实施病虫害综合治理,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生物防治比例;(4)提高土壤肥力,推行有机肥和生物肥;(5)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6)建立生态农业监测与评价体系,保证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效果。8.2循环农业发展策略8.2.1循环农业概述循环农业是基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8.2.2循环农业发展策略(1)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3)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4)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拓宽农业产业链;(5)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促进循环农业发展。8.3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8.3.1生态补偿概述生态补偿是指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所给予的一种经济补偿,旨在激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8.3.2生态补偿机制(1)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基金,支持生态农业发展;(2)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3)实施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保证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4)加强生态补偿监管,提高补偿效果。8.3.3生态补偿政策建议(1)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2)加大生态补偿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补偿标准;(3)创新生态补偿方式,引入市场机制;(4)加强生态补偿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第9章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与法规9.1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体系9.1.1政策背景与目标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体系的建设,旨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重点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9.1.2政策框架农业绿色生产政策体系包括: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农业产业政策等五大方面。9.1.3政策措施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实施农业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9.2农业绿色生产法规与标准9.2.1法规体系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法》、《环境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9.2.2标准体系农业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体系旨在规范农业绿色生产,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