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设计思路本节课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分析立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文化理解与传承、家国情怀等方面。具体目标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的学习,理解其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培养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诞生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

解决办法:

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历史背景介绍,以及经典文献摘录,帮助学生理解其核心观点。

2.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以及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4.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逐步深入理解。

5.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难点,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发展。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

2.辅助材料:收集马克思主义诞生与传播相关的历史图片、重要文献摘录、视频资料等,以便课堂上展示。

3.教室布置:划分小组讨论区,准备白板和记号笔,方便学生讨论和展示成果。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背景的文档和视频,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何在19世纪产生?”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教材及预习材料,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共产党宣言》发布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等,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情况,每组选取一个国家进行汇报。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准备汇报内容。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法:小组讨论,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马克思主义在某国传播的影响分析。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站链接,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撰写分析报告。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收获。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拓展知识。

反思总结法: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知识点梳理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背景: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变革,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乌托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的诞生。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时间:1848年。

-内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目标。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欧洲各国: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传播到欧洲各国,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俄国: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基础,最终导致十月革命。

-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时期,促进了思想解放。

-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标志性事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

6.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成为全球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影响全球政治格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20世纪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7.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分析当代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

-促进人类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人类解放和共同富裕目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教学反思与总结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这一课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挑战与乐趣。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教学方法的选择: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但在时间分配上有些不足,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2.教学策略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较为陌生,因此在讲解时,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然而,我也发现这种方法在部分学生中效果不佳,他们仍然觉得理论抽象难以把握。

3.教学管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努力营造一个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但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管理水平。

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和进步。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基本原理、传播过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他们在课堂讨论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表明对课程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

2.技能方面: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小组讨论环节,他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3.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表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优化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管理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深入讲解理论知识: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时,我会尽量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课堂互动:在课堂讨论环节,我会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内容逻辑关系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重点知识点:工业革命、阶级矛盾、理论来源

-重点词:资本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重点句: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社会背景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重点知识点: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

-重点词: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剥削

-重点句: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重点知识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重点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十月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点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全球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整体积极,能够跟随老师的讲解思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传播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提问环节,学生们能够主动思考,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能够就相关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情况进行研究。讨论成果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各自选取的国家进行详细的分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大部分小组的展示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能够体现出团队合作的效果。

3.随堂测试:

为了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我在课后进行了一次随堂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诞生背景和传播过程等方面。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较好的掌握,能够准确回答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细节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4.课后作业:

布置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某国传播的影响分析的文章。从提交的作业来看,学生们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在该国的传播过程和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部分学生的论述较为简单,缺乏深入思考和论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5.教师评价与反馈:

针对本次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随堂测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首先,在课堂讲解环节,我需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他们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提高讨论效果。再次,在课后作业方面,我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1.论述题:请结合教材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的诞生。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全球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案例分析题:请选择一个国家,分析马克思主义在该国的传播过程及其对该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以中国为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简答题:请简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及其理论来源。

答案: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贫富差距加剧,阶级矛盾尖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乌托邦社会主义。

4.论述题:请结合教材内容,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导致社会主义的诞生。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创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