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件(第1课时)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件(第1课时)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件(第1课时)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件(第1课时)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课件(第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认识一下这伟大的人物。导入新课(第一课时)烛之武退秦师1导入新课2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知人论世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5合作交流翻译全文6知识点总结CONTENTS目录7高考链接8布置作业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并掌握左丘明及《左传》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并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点。4.通过高考链接,掌握多义虚词“以”。学习目标

(一)有关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任务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因此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二)关于《左传》《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释“秦晋之好”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围郑图秦晋围郑示意图(四)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无能为()也矣共(

)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

zhuìquē若不阙(

)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

)子、逢(

)孙戍之

zhìqǐpáng秦军氾()南任务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fàn(一)明确字音(二)朗读课文1.咏读文章的要领: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2.朗读人物语言时,不妨通过文字,在头脑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情态和节奏。(三)整体把握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坦言知亡,避其锐气亡郑无益于秦存郑无害于秦亡郑有害于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一)小组合作,翻译文段,小组代表呈现交流成果。任务三:合作交流,翻译全文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译文: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译文: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译文: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译文: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译文: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提示】“已”同“矣”。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提示】“共”通“供”,供给。(二)归纳知识点⑶秦伯说,与郑人盟。【提示】“说”通“悦”⑷失其所与,不知。【提示】“知”通“智”2.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及意义。⑴夜缒而出,见秦伯。【提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提示】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有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作用,在句中充任状语。(3)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提示】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4)与郑人盟

【提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5)阙秦以利晋【提示】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提示】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提示】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提示】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A.名词+名词例如:陈胜王(称王)。(《陈涉世家》)B.名词+而+动词例如:弦(装上弦)而鼓之。(《工之侨献琴》)C.名词+代词例如:驴不胜其怒,蹄(踢)之。(《黔之驴》)D.所+名词例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分析:名词“志”跟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译为“做记号”。

【知识拓展】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四种类型3.古今异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及其含义。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⑶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夫人:古义,那个人,文中指秦穆公;

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4.特殊句式(1)省略句

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②夜缒(烛之武)而出③敢以(之)烦执事④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倒装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何厌之有(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有何厌──

宾语前置)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5.重要实词,一词多义(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④约数。(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表处所。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例: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例: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例: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例: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jué侵损,削减。(例:若不阙秦)⑦jué挖掘(例: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史记》)

④幽微,精妙。(例:微言大义)

⑤隐蔽,不显露。(例:见微知著)

⑥如果没有。(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6)敝

①坏,破旧。

(例: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④损害,衰败。(例: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6.重点虚词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之:结构助词,的。

子犯请击之之:代词,指秦军。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夜缒而出而:连词,表承接。

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连词,表转折。

吾其还也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君知其难也其:指示代词,那。之而其高考考点文言文重点虚词之“以”能力层级理解B考点解读理解在考题中所占的分量比较大,体现在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有关词句的问题上,包括: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词类活用、翻译以及现代文中词句的理解等等。这些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等等。核心素养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设题方式一是客观题,二是主观题。任务四:高考链接一、动词译为“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率领、带领”例句: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二、名词译为“原因”,例句: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三、介词①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法或方式,“用、拿,按照、根据、依据,凭借……的身份”等。例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以勇气闻于诸侯;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余船以次俱进。②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知识点文言虚词:以③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跟、和”。

例句:(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④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在、从”。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⑤“把”。例句:秦亦不以城予赵四、连词①用法相当于“而”,只不能用于转折关系。②和“上、下、东、西、来、往”连用,表界限或范围。五、通“已”译为“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六、【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第一步,先回顾所考查的实词的常见的几个意思;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前后语境确定适合的意思进行翻译;第三步,根据句意需要适当的调整词汇。答题思路真题研习(2010年高考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