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教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系列思考与表达学习任务设计说明本任务重点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两篇文章,大家需要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思考和学习学者认识事物、把握规律、阐释事理的方法,进而认识文体与语体的关系,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适宜的表达形式。第四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第8、9课,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文章的行文逻辑。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文章的行文逻辑。导入01学习活动一:通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务02目录学习活动二:阅读《说“木叶”》,圈画作者提出的关
键性问题,思考作者是怎样推进对“木叶”
的阐释的03小结04作业05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从屠呦呦团队的科学贡献和加来道雄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本单元另外两篇文章,了解科学家和学者在说明事理、阐释规律时是如何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导入01学习活动一:通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务021.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构,填写下面表格,学习阐述事理的简洁和严谨。学习活动一:通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务02段落内容概括第一部分(第1—12段)第二部分(第3—13段)第三部分(第14—17段)第四部分(第18—20段)从①分布广和②历史悠久两大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地位③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惯例⑤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呼吁学习者要深谙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活动一:通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务02在梳理文章层次的过程中,要关注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展开。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清晰严密。学习活动一:通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务022.在理清顺序的基础上,概括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探究作者在阐释这些特征时采用的顺序及所产生的效果。学习活动一:通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务02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在其斗拱和屋顶。“斗拱”是中国建筑“结构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屋顶”是中国建筑“装饰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在对“九大特征”进行由主到次的阐释过程中,“斗拱”在“结构性”部分,“屋顶”在“装饰性”部分,都被放在了相应部分的靠前位置。这样的阐释顺序,能使读者快速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把握全文的逻辑思路。学习活动二:阅读《说“木叶”》,圈画作者
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思考作者是
怎样推进对“木叶”的阐释的03关键性问题推进作用①“木叶”是什么呢?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③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的“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④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⑤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对“木叶”的概念进行字面解释。引出“木叶”与“树叶”的对比。诗歌中用“叶”取代“树叶”,但“木叶”却不会减省。引出对“木”字的分析。与“树”字对比,引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因素。引出“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颜色感。小结04课堂小结学者在呈现研究观点时,并不是堆砌所有的认识和结论,而是以目的为中心,有逻辑地组织观点和材料。我们在写作此类文章的时候也要注意“事”与“理”的呈现方式,以便清晰地说明事理。用图画的方式展现“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业05第五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通过理解《说“木叶”》一文中相似概念的内涵,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2.通过对比阅读,培养批判性阅读的能力。3.学习人文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言暗示的特点,培养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导入01学习活动一:抓住核心概念,领会作者的思考02目录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学会辩证思考03学习活动三:梳理内容导图,思考研究方法04作业05本单元四篇文章,同学们普遍认为《说“木叶”》概念多、诗句多、观点不鲜明等,比较难读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精读这篇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体会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导入01阅读全文,抓住核心概念,结合文中引用的诗句,分析“树”与“木”、“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完成下列表格:学习活动一:抓住核心概念,领会作者的思考02学习活动一:抓住核心概念,领会作者的思考02词语引证诗句区别“树”与“木”“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午阴嘉树清圆。”“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树”有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的饱满之意;“木”则疏朗、干燥,有落叶的因素,有悲愁的意蕴。“落叶”与“落木”相比,叶片饱含水分,缺少飘零之意。“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学会辩证思考031.阅读陈友琴《对于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的不同看法》,概括作者与林庚的不同看法,说说他们是如何阐释自己的观点的。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学会辩证思考03两位学者的观点的最大不同在于对“木”这一艺术特征的理解上。对于“木”和“树”的区别,本文作者不认为在古诗中“木”的意象都具有“黄色的暗示性”。对于“木”与“叶”的区别,本文作者不认为“木”完全不具有“荫浓茂盛”的特点。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学会辩证思考03林庚援引诗句对比“树”与“木”在艺术特征上的不同,总结出“树”有枝叶繁茂、枝叶绿色的饱满之意;而“木”则显得疏朗、干燥,有落叶的因素,有悲愁的意蕴。陈友琴同样援引诗句,举反例说明在古诗中“木”不一定都具有“黄色的暗示性”。两位学者都是以具体诗句为例阐释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学会辩证思考032.陈友琴认为林庚在总结“木叶”艺术特征的规律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对此谈谈你的理解。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学会辩证思考03我们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要避免笼统地一概而论,但也不能忽略作者的写作意图。《说“木叶”》一文反映的是林庚研究古代诗歌语言时的一个“发现”,即“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并表达了自己对这样一种文学现象背后原理的理解,其写作意图是阐释为何“木叶”成为了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诚然,林庚在讨论“木”与“树”、“落叶”与“落木”的区别上,没有考虑到相关的所有诗句,学习活动二:拓展阅读,学会辩证思考03但“木叶”之所以被诗人们钟爱也正是因为它表现出来的空阔、疏朗、干燥、飘零之感,很好地展现了秋天绵密与疏朗交织的状态。所以从写作意图出发,我们不能否定《说“木叶”》一文的价值。陈友琴的不同看法也提示我们,在说明事理、阐释规律的过程中,要较为全面地掌握材料,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习活动三:梳理内容导图,思考研究方法04小组合作,再次阅读《说“木叶”》《中国建筑的特征》两篇文章,完成内容导图。思考:这两篇文章体现了怎样的研究方法?①《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第四部分中国建筑的体系分布及演变(一)至(二):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由三部分构成;联系性建筑物(三)至(五):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木材结构(六)至(九):中国建筑的外观、颜色、装饰等特点用语言的“文法”“可译性”进一步介绍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结语:继承发扬,古为今用②《说“木叶”》(1-3段)诗人钟爱的形象——“木叶”(4-6段)“木叶”的艺术特征(7段)“木叶“与“树叶”的艺术形象差之千里。问题1:「木叶」是什么呢?问题2:在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问题3:古代诗人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问题4:「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呢?特征1:“落叶”因素特征2:疏朗的清秋气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整体与局部……
学习活动三:梳理内容导图,思考研究方法04
提示:《中国建筑的特征》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方法;《说“木叶”》体现了先分析后综合的研究方法。比较常见的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归纳与演绎、整体与局部。阅读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选择一个词语,结合具体诗句阐述古诗词中的“多义性”。不少于400字。(作业示例见“方案设计一”)作业05
作业示例:作业03第六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对比阅读,进一步认识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目的、思想观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2.鉴赏科学论文与科普文章不同的表达特点。鉴赏科学论文与科普文章不同的表达特点。导入01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特点02目录学生活动二:阅读高士其《菌儿自传》的第一
章,简析这篇科普文的语言特点03作业04上节课我们初步探究了科学类文本的写作自的、事理特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感受了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关系,学习此类文章的表达特点。导入01阅读《苏州园林》与《中国建筑的特征》,小组合作,从主要内容、行文逻辑与语言特点上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我们需要先了解下《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来帮助进行赏析。介绍如下: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特点02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特点02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摄影集写的序言。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那家出版社,但摄影集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苏州园林”。创作背景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特点02主要内容:两篇文章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独特之美,但《苏州园林》集中描写古典园林的代表,着眼于说明与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中国建筑的特征》阐述的是整个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着眼于归纳与阐释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特点02行文逻辑:《苏州园林》先总说特点,后从不同角度分别具体说明,分说部分为并列关系;《中国建筑的特征》按照“提出观点——阐释观点——表明意图”的论述逻辑,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给予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层层深入的阐释。即使是在“是什么”的部分,也是先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再进入局部介绍,体现了极其严谨的论述逻辑。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特点02语言特点:两篇文章都体现出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苏州园林》清浅平实,娓娓而谈,亲切易懂;《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明、严密,体现了科学论文的严谨。学生活动二:阅读高士其《菌儿自传》的第一
章,简析这篇科普文的语言特点03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第一人称的口吻,将艰深的科学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文章段落简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正如“菌儿”之名,体现其微小的特点,给人以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住宅平面分析》课件
-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练习题集
- 小学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
- 中考语文专题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 小学三年级四则混合运算练习题
- 届茶中学届高三临考模拟考试临考模拟语文加试试题教师版语文加试题(选考历史)
- 波形梁护栏材料技术参数
- 激光焊接常见工艺参数解读
- 血透室护理工作总结
- 优化数学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 2024在役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安全附件检验技术规范
- 幽门螺旋杆菌课件护理
- 2024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演练九年级期末考试物理、化学试卷
- 员工流动式管理培训方案
- 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培训课程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培养方案
- 初中科学公式大全
- 学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案
- 四川省南充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含听力)
- 展厅展板安装方案范本
- 观赏鱼产业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