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浙江省桐浦富兴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的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事实上,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摘编自施爱东《故事法则》,有删改)材料二:在西方也有这种只重情节的戏,叫melodrama,中译名有“传奇剧”“通俗剧”“情节剧”不等。此种戏剧没有日常生活与人物心理的具体描写,但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与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并带有一定惊险性的情节。布景华丽壮观,有刺激性。人物是类型化、公式化的,人物关系中充满误会与偶然性,大都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以团圆为结局,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另外,起自法国的所谓“佳构剧”(well—madeplay),也是一种善于编织情节的戏剧,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国、美国、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明代后,对大部分的元代戏曲都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改成了大团圆。B.新文化运动后的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进行嘲讽与批判,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大团圆故事阻碍了启蒙与革命。C.佳构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且人物多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因而剧本充满生命力。D.易卜生被迫写的“大团圆的结尾”,使《玩偶之家》由现实主义作品转变为浪漫主义作品,从而赢得了德国观众的喜爱。2.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的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后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主张,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B.材料二易卜生的作品遭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所面临的困境。C.无论是明代万历年间流行的大部分古典戏曲,还是西方的佳构剧,都因迎合了当时观众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而受到欢迎。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文人与普通民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对照,以更好地说明事理。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精英知识分子观点的一项是()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5.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并在材料二找到支撑作者观点的依据。〖答案〗1.B2.A3.A4.①尊重人物的个性;②立足生活的真实。5.①作者认为“大团圆结局”不是中国的特产,与“民族心理”不存在表里关系。②以团圆为结局的西方传奇剧,证明“大团圆结局”非中国特产;③易卜生作品遭谩骂,证明不愿直面矛盾的心理,非中国特有的“民族心理”。〖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对大部分的元代戏曲进行了改编”错,对象错误,材料一指出是对“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进行了改编,选项说是“大部分的元代戏曲”。C.“因而剧本充满生命力”错,材料二中“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可知,人物为情节服务的戏剧是没有生命力的。D.“由现实主主义作品转变浪漫主义作品,从而赢得了德国观众的喜爱”错,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说“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并没有说由现实主主义作品转变浪漫主义作品,从而赢得了德国观众的喜爱。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A.“都印证了”错,材料一中卓人月的话是对大团圆“俗套”结尾模式的批判,并未印证“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这一观点。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精英知识分子批判了大团圆结局。A.主张“不卖愁”,鼓励“笑”与娱乐,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易卜生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因为佳构剧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所以,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尊重人物个性,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根据“易卜生……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因为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所以,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立足生活的真实,直面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可知,作者认为“大团圆结局”不是中国的特产,与“民族心理”不存在表里关系。(2)根据材料二“‘传奇剧’……大都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以团圆为结局,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分析,材料二以团圆为结局的西方传奇剧,证明了材料一的“大团圆结局”非中国特产的观点;(3)根据材料二中“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分析,易卜生作品遭谩骂,证明不愿直面矛盾的心理,非中国特有的“民族心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回家梁晓声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这才松开了手。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于是,竟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周蓉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她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文本二: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了他们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了他们的尊严与荣光。(摘编自中国作家网)〖备注〗文本一的标题为编者所加。周楠,公费留美学生,学成即将归国,却因为见义勇为而被人射杀;郑娟,周楠母亲;周秉坤,周楠养父;周聪,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儿子能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带给母亲的欣慰,以及自身的坚强,让郑娟在追思会上表现得镇定克制,赢得了亲人的敬佩。B.追思仪式结束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想要采访,是因为他们怀疑除了母亲是真的,其余四位亲人可能都是假身份,这很有新闻点。C.周聪希望周蓉和冬梅能从长远方面引导自己的母亲,一方面是出于他对郑娟为人处世的了解,更多是自身对金钱的欲望。D.郑娟舍弃补偿金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和尊敬,觉得来回机票和吃住已经花费人家很多钱,不好意思再要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先写郑娟回国后的悲痛脆弱,后写其回国前的坚强镇定,制造了波澜,形成反差,增强了表现力。B.小说运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写周家人在抚恤金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借此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和丰富。C.小说对主人公郑娟的刻画采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突出了郑娟的善良和坚强。D.小说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准确传达出角色的思想情感,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其中,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8.郑娟最后拒绝了金钱上的补偿,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前文有多处铺垫,请找出相关内容。9.文本二认为《人世间》“既写了他们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了他们的尊严与荣光”,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答案〗6.A7.C8.①郑娟在追思仪式上说:我对儿子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个好人;②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表示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③借周聪之口铺垫,“我妈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希望周蓉、冬梅能引导母亲;④借周蓉之口进一步强调郑娟对钱的漠视,“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⑤郑娟对周蓉说:你说的事,入不了我的脑子。9.①周楠的遇害于亲人是生活的痛苦与磨难;②周楠的见义勇为于他自身和家庭是一种荣光;③郑娟在追思会上的克制,以及她因不愿接受他人怜悯而放弃抚恤金,体现了她的尊严。〖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很有新闻点”错,认为有新闻点,是因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形象上有很大反差。C.“更多是自身对金钱的欲望”错。周聪是出于他对郑娟为人处世的了解,也是出于对母亲未来生活的关心。D.“觉得来回机票和吃住已经花费人家很多钱,不好意思再要了”错误。从小说中“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可知,郑娟放弃补偿金除了这些原因外,最主要的是认为儿子的性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心理等直接描写”分析错误。对郑娟的刻画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根据郑娟在追思仪式上的发言可知,郑娟对儿子的教育不是功利性的,很纯朴,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个好人,郑娟的发言为下文写她拒绝金钱上的补偿做铺垫;②根据“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可知,郑娟自尊自爱,她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为下文写她拒绝金钱上的补偿做铺垫;③根据“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可知,作者借周聪之口为下文写郑娟最终拒绝金钱上的补偿做铺垫;④根据“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可知,作者借周蓉之口再次强调郑娟是没有金钱概念的人,为下文写郑娟拒绝金钱补偿做铺垫;⑤当周蓉转弯抹角地试图说服郑娟接受金钱补偿时,郑娟却说“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这表明郑娟除了对周楠的爱,别无私心杂念,这也能为下文写郑娟拒绝金钱上的补偿做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评论性语句的能力。①根据文本一周秉昆抱着楠楠的骨灰盒“泪如雨下”,郑娟贴在周秉昆胸前“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可知,周楠遇害给家人带来了痛苦与磨难;②根据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的讲话“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可知,见义勇为的周楠是母亲的骄傲,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对家庭来说是一种荣光。③根据“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可知,追悼会上郑娟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体现了她的坚强与尊严;根据“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郑娟拒绝了金钱上的补偿,也体现了一位母亲的尊严。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毅。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①。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中行、文子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中行、文子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粱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淮南子·人间训》节选)〖备注〗①叕(zhuó):短,不足。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B.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C.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D.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举,文中指率领,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举”含义相同。B.修,文中指长远,与《离骚》“余独好修以为常”的“修”含义相同。C.与,文中指参与,与《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的“与”含义不同。D.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殆有神护者”的“殆”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弦高假托郑穆公的命令,用二十头牛犒劳秦军,阻止了对方的偷袭计划,这体现了弦高的机智过人和忠心爱国。B.楚庄王发兵讨伐夏徵舒,陈国人也听从楚庄王的命令,这也说明了夏徵舒杀害陈国国君的行为违背了民众的意愿,楚庄王的做法是顺应民意的。C.智伯在灭掉中行、文子氏之后,又顺势夺取了韩、魏、赵的土地,三年之后又围攻晋阳,却功败垂成,导致灭亡。D.楚庄王接受申叔时的劝谏,智伯接受张武的计谋,结果却截然不同,两者对比,说明修德者方能长久,贪功不义者必遭反噬。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1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选文阐明道理的方法。〖答案〗10.B11.D12.C13.(1)(我)欺诈了别人却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被毁坏了;治理国家却不守信义,这风俗就给败坏了。(2)他的文章描写的都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14.①举例论证:弦高智退秦军而拒赏;②对比论证:楚庄王善于纳谏而最终使诸侯朝于楚,而智伯贪得无厌最终导致亡其身;③引用论证:引用老子的话阐明知足、知止的重要性。〖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您发兵征讨的目的不是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别人的国家。“田主”作主语,“杀”作“其人”谓语,“夺”作“之牛”的谓语,“而”表顺承,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短语,中间不能停顿,故应在“牛”后停顿,排除AC。“君王”作主语,“以陈为无道”作谓语,中间不能停顿,故应在“道”停顿,排除D。故选B。【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错误。“举”,率领;/全,整个。句意:晋国的先轸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全天下的豪杰。B.错误。“修”,长远;/美好。句意:圣明的人深谋远虑。/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C.错误。“与”,给,给予;/结交。句意:而赵不肯割让。/失去自己的同盟者。D.正确。“殆”,危险;/大概。句意: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又顺势夺取了韩、魏、赵的土地”错,原文是“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可见,赵国没有答应给智伯土地。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诞”,欺骗;“废”,毁坏;“为”,治理;“信”,守信义。(2)“指”,同“旨”,意旨;“类”,事物;“迩”,近;“见”,表达。【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的能力。(1)根据“郑之贾人弦高……以十二牛劳之。……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分析:第一段运用举例论证,举弦高智退秦军而拒赏的例子阐明道理;(2)楚庄王听从申叔时的建议,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最终使诸侯朝于楚。智伯贪得无厌,最后“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可见,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通过楚庄王善于纳谏而最终使诸侯朝于楚,与智伯贪得无厌最终导致亡其身作对比来阐明道理;(3)根据“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概括:运用引用论证,引用老子的话阐明知足、知止的重要性。参考译文:秦穆公派遣孟盟率军去偷袭郑国。(孟盟率领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一起商议:“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疾速穿过其他诸侯国境,那架势一定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都以为对方没有防备。现在如果我们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他们一定不敢前来。”于是弦高就假托郑穆公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三位将领一起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军事行动。现在(郑国)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防备一定很严密,我们继续执行原军事行动,必定难以成功。”于是秦军就只好往回撤。而晋国的先轸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在崤山大败秦军。郑伯于是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就要奖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却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被毁坏了;治理国家却不守信义,这风俗就给败坏了。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用欺诈行为换取丰厚的奖赏,一个讲道义的人不是会这样做的。”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安家,终其一生都没有回到过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不会因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为贪利而去损害道义。圣明的人深谋远虑,愚蠢的人目光短浅。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怎么证明这点呢?陈国的夏徵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庄王的命令。楚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您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别人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作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小,而且他们内部又离心离德,现在正好可以讨伐他们来扩展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听从张武的计谋发兵攻打中行、文子氏。把他们消灭之后,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韩、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和魏割让了土地给他,而赵不肯割让。智伯于是胁迫韩、魏两家一起攻打赵,并包围晋阳达三年之久。后来赵、魏、韩三家暗中联合,秘密商议,一同进攻智伯,于是消灭了智伯家族。这就是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的结果啊。竭力使君王的品德高尚,君王终于称霸天下,竭力使君王的领土扩展,君王最终被人家消灭。所以,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只要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像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这样;而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喜欢扩展领地,最终还是导致灭亡,像智伯就是这样。过去智伯骄横,攻打中行、文子,并且战胜了他们,又胁迫韩、魏的君主,割去了他们的土地。还认为不满足,于是起兵伐赵,韩、魏二君反戈一击,智伯兵败晋阳城下,身死高粱城东,头颅被作为溺器,国家被分为三份,被天下人笑话,这都是不知足所带来的祸患哪。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①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②,把盏凄然北望。〖备注〗①一般认为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一年中秋节所作。②孤光:一说月光,一说孤灯。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起句沉重低缓,将“世事”比为一场大梦,与《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的取意相同。B.“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采用比喻手法,辞浅意深,既写眼前实景,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凄凉。C.最后两句以“中秋”为背景,写词人在此宴乐佳节,抚今追昔,难以平静,却只能“把盏北望”遥寄深情。D.整首词写时光飞逝,人事流转,月洒清辉,风鸣长廊,时空交错,有“大江东去”的词风。16.清代学者王奕清在《历代词话》中提到“坡以谗言蛰居黄州,郁郁不得志,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请结合整首词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D16.①人生如梦,人世浮沉。人生就像“一场大梦”般空幻短促,“几度新凉”,一辈子常会浮浮沉沉,生活总在不停地变化中,这才是人生常态。②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秋风萧瑟,落叶鸣廊,不禁感叹眉鬓如霜,抒发了岁月不居、年岁易老的悲慨。③政治失意,世态炎凉。遭贬后,词人面对门庭冷落,感叹势利之人趋利避害,感慨人心险恶、世态炎凉。④思念亲人,孤独失意。中秋之夜,想念亲人却无法相聚,只得把酒凄然北望,抒发词人孤独寂寞之情。(将“把盏北望”理解为希望有朝一日得到皇帝的理解,表达词人渴望得到重用的期盼,亦可)〖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有‘大江东去’的词风”错,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然而这首词风格婉约,上片借天气转凉、风叶鸣廊等情景,感叹人生短促、事业无成;下片抒发世态炎凉、人生寥落之感。可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并非《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豪放词风。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清代学者王奕清在《历代词话》的“坡以谗言蛰居黄州,郁郁不得志,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这句话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与写作缘由。此时苏轼被贬黄州,遇到第一年中秋节,心里“郁郁不得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是说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苏轼觉得人生如梦般空幻短促,人世常浮浮沉沉。生活总处于不停地变化中,这是人生常态。“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句,写夜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秋风萧瑟,落叶鸣廊,感叹眉鬓如霜,抒发了岁月不居、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悲慨。“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意为:酒价便宜,反而常常忧愁客少,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词人遭贬后,门庭冷落,他感叹势利之人趋利避害,感慨人心险恶、世态炎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意为: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中秋团圆之夜,无法与亲人相聚,只得把酒凄然北望,抒发词人思念亲人的孤寂、失意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含蓄地写出心中的扬州城与眼前的扬州城的巨大差别。〖答案〗(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歌为什么会有唐宋之分呢?唐诗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几乎人所公认,宋诗为什么不能沿着唐诗的路子继续走下去呢?每个诗人都希望自己能写出优秀的诗篇,但是,①。再优秀的东西如果被无数人模仿,最后也必定成为陈词滥调。所以,即使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也要在有所创新的前提下吸收。唐朝人似乎有着一颗专为作诗而生的脑袋,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那些(A)的诗人已经把诗歌推上了极致。宋代人看唐诗的时候,就像仰望一座险峻雄伟的高山,通向山顶的大道已经被唐朝诗人们挤满了,为了使自己不被挤下山去,只好冒着危险(B),于是就有了和唐朝截然不同的风格境界,也②。但是,什么是唐诗和宋诗区分的标准呢?钱钟书先生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有的人开朗、激情,③,前者像唐诗,后者则像宋诗,它们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同时存在。唐诗注重意境创造,追求一种无法用理性思维解释的空灵美;宋诗长于议论,作诗也要讲究学问。唐诗读起来像珠子一样圆润流利,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宋诗读起来却让人颇费脑筋。①唐宋诗歌虽然的确是有差别的,②但对唐宋的理解却不能简单的归纳为唐朝或宋朝。③在钱钟书心中,④统称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为唐诗,⑤宋诗是一切注重说理的诗歌的统称。⑥像唐代的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的诗有宋调,⑦而宋代的姜夔、永嘉四灵等人有唐诗风格。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才华横溢/才高八斗/才华超众/学富五车/博学多才②另辟蹊径/独辟蹊径19.①只有创造才是取得成功的途径/只是模仿无法创造优秀②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③有的人沉稳、理智20.①句“唐宋诗歌虽然的确是有差别的”改为“虽然唐宋诗歌的确是有差别的”。④句“统称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为唐诗”改为“唐诗是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的统称”。⑦句“而宋代的姜夔、永嘉四灵等人有唐诗风格”改为“而宋代的姜夔、永嘉四灵等人的诗有唐诗风格”。〖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唐朝人似乎有着一颗专为作诗而生的脑袋”“诗人已经把诗歌推上了极致”可知,此处是说唐代诗人才学高,故选用“才华横溢/才高八斗/才华超众/学富五车/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很有才华,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才高八斗:原义是形容曹子建文才出众,天下文才总共一石,他自己占了八斗。后比喻才学极高。才华超众: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学富五车:指读书很多,学问渊博。博学多才:学问广博精深,有多方面的才能。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通向山顶的大道已经被唐朝诗人们挤满了,为了使自己不被挤下山去”“于是就有了和唐朝截然不同的风格境界”分析,此处是说宋代人只能另创一种写诗的风格或方法,故选用“另辟蹊径/独辟蹊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句中“但是”可知,补写句和前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唐诗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几乎人所公认,宋诗为什么不能沿着唐诗的路子继续走下去呢”和后面“再优秀的东西如果被无数人模仿,最后也必定成为陈词滥调。所以,即使是吸取前人的经验,也要在有所创新的前提下吸收”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一味地模仿无法创造优秀,创造才是取得成功的途径,补写内容为“只有创造才是取得成功的途径/只是模仿无法创造优秀”。第二空,根据前句“于是就有了和唐朝截然不同的风格境界”,可知此处是说宋诗和唐诗就有了区分,故补写内容为“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第三空,由后句“前者像唐诗,后者则像宋诗”可知,补句与“有的人开朗、激情”句式对称,是说有的人与“开朗、激情”相对,即沉稳、理智,故补写内容为“有的人沉稳、理智”。【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三处表述不当:句①,“唐宋诗歌虽然的确是有差别的”语序不当,把“虽然”放至主语“唐宋诗歌”前。句④,“统称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为唐诗”语序不当,根据后句“宋诗是一切注重说理的诗歌的统称”,此句应改为“唐诗是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的统称”。句⑦,“而宋代的姜夔、永嘉四灵等人有唐诗风格”搭配不当,应改为“而宋代的姜夔、永嘉四灵等人的诗有唐诗风格”。(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冰的坍塌不只是冬的风景,更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壮丽图画。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冰块,渐软渐松渐小……湖边,那些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你真惊奇,在这之前,它们竟逃过你细心的留意,如今,有的地方竟已成片了,愈看愈多愈密愈绿……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这分明预示着,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2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相同的一项()A.我们为了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力量,迅速北上抗日,一般不和敌人硬打。B.刘老太爷此时正在大厅吃酒谈笑,可心中却别有一般滋味。C.那些牙齿几乎和老人的手指一般长,两侧都有刀片一样的切口。D.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22.请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答案〗21.C22.①描写细腻生动,“渐软渐松渐小”以“软、松、小”写出冰块逐渐融化的动态过程;“愈看愈多愈密愈绿”以“多、密、绿”写出枯苇棵里的苇芽蓬勃的生机,写出“你”发现的惊喜,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②冰块消融,湖水慢慢壮大;枯苇之中,苇芽愈多愈密愈绿;以此描写突出冬与春交替是一个渐变的过程。③两句都使用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产生对春天的丰富遐想。〖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一般词语词义的能力。语段中的“一般”的意思是一样、同样,用来形容苇芽与针尖相似。A.“一般”的意思是通常、大多数情况下;B.“一般”的意思是一种;C.“一般”的意思是一样、同样,用来形容鲨鱼的牙齿和老人的手指一样长。D.“一般”的意思是基本、普遍,与“特殊”相反。故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句①是“渐软渐松渐小”,结合前句“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冰块”分析,句中“软、松、小”描写细腻生动地写出冰块逐渐融化,湖水慢慢壮大的动态过程;句②是“愈看愈多愈密愈绿”,结合“苇芽,破土而出……有的地方竟已成片了,愈看愈多愈密愈绿……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分析,以“多、密、绿”写出枯苇棵里的苇芽蓬勃的生机,写出发现的惊喜。冰块消融,湖水越来越多,苇芽愈多愈密愈绿,描写了冬与春交替是一个季节渐变的过程。两句后,都使用了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表明湖水上涨和苇芽变多变密的生过程一直是持续的,为读者对春天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人生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旅程。——梁晓声《人世间》材料二:人往何处去,路从何方来;林中多歧路,殊途可同归。——无名氏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择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引用梁晓声《人世间》的话,意在表明人生是一个普通的旅程,又开始也有结束,材料二提到“林中多歧路,殊途可同归”,意思是人生之路就比树林中有很多条分叉的路,但是即使路不一样但是目的地都是同一个。由此看出,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终点,如何看待人生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我们应该赋予其生命的意义,让生命更加充实,如可以追求梦想、学习新技能、尝试新事物、做有意义的事,让人生变得更加有趣有价值,从而活出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精彩;或者认识到人生如同旅程,旅行的起点我们不能选择,而终点我们不能阻止出现,过程却是在我们自己脚下,因此不必在乎目的地,要看重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写作时,可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然后展开论述,一是人生的过程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源泉;二是人生旅程中的喜怒哀乐丰富了我们的生命体验;三是人生经历锻造了我们的性格、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最后强调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本身。我们应该珍惜每个过程、每个经历,并从中学习和成长。立意:1.学会欣赏人生旅程的风景。2.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3.人生很精彩,过程最重要。4.走好普通的人生旅程。浙江省桐浦富兴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的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事实上,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摘编自施爱东《故事法则》,有删改)材料二:在西方也有这种只重情节的戏,叫melodrama,中译名有“传奇剧”“通俗剧”“情节剧”不等。此种戏剧没有日常生活与人物心理的具体描写,但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与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并带有一定惊险性的情节。布景华丽壮观,有刺激性。人物是类型化、公式化的,人物关系中充满误会与偶然性,大都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以团圆为结局,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另外,起自法国的所谓“佳构剧”(well—madeplay),也是一种善于编织情节的戏剧,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国、美国、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到明代后,对大部分的元代戏曲都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改成了大团圆。B.新文化运动后的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进行嘲讽与批判,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大团圆故事阻碍了启蒙与革命。C.佳构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且人物多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因而剧本充满生命力。D.易卜生被迫写的“大团圆的结尾”,使《玩偶之家》由现实主义作品转变为浪漫主义作品,从而赢得了德国观众的喜爱。2.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的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后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主张,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B.材料二易卜生的作品遭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所面临的困境。C.无论是明代万历年间流行的大部分古典戏曲,还是西方的佳构剧,都因迎合了当时观众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而受到欢迎。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文人与普通民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进行对照,以更好地说明事理。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精英知识分子观点的一项是()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5.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并在材料二找到支撑作者观点的依据。〖答案〗1.B2.A3.A4.①尊重人物的个性;②立足生活的真实。5.①作者认为“大团圆结局”不是中国的特产,与“民族心理”不存在表里关系。②以团圆为结局的西方传奇剧,证明“大团圆结局”非中国特产;③易卜生作品遭谩骂,证明不愿直面矛盾的心理,非中国特有的“民族心理”。〖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对大部分的元代戏曲进行了改编”错,对象错误,材料一指出是对“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进行了改编,选项说是“大部分的元代戏曲”。C.“因而剧本充满生命力”错,材料二中“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可知,人物为情节服务的戏剧是没有生命力的。D.“由现实主主义作品转变浪漫主义作品,从而赢得了德国观众的喜爱”错,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说“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并没有说由现实主主义作品转变浪漫主义作品,从而赢得了德国观众的喜爱。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A.“都印证了”错,材料一中卓人月的话是对大团圆“俗套”结尾模式的批判,并未印证“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这一观点。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精英知识分子批判了大团圆结局。A.主张“不卖愁”,鼓励“笑”与娱乐,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易卜生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因为佳构剧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所以,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尊重人物个性,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根据“易卜生……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因为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所以,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立足生活的真实,直面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可知,作者认为“大团圆结局”不是中国的特产,与“民族心理”不存在表里关系。(2)根据材料二“‘传奇剧’……大都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以团圆为结局,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分析,材料二以团圆为结局的西方传奇剧,证明了材料一的“大团圆结局”非中国特产的观点;(3)根据材料二中“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分析,易卜生作品遭谩骂,证明不愿直面矛盾的心理,非中国特有的“民族心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回家梁晓声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这才松开了手。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于是,竟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周蓉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她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文本二: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了他们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了他们的尊严与荣光。(摘编自中国作家网)〖备注〗文本一的标题为编者所加。周楠,公费留美学生,学成即将归国,却因为见义勇为而被人射杀;郑娟,周楠母亲;周秉坤,周楠养父;周聪,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儿子能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带给母亲的欣慰,以及自身的坚强,让郑娟在追思会上表现得镇定克制,赢得了亲人的敬佩。B.追思仪式结束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想要采访,是因为他们怀疑除了母亲是真的,其余四位亲人可能都是假身份,这很有新闻点。C.周聪希望周蓉和冬梅能从长远方面引导自己的母亲,一方面是出于他对郑娟为人处世的了解,更多是自身对金钱的欲望。D.郑娟舍弃补偿金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和尊敬,觉得来回机票和吃住已经花费人家很多钱,不好意思再要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先写郑娟回国后的悲痛脆弱,后写其回国前的坚强镇定,制造了波澜,形成反差,增强了表现力。B.小说运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写周家人在抚恤金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借此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和丰富。C.小说对主人公郑娟的刻画采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突出了郑娟的善良和坚强。D.小说中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准确传达出角色的思想情感,让读者更好地融入其中,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8.郑娟最后拒绝了金钱上的补偿,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前文有多处铺垫,请找出相关内容。9.文本二认为《人世间》“既写了他们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了他们的尊严与荣光”,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答案〗6.A7.C8.①郑娟在追思仪式上说:我对儿子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个好人;②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表示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③借周聪之口铺垫,“我妈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希望周蓉、冬梅能引导母亲;④借周蓉之口进一步强调郑娟对钱的漠视,“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⑤郑娟对周蓉说:你说的事,入不了我的脑子。9.①周楠的遇害于亲人是生活的痛苦与磨难;②周楠的见义勇为于他自身和家庭是一种荣光;③郑娟在追思会上的克制,以及她因不愿接受他人怜悯而放弃抚恤金,体现了她的尊严。〖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很有新闻点”错,认为有新闻点,是因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形象上有很大反差。C.“更多是自身对金钱的欲望”错。周聪是出于他对郑娟为人处世的了解,也是出于对母亲未来生活的关心。D.“觉得来回机票和吃住已经花费人家很多钱,不好意思再要了”错误。从小说中“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可知,郑娟放弃补偿金除了这些原因外,最主要的是认为儿子的性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心理等直接描写”分析错误。对郑娟的刻画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①“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根据郑娟在追思仪式上的发言可知,郑娟对儿子的教育不是功利性的,很纯朴,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个好人,郑娟的发言为下文写她拒绝金钱上的补偿做铺垫;②根据“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可知,郑娟自尊自爱,她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为下文写她拒绝金钱上的补偿做铺垫;③根据“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可知,作者借周聪之口为下文写郑娟最终拒绝金钱上的补偿做铺垫;④根据“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可知,作者借周蓉之口再次强调郑娟是没有金钱概念的人,为下文写郑娟拒绝金钱补偿做铺垫;⑤当周蓉转弯抹角地试图说服郑娟接受金钱补偿时,郑娟却说“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这表明郑娟除了对周楠的爱,别无私心杂念,这也能为下文写郑娟拒绝金钱上的补偿做铺垫。【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评论性语句的能力。①根据文本一周秉昆抱着楠楠的骨灰盒“泪如雨下”,郑娟贴在周秉昆胸前“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可知,周楠遇害给家人带来了痛苦与磨难;②根据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的讲话“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可知,见义勇为的周楠是母亲的骄傲,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对家庭来说是一种荣光。③根据“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可知,追悼会上郑娟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体现了她的坚强与尊严;根据“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郑娟拒绝了金钱上的补偿,也体现了一位母亲的尊严。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毅。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①。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物理听评课记录范文
- 十堰市郧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高分冲刺试卷含解析
- 商丘市睢县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计量》考前冲刺试题含解析
- 商业政府汇报课件模板模板
- 《整式活动数学活动》课件
- 国际租赁教学课件
- 《货款的支付信用证》课件
- 《光的双缝干涉》课件
- 生物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 生命不是游戏拒绝死亡挑战主题班会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保健艾灸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拒绝躺平 停止摆烂-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件)
- 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世界500强集团)2025年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 第六章 几何图形初步 6.1.2 点、线、面、体
- 2024年军队文职统一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试卷(网友回忆版)含解析
- GB/T 44456-2024电子竞技场馆运营服务规范
- 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C类)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年劳动合同法全文 劳动合同法完整版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