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文为诗”之争源起于对韩愈诗歌的评论,因此我们首先从中唐元和时期诗坛大变前后的诗、文观念开始探讨。众所周知,元和时期不仅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达到高潮,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个时期诗、文的文体观念,与古文运动有着密切关联。中唐古文运动之前,唐人文体观念中的“诗”,大都还笼统地包含在“文”或“文章”之中。其中的“文”或“文章”都包含诗歌在内。中唐时期仍基本延续了这一观念。如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云“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明确道出“乐府歌诗”亦属于“文”的范畴。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本人亦是如此,用“文章”来指称诗歌。“诗”既然属于“文”,也就与“文”一样被赋予了“经国之大业”之类的崇高教化意义,较古文运动稍晚而起的新乐府运动,正是以这一观念作为基础的。与“文”相对应的是“笔”,即在内容上较少性灵情思、在形式上较少审美因素的文字。韩愈的古文创作得到当时及后人的认可,被后世称作“韩文”,但中晚唐人却常称之为“韩笔”。如刘禹锡说“子长〖备注〗在笔,予长在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柳古文运动的追随者们往往称这种新兴的散体文为“文”或“古文”。如“又思我友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非兹世之人,古之人也”(李翱《与陆作书》);“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赵德《昌黎文录序》)。《旧唐书》说韩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可见直到五代之时,虽已有“韩文”之称,但对于《顺宗实录》等史传文字,还是称其为“史笔”,与“文”分列而论,显示出诗、文分体观念中一种长期混淆、过渡的状态。中唐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号召学习先秦两汉时期包括史书经传、诸子杂说在内的各种古体文字,在文体观念方面阻断了南朝以来“文、笔之辨”的明晰化进程,呈现出复古和回归的态势。于是在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追随者的文学观念中,“文”开始渐渐地将“笔”也容纳进来,并付诸写作实践。古文家们以“笔”的手法来进行“文”的写作,把讲究形式华美的骈俪对偶之文改造为浅近直白、流畅易懂的散体文。也正是在此时,“诗”作为“文”的一部分,也在创作实践中渐渐融入了一些“笔”即古文的成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手法的艺术创新尝试,就是最突出的代表。而在诗、文分论观念下的宋人来看,这就是打破诗体畛域的“以文为诗”行为了。在“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中,存在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主要发生在古体诗中,在近体律绝中却很少见。如《山石》《醉赠张秘书》等“以文为诗”的名篇,皆为古体诗;而作于“元和诗变”高峰期间的那些律诗、绝句,就很难发现“以文为诗”的痕迹。元代袁桷说:“滥觞于唐,以文为诗者,韩吏部始然。而春容激昂,于其近体,犹规规然守绳墨,诗之法犹在也。”也指出了这一现象。其中原因何在呢?首先,在文学观念方面,相对于后起的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因而在“古文运动”中被首先付诸“以文为诗”的实践。从坚持儒家传统诗教观、讲求“风雅比兴”的角度来看,古体诗尤其是汉魏五言古诗的地位似最高,其次是乐府和七言诗,再其次才是自南朝“永明体”萌芽、至盛唐而发展成熟的近体诗。这是自陈子昂以来许多持复古主张的诗人的普遍意识。韩孟诗派善于作古体诗,诗集中也以古体诗为多。韩愈集中的古体诗远多于近体诗,孟郊诗歌也以“高古”而为人所称,李贺诗集中亦少有律诗近体。元稹《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一诗云:“喜闻韩古调,兼爱近诗篇。”也透露出韩愈近体诗不如古体诗的信息。对于“高古”的向往,与古文运动的观念是有内在关联的,也表达了对现实文学境况的不满。后人在探究韩诗少有近体的原因时,多以为韩愈不善于作近体诗。宋人刘攽就说:“韩吏部古诗高卓,至律诗虽称善,要有不工者。”吴可《藏海诗话》也说:“有大才,作小诗辄不工,退之是也。”其实,韩愈并非写不出富于韵味兴象的诗篇,如《秋怀》《早春》等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可见,韩愈采取古体诗的形式进行“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乃有意而为之。其次,在创作实践方面,近体诗在篇幅、格式方面的限制较古体诗更多,其形式要素因与声调音乐的关联较多而与古文距离较远,因而没有被首先纳入“以文为诗”的实践中。元结《箧中集序》曾说“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可见,在崇尚复古者的眼里,近体诗“拘限声病,喜尚形似”,属于一种弊端。而到了宋代,尤其是苏、黄之时,“以文为诗”更趋于普遍化,近体律诗、绝句与音乐关系渐行渐远,其中便也自然而然地渗入了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艺术精神。(摘编自刘磊《“以文为诗”之争:唐宋诗文文体观念衍变的个案》)〖备注〗子长,即司马迁。这里借指韩愈。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唐代元和时期诗、文的文体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在唐代“古文运动”之前,“诗”被归入“文”或“文章”范围。C.举《旧唐书》“韩文”和“史笔”的例子,意在表明“韩文”为人称道,“史笔”则反之。D.在唐代,“以文为诗”观念在古体诗创作中表现突出,在其他诗体中却很少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体现了“诗”作为“文”的重要社会作用。B.韩愈的“古文”创作因时代的不同,产生过“韩文”“韩笔”“古文”等不同的称呼。C.古人在评价韩愈的诗歌时,大多都认为其“古体诗”的创作优于“近体诗”的创作。D.近体诗的散文化在宋代逐渐被大多数诗人接受,“苏、黄”是“以文为诗”的代表人物。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A.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B.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杜甫《戏为六绝句》)C.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王嗣奭《杜臆》)D.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赵璘《因话录》)4.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唐时期“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对文体观念和创作的影响的一项是()A.文体观念方面呈现复古的态势。B.古文家们以“笔”的手法创作“文”。C.“诗”的创作中融入“笔”和“文”的手法。D.坚持儒家传统诗教观,讲求“风雅比兴”。5.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多集中于古体诗的原因。〖答案〗1.C2.B3.D4.D5.①在认知方面: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②在创作实践方面:古体诗篇幅、格式自由,形式要素更接近“文”。〖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在表明‘韩文’为人称道,‘史笔’则反之”理解错误,由原文“可见直到五代之时,虽已有‘韩文’之称,但对于《顺宗实录》等史传文字,还是称其为‘史笔’,与‘文’分列而论,显示出诗、文分体观念中一种长期混淆、过渡的状态”可知,原文举《旧唐书》“韩文”和“史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文分体在五代时仍不清晰。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时代的不同”分析错误,由原文“韩愈的古文创作得到当时及后人的认可,被后世称作‘韩文’,但中晚唐人却常称之为‘韩笔’”“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柳古文运动的追随者们往往称这种新兴的散体文为‘文’或‘古文’”可知,韩愈的古文创作称呼不同与不同时期人们的认可、喜爱情况有关。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第二段内容可知,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中唐古文运动之前,唐人文体观念中的‘诗’,大都还笼统地包含在‘文’或‘文章’之中”。由此观点出发分析可知,ABC中的“文”或“文章”都是指“诗歌”;D.“文”指“散文”。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材料第四段相关内容可看出,ABC三项都是“古文运动”对文体观念和创作的影响;D.和“古文运动”无关。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文“首先,在文学观念方面,相对于后起的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因而在‘古文运动’中被首先付诸‘以文为诗’的实践”可知,在认知方面: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由原文“其次,在创作实践方面,近体诗在篇幅、格式方面的限制较古体诗更多,其形式要素因与声调音乐的关联较多而与古文距离较远,因而没有被首先纳入‘以文为诗’的实践中”可知,在创作实践方面:古体诗比近体诗在篇幅、格式方面的限制较为少,古体诗篇幅、格式自由,形式要素更接近“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请戏陈德鸿①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到城里请出戏,一两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四百就四百。村长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长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压嗓地唱上几句,惹得村长哈哈大笑。②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得十分悦耳。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外。村长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孙团长见到村长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和倒水,不待村长屁股坐稳,便说:“叔这是请戏来了吧?”“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长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给孙团长。“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对呀,前些天那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长说。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啥,六百?”村长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孙团长说:“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要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天,③有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掏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村长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顿了一下,又说:“这样,我个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六百,一分也不能少了。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们村要是肯出六百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竟,前些年没少和你在村里喝酒。”村长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外走,却被孙团长喊住了:“老李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老韩看村长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说:“到饭点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长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了瘪肚子。”村长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大青马好像也理解主人的心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村长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老韩紧刹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了。老韩和村长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面正有一辆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着山坡,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村长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肿得猪头似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糖、豆饼等,包括那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那六子说:“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自己摇摇尾巴呢!”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眼泪。④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于是,选了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长拦住了。村长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长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子,热闹了两三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以往请戏只需要一两百块钱,这和后来四百元、六百元一路上涨的价格形成对照,凸显了矛盾冲突。B.文中描写了请戏路上老韩和村长兴致勃勃的状态,从而烘托了两人因请戏不成功在回家路上默默无话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C.文章多处运用呼应,如文末用大青马被剥皮卖肉后的两百元请二人转之事呼应了前文中大青马受惊扭断脖子而很快断了气。D.文章内容集中,环环相扣,情节紧凑而一波三折,人物简单而不多,但个性形象鲜明,如村长的直截了当、老韩的风趣幽默。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秋收过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农事便闲了下来”自然引入“请戏”之事。B.句子②刻画了大青马欢快奔腾的状态,烘托出老韩等人前去城里请戏一路上的喜悦。C.句子③借孙团长之语说明剧团演出供不应求的状况,体现了农村传承传统文化成效显著。D.句子④写出了孙团长和演员们在听闻老韩等人受伤之后的举动,彰显了他们的善良人性。8.文中写大青马受惊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9.小说以“请戏”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大青马受惊,才会有后面村长和老韩受伤以及孙团长想带队来村里演出的情节。②既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请戏”的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又使故事的叙述产生了波澜性,行文曲折变化。9.①“请戏”是当地的传统,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请戏”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通过“请戏”这件事,有助于主人公的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展现了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凸显了在经济大潮影响下人们的心理状态。〖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从而烘托了两人因请戏不成功在回家路上默默无话的样子”分析错误。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前面两人兴致勃勃,是他们认为请戏肯定没有问题;后面两人默默无话,是因为没有请到戏,因此这里应是两者形成对比,而不是前者烘托后者。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C.“体现了农村传承传统文化成效显著”无中生有,文中写农民请戏只是体现了农民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后,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写大青马因爆炸声受惊而不受控制地狂奔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而后文紧接着的“村长……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的情节,正是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也正因知道两人在请戏回家的路上出了事,孙团长才“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以及遭拒的进一步情节发展。所以,大青马受惊的情节,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外,若是没有这部分情节,故事的发展走向极有可能是两人接着一路无话,默默回到村子,最终看不成戏。故事有可能就直接结束了。而有了大青马受惊的这一个意外,才有了后面横生的许多其他情节。所以,这部分既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请戏”的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又使故事的叙述产生了波澜性,行文曲折变化。【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文章由“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起笔,既说明“请戏”是当地的传统,也借助这一惯常的传统习俗展开故事。同时,围绕“请戏”的原因,文中还穿插说明“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要承包了嘛”。所以,这样写既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村的生活气息,也鲜明地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的时代特点。同时,文章的诸多情节——进城请戏、与孙团长谈价、请戏不成落寞回村、回村途中大青马受惊两人受伤等等情节,都是围绕着“请戏”这一线索展开,而没有过多添加其他无关的枝节。所以,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通过一件看似寻常的小事,既生动描绘了村长两人从高兴到气愤、失望的情绪变化,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土地承包后许多村庄的人们都花钱想要“请戏”、看戏的心理,说明百姓们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后,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文中主人公因为多次涨价而“请戏”不成的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在经济大潮影响下人们追逐金钱的心理状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①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②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选自《贞观政要·卷二》,有删改)材料二: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备注〗①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②端揆,指相位。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以求备A取B人C不以己D长E格物F随能G收叙H无隔疏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之幕府”与“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致”字含义相同。B.司空,可指官名,为“三公”之一。“三公”为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C.“其见称类如此”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D.“废朝三日”与“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玄龄曾在隋朝任职,后又被革职流放。太宗和他一见如故,当他为知己,房玄龄也竭尽心力地为太宗效劳。B.房玄龄从不歧视出身低微之人,按照才能决定他们职位的高低,对人不求全责备,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C.为了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隐太子在高祖面前诋毁房玄龄,因此房玄龄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D.房玄龄以年纪老迈为由请求辞官,太宗让他视自身情况再做决定;房玄龄临终之时,太宗悲不自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2)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14.太宗为什么如此亲近礼待房玄龄?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案〗10.CFH11.A12.B13.(1)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之后,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2)等到房玄龄渐渐病重,(皇帝让他)追赴玉华宫,坐轿子进入殿内,将接近皇帝御座时才下轿。14.①与房玄龄一见如故,并引为知己;②在太宗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③参与玄武门之变,辅助太宗开创帝业。〖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他能根据才能任用人才,不管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出身的贵贱)以及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不以求备取人”与“不以己长格物”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CF处断开;“随能”修饰“收叙”,二者不能断开,“无隔疏贱”为动宾结构,两句都讲的是,选拔人才的标准,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送,送到;到达。句意:送他们到幕府。/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B.正确C.正确。都是“被”的意思。句意:他被太宗称赞由此可见一斑。/因此被流放。D.正确。上朝;朝拜。句意:朝廷三日不上朝。/强国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属于无中生有,由原文“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可知,原文并没有该信息。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以后;“夙夜”,从早到晚;“失所”,处理失当。(2)“笃”,病重;“担舆”,肩舆,轿子;“乃”,才。【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太宗一见,便如旧识”可知,与房玄龄一见如故,并引为知己;②由原文“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可知,在太宗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③由原文“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可知,参与玄武门之变,辅助太宗开创帝业。参考译文:材料一:房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人。开始在隋朝做官,任隰城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除官职,流放到上郡。太宗率军巡行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一见房玄龄,就像看到久别的故人,于是暂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然遇知己,就竭尽心力效劳。当时,每平定一个地方,别人都争相搜求金银珠宝,只有房玄龄先收揽人才,送他们到幕府。遇有谋士或猛将,他就暗中与他们再三致意,互相结约,各尽死力报效国家。后多次提升,任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隐太子建成因房玄龄与杜如晦是太宗的亲信,非常憎恨他们,就在高祖面前说他二人的坏话,由于这样,他与杜如晦一起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到隐太子将要作乱的时候,太宗就召见房玄龄与杜如晦,令他二人穿上道士服装,暗中进入太宗住处商议。玄武门之变平息后,太宗入春宫当了皇太子,就提升房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房玄龄又升任中书省长官。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尚书省左仆射,监管修撰国史,又被封梁国公,实际封的食邑为一千三百户。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之后,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如自己有一样。他对公文事务非常通达明了,语言表达也十分妥帖,审查或制定法令,注意宽缓平和。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他能根据才能任用人才,不管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出身的贵贱)以及和自己关系的远近。贞观十三年,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房玄龄自认为担任宰相已经十五年了,多次向太宗呈递奏章,要求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下诏不同意。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又晋官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旧监管修撰国史。房玄龄又以年纪老迈为由,请求辞官。太宗派使者对房玄龄说:“国家长期任用您担任宰相,您一旦辞职,就像一个人失去两只手。您如果筋力不衰,就不要辞让了,如果自己感觉精力衰弱,再另行奏报。”房玄龄才停止自己的请求。太宗又经常想到开创帝业的艰难和房玄龄辅佐自己创业的功劳,就写《威凤赋》来比喻自己,将其赐给了房玄龄,他被太宗称赞由此可见一斑。材料二:贞观二十三年,皇帝驾临玉华宫,当时房玄龄老病复发,皇帝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等到房玄龄渐渐病重,(皇帝让他)追赴玉华宫,坐轿子进入殿内,将接近皇帝御座时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房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轻,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帝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泰山吟谢道韫〖备注〗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备注〗谢道韫,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妻子,少聪慧,有才辩。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率农民起义军攻破会稽,王凝之被杀,她寡居以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开门见山,吟咏泰山。一个“冲”字,把静止的山峰写得霸气十足,富含动态之美。B.三至六句写山石峥嵘,幽玄神秘,泰山不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C.诗人由景及人,在感受泰山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屡遭坎坷与艰辛的身世命运,使全诗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感伤之情。D.本诗有着鲜明的魏晋时代色彩,如诗中出现的“秀”“幽”“玄”“自然”等词就体现了魏晋时期崇尚老庄思想及人物品评理论的风尚。16.诗人描绘的泰山之景有何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16.(1)特点:东岳“峨峨”,直“冲”青天,山岩分隔天地万物,幽僻无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静穆幽远(高峻幽静)。(2)情感:①对泰山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景仰之情;②沉醉于自然,想要归隐泰山,摆脱俗世纷争的愿望。(诗人沉醉于自然的同时受自然启发,表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积极调整的淡泊而又坚强的非凡气度)〖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使全诗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感伤之情”错误。诗人在提出质问之后,并没有进一步做悲痛哀婉的泣诉,而是笔锋一转,在诗中融进自己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对神秘莫测的造物主,诗人没有因为自身遭遇而悲伤沮丧,而是决心投身于山川这雄奇壮伟的怀抱,以顺应自然,终享天年。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开头两句是对泰山之景的具体描写。其中,“峨峨东岳高”一句,开门见山,吟咏泰山巍峨高大。而紧接着的“秀极冲青天”,既勾画出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又把静止的山峰写得生气蓬勃,富含动态之美。第二句中,“寂寞幽以玄”则侧重于“幽”,说明泰山的山岩洞穴仿佛天然间隔的空虚宅院,寂寞无声,幽静深邃。山石峥嵘竟然分割了天空,显得格外静穆幽远。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泰山东岳“峨峨”,直“冲”青天,山岩分隔天地万物,幽僻无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静穆幽远(高峻幽静)的特点。在思想情感上,首先,诗人运用“秀”“幽”“玄”“自然”等词用来形容泰山,极写泰山的巍峨、幽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赞叹与景仰。但诗人在感叹泰山神秀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身世的坎坷与艰辛。诗人质问造化“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你既令泰山如此迷人,却为何又使我遭受命运的坎坷,屡遭颠沛流离之苦。但从最后一句“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中,我们又能看出诗人提出质问之后,笔锋一转,融进自己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对神秘莫测的造物主,诗人没有因为自身遭遇而悲伤沮丧,而是决心投身于山川这雄奇壮伟的怀抱,以顺应自然,终享天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争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人们对战乱痛心疾首的句子是“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化龙池是藏于湖南长沙闹市区的一条古街,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穿过深灰色仿古门楼,沿麻石路步行,两边的马头墙,狭深的巷道,鳞次栉比的旧式民居,能“嗅”到纯正的老长沙韵味与古城气质。街不长,三百米,却是长沙仅存的四条麻石街中最长的。人来人往,脚下的每一块青麻石,似乎都刻写着不为人察觉的历史故事,也在阳光明月、风霜雨雪的摩挲下,散发着朴素沉着的光芒。十来年间,旧民居和两侧建筑排危加固,管网改造,风格重塑,修旧如旧……变与不变,九旬老人袁嫔她和化龙池像是生命的友伴,一起见证着逝水流年、①。前不久,路过化龙池,又拐进去闲行几步。走到社区服务中心前那棵枝干遒劲的白玉兰树下,抬头看,②的繁枝茂叶长到了二楼,像是在这寸土寸金之地盖起一栋“树屋”。(1)细细转看,社区拿出八成空间供居民休憩,除了树屋,露天老凉亭变身四季可遮风雨的古戏台,“同心茶社”当面锣对面鼓,社区事务、邻里矛盾、问题难题就都有了解决之道。(2)化龙池邻里和美、社区和谐的声名,也慢慢传遍长沙的大街小巷。走过许多的街巷,唯独化龙池魅力③,自带的声响与光亮,总叫人难以忘怀。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三百米长的街,是长沙仅存的四条麻石街中最长的”,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0.文中画横线的两句中,叠词的使用有何艺术效果?(1)细细转看,社区拿出八成空间供居民休憩。(2)化龙池邻里和美、社区和谐的声名,也慢慢传遍长沙的大街小巷。〖答案〗18.①日新月异②亭亭如盖③与众不同19.①原句中“三百米”独立成句,强调了化龙池街的长度;②原句以“街不长”和“最长的”形成对比,且用转折连词“却”加强了对比意味,突出了街的文化价值。20.(1)增强了表达力度,突出了转看的仔细,有节奏感。(2)强调了化龙池声名传播的渐进性,和全文的节奏相应和,极有韵致。〖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前句“十来年间,旧民居和两侧建筑排危加固,管网改造,风格重塑,修旧如旧……”可知,此空是说化龙池十年间不断变化,故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②处,根据空后“繁枝茂叶”和“树屋”可知,这里是形容白玉兰树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故可填“亭亭如盖”。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③处,根据空前的“唯独”和空后句“自带的声响与光亮,总叫人难以忘怀”可知,这里指化龙池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故可填“与众不同”。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原句中“三百米”独立成句,放在“街不长”的后面,强调了化龙池街的长度;而改句“三百米长的街”中“三百米”作了“街”的定语,起不到强调的作用。②原句以“街不长”和“最长的”形成对比,且用转折连词“却”加强了对比意味,突出了这三百米的街的文化价值;改句舍去了“却”与前文不能构成转折关系,不如原句能突出街的文化价值。【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叠词的使用艺术效果的能力。(1)“细细”,是仔细的意思,这里突出了转看的仔细,增强了社区对居民用心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度,“细细”这一叠词的运用也使句子更有节奏感。(2)“慢慢”,指缓慢,亦指逐步,不是一下子。在前文说明社区环境美,“社区事务、邻里矛盾、问题难题就都有了解决之道”的基础上,总结化龙池有了邻里和美、社区和谐的声名,“慢慢”一词强调了化龙池声名传播的渐进性,和全文化龙池的变化发展的节奏相应和,极有韵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何为科普旅游?这是一种以休闲旅游活动为载体,①的新兴旅游形式,它将科学知识、教育融入休闲旅游中,让人们在享受休闲乐趣的同时,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假期科普旅游热,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窥其缘由。从供给角度看,目前,我国各地有着类型多样的科普旅游资源。在挖掘、激活充分固有资源的基础上,各文博单位、科研机构、出行平台等纷纷推出主题化、多样化的科普旅游,可谓亮点纷呈。从需求角度看,今年以来,得益于一系列促进文旅消费的政策举措,我国文旅消费需求加速释放。规模增长的同时,随着文旅深度融合,寓教于游、寓学于行的科普旅游备受欢迎,“畅游自然科海,把握事理密钥”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②,不仅能拉近科技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也赋予了旅游更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在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和旅游休闲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文旅融合新亮点,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21.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①将“充分”移到“挖掘”之前;②在“科普旅游”后加上“产品”。22.示例:①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

②科普与旅游的有效结合〖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充分”一般用来做表示动作完成程度的副词,所以应放到动词“挖掘、激活”前;第二处,成分残缺,“推出”的应该是“主题化、多样化的科普旅游产品”,而不是旅游本身,故应在“科普旅游”后加上“产品”。故句子应修改为:在充分挖掘、激活固有资源的基础上,各文博单位、科研机构、出行平台等纷纷推出主题化、多样化的科普旅游产品,可谓亮点纷呈。【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后文讲到“它将科学知识、教育融入休闲旅游中……能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说明科普旅游不仅仅只是为了休闲娱乐,更是要借此形式普及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故可填“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第二空,语段前文分别从“科普”和“旅游”这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介绍,而“科普旅游”显然是将两者的紧密结合,故可填“科普与旅游的有效结合”。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漫画内容为一个人正被大雨淋着,但他微笑以对,手上捧出一颗红心,面向灿烂的太阳。无疑,画中的物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这里的大雨可看作是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太阳可看作是人生中的希望。寓意为虽然人生道路有挫折,但前途一片光明,要乐观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乐观即拥有阳光心态,写作时可以化抽象心态为具象人物,多列举一些拥有乐观心态的事例,比如阳光心态是缸碎了依然向前的脚步,阳光心态是爱迪生不服输的下一次,阳光心态是小泽征尔笃定乐谱错了,阳光心态是廖智失去双腿后依然站在舞台上的勇敢,阳光心态是桑兰摔倒后永远的微笑,阳光心态是胡歌一句不要白白活着,阳光心态是俞灏明毁容后成实力派,阳光心态是魏祥摇着轮椅考上清华,阳光心态是杨绛痛失两位至亲后依然坦然面对生活的大气。写作任务的“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要求学生在行文中对于材料中漫画的寓意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要有明确的观点。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先由漫画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由漫画中的人虽被大雨淋却微笑面对的神态,引出要乐观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的观点,然后结合名言和名人事例展开论述,阐释乐观在战胜挫折和困难中的作用,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之类名言,以及江梦南、张桂梅等感动中国的人物事例。论述“乐观”即“阳光心态”的作用:乐观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信心,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乐观的态度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更加坚强;乐观的态度还能让我们在挫折中收获成长与智慧。最后重申观点。立意:1.要乐观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逆境可磨炼意志。2.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心态助力成功。3.冲破风雨,追光前行,人生路上的一切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文为诗”之争源起于对韩愈诗歌的评论,因此我们首先从中唐元和时期诗坛大变前后的诗、文观念开始探讨。众所周知,元和时期不仅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达到高潮,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个时期诗、文的文体观念,与古文运动有着密切关联。中唐古文运动之前,唐人文体观念中的“诗”,大都还笼统地包含在“文”或“文章”之中。其中的“文”或“文章”都包含诗歌在内。中唐时期仍基本延续了这一观念。如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云“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明确道出“乐府歌诗”亦属于“文”的范畴。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本人亦是如此,用“文章”来指称诗歌。“诗”既然属于“文”,也就与“文”一样被赋予了“经国之大业”之类的崇高教化意义,较古文运动稍晚而起的新乐府运动,正是以这一观念作为基础的。与“文”相对应的是“笔”,即在内容上较少性灵情思、在形式上较少审美因素的文字。韩愈的古文创作得到当时及后人的认可,被后世称作“韩文”,但中晚唐人却常称之为“韩笔”。如刘禹锡说“子长〖备注〗在笔,予长在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柳古文运动的追随者们往往称这种新兴的散体文为“文”或“古文”。如“又思我友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非兹世之人,古之人也”(李翱《与陆作书》);“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赵德《昌黎文录序》)。《旧唐书》说韩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时谓愈有史笔,及撰《顺宗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颇为当代所非”。可见直到五代之时,虽已有“韩文”之称,但对于《顺宗实录》等史传文字,还是称其为“史笔”,与“文”分列而论,显示出诗、文分体观念中一种长期混淆、过渡的状态。中唐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号召学习先秦两汉时期包括史书经传、诸子杂说在内的各种古体文字,在文体观念方面阻断了南朝以来“文、笔之辨”的明晰化进程,呈现出复古和回归的态势。于是在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追随者的文学观念中,“文”开始渐渐地将“笔”也容纳进来,并付诸写作实践。古文家们以“笔”的手法来进行“文”的写作,把讲究形式华美的骈俪对偶之文改造为浅近直白、流畅易懂的散体文。也正是在此时,“诗”作为“文”的一部分,也在创作实践中渐渐融入了一些“笔”即古文的成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融入散文手法的艺术创新尝试,就是最突出的代表。而在诗、文分论观念下的宋人来看,这就是打破诗体畛域的“以文为诗”行为了。在“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中,存在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主要发生在古体诗中,在近体律绝中却很少见。如《山石》《醉赠张秘书》等“以文为诗”的名篇,皆为古体诗;而作于“元和诗变”高峰期间的那些律诗、绝句,就很难发现“以文为诗”的痕迹。元代袁桷说:“滥觞于唐,以文为诗者,韩吏部始然。而春容激昂,于其近体,犹规规然守绳墨,诗之法犹在也。”也指出了这一现象。其中原因何在呢?首先,在文学观念方面,相对于后起的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因而在“古文运动”中被首先付诸“以文为诗”的实践。从坚持儒家传统诗教观、讲求“风雅比兴”的角度来看,古体诗尤其是汉魏五言古诗的地位似最高,其次是乐府和七言诗,再其次才是自南朝“永明体”萌芽、至盛唐而发展成熟的近体诗。这是自陈子昂以来许多持复古主张的诗人的普遍意识。韩孟诗派善于作古体诗,诗集中也以古体诗为多。韩愈集中的古体诗远多于近体诗,孟郊诗歌也以“高古”而为人所称,李贺诗集中亦少有律诗近体。元稹《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一诗云:“喜闻韩古调,兼爱近诗篇。”也透露出韩愈近体诗不如古体诗的信息。对于“高古”的向往,与古文运动的观念是有内在关联的,也表达了对现实文学境况的不满。后人在探究韩诗少有近体的原因时,多以为韩愈不善于作近体诗。宋人刘攽就说:“韩吏部古诗高卓,至律诗虽称善,要有不工者。”吴可《藏海诗话》也说:“有大才,作小诗辄不工,退之是也。”其实,韩愈并非写不出富于韵味兴象的诗篇,如《秋怀》《早春》等诗,都是脍炙人口之作。可见,韩愈采取古体诗的形式进行“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乃有意而为之。其次,在创作实践方面,近体诗在篇幅、格式方面的限制较古体诗更多,其形式要素因与声调音乐的关联较多而与古文距离较远,因而没有被首先纳入“以文为诗”的实践中。元结《箧中集序》曾说“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可见,在崇尚复古者的眼里,近体诗“拘限声病,喜尚形似”,属于一种弊端。而到了宋代,尤其是苏、黄之时,“以文为诗”更趋于普遍化,近体律诗、绝句与音乐关系渐行渐远,其中便也自然而然地渗入了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艺术精神。(摘编自刘磊《“以文为诗”之争:唐宋诗文文体观念衍变的个案》)〖备注〗子长,即司马迁。这里借指韩愈。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唐代元和时期诗、文的文体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在唐代“古文运动”之前,“诗”被归入“文”或“文章”范围。C.举《旧唐书》“韩文”和“史笔”的例子,意在表明“韩文”为人称道,“史笔”则反之。D.在唐代,“以文为诗”观念在古体诗创作中表现突出,在其他诗体中却很少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体现了“诗”作为“文”的重要社会作用。B.韩愈的“古文”创作因时代的不同,产生过“韩文”“韩笔”“古文”等不同的称呼。C.古人在评价韩愈的诗歌时,大多都认为其“古体诗”的创作优于“近体诗”的创作。D.近体诗的散文化在宋代逐渐被大多数诗人接受,“苏、黄”是“以文为诗”的代表人物。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A.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B.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杜甫《戏为六绝句》)C.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王嗣奭《杜臆》)D.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赵璘《因话录》)4.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唐时期“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对文体观念和创作的影响的一项是()A.文体观念方面呈现复古的态势。B.古文家们以“笔”的手法创作“文”。C.“诗”的创作中融入“笔”和“文”的手法。D.坚持儒家传统诗教观,讲求“风雅比兴”。5.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多集中于古体诗的原因。〖答案〗1.C2.B3.D4.D5.①在认知方面: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②在创作实践方面:古体诗篇幅、格式自由,形式要素更接近“文”。〖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意在表明‘韩文’为人称道,‘史笔’则反之”理解错误,由原文“可见直到五代之时,虽已有‘韩文’之称,但对于《顺宗实录》等史传文字,还是称其为‘史笔’,与‘文’分列而论,显示出诗、文分体观念中一种长期混淆、过渡的状态”可知,原文举《旧唐书》“韩文”和“史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诗、文分体在五代时仍不清晰。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时代的不同”分析错误,由原文“韩愈的古文创作得到当时及后人的认可,被后世称作‘韩文’,但中晚唐人却常称之为‘韩笔’”“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柳古文运动的追随者们往往称这种新兴的散体文为‘文’或‘古文’”可知,韩愈的古文创作称呼不同与不同时期人们的认可、喜爱情况有关。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第二段内容可知,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中唐古文运动之前,唐人文体观念中的‘诗’,大都还笼统地包含在‘文’或‘文章’之中”。由此观点出发分析可知,ABC中的“文”或“文章”都是指“诗歌”;D.“文”指“散文”。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材料第四段相关内容可看出,ABC三项都是“古文运动”对文体观念和创作的影响;D.和“古文运动”无关。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文“首先,在文学观念方面,相对于后起的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因而在‘古文运动’中被首先付诸‘以文为诗’的实践”可知,在认知方面:古体诗在传统诗教观中更接近于“文”的范畴。由原文“其次,在创作实践方面,近体诗在篇幅、格式方面的限制较古体诗更多,其形式要素因与声调音乐的关联较多而与古文距离较远,因而没有被首先纳入‘以文为诗’的实践中”可知,在创作实践方面:古体诗比近体诗在篇幅、格式方面的限制较为少,古体诗篇幅、格式自由,形式要素更接近“文”。(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请戏陈德鸿①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以往到城里请出戏,一两百块钱就行。今年,那六子从远房亲戚孙团长那儿了解到,请戏的钱已经涨到了四百。四百就四百。村长和村民们一商量,能在家门口看场大戏,每口人还不到五毛钱,值!大清早,老韩便套好车,拉着村长往城里赶。两人都是戏迷,一路上,谈论着县剧团这些年到村里演过的几出戏,谈论着哪个演员长相好、唱腔好。老韩偶尔还会学着某个女演员,捏鼻压嗓地唱上几句,惹得村长哈哈大笑。②大青马也很精神,飞快地迈动四蹄,脖子上的铃铛响得十分悦耳。两个多小时后,马车进了县城。买好村民们预定的东西后,老韩把车赶到了县剧团院外。村长拎起那六子捎给孙团长的那袋花生对老韩说:“你先喂喂马,我谈成了就出来。”孙团长见到村长很高兴,忙不迭地让座和倒水,不待村长屁股坐稳,便说:“叔这是请戏来了吧?”“正是,我把钱都带来了。”村长说完,从怀里掏出用橡皮筋扎好的一捆钱,递给孙团长。“你数数,四百元,一分不差。”孙团长愣了一下,并没有把钱接过去:“老李啊,您带了四百元来请戏?”“对呀,前些天那老六不是问过你嘛。”村长说。孙团长说:“当时是这价不假,可现在请戏的钱已经定为六百了。”“啥,六百?”村长喝到嘴里的半口水一下全喷了出来,“咋一下子涨这么老高啊!”孙团长说:“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要承包了嘛。老李啊,我这么跟你说吧,这两天,③有好几个村子甚至想掏八百块钱来请戏,就是希望剧团早点儿去演出,我们都没同意。我们感觉还是六百比较合适,起码每个村子都能掏得起。”村长苦着脸说:“我们村今年遭了雹子,收成比往年减少了二成以上。”顿了一下,又说:“这样,我个人再加五十,四百五咋样?”孙团长摇头说:“老李呀,你就是再加一百也不行。我要是应了,跟别的村子咋交代?六百,一分也不能少了。你不知道,有的村子掏了钱,还想排前边,又拿烟又送酒的,我都没答应。你们村要是肯出六百块钱,我可以考虑往前排一排,毕竟,前些年没少和你在村里喝酒。”村长犹豫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再回去琢磨琢磨。”说完,起身便往外走,却被孙团长喊住了:“老李呀,你还是把这袋花生带回去吧。”老韩看村长阴着脸从院里出来,手里还拎着那袋花生,知道事情出了岔头,便小心翼翼地说:“到饭点了,喝点儿酒解解闷吧。”“喝个六,气都气饱了。”村长把那袋花生扔上车,没好气地说。“天天能气饱倒是省粮了。”老韩说,“那我就往回赶了,别车一颠,气一泄,也像我似的成了瘪肚子。”村长被老韩逗笑了:“得,没心情喝酒了,还是吃点儿饺子得了。”吃过饺子,老韩赶着马车往回走。两人骂了一通孙团长后,便默默无话。大青马好像也理解主人的心思,走得无精打采。脖子上的铃铛也响得七零八落。走到半路,马车的侧后方突然响起了一声震耳的爆炸声。大青马的身子抖了一下,停住了。村长朝后面瞧了瞧说:“这是谁用雷管炸鱼呢?”话音刚落,又一声更强烈的爆炸声传了过来。大青马的身子抖个不停,猛然间撒开四蹄,向前狂奔起来。老韩紧刹车闸,车子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大青马拼了命似的往前挣,不多时,车闸竟然失灵了。老韩和村长急得通身是汗,怎么也无法让大青马停下来。马车到了山口的一处拐弯处,迎面正有一辆拖拉机驶来。老韩使劲儿拽住马嚼子,大青马的身子哆嗦了一下,扭身拐下路基,沿着山坡,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村长灌了一肚子冷水,命虽然保住了,却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倒并无大碍,只是头肿得猪头似的多天不消。那匹大青马则扭断脖子,很快断了气。给村民们代买的粉条、红纸、白糖、豆饼等,包括那六子给孙团长的二十斤小粒花生,统统填了鱼塘。那六子说:“早知这样,还不如把花生喂猪,起码还能向自己摇摇尾巴呢!”孙团长很快得知了此事,竟然掉了眼泪。④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于是,选了一个日子,一行人坐着大客车,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车到村口时,竟然被村长拦住了。村长坐在老韩推的车子上,手中晃着拐杖对孙团长说:“请回吧,我们村没有白看戏的传统。”死了的大青马被那六子剥皮卖肉,卖了两百元,村长从镇上请来一个二人转班子,热闹了两三天。(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以往请戏只需要一两百块钱,这和后来四百元、六百元一路上涨的价格形成对照,凸显了矛盾冲突。B.文中描写了请戏路上老韩和村长兴致勃勃的状态,从而烘托了两人因请戏不成功在回家路上默默无话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C.文章多处运用呼应,如文末用大青马被剥皮卖肉后的两百元请二人转之事呼应了前文中大青马受惊扭断脖子而很快断了气。D.文章内容集中,环环相扣,情节紧凑而一波三折,人物简单而不多,但个性形象鲜明,如村长的直截了当、老韩的风趣幽默。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秋收过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农事便闲了下来”自然引入“请戏”之事。B.句子②刻画了大青马欢快奔腾的状态,烘托出老韩等人前去城里请戏一路上的喜悦。C.句子③借孙团长之语说明剧团演出供不应求的状况,体现了农村传承传统文化成效显著。D.句子④写出了孙团长和演员们在听闻老韩等人受伤之后的举动,彰显了他们的善良人性。8.文中写大青马受惊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9.小说以“请戏”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大青马受惊,才会有后面村长和老韩受伤以及孙团长想带队来村里演出的情节。②既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请戏”的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又使故事的叙述产生了波澜性,行文曲折变化。9.①“请戏”是当地的传统,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请戏”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通过“请戏”这件事,有助于主人公的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展现了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凸显了在经济大潮影响下人们的心理状态。〖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从而烘托了两人因请戏不成功在回家路上默默无话的样子”分析错误。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前面两人兴致勃勃,是他们认为请戏肯定没有问题;后面两人默默无话,是因为没有请到戏,因此这里应是两者形成对比,而不是前者烘托后者。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鉴赏语言特色的能力。C.“体现了农村传承传统文化成效显著”无中生有,文中写农民请戏只是体现了农民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后,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写大青马因爆炸声受惊而不受控制地狂奔径直冲进了一个鱼塘。而后文紧接着的“村长……断了左腿。老韩多处受伤……”的情节,正是这一事件的直接结果。也正因知道两人在请戏回家的路上出了事,孙团长才“他和演员们一商量,决定免费为村里演出一场……一路烟尘朝村里驶去”以及遭拒的进一步情节发展。所以,大青马受惊的情节,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此外,若是没有这部分情节,故事的发展走向极有可能是两人接着一路无话,默默回到村子,最终看不成戏。故事有可能就直接结束了。而有了大青马受惊的这一个意外,才有了后面横生的许多其他情节。所以,这部分既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请戏”的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又使故事的叙述产生了波澜性,行文曲折变化。【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文章由“秋收过后,农事便闲了下来。这时节,村里有请戏的传统”起笔,既说明“请戏”是当地的传统,也借助这一惯常的传统习俗展开故事。同时,围绕“请戏”的原因,文中还穿插说明“这不是涨,这叫行情,咱们的土地不是也要承包了嘛”。所以,这样写既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村的生活气息,也鲜明地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的时代特点。同时,文章的诸多情节——进城请戏、与孙团长谈价、请戏不成落寞回村、回村途中大青马受惊两人受伤等等情节,都是围绕着“请戏”这一线索展开,而没有过多添加其他无关的枝节。所以,这样写,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文章通过一件看似寻常的小事,既生动描绘了村长两人从高兴到气愤、失望的情绪变化,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土地承包后许多村庄的人们都花钱想要“请戏”、看戏的心理,说明百姓们在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后,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文中主人公因为多次涨价而“请戏”不成的情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在经济大潮影响下人们追逐金钱的心理状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金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累授秦王①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隐太子以玄龄及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高祖,由是与如晦并遭驱斥。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及事平,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迁中书令。三年,拜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自以一居端揆②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凤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选自《贞观政要·卷二》,有删改)材料二: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备注〗①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②端揆,指相位。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以求备A取B人C不以己D长E格物F随能G收叙H无隔疏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之幕府”与“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致”字含义相同。B.司空,可指官名,为“三公”之一。“三公”为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C.“其见称类如此”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D.“废朝三日”与“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玄龄曾在隋朝任职,后又被革职流放。太宗和他一见如故,当他为知己,房玄龄也竭尽心力地为太宗效劳。B.房玄龄从不歧视出身低微之人,按照才能决定他们职位的高低,对人不求全责备,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C.为了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隐太子在高祖面前诋毁房玄龄,因此房玄龄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D.房玄龄以年纪老迈为由请求辞官,太宗让他视自身情况再做决定;房玄龄临终之时,太宗悲不自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2)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14.太宗为什么如此亲近礼待房玄龄?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案〗10.CFH11.A12.B13.(1)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之后,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2)等到房玄龄渐渐病重,(皇帝让他)追赴玉华宫,坐轿子进入殿内,将接近皇帝御座时才下轿。14.①与房玄龄一见如故,并引为知己;②在太宗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③参与玄武门之变,辅助太宗开创帝业。〖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他能根据才能任用人才,不管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出身的贵贱)以及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不以求备取人”与“不以己长格物”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CF处断开;“随能”修饰“收叙”,二者不能断开,“无隔疏贱”为动宾结构,两句都讲的是,选拔人才的标准,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送,送到;到达。句意:送他们到幕府。/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B.正确C.正确。都是“被”的意思。句意:他被太宗称赞由此可见一斑。/因此被流放。D.正确。上朝;朝拜。句意:朝廷三日不上朝。/强国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从善如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属于无中生有,由原文“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可知,原文并没有该信息。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以后;“夙夜”,从早到晚;“失所”,处理失当。(2)“笃”,病重;“担舆”,肩舆,轿子;“乃”,才。【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太宗一见,便如旧识”可知,与房玄龄一见如故,并引为知己;②由原文“玄龄在秦府十余年,恒典管记”可知,在太宗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③由原文“及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召玄龄、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谋议”可知,参与玄武门之变,辅助太宗开创帝业。参考译文:材料一:房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人。开始在隋朝做官,任隰城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除官职,流放到上郡。太宗率军巡行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太宗一见房玄龄,就像看到久别的故人,于是暂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然遇知己,就竭尽心力效劳。当时,每平定一个地方,别人都争相搜求金银珠宝,只有房玄龄先收揽人才,送他们到幕府。遇有谋士或猛将,他就暗中与他们再三致意,互相结约,各尽死力报效国家。后多次提升,任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隐太子建成因房玄龄与杜如晦是太宗的亲信,非常憎恨他们,就在高祖面前说他二人的坏话,由于这样,他与杜如晦一起遭到高祖的驱逐斥退。到隐太子将要作乱的时候,太宗就召见房玄龄与杜如晦,令他二人穿上道士服装,暗中进入太宗住处商议。玄武门之变平息后,太宗入春宫当了皇太子,就提升房玄龄为太子左庶子。贞观元年,房玄龄又升任中书省长官。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尚书省左仆射,监管修撰国史,又被封梁国公,实际封的食邑为一千三百户。被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之后,他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如自己有一样。他对公文事务非常通达明了,语言表达也十分妥帖,审查或制定法令,注意宽缓平和。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他能根据才能任用人才,不管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出身的贵贱)以及和自己关系的远近。贞观十三年,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房玄龄自认为担任宰相已经十五年了,多次向太宗呈递奏章,要求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下诏不同意。贞观十六年,房玄龄又晋官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旧监管修撰国史。房玄龄又以年纪老迈为由,请求辞官。太宗派使者对房玄龄说:“国家长期任用您担任宰相,您一旦辞职,就像一个人失去两只手。您如果筋力不衰,就不要辞让了,如果自己感觉精力衰弱,再另行奏报。”房玄龄才停止自己的请求。太宗又经常想到开创帝业的艰难和房玄龄辅佐自己创业的功劳,就写《威凤赋》来比喻自己,将其赐给了房玄龄,他被太宗称赞由此可见一斑。材料二:贞观二十三年,皇帝驾临玉华宫,当时房玄龄老病复发,皇帝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等到房玄龄渐渐病重,(皇帝让他)追赴玉华宫,坐轿子进入殿内,将接近皇帝御座时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房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轻,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帝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泰山吟谢道韫〖备注〗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备注〗谢道韫,王羲之之子王凝之的妻子,少聪慧,有才辩。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率农民起义军攻破会稽,王凝之被杀,她寡居以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从大处着眼,开门见山,吟咏泰山。一个“冲”字,把静止的山峰写得霸气十足,富含动态之美。B.三至六句写山石峥嵘,幽玄神秘,泰山不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C.诗人由景及人,在感受泰山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屡遭坎坷与艰辛的身世命运,使全诗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感伤之情。D.本诗有着鲜明的魏晋时代色彩,如诗中出现的“秀”“幽”“玄”“自然”等词就体现了魏晋时期崇尚老庄思想及人物品评理论的风尚。16.诗人描绘的泰山之景有何特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16.(1)特点:东岳“峨峨”,直“冲”青天,山岩分隔天地万物,幽僻无声,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静穆幽远(高峻幽静)。(2)情感:①对泰山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景仰之情;②沉醉于自然,想要归隐泰山,摆脱俗世纷争的愿望。(诗人沉醉于自然的同时受自然启发,表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积极调整的淡泊而又坚强的非凡气度)〖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使全诗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感伤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