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考题猜想】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1.(1分)考古发掘的夏朝都城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我国夏王朝时的社会形态是()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新石器时代【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故B符合题意;排除A;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排除C;新石器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夏朝处于奴隶社会。2.(1分)下列有关商朝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商朝也称为殷朝 B.商朝属于奴隶社会时期 C.涿鹿之战后商朝灭亡 D.商朝的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商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因此,商朝也称为殷朝,A说法正确,排除;商朝属于奴隶社会时期,B说法正确,排除;商朝的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D说法正确,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建立和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3.(1分)历史谱写着歌曲,歌曲承载着历史。“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歌曲中提到的“国家”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殷朝 B.商朝 C.夏朝 D.周朝【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解答】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故“国家”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夏朝。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夏朝的建立。4.(1分)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题干关键信息“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解答】据题干“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关键信息“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扩展,中原文明的扩展,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分封制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5.(1分)李斌同学在阅读课外书时看到一张地图(如图),他推断这张地图反映的史实最早可能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图片。【解答】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周、镐京、晋、齐、鲁”可知,西周的都城在镐京,西周实行分封制,晋、齐、鲁等就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故这张地图反映的史实最早可能出现在西周,C项正确;夏朝、商朝与秦朝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以及意义。6.(1分)如图的两幅图片是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铜牌和铜鼎,其中的铜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这两件文物的出土可以让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A.尧舜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解答】据所学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时期的一座王城遗址,所以该遗址出土的这两件文物可以让我们了解夏朝时期的历史,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青铜器和夏朝历史的相关史实。7.(1分)现在我们学生利用圆珠笔和笔记本进行学习,而古代社会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但一些历史仍然被记录下来。1899年,北京的官员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着符号,学者研究后认定这是商朝的文字,我们称它为()A.甲骨文 B.楷体 C.宋体 D.金文【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需要考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历程。【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楷书的起源时期是汉代,这种书体由隶书演变而来,与隶书相比,楷书会相对比较简化,具有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的特点,排除B项;宋体字发生于唐宋,但成熟于明,排除C项;金文出现在商朝,时间是公元前1300年左右。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1分)有这样一段图片的解说词:“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图片中的青铜器应是()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盘 D.青铜面具【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朝的青铜文化,重点识记四羊方尊。【解答】依据教材内容,结合教材插图,可知此青铜器是湖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四羊方尊,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9.(1分)《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有对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这一习俗反映了()A.铁农具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得到推广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达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战国时期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鞭打春牛”体现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影响,D是正确的选项;ABC不是这一习俗反映的问题。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10.(1分)《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材料说明()A.周平王建立了新的王朝 B.周王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C.诸侯崛起导致周王室衰微 D.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答案】D【分析】本题以《史记•周本纪》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的相关知识点。【解答】依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说明东周时期周天子威望下降,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有关内容。11.(1分)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诸侯争霸 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百家争鸣【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使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因此引起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需掌握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影响。12.(1分)据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此记载反映了()A.西周灭亡 B.三家分晋 C.诸侯争霸 D.经济发展【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题干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解答】题干材料反映了春秋争霸。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1分)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意在说明()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主要考查都江堰兴建的主要作用。【解答】通过材料“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古河纵横灌溉蜀郡田以万亿计。”“灌溉之利于航运之变。”可知材料主要是在叙述都江堰兴建之后产生的社会功效。故D正确;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成都平原水旱灾害的减少,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在材料中都无法体现,排除ABC;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求学生主要能够通过材料中的叙述,认识到都江堰修建在古代的主要社会功效,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14.(1分)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解答】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15.(1分)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滴,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如图)()A.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B.在当今仅剩下旅游价值 C.彻底根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D.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6.(1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他们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A.选举贤能 B.取得民心 C.复古崇礼 D.重视农业【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题干材料的准确解读,并对应相应结论。【解答】A.材料没有说明选举贤能的信息,排除。B.据题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结合所学可知,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取得民心,统治者应重视君民关系、以民为本,以取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与题意相符。C.题干没有体现复古崇礼,排除。D.题干没有体现重视农业,排除。故选:B。【点评】拓展战国时期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17.(1分)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无为而治”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应实行“仁政”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兼爱”“非攻”【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孟子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解答】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孟子的观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8.(1分)老子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下列选项与老子主张相符的是()A.提出“仁”的学说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兼爱”、“非攻” D.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张。【解答】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19.(1分)如图,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人物主张孔子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统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和墨子思想主张上的共同之处,注意表格的正确识读。【解答】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表格内容“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故C项正确;主张无为而治的是道家老子,排除A项;主张以法治国的是法家韩非,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和墨子思想主张上的共同之处。20.(1分)现存《论语)有二十篇,书中描写的孔子是个才识兼备风度高尚的政治家,又是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分析】本题以“现存《论语)有二十篇,书中描写的孔子是个才识兼备风度高尚的政治家,又是个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下面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为切入点,考查了孔子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观点;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的观点,排除。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考查了孔子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二.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30分)21.(8分)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某兴趣小组以“王朝更替,制度创新”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制度创新】材料一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礼运》【感悟启迪】材料二(1)请你完成表格,记录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朝代起止时间开国君主都城亡国君主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禹阳城桀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汤亳、殷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镐京周幽王(2)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3)据材料二回答,夏朝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开国君主(从上往下):禹、汤、周武王;亡国君主(从上往下):桀、纣。(2)启;世袭制。(3)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分析】本题考查了夏朝的建立、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西周的分封制。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依据材料实际组织答案。【解答】(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商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771年,太子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2)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可知,材料一中“天下为家”的局面从启开始的,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3)据材料二可知,夏朝被推翻的原因是末代君主残暴昏庸。由此我得到的启示是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等。故答案为:(1)开国君主(从上往下):禹、汤、周武王;亡国君主(从上往下):桀、纣。(2)启;世袭制。(3)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三代的更迭、西周的分封制,既是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此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22.(7分)阅读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促进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开辟了广阔天地。——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①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材料一,说明判断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阶段终结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局势的特点,概括其影响。(3)综合上述探究,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答案】(1)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2)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推动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3)国家统一。【分析】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百家争鸣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①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看出,这一时期出现了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结合所学可知,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阶段终结的标志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2)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促进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开辟了广阔天地”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局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其影响是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推动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3)综合上述探究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是国家统一。故答案为:(1)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2)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推动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3)国家统一。【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争霸、战国纷争、百家争鸣等相关史实。2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如图)——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材料三(秦孝公)对外,他与楚和亲,与韩定约,联齐、赵功魏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在秦孝公的治理下,秦国由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2)指出材料二图中水利工程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水利工程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原因。【答案】(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都江堰;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实行商鞅变法;注重兴修水利;秦孝公的个人才能。【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的措施、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影响、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可归纳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据“急耕战之赏”可归纳出奖励耕织,奖励军功。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根据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归纳出实行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二“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可归纳出注重兴修水利;根据材料三“在秦孝公的治理下,秦国由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归纳出秦孝公的个人才能。故答案为:(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都江堰;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3)实行商鞅变法;注重兴修水利;秦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欧亚共同体课程设计
- 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总结
- 体育娱乐行业人力资源总结
- 新媒体行业技术工作概览
- 音响行业演出场地卫生消毒方案
- 食品安全销售总结
- 非公开发行股票认购协议三篇
- 2024年税务师题库(轻巧夺冠)
- 2024年美术教案7篇合集
- 2024年福建开放大学《网络测试与故障维修》形成性考核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DB21-T 2931-2018羊肚菌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规程
-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化学试卷
- 《空调零部件介绍》课件
- 2024年度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述职报告课件
- 手术室无菌操作流程
- 农业机械控制系统硬件在环测试规范
- 翁潭电站大王山输水隧洞施工控制网设计说明书
- 隆胸术培训课件
- 钢筋焊接培训课件
- 行政内勤培训课件
- 化纤企业(化学纤维纺织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