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_第1页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_第2页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_第3页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_第4页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北京市各区高一下学期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2•北京东城•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

——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

——不像其他方案做得俊俏,终究是被哥哥嫌弃了。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这聊天秒回是单给我一个人儿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玩法层出不穷,讨论愈发热烈。网络是否会让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不

断刻板、扁平化?如何认识经典与流行?《红楼梦》的正确打开方式又

是什么?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对话者:嘉宾甲嘉宾乙主持人

主持人:最近兴起了戏仿文学经典表达的热潮,网友们会用卡夫卡、鲁

迅、张爱玲、海明威等等经典作家的口吻,讲述各自的疫情故事。很多

人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激活了经典,但也有人觉得这种形式太有迎合性

了,只是照着葫芦画瓢。

嘉宾乙:我最早看至『‘疫情文学"就是一些网友在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文化

符号,营造出一些文化氛围。创作者应该是看过原著,再对原著进行戏

仿的。因此,他们可能不太存在激活状态。而大众的关注点还放在疫情

上,文学只是它的载体和表达形式之一,是让它变得"有趣"的调味品。

嘉宾甲:戏仿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技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戏

仿作为一个修辞格特别提了出来。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刘贡父晚年

得了麻风病,头发、眉毛都脱落,鼻梁将断裂。苏轼就说"大风起兮眉飞

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用刘邦的《大风歌》捉弄他。戏仿的重要特点

是依托经典,读者如果不知道经典,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对经典相当

熟悉,才会感受到戏仿的语言形式跟经典之间的张力,越想越好玩。戏

仿一方面进行着游戏,一方面在比拼人的想象力,还是很搞笑的。《红

楼梦》中为什么是林黛玉被仿得很多?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林黛玉的语

言是最有个性、不融于这个社会的,好像总是剑拔弩张,这就把她的一

言一行凸显出来,变得格外瞩目。林黛玉的抒情方式,也不符合传统社

会规则。传统的礼仪社会倡导”发乎情,止乎礼",内在的情感是被抽空

的。有一位作家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差异,认为黛玉有时说话如

"惊雷",宝钗说话则是"煞风景"的,天上来了雷,宝钗消雨无声。

宝钗道:"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

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

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

银桃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

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

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

烦了,我且去了。”

嘉宾甲:黛玉感慨"你真是个多情的人”,宝钗马上说”不是的,我对每个

人都是这样的",很"煞风景"。薛宝钗不习惯于太重感情,在人与人的交

往中,她不愿意跟你走得太近,否则她不习惯。我非常理解这一点,因

为我也是受传统社会熏陶的。我在心里其实很想抱抱我的父母,但直到

他们去世,我都没有抱过。我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抱父母太夸张,

感情很外露。即使有这种冲动,我们之间还是淡淡的关系,非常理性。

这实际上就是薛宝钗,只要对方太热情,她马上退一步,压抑情感,最

终就成了"冷美人"。中国社会不主张激动情感的产生,因为这对秩序有

一种破坏力。即使内心翻江倒海,但人们会表现得比较高冷。这样好像

挺好,但有时又觉得很遗憾,缺少那种温暖。

主持人:大家对林黛玉的模仿,模仿到精髓了吗?

嘉宾甲:很难说大家是否模仿到了精髓,因为林黛玉所有机智、俏皮或

讽刺地讲话,都有特定的语境,模仿时则会把这个语境抽出来。比如前

面提到的周瑞家的送宫花片段,周瑞家的回答时误以为是黛玉不好意思,

所以解释“别人都有,你放心拿”。黛玉却认为"别人不挑剩的也不会给我”,

两人的理解有巨大反差,戏剧性由此产生。我们在模仿的时候,往往割

裂前因后果,好多都是断章取义,对语境整体的理解不完全,从这个意

义上说,这种模仿确实扁平化了。林黛玉有一个最大的本领——话语的

语境组合力。这对我们重新改组她的话,又构成了一种挑战。

……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

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

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

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

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

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

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

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

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

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嘉宾甲:这一段充分体现了林黛玉的语境组合力。宝玉听宝钗的话不喝

冷酒,黛玉就记下了,等到雪雁来送手炉,她就把前后的两个语境结合

起来,怪宝玉事事听宝钗的。她在两个语境中自由滑动,一语双关。黛

玉接下来对薛姨妈说的话,又把薛姨妈家和一个想象中的会多心的人家

组合在一起。她能够不断地生出新的语境进行重组,让自己在其中游走,

立于不败之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现在学林黛玉,学的就是能

够体现出想象力的语境重组能力。

嘉宾乙: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去语境化是一大趋势。当一个东西包裹着

太多语境,传输成本、理解成本就会变高。当它去语境化,把外壳都剥

掉,既没有时空限制,也没有对话人的限制,变成了一个非常单纯的词

组或话语的时候,更利于快速传播。个体在使用它的时候,会再语境化,

就是把它重新放到一个语境里,这其中包括语境的组合和挪用,然后再

赋予其新的意义。这是为什么我对这个事抱有乐观态度的原因,如果大

家真的对此事产生了兴趣,这个语境的复建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推广

或传承。

(取材于文章《“林黛玉发疯文学”为什么火了?》,2022.3.29)

1.下列对文中两个加点的"它”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它"字指代内容相同,都指的是"疫情"。

B.两个"它"字指代内容相同,都指的是"大众的关注点”。

C.两个"它"字指代内容不同,第一个指的是"大众的关注点",第二个指

的是"疫情"。

D.两个"它"字指代内容不同,第一个指的是"疫情",第二个指的是"大众

的关注点"。

2.根据选文,请分别概括两位嘉宾对"戏仿文学经典"持有的看法各是什

么。

3.你认为孔乙己名字的来历,属于"去语境化"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

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

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

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

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2022•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

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

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

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

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

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O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

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不

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

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之美》,略有改动)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园林建筑中"窗"之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窗子的作用不只是透气,更重要的是能"望"风景。

B.透过窗不但能欣赏充满画意的近景,还能眺望远景。

C.窗框如画框,粉墙开许多小窗就像陈列一幅幅小画。

D.窗子越大,越便于从不同角度欣赏窗外不同的景色。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总是和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特别好的关系,就像画一样。

比如中国园林中的亭子,好比一个气口,总是建在“最宜置亭处”。它是

点缀,也是引领;它是游览线上的一个关节点,收摄众景,使松散的远

景有了主题;它是游人休憩的地方,使人张开心灵之眼。"江山万里眼,

一亭约略之。“坐亭中观万景,由近及远,眼向远方推去,可推到渺不可

及的地方;由远及近,万千世界的景象又归于一亭之中,疲惫的步子得

到缓解,迷茫的心结得以解开。

明代艺术家王世贞家的奔山园中有一小亭,四面花草扑地,绿树参差,

亭上匾额曰"乾坤一草亭”。这四面通透的亭子虽小,但心可超越,可飞

腾,可置身于小亭而妙观天下。”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小亭可以

俯仰乾坤,心自广大,何能小之?

(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园林建筑"置亭"理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亭子要建在最宜置亭处,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

B.在园林中置亭,既要能收摄众景,又要使远景成为中心和主题。

C.园中置亭的作用不仅是供游人休憩,还要成为佳妙的观景之所。

D.所置之亭有的虽小巧简朴,却能使人俯仰乾坤,心灵超越飞腾。

材料三

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

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

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彷、模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

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

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

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

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

....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

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

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

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O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

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

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

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

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

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

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

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

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

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

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

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

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

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

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略有改动)

6.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遵循两三千年来形成的惯例法式,如同写文章要遵循"文法"

一样。

B.中国建筑"体裁"丰富,有宫殿庙宇、山亭水榭,还有装饰性的影壁牌

楼等。

C.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体系的区别是使用同样的"词汇"却遵循不同的

"文法"。

D.中国建筑中的华表与罗马一些纪念柱是同类"体裁"但"文法"不同的建

筑。

7.在以上三则材料中,出现了哪几种处理"窗"和"墙"的方式?由此体现

出中国建筑的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2・北京朝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

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

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

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

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

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

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

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

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

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

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

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

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

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

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

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

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

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

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

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

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

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

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

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

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

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

(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

材料二

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

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

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

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

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

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

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

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

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

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

精神世界。

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

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

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

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

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

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

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

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

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

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

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

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

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

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

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

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

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

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

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

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

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听见窗外竹梢

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

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

(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

的环境描写》)

8.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

翠竹。

B.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

运多舛。

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

的两面。

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

界的外化。

9.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

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B.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

C.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D.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麻梦也香

10.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潇湘馆的植物与林黛玉有哪些契合之处。

11.除潇湘馆外,《红楼梦》中"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的描

写还有多处。

阅读下面两段衡芜苑的描写,回答问题。

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

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

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

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

花香之可比。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祷芜苑,只觉异香扑鼻。

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

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

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

素。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1)衡芜苑是谁在大观园的居所?

(2)衡芜苑的描写,能看出其主人什么形象特点?结合原著中的某一情

节简要分析。

(2022•北京海淀•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晚清学者陈蜕庵指出,《红楼梦》不当归入小说一类,而应当归入子部。

"子部”指经、史子、集中的"子"类,亦即"诸子百家"的"子",是古代大思

想家的论说。如此就点明了《红楼梦》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

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的意思,大家都懂得;"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之

"化《红楼梦》中自有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读者需要细品。举例来

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

名"化",别号"雨村",取"春风化雨"之意。甄上隐,名"费",字"上隐",

源自《四书》中那句"君子之道费而隐”。在曹雪芹的时代,读书识字的

人一看都懂,而且它还利用谐音,妙语双关,使得人名有义理又有趣味。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我说就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

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呢?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

芳溪,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芳"即"落花","沁"

即“浸于水",这个名字当取义于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上场时的唱词”花

落水流红","沁芳"正是对它的"浓缩"和"重铸"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

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宇面"香艳",内里沉痛。

(取材于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材料二

读《红楼梦》不只是"看小说",更是"赏诗",甚至有人直接称《红楼梦》

就是"一部叙事的诗”。这当然首先体现在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曲赋,

它们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精深的文化修养,本身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又多能有效地服务于作品的叙事——或象征人物命运,或揭示

人物性格,是作品叙事肌理的有机组成。

但更重要的,是《红楼梦》总体上具有"诗化"特质。这种"诗化”遍及于小

说的各个因素,如人物的诗化、环境的诗化、事件的诗化等等。

人物的诗化,既体现在人物容貌、服饰的诗化描写,也体现在人物品格

性情的诗化,如黛玉的风神飘逸、湘云的浑朴烂漫、香菱的纯洁天真等,

可以视为作者理想的一种寄托。小说中的环境同样富于诗情:春日的大

观园”柳垂金线,桃吐丹霞",满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人在其中如

置身诗境。更难得的是,这些环境往往又因人物移情于景而染上强烈的

主观色彩,别具情味。如迎春出嫁后,宝玉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徘徊瞻顾,

”见其轩窗寂寞,屏帐脩然……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芹香菱,

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一派无可排遣的悲哀。

由是,小说中具有诗化情韵的人物在诗情画意的空间里演出的事件,也

必然洋溢着诗的情致。宝钗扑蝶,湘云卧石,宝琴立雪。这些人物、情

境、事件,共同构筑成一个绮丽晶莹的诗意世界。即便是普通的生活场

景,作品也同样以抒情的笔调叙出。如宝玉一日见一株杏树上杏子满枝,

花已全落,唯有一雀儿空啼,不觉感叹迷惘。这样的身世之感、生命之

悲,在叙述中因春的氛围、景的映衬、诗的浮想,别具一种动人心怀的

力量。

(取材于孙勇进《〈红楼梦〉的写实艺术与诗化风格》)

12.材料一画线句中"感化、教化、潜移默化"的"化"是同一个意思,请把

它写出来。

1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指出,《红楼梦》应归入子部,因为《红楼梦》的文化意蕴堪

比诸子之说。

B.大观园中的所有轩馆景色都沿着沁芳溪的曲折而布置,这正是"沁芳"

的重大意义。

C.小说采用的人名、地名以及人物创作的大量诗词曲赋,体现出作者深

厚的文化修养。

D.《红楼梦》的诗化,包括具有情韵的人物、移情于景的环境和诗情

画意空间中的事件。

14.材料一说"《红楼梦》不当归入小说一类,而应当归入子部”,材料

二说"有人直接称《红楼梦》就是‘一部叙事的诗”。从你的阅读感受和认

识看,《红楼梦》除了是一部小说、一部古代大思想家的著作、一部叙

事的诗,还可以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并结合原著说明你这样概括

的理由。

(2022•北京丰台•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在3.6万多种高等植物中,

1.7万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衣食住行都依

赖植物,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与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但近年来,

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存环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

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碍,我国有3800余种植物被列入受

威胁物种清单。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种群数量极低或物种原有生存环境

被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迁地保护并不是简单地把植物挖过来栽种,而是指以人工途径,将生存

受威胁物种、区域特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从原产地迂往

其他地域的专业机构(如植物园)予以保护,也包括建立种质资源库来

保存植物种子、组织、器官等。

植物园是植物迁地保护的基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开启国

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

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

上,我国宣布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开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植物园资源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我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现有

植物园综合实力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采取整合

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构建以代表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区域

的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

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

此外,在建设好国家植物园的同时,还需要推进相关工作,并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促进科技支撑、健全管理体制等,加强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

促进就地保护与迁她保护的协同发展,使得更多的濒危物种摆脱灭绝困

境,以保障生态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取材于周学则、沈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国家植物园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此次设立的国家植物园,是在中

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和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现有条件的基础

上扩容增效整合而成。

国家植物园的选址,既要考虑现有资源的整合,又要关注她理植被的“区

域代表性”。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界地带,属

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西北郊

的寿安山南麓,西山脚下。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约合9000亩),是

原北京市植物园面积的10倍。此区域地势起伏,海拔61.6至584.6米

不等;具备稳定水源,在山间形成了一个10多公顷面积的湖泊。在植物

种质资源保护和新优植物开发培育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批复文件指出,国家植物园”由

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

以国家名义设立植物园,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批复要求建设以国家植

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不断促进迁地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将其

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推动形成较

为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重要特色。目前,国家植物园已收集各

类植物1.5万余种,迁地保护水杉、琪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拥有

亚洲最大植物标本馆、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和国际海棠品种登录权;

国家植物园还计划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标本500万份,陆续建成20个

特色专类园、7个系统进化植物展示区和1个原生植物保育区。

国家植物园整合了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的优势资源,具有全国

领先的科研实力和植物迁地保护水平。其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是

国内顶级植物科研机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现有国

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有5位院士;植物所主持

完成的成果屡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项。植物所

成为国家植物园的组成部分,意味着其植物研究保护和科普能力将得到

很大提升。

(取材于周学则、沈辉等人的文章)

15.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现存1.7万种高等植物,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B.与植物有关的知识和文化异常丰富,所以我国各民族生活都依赖植物

C.人类活动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我国野生植物濒临灭绝的主因

D.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需要逐步推

16.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迁地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国家植物园承担的核心任务之一

B.保护对象并不局限于濒危野生植物

C.以人工方式来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

D.搜集和储存植物种子也是保护内容

17.根据材料二,下歹U对"国家植物园”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规划占地近600公顷,不仅规模大而且规格高

B.所在区域地势起伏,有稳定水源,地理条件优越

C.已经具备一定的植物迁地保护的经验和科研基础

D.首次设立以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为主体的植物园

1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域气候和植被特征的不同,影响着国家植物园的布局与建设

B.建设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是我国保障生态安全的主要目的

C.国家植物园将会实现对我国所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保护

D.保护本土植物的同时,国家植物园还将推动物种保护的国际化

19.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的原因及意义。

(2022•北京昌平•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

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

思辨媒体、砍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

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

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

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

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

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

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

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

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

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

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

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

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

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

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

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夺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

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

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

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

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

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

所谓“后真相”,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