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四校八大自招语文特制讲义4_第1页
2021年上海市四校八大自招语文特制讲义4_第2页
2021年上海市四校八大自招语文特制讲义4_第3页
2021年上海市四校八大自招语文特制讲义4_第4页
2021年上海市四校八大自招语文特制讲义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自招语文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年级:初三课时数:3课时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T文学知识4C散文复习3T议论文学习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专题知识梳理

(六)元明清作家作品

(1)关汉卿,号己斋叟,大都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所作杂剧达60多种,今存14种,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2)王实甫,大都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5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

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3)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种,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

净沙秋思》。

(4)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

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5)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曾共同从事创作。传17

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全书120回。

(6)于谦,字延益,钱塘人,明朝大臣、爱国将领。官至兵部尚书,谥号忠肃,诗人。有《于忠肃集》。《石

灰吟》为作者12岁所作,选自《古代诗歌选》。

(7)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人,明代小说家。四十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

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晚年著称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

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型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

(8)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后徙居嘉定,明末散文家,60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所作

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

(9)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

记》)。据做多反对封建礼教,最求个性解放。

(10)冯梦龙,字犹龙,号磨憨斋主人,长州人,明代文学家。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恒言》,改编为影片《秋翁遇仙记》。

(11)徐宏(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质学家和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

记》,该书是日记形式的游记散文,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书中作者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

的热爱,被称作“古近纪游第一”,《游黄山记》出自本书,(黄山,在安徽省境内,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

温泉。)

(12)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

偶集》中的“种植部”

(13)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了我国

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14)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礼部右侍郎。

为桐城派创始人。散文多为经说、序跋、书信、应酬之作。

(15)吴敬梓,字敏轩,全椒人,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55回。

(16)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丰润,生于南京,清代小说家,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

《红楼梦》,又名《金玉缘》)的创作,全书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高鹦所续,全书120回,属于章回体小说,

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17)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曾任知县,辞官后于江宁小苍

山下修筑随园定居,自号仓山居士。《祭妹文》选自他的《小仓山房文集》,还著有《随园诗话》。

(18)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继方苞、刘大嘏之后“桐

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登泰山

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其中“雪中观日”一段,尤为后世称道。

(19)龚自珍,浙江仁和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官至礼部主事,后辞职南归。深于经血、文学和史地学,

为“今文学排”主要人物,近代改良运动先驱之一。乙亥年(道光十九年)归途中写了315首绝句,总题为《已

亥杂诗》表达对过世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

(20)刘鹦,字铁运,笔名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人,清末小说家,通数学、医术、水利等。他的《老残游

记》是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1)吴跣人,号沃尧,字茧人,后改建人,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又自

称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说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晚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2)李宝嘉,号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清末(近代)小说家,他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晴四大

谴责小说之一。

(23)曾朴,字孟朴,江苏常熟人,近代小说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为晚晴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4)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戊戌维新的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少年

中国说》、《谭嗣同》出自《饮冰室合集》。

二、四校招生信息:

一、专题知识梳理

知识点:散文阅读

【知识典例】

一、阅读技巧

1、树立主题意识

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

题服务的。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

难度。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

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

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

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3、树立思路意识

“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我们的办法是,

树立思路意识。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强调思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思路在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

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

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

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精读的原则

阅读理解题的设题点比较细小,需要仔细领会。因此,散文阅读,很多情况下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

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精读的原则基本表现在:第一,点面结合,整体把握。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

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材料丰富,思

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

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第二,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

勾连。

6、良好的阅读习惯

(1)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2)注意注释。它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

而足。这些注释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

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4)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5)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用精读的方法,逐段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

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二、审题技巧

1、树立“提示”意识

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

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

有效的答题区域,“定位”准确是答题准确的前提。“暗示”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读懂暗示是取胜的一大法宝。

2、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

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

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3、树立“整体”意识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

(1)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

系统,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

(2)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

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

(3)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题干及答案中揣摩文章内容方面

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方面的逻辑关系,以利于解答后面问题时获得帮助和借鉴。

三、解题技巧

1、“答案在文中”

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

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

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设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

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自主招生的散文阅读不但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对文章

中所涉及问题的思考、表述能力,这些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因此,我们在回

答这类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

理清晰,更能给阅卷人好感。

2.”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

解。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3.“方法在胸中”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

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从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

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

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家家有明月清风

林清玄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字“奉水”,桶耳上

挂了两个塑胶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了清凉的水,让人在清凉时感觉到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一

个居住在这城市里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时就抬这么重的一桶水来,那细致的用心是颇能体

会到的。

在烟尘滚滚的尘世,人人把时间看得非常重要,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几乎到了没有人愿意为别人牺牲一点点时

间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难约集。但是当我在喝“奉水”的时候,想到有人在

这上面花了时间与心思,牺牲自己的力气,就觉得在忙碌转动的世界,仍然有从容活着的人。

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乡村,在行人路过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时常看到一只大茶壶,上面写着“奉茶”,

有时还特别钉一个木架子把茶壶供奉起来。我每次路过“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总会灌一大杯凉茶,再继续前

行,到现在我都记得喝茶的竹筒子,里面似乎还有竹林的清香。我想,有时候人活在这个人世,没有留下任何名

姓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只要对生命与土地有过真正的关怀与付出,就算尽了人的责任。

很久没有看见“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区看到“奉水”时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乡在城,其

中都有人情的温热。山道边一杯微不足道的凉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并且感觉到不是那么寂

寞了.

到了山顶,没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钢桶,这时写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两个塑胶杯,一黄

一蓝,我倒了一杯来喝,发现茶是滚热的。于是我站在山顶俯视烟尘飞扬的大地,感觉那准备这两桶茶水的人简

直是一位禅师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热,一茶一水,连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刚好,这里面到底是隐臧着怎

么样的一颗心呢?

我一直认为不管时代如何改变,在时代里总会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无论如何变化,在山林中总会有一

些清越的鸟声一样。同样的,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平凡

庸俗而无可奈何,从对人情时序的敏感,成为对一切事物无感。我们在股票号子里看见许多瞪着看板的眼睛,那

曾经是看云、看山、看水的眼睛;我们看签六合彩的双手,那曾经是写过情书与诗歌的手;我们看为钱财烦恼奔

波的那双脚,那曾经是在海边与原野散过步的脚。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来仍然是二十年前无异,可是在本质

上,有时中夜照镜,已经完全看不出它们的连结,那理想主义的、追求完美的、每一个毛孔都充满了光彩的我,

究竟何在呢?

清朝诗人张灿有一首短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很能表

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从“书画琴棋诗酒花”到“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的心灵必然是经过了一番极大的

动荡与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觉自省,任庸俗转动罢了。

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

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

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会学家把社会分为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老年社会,青年社会有的是“热情”,老年社会有的是“从容”。我

们正好是中年社会,有的是“务实”,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正好是

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实务的社会,

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

人生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是得自于看起来无甚意义的事,例如某些对情爱与知友的缅怀,例如有人突然给了我们

一杯清茶,例如在小路上突然听见冰果店里传来一段喜欢的乐曲,例如在书上读到了一首动人的诗歌,例如偶然

听见桑间濮上的老妇说了一段充满启示的话语,例如偶然看见一朵酢浆花的开放……总的说来,人生的幸福来自

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有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这些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是在一株草中看见

了琼楼玉宇,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

“心扉的突然洞开”,是来自于从容,来自于有情。

我时常想起童年时代,那时社会普遍贫穷,可是大部分人都有丰富的人情,人与人间充满了关怀,人情义理也

不曾被贫苦生活昧却,乡间小路的“奉茶”正是人情义理最好的象征。记得我的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

活着,要像个人。”当时我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才算比较了解其中的玄机•人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

人也不应该活得如动物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与尊严,在中国历代的忧患悲苦之中,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失去

本质,实在是来自这个简单的意念:“人活着,要像个人!”

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

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人的富有实则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家家都有明月清风,失去了清风明月才是最可悲的!

下山的时候,我想,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

生奉茶供水,在热闹中得到清凉的人。

1.文章开头提到台北近郊“奉水(茶”'一事的作用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文中第⑦段引用清朝诗人张灿的短诗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3.根据文意,第⑨段中“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务实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

会’'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家家有清风明月》为题,其中“清风明月”喻指,作者以此为题表现了怎样的写

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

5.文章第◎段说“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

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人的有情请根据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引出下文的回忆和议论,让我感到人情的温热,也让我意识到忙碌的社会中依然有从容的人存在。

2.表达一般人在时空中流转的变化,人人都会在时间里变化,最常见的变化是从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变成

平凡庸俗而无可奈何。

3.生活需要务实,但太过务实,只盯着钱财,人就变得痛俗,人生就失去光彩。而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社会必是冷

漠的死板的,这样的生活必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4.“清风明月”指的是充满诗情画意、逍遥的心灵。作者以此为题就是希望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活如何忙碌,每

个人都应该保持从容的生活态度和有情的怀抱。

5.作者认为不管物质生活是贫穷还是富裕,即使生活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人也不应该失去人的有情、从容、温柔

与尊严。可以联系生活中如佛山小悦悦事件等来阐述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

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

“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

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己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

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

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

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

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

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⑪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

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

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G)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G)“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

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

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

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G)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G)“骆驼呀!”

④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G)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

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

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G)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分析思路】

1、读标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伍。这个标题由三个意象构成:童年是时间,表示回忆、怀念;冬阳是环

境,表示温暖;骆驼队伍是叙述的对象,也应该是本文的中心意象。以上分析只是就这三个词的一般意义来

讲,具体是否如此,还需在阅读文章过程中进行验证。

2、读分类(内容):这是一篇叙事类散文,主要是回忆童年时代与骆驼队伍有关的一些趣事,表现童年

时光的快乐与纯真。

3、读关键语段:

㉒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

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㉓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

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由以上两段内容我们可以理解到:1、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城南旧事》写的序。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还

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因童年时光不再而产生的一种伤感情绪。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o(2分)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分)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P.第⑩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3分)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4分)

7.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8.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

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美。

9.CF

10.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

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11.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

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12.答案示例:“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一,专题知识梳理

一、比兴

1、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联想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栽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

2、屈原《离骚》

把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诗人“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异花香草来装饰自己,表现了自

己美好的精神世界。

3、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

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二、托物言志

1、概念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2、以植物形象言志(梅、兰、竹、菊、莲等)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

有香如故。”作者刻画了梅花的孤高、坚贞、自信,象征自己仕途失意而劲节不改的崇高品格。

3、以动物形象言志(蝉、鹰、蝙蝠、鹦鸽、鸿雁等)

如初唐宰相虞世南的《咏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以蝉自喻,亦是

自勉自励。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都认为是藉秋风传送之故。虞氏强调的则是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

的结果。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

4、以其他事物言志

如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第三句充分表现

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末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

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

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三、虚实相生

1、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

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虚实结合: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

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

2、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云:“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又如李煜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

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

乐.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3、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的“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4、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养麦青青”,写

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二者相辅相成,渲染烘托某种气氛,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

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

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动静结合

由于山川景物有动态有静态,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和声音;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

动态和静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

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

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因此,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

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1、化动为静: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

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印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活灵活现。

2、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

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3、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

《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4、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

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

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出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5、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顽《琴歌》一诗中:“一

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享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

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丝毫不注意时间的流逝。

6、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托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如苏轼《江上看

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

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

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五、衬托对比

(一)、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两个方向来表现事物,使之形象更突出的一种艺

术表达方法。它能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使所要描写的气氛更加强烈。衬托分为正衬、反

衬。

1、正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

以乐衬乐,以哀衬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1)用人物烘托人物,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白居易“回

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六宫后妃之美衬托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2)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

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2、反衬,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是古诗中常见的“艺术辩证”手法,如描述事物

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映衬,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如以动衬静,以哀衬

乐,以丑衬美等。

(1)以物衬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声衬静。

(2)以物衬托人,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

的“鸳鸯”反衬出人孤寂的心情。又如李煜《望江南》一词云:“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

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以昔日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华美丽景象反衬出羁留汴梁

的亡国之君内心的无限悲怆,乐只在梦中。元好问《颖亭留别》“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

本闲暇。”以鸟之悠悠反衬诗人急切的思归之情。

(二)、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

意境或情感。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鹃飞。”诗人给我们

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

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鹏鹃飞”,现在只有几只鹏鹃在

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

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冈。”此词将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坟”与梦中十年前妻子“小轩窗,正梳妆”两幅画面对比,

突出今日的孤独凄凉和往日的温馨,从而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

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六、答题规律总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

个诗句如何具体的体现)。(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题1: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题: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

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题2:

雨后池上刘放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案: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

“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

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

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选用例题:

(1)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

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

的情味。

(2)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

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第一句语中带情(桑无叶、土生烟)

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样“忧”,两样

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学法总结

一、知识收获

二、方法总结

课后作业

作业1:

没有背影的父亲

对于母亲,我已经写得太多了,但是父亲,我一直想写却不敢写,也许是他对我的爱不轻易溢于言表的缘故

吧。十一黄金周原定回家,我因故没能成行,他打电话询问情况,说到表叔打他的儿子,打得很凶,最后表弟赌

气不去上学,甚至发誓不参加将至的中考。听到他在电话里深深的叹气,我忽然感觉为人父者很难,难就难在自

己用心良苦,做儿女的却浑然不觉,实在悲哀。

和父亲通完了电话,我少年时的种种叛逆立刻浮现在脑海中。那时我经常自以为是,自轻自贱,自我放逐,

逃学,打架,用考试交白卷证明自己不把生活当回事。母亲娇惯我,而父亲却偏要管我,于是我就与他为敌,时

时处处对抗他,讽刺他,让他吃尽无法和我沟通的苦头。可是父亲对我从不放弃,也不向外人甚至家人抱怨,他

总是面带着微笑,平静地接受亲友邻居对我的议论,虽然有的话很难听,但他仍对我充满希望。似乎他对我的记

忆就是一张破鱼网,有些东西想溜也溜不掉,有些却顺着破洞永远遗漏在时光的流水中。

语文课上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老师说你们也写一篇吧。我努力搜寻我父亲的背影,但是很奇怪,脑海里

竟然没有什么对他背影的记忆,反倒是我经常给父亲以背影:陪我上学,他让我走在前面,自己拎着包紧紧跟着,

我偶尔回头,看到的是他沧桑的脸庞;寄宿学校规定周三探望,才下楼梯我就看见他站在那棵熟悉的树下冲我微

笑,手里捧着母亲赶早熬制的鸡汤:我乘车外出,他从来都是车走了好远还不肯离去……

记得初三时,我因为看不惯一个专门欺负弱者的家伙,打伤了对方,被学校处分,还要赔偿对方不少医药费和

营养费。父亲坚持要我随他一起去对方家里道歉,母亲则嗔怪我太爱惹事,不让他们省心,说着说着竟哭了起来。

我本就一肚子怨气,便赌气说我打伤人不关你们的事,钱你们也不用赔给他家,要杀要刚我顶着。说完便背对他

们闭上眼,任凭母亲怎样劝我吃饭,我都不理不睬。不知僵持了多久,忽然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脸庞,那么

柔和,那么小心翼翼,我睁开眼睛一看,竟是父亲。父亲缓缓地说:“知道你委屈,但打伤了人总要对人家有个

交代,否则咱不也成了欺负人了吗?我不希望你变成和他一样的人。这个家有我在,出了天大的事也轮不到要你

顶。叫你去道歉是因为你是当事人,别人替不了你……”父亲的话还没说完,我已如芒在背,一骨碌爬起来,说

了声“您不用陪我去”,就直奔对方家。一路上我心里总觉得父亲在我身后,下意识地一回头,果然看到了远处

那熟悉的身影。

随着妹妹也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家里的开支日渐凶猛,外债也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