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修订:常州市朝阳中学周莉娜
审稿:田中分校曹介梁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七篇古诗文均是经典名篇,又是中考必考篇目,因此具有重要地位。
六篇文言文,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宗旨是共同的,即要求学生能学习古人
的高尚情操,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古文中精辟的
论证方法。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古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的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
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
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
对儿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
为今后进•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
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最
后,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
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古诗也同样要进行诵读训练,熟读成诵以增强语感。让学生知人论诗,了解
作者的政治理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本单元同时也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所以要重视复习与归类
整理工作。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
类整理,对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
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
动,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的能力。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以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帮助梳理和共同探究。
以下是重点实词、重要句式整理:
篇名重要字词重要句式
1、“所”字结构(衣食所安)
师伐间鄙安败绩、2、宾语前置句(何以战)
曹刿论战牺牲加孚福狱可以3、省略句(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盈4、“……也”式判断句(夫战,勇
气也)
1、“……也”式判断句(城北徐公,
讽修服窥旦日明日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急面刺谤美私蔽2、“……者……也”式判断句(吾
门庭若市时时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状语后置句(皆以美于徐公)
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是1、“所”字结构(所欲)
故恶豆蹴羹何加2、“……也”式判断句(鱼,我
《孟子》二章穷乏本心吠亩举苦、所与望也)
劳、饿、体肤空乏所以3、状语后置句(舜发于吠亩之中)
动心忍性法家拂士
仞且惩迂室毕力1、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杂然曾诸尾毛彻2、固定结构句(如太行、王屋何)
穷匮亡
秋疲敝盖恢弘妄自菲1、状语后置句(试用于昔日)
薄引喻失意作奸犯科
是以简拔裨补缺漏性
出师表
行淑均晓畅卑鄙猥自
妄屈感激驱驰夙夜察
纳雅言
茅屋为秋风所破俄顷漠漠丧乱广厦寒
歌±突兀
课时安排:《曹刿论战》2课时
《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
《〈孟子〉.二章》2课时
《愚公移山》2课时
《出师表》3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课时
《综合实践与探究》4课时(含作文)
《诵读欣赏》1课时
名著阅读4课时。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能对照注释,通过查阅工具书,通译全文,梳理和积累有关的文言词汇和句
式。
2、了解并能用简要的语言归纳出鲁国以弱胜强的几点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4、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5、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简要分析文章如何以“肉食者鄙”来衬托曹刿的“远
谋”的,体会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效果。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
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观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
习的《曹刿论战》也是一则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弱
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
发。
二、初读课文,准确翻译课文。
1给出重点字词音义,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imoujianb6zhejiemi
刿谋间帛辙竭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一-军队;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介;
小惠未彳扁-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一—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一-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2、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此段时间应充裕,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的些疑难问题,对于一些重
点字词应及时板书,在下一环节时重点强调。)
3、全班交流、释疑
(特别要注意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本环节结束时
可以尝试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o)
三、整体感知
1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
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按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发展。
明确:曹刿请见一问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2提问,分析战胜原因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
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
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
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
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
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
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但
“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
(3)、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刿否定了什
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
明确:”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他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
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
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供资料:《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
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左
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
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
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人物塑造
曹刿:
1、关心国事,为君分忧——齐国恃强凌弱,发动战争,鲁国虽无充分准备却决
定迎战,形势危急,“曹刿请见”
2、有自信心——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对备战条件认识充分一一鲁国凭借什么条件抵抗强齐的入侵?庄公三次回
答,前两
次都被曹刿否决掉了,因为直到这时,鲁庄公都是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和神
灵上,直到他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才加以肯定,这表明
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这个观点对于古人来讲,无疑是
进步的,是高明的。
4、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交战时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
鲁庄公:
1、对备战条件认识不充分------度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
庇护上。
2、不懂战术,急躁冒进一一战斗初始,齐师一鼓,即“将鼓之”,齐军刚败,
即“将
驰之”。
3、能认识自身不足,善于听取他人意见——通过曹刿对备战条件的分析,不仅
接受了
曹刿从战的请求,而且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战胜后虚心向曹刿请教战略战
术的采用原因。
小结: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
“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
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弩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
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课文情节安排
明确: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
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
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
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小结:明确主旨与情节详略安排的关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翻译第一小节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能体会和说出邹忌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表达效果,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
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3、体会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之处,能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
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
4、能在梳理和理解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故事的寓意,学习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写法。
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
描写特点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
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
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
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
忌讽齐王纳谏》。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
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
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
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
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
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
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
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
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底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回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
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
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
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
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
“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
等词语。
背诵提示:利用“三”字巧记课文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f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f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f四境之内有求
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五、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出示讨论问题:
(1)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说明治国应注意什么问题?
(2)邹忌讽齐王有什么高明之处,效果怎样?
(3)妻、妾、客针对邹忌的问话,回答大致相同,但有细微的差异,你能说出
这细微的差别吗,为什么有这种差别?
1/虚心纳谏,使政治清明
2/邹忌没有对齐威王进行直接的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受蒙蔽的事来讽谏
齐威王,运用委婉的说法,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
纳谏的重要性。邹忌最后点出“王之蔽甚矣”,这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为依据,
推己及人而的出的结论,犹如当头棒喝,使齐威王猛醒,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是由
衷的爱恋,其妾是畏惧拘谨,其客是阿谀奉承。
六、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
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
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七、作业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鱼我所欲也
一、导入: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
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
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翻译课文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几句话,让学生上台演示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仿照黑板上四句话的翻译,翻译下列各句,注意句与句的区别。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
(这四句话与前四句话一一对应,句式大体相同,因此对于黑板上的话应当
详细讲解,并把以后四句作为翻译的实际操作、训练。)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余下内容。
(着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词性活用字及古今词义变化字及多义字。)
明确:(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孟子是怎样层层展开论述的?
(这是全文的难点,学生讨论可能会无章可循,因此此环节建议教师采用讲
授教学。)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先进行因果
论证,由因
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
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就不避开它。然
后进行假设推理,从犯面进行论证。通过比喻和推理,证明了“义”的存在。接
着,再举行路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加以证明,最后以对比方式
从反面加以证明,从而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四、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
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如:呼尔而与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为妻妾之奉为
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振聋发牌。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诵读课文,翻译全文
(文中许多语句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名言警句,学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尝试
让学生在讲课前先行背诵。)
1、全班齐背课文。
2、默写课文指定段落,(推荐文章第二段)比一比,看谁默写的准确率最高。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认真翻译课文。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适当点拨,但要求学生能逐字逐句读懂原文,并能
用现代汉
语准确翻译课文。)
4、完成课后探究练习第三题。
5、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理清课文层次,说说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开论证的。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此环节可放开让学生讨论,特别是理清层次环节,完
全可以有学
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答案。)
第一层(§1一§2):阐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层(§3):正反论证困境造就人才的原因。
第三层(§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
此引申发挥,
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
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概括出来,因而具有很强的
说服力。
(文章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
“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
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
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
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
灭亡。这样写,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教师可以充
分利用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同时使
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材料,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
的。)
三、内容拓展: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②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儿例。
四、比较阅读两篇课文,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L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
等修辞不无关系。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
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
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笔锋咄咄逼人。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五、谈谈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在物质生活日渐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出师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4、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
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
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
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
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
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
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
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
“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
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
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
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
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中途去世。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深入不毛: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
庶竭鹫钝: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
咨取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苟全性命:保全性命,苟活于世。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革兴。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
2、古今异义词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为“下流、无耻”)
感激(感动激发;今义“衷心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
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
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咨i取善道(方法)
遗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尽力)
为俱为一体(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但任)
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
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
行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
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①“于”的用法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
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②“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六、难句例解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
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2、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弓I”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
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3、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
作所为"。“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
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6、察纳雅言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七、理清思路和层次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教师小结: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
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
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
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
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八、问题探究
1、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
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
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
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2、文章除劝谏外,作者还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
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
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
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
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
任人惟贤,知人善任。作者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
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教师提点:作者除自叙生平外,还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
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
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
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这样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
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九、拓展讨论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学生各抒己见
(注意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提示: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
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
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
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
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2、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
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
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播放MTV《愚公移山》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
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
典。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
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订正读音。
(出示投影或黑板)
万仞汝魁父荷担箕畚始敞智叟穷匮陇断
惩山北之塞迂曾不能叩石亡以应一厝朔东
4、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1、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并要求简单解释理由。(教
师可做简单示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学生齐读。
四、疏通课文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通“直”
始1反焉“反”通“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亡以应“亡”通“无”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通“垄”
2、虚词
①“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②“其”的用法
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③“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④“且”的用法
副词,“将”:年且九十
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⑤“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⑥“焉”的用法
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语气词,相当于“呢":始一反焉
语气词,相当于“了”:无陇断焉
3、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六、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日(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
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二、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
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4、移山的结果怎样?
明确: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
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
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
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
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
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
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
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
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
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
望。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人的心理活动,理解并归纳主旨。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板书对联,了解作者,导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这写的就是诗圣杜甫。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投影]介绍作者情况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20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怀着“致君
尧舜上,再使风尘淳”的远大政治抱负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少陵10年,
生活困顿,自号“少陵野老”。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风翔。759年弃
官西行,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4年,写诗240余首。他曾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飘泊于荆、湘,以
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投影]草堂照片和写作背景
2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放情长言,杂而
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歌”的理解到底如何,学完后同学们试
试能否解答。
二朗读欣赏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学生听读。
要求:划分诗歌节奏,理解诗歌内容
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节奏:
节奏准确就不会读破句,根据诗意一般可按二二三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
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
前直连)。
2让一学生朗读,大家注意字音和节奏是否准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三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
要想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我们就要先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下面我们以学
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下的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如有疑问先记下来,稍后一起
讨论。
小组讨论疑难
集体交流:①小组提出问题。②教师补充若干疑难词语:江郊归来倚杖大
庇寒士
2分小节概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要求:理解每一小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加小标题,揣摩作者的心情,并注明
重音和语速。
3领会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忧国忧民
4拓展
找一找,你还能记得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句吗?
四朗读
归纳朗诵要点
为了能更准确的体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我们朗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节奏要准确。2)韵脚要响亮。第一节押do的韵,
3)语速要恰当4)重音要合理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
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
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综合学习与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仁人远大的抱负。
2、体会注释对文言文阅读的作用。
3、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4、掌握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完了本单元的所有课文,今天我们对本单元作一个回顾,对一些重点、
难点再进一步研讨。
二、组织学生讨论1-5题练习题
1、认真阅读题目,了解这5道题目的要求。
2、第1题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不同的见解全班交流,言之有理即
可。
3、第2-5题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掌握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和常识。
三、作文
本次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学
生从中选择一道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在作文之前认真阅读有关文章,再作深入理
解,为写作打好基础。
诵读欣赏《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中国古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4、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品读、默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
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
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
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
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
目的小令。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
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
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
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
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三、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学生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四、品味欣赏
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听
老师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
与意境美。
要求品味诗中凝练的词以及有深刻意蕴的句子,借助联想与想象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朗读点评这首诗
教师简评
明确: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
全曲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
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
“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
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
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
安,曾经是好儿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
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
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
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
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
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
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
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
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
长!”与陈草庵《山坡羊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与《骊山怀古》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
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
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
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
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五、归纳总结
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曲。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文章的综合修改
教学目标:
1、明白文章修改的范围。
2、掌握综合修改的一般做法和注意的细节。
3、知道合作修改的注意事项。
4、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19世纪的作家果戈里,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
次;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
却有800页;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老人与海》
的手稿读了近两百遍才拿出付印;曹雪芹写巨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
次……”
二、掌握综合修改的一般做法和注意的细节。
1、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
明确:修改文章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围绕主旨、观点、结构、体式、材
料、语言等方面考虑,看文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恰当,是否体现了作文的要
求,是否易于被读者接受。(聆听、感悟)
2、回顾我们初中三年所学到的文章修改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修改的一般方法可以概括为“增、册IJ、改、调”四种。增,就是增加、补
充有关内容,增补某些修饰文字;删,就是对某些材料或语句进行必要的删削;
改,就是对原文的语言进行必要的润色和锤炼;调,就是对结构顺序或某些词句
进行逻辑或表达上的调整。(思索、交流、归纳、记录)
3、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从哪入手修改?
明确:按照文章修改的原则,先从宏观角度分析(结构的调整),而后处理具体
的文字等(字、词、句、标点符号、修辞等)。
①语言(即遣词造句)诊断,包括词语的选择、运用、搭配,句子成分的搭配,
句式的选用等方面的毛病;
②写法(即谋篇布局)诊断,包括文章结构、文章立意、取舍材料、写作方法、
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毛病。(讨论、交流、归纳、记录)
4、对于文章内容或思想上存在的毛病,我们应该如何改呢?
明确:
①“纷”就是冗繁,杂乱。诸如材料臃肿,思绪混乱,横生枝节,尾大不掉,都
在可“整”之列。其结果,应使文章做到简洁明快,首尾圆合,脉络分明,详略
得当。
②“孤”是单薄,只有红花,没有绿叶;只会“单线平涂”式地直叙其事,不会
运用背景、旁证、对比、映照等“辅”的材料和手段来充实文章内容和加强文章
的感染力。
③“直”是浅露。“婉”则含有“曲折”、“委婉”两方面的意思。编写故事要有
矛盾冲突,开展论战要能伺隙乘虚,文章才能波澜起伏,擒纵自如;“委婉”要
求的是含蓄和深沉,要善于把作者的思想感受渗透在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不要
空说抽象、生硬的大道理。
④“板”是刻板、滞呆。文章格式、语调上的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固然令人乏
味;思想内容上的就事论事,平淡肤浅,不会举一反三、由表及里,或是不懂得
如何通过寓意和联想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金融服务外包履约保证金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大连生猪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开发合同3篇
- 2024年高效能太阳能热水装置安装合同一
- 2024版终止购销合同协议书
- 双减分层书面作业设计案例-(含评价与反思)人教版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1-My-day
- 2025年度水果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合同3篇
- 2024年车辆租赁与维护合同
- 2025年度电视剧剧本经纪代理合同3篇
- 2024版标准租车合同3篇
- 2024年版租赁代理合同标的及代理服务内容详解
- 2024年济南历城区九年级中考化学一模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山东能源集团大方绿塘煤矿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GB/T 19923-202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
- 成都银行贷款合同
- 2024年生开心果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修理厂环保规定汇总
- 左心辅助的术后护理
-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课件
-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心理预防与干预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
- 设备试用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