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政策宣传资料汇编及解读手册TOC\o"1-2"\h\u20435第一章三农政策概述 4289201.1农业农村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4265751.1.1背景分析 4272981.1.2意义阐述 524491.2我国三农政策的发展历程 5241301.2.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552871.2.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1年) 5146561.2.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22012年) 511601.2.4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2013年至今) 51574第二章农业现代化政策 5273592.1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510642.1.1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654682.1.2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6287442.1.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 67352.2农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6133692.2.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110682.2.2农业产业链建设 645222.2.3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6301912.3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 6216692.3.1农业机械化政策 6244232.3.2农业信息化政策 7118082.3.3农业大数据建设 72531第三章农村土地政策 781913.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76633.1.1宅基地制度改革 7281653.1.2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7163823.2土地承包与流转政策 7254933.2.1土地承包政策 7193893.2.2土地流转政策 7317893.3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8192173.3.1耕地保护政策 8115193.3.2耕地质量提升政策 835423.3.3耕地生态保护 816410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8125154.1农村交通与物流体系建设 8302004.1.1农村道路建设 855974.1.2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821634.1.3农村公共交通发展 868694.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 8170054.2.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961044.2.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9147694.2.3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965984.3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 9258124.3.1农村能源建设 9197674.3.2农村电力设施改造升级 9217884.3.3农村环境保护 924885第五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9237435.1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9105145.1.1农村学前教育普及 10276385.1.2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0157815.1.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 109455.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善 1086265.2.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0212385.2.2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0190145.2.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 10317925.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10131395.3.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1107445.3.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1107055.3.3农村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妇女保障 1159155.3.4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1140第六章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130586.1脱贫攻坚战略与政策体系 11181006.1.1扶贫对象精准识别。通过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保证扶贫政策精准到户、到人。 1190226.1.2扶贫措施精准实施。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分类扶持、靶向治疗,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1127046.1.3扶贫资源整合。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工作合力。 11315306.1.4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将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政策相结合,形成综合施策。 11241756.2扶贫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 11233326.2.1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12324886.2.2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扶贫,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12239746.2.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稳定就业。 12236146.2.4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创业指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其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12259006.3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补偿 12319216.3.1科学规划搬迁安置。根据贫困人口分布、安置地资源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和安置地点。 1276526.3.2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保证搬迁群众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12181686.3.3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生态补偿,鼓励其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生态与扶贫共赢。 1266236.3.4加强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安置区公共服务水平,保证搬迁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126707第七章农村金融政策 12173567.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12179757.1.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其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鼓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增设农村分支机构。 1211537.1.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针对农村特色和实际需求,开发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推广“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3285297.1.3加强农村金融政策支持。落实差异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投放。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1366277.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融资担保 136977.2.1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信用信息资源,提高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能力。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推广信用评级结果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 13209667.2.2加强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范围,为农村小微企业、合作社等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发展产业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担保业务。 13165757.2.3优化融资担保政策环境。落实融资担保公司监管职责,规范融资担保市场秩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融资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和业务奖励。 13129937.3农村保险与风险管理 13261187.3.1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保障水平。优化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开发适应不同农业生产需求的保险产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1385847.3.2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发展。加强农村人身保险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创新农村人身保险产品,满足农民多元化保障需求。 13234267.3.3建立健全农村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农村风险评估和预警,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推动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与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农村风险管理,形成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合力。 1325285第八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4320838.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与目标 14278628.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 14123448.3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与股权流转 14519第九章农村社会治理与基层组织建设 149359.1农村基层组织改革与能力提升 14309269.1.1农村基层组织改革 15198969.1.2能力提升 1527029.2农村社会治安与矛盾纠纷化解 15223329.2.1农村社会治安 1514859.2.2矛盾纠纷化解 1586349.3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16263089.3.1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16241049.3.2精神文明建设 1612710第十章三农政策实施与监督 16885710.1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16106210.1.1评估指标体系 16774010.1.2评估方法 161637010.1.3评估结果 171800810.2三农政策监督与责任追究 173232010.2.1监督机制 17311710.2.2责任追究 171552810.2.3监督成果运用 172736410.3三农政策调整与优化建议 173016910.3.1政策目标调整 172200110.3.2政策措施优化 171150210.3.3政策资源配置 17501610.3.4政策实施机制完善 17第一章三农政策概述1.1农业农村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农业农村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众多的农业人口。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因此,加强农业农村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1.1.1背景分析(1)资源约束: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较低,耕地、水资源等农业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2)环境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肥、农药残留,以及养殖业废弃物等,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4)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就业渠道狭窄,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1.2意义阐述(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4)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业农村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2我国三农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三农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2.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政策以人民公社体制为核心,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1.2.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2.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22012年)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4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2013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国三农政策更加注重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和农民增收。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第二章农业现代化政策2.1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政策:2.1.1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旨在激发农业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2.1.2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便捷的农业技术服务。2.1.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我国通过实施农业人才培养计划、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2.2农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农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政策:2.2.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型。2.2.2农业产业链建设推进农业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加销一体化。2.2.3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2.3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政策:2.3.1农业机械化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通过购置补贴、贷款贴息等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3.2农业信息化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智能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2.3.3农业大数据建设农业大数据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加强农业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第三章农村土地政策3.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旨在激发农村土地资源潜力,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1.1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强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取得、行使和退出机制,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乡村产业。3.1.2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制度,规范土地征收程序,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保障机制,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保障、就业有渠道。3.2土地承包与流转政策土地承包与流转政策是农村土地政策的核心内容,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3.2.1土地承包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延长承包期,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3.2.2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3.3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3.3.1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不恶化。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3.3.2耕地质量提升政策加大投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地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改善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3.3耕地生态保护加强耕地生态保护,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实施轮作休耕制度,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同时强化耕地污染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第四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1农村交通与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交通与物流体系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农村交通与物流体系建设:4.1.1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是农村交通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重点推进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危桥改造、安全防护工程,提升农村道路通行能力。4.1.2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农村物流网络布局,推进农村物流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农村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励农村物流企业加强合作,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物流服务体系。4.1.3农村公共交通发展加大农村公共交通投入,完善农村公交网络,提高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鼓励使用新能源公交车,促进农村公共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4.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防治水患的关键措施。以下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的主要内容:4.2.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灌溉排水设施配套水平,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4.2.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4.2.3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恢复和改善河湖水系生态功能,提高防洪排涝能力。4.3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4.3.1农村能源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比例。4.3.2农村电力设施改造升级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推进农村电网智能化。4.3.3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五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1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5.1.1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学前教育,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主要包括: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布局规划,支持农村幼儿园建设,提高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等。5.1.2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等。5.1.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为提高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实施以下政策:加大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投入,改善农村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等。5.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5.2.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5.2.2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关键在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待遇,鼓励优秀人才扎根农村等。5.2.3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主要包括: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推进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5.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重要支撑。本节主要介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5.3.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等。5.3.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保证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主要包括: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5.3.3农村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妇女保障关注农村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妇女等特殊群体的保障问题,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残疾人救助,改善农村残疾人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力度,保证其健康成长;提高农村妇女地位,保障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等。5.3.4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加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提高农村临时救助水平,推进农村受灾群众救助体系建设等。第六章农村扶贫开发政策6.1脱贫攻坚战略与政策体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扶贫工作,我国制定了脱贫攻坚战略,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1扶贫对象精准识别。通过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保证扶贫政策精准到户、到人。6.1.2扶贫措施精准实施。根据贫困人口的不同致贫原因,实施分类扶持、靶向治疗,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1.3扶贫资源整合。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形成扶贫工作合力。6.1.4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将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政策相结合,形成综合施策。6.2扶贫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扶贫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是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6.2.1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6.2.2扶持扶贫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扶贫,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6.2.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稳定就业。6.2.4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创业指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其自主创业,带动就业。6.3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补偿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补偿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6.3.1科学规划搬迁安置。根据贫困人口分布、安置地资源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和安置地点。6.3.2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保证搬迁群众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6.3.3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生态补偿,鼓励其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生态与扶贫共赢。6.3.4加强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安置区公共服务水平,保证搬迁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第七章农村金融政策7.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服务,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本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7.1.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其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鼓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增设农村分支机构。7.1.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针对农村特色和实际需求,开发适应性强的金融产品,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推广“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7.1.3加强农村金融政策支持。落实差异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贷款投放。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7.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融资担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提高融资担保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7.2.1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信用信息资源,提高信用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能力。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推广信用评级结果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7.2.2加强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范围,为农村小微企业、合作社等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发展产业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担保业务。7.2.3优化融资担保政策环境。落实融资担保公司监管职责,规范融资担保市场秩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融资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和业务奖励。7.3农村保险与风险管理农村保险是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7.3.1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保障水平。优化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开发适应不同农业生产需求的保险产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7.3.2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发展。加强农村人身保险宣传和推广,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创新农村人身保险产品,满足农民多元化保障需求。7.3.3建立健全农村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农村风险评估和预警,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推动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与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农村风险管理,形成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合力。第八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8.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与目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如下:(1)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产权关系,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3)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4)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8.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载体。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组织运作。(2)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3)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4)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保证集体资产安全。8.3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与股权流转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主要任务如下:(1)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的家底。(2)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确权到户,使农民成为集体资产的股东。(3)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相关制度,保障股权的合法权益。(4)鼓励和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流转股权,促进股权合理流动,提高股权价值。通过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与股权流转,有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九章农村社会治理与基层组织建设9.1农村基层组织改革与能力提升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节重点阐述农村基层组织改革与能力提升的相关内容。9.1.1农村基层组织改革(1)优化组织设置。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调整村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设置,提高组织效能。(2)完善选举制度。规范村民选举程序,保证选举公开、公平、公正,提高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提高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9.1.2能力提升(1)加强政策培训。定期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学习的政策、法律法规,提高政策执行力和依法办事能力。(2)推广典型经验。总结各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推广,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3)创新工作方法。结合农村实际,摸索实施“互联网建”、“智慧农村”等新模式,提高基层组织工作效率。9.2农村社会治安与矛盾纠纷化解农村社会治安与矛盾纠纷化解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相关措施和方法。9.2.1农村社会治安(1)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提高防控能力,保证农村社会治安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医院电梯安装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与应用个人聘用合同2篇
- 2025年度个人公司股份转让与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枣树种植基地水资源利用与节水技术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医药用品配送合作协议范本4篇
- 2025年度商业保理业务分期还款合同范本
- 二手房产交易协议2024版细则
- 2025年度车牌转让中介服务收费标准合同4篇
- 2025年度季节性货物储藏室租赁及物流配送合同4篇
- 二零二四年度信息技术设备维修服务合作协议2篇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脱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春节文化研究手册
- 犯罪现场保护培训课件
- 扣款通知单 采购部
- 电除颤操作流程图
- 湖北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 设计基础全套教学课件
- IATF16949包装方案评审表
-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 1 运行方案说明
- 北京房地产典当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