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某中学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某中学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某中学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某中学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某中学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期末

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后面练习。

不平凡的求学生涯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

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钱伟

长。清华当年招生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钱伟长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出题

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只能给了满分。历史考题更奇怪,要求写出二十四史的作者、注者

和卷数,许多考生望“题”兴叹,而钱伟长却答得分毫不差。钱伟长的文科好,一点也不

奇怪。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书先生,四叔是著名的文科学者钱穆。他中学的文史老师,

则是语文学家吕叔湘。钱伟长自小看古书长大,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三国演义》倒背如

流。可是,19岁的钱伟长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

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痛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

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一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

的‘'九•一八事变"。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

要学造飞机大炮。他决定转学物理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于是钱伟长几次跑去找物理系主任

吴有训,吴先生被这位青年的爱国热情打动了,答应他试读一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

钱伟长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早起晚归,极度用功。他克服了用英语听课和阅

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正如他

后来常说的:“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天才’,而只是相信人的才能是用艰苦的劳动培植

出来的。奋发才有为,勤学才有识。”

1940年1月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钱伟长

与自己的导师辛吉教授第一次面谈时,发现两人都在研究板壳理论,于是师生俩开始共同

啃这块硬骨头。的确,板壳内禀理论是一大难题,但是很有实用价值。在航空航海工程、

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和各项工程设施中,到处可见到平板和壳体。多年来对于各种各样的

板壳,各学派学者用不同的方程式来描述,钱伟长认为它们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有必要加

以统一。于是他开始废寝忘食地寻求这种联系。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儿尺厚的草稿

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

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941年,他们合写成了一再为

人们称道、引用的著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

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该文集的作者多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28岁的钱伟

长,是文集作者中最年轻的学者、唯一的中国人。爱因斯坦看后也由衷感叹,这位中国青

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194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经过辛吉教授特地推荐,钱伟长到了冯•卡门所在的美国加

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国当时正在加紧研究火箭、导

弹,精确地计算火箭导弹的弹道成了当务之急。钱伟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经常到喷气推

进研究所所在地墨西哥州的白沙基地参加火箭试验,对各种型号的导弹的弹道及空气动力

学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写出了许多保密的内部报告,并提出了有关火箭、导弹落点的

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伦敦遭到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首相邱吉尔很着急,向美国

求援,问题转达到冯•卡门那里,钱伟长提出了一个对运行的导弹加以干扰迫使其射程减

小的方案,立即得到采纳。因此战争中尽管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

然无恙。邱吉尔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说美国青年人很厉害,但实际上应该说:中国青年

人很厉害!

(摘编自戴世强《钱伟长小传》)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是()

A.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文史成绩优异,作文和历史都拿了满分,是

因为钱伟长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自小是看古书长大的以及在学校遇到

了好老师。

B.钱伟长基于爱国的崇高理想,弃文从理,转系后读书极为用功,最终成为一

名优秀的理科毕业生,这充分说明了奋发才能有为、勤学才能有识的道理。

C.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主要从事有关火

箭、导弹的研究,他提出的方案曾帮助伦敦在二战中免遭德国导弹的破坏。

D.本文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记叙了钱伟长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不断钻研取得杰

出成绩的过程,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成就卓著、令人尊敬的

科学家的形象。

5.为什么说《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

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是()

A.钱伟长得到辛吉教授特地推荐,如愿以偿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的

研究。

B.论文攻克了当时的科学难题。板壳内禀理论是极有实用价值的科学难题,钱

伟长从原有各学派学者的论述中找出各种板壳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内容。

C.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文发表于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该文集

的作者多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

D.得到爱因斯坦的肯定与赏识。爱因斯坦看过此文后由衷感叹其解决了困扰自

己多年的难题。

6.本文反映了钱伟长哪些优秀的品格?请选出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热爱祖国,有远大抱负。为了振兴中国的军力,抵抗外族侵略,在文史上极

具天赋的钱伟长毅然决定弃文从理。

B.勤勉刻苦,善于钻研。理科薄弱的钱伟长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多重困难,成

为物理系优秀毕业生;留学加拿大后,废寝忘食地钻研,与导师共同攻克极具实用价

值的科学难题。

C.勇于担当,维护正义。二战期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钱伟长勇担有关

导弹研究的重任,曾为伦敦市中心免遭德国导弹破坏做出贡献。

D.充满自信,恃才傲物。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钱伟长决定转学物

理。真的在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了70分,四年后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生。

7.文史上极具天赋的钱伟长上大学时却弃文从理,最终在科学领域还取得了杰

出的成就;他的成功有诸多因素,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的需要对成功起决定性作用。时势造英雄,正是因为有动荡的时局,面

对国家危难,钱伟长才会拍案而起。“九•一八事变”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B.崇高的理想是取得成功的动力。钱伟长改学理科,是想通过科学技术来振兴

祖国的军力,抵抗外族的侵略。这一崇高的爱国理想促使他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克服

重重困难,走向成功。

C.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保障。钱伟长转物理系后学习极度用功,成为理科优秀毕

生;留学期间,通过潜心钻研,解决了重要的科学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脚踏

实地、勤奋钻研的结果。

D.天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钱伟长在文史方面表现出的天赋,反映出他是一个

资质好、智商高、记忆力强的人,这也是他后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

参考答案:

4.C

5..A

6.D

7.A

4.

试题分析:C项原文说“伦敦东码头区遭到德国导弹破坏,市中心却安然无恙",而

不是整个伦敦“免遭德国导弹破坏”。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A项“钱伟长得到辛吉教授特地推荐,如愿以偿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

博士后的研究”不是《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一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的

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D项用“恃才傲物”形容钱伟长是不合适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A.“'九•一八事变’是他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理解错误♦“九•一八事变”是钱伟长“拜

7,文从理”的动因,但他的成功是由于他自身的翦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血脉中的回声

江子

我的祖父是一个爱读《三国演义》的人。

他是一个略识文字的农民,读过几年私塾。可是后来,却成了一个乡村屠户,一个与

时局毫无关联的乡村手艺人。

从军一直是祖父的梦想,可祖父却没有做成军人。他曾经两次投奔军营。第一次,他

走到红军正在招兵买马的镇上,还穿了几天军服,可还没有走上战场,身体一直像牛一般

壮实的祖父竟然莫名其妙地生了一场大病,于是他被送回了故乡。第二次,祖父走了几十

里路去投奔红军,可正遇上军营已招满了人,花光了盘缠的祖父无奈,只好返回故乡。从

此,祖父娶妻生子,种地杀猪,终老故乡。

参军的梦想破灭后,祖父托人买了一套《三国演义》,花了三块半银圆。这对他来

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至今依然活着的祖母每说到这事就愤愤然:“这老棺材!”

遥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年轻的祖父劳作之余,从床上披衣

坐起,拿起其中的一卷,小心打开昨夜折叠的地方,又开始了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满

纸的烽烟四起,而深夜展读的祖父如坐拥江山的君王,所有的文字都化为英雄和美人,城

池和兵马,刀枪剑戟和时运玄机……身边的祖母在睡梦中发出了一声不满的嘟嚷,而祖父

用手沾了点儿口水,把书翻到了另一页。窗外天色微明,而祖父依然沉浸于掌上的春秋,

毫无睡意……

这个满怀凌云壮志却时运不济的年轻农民,现实中未竟的梦想在书中得以一一实现。

凭着一套《三国演义》,祖父的平凡生活变得无比生动起来。我仿佛看见灯光下祖父嘴角

毫不自知的笑意,他满是血丝的眼睛变得无比明亮。

而现实中命运对祖父的捉弄远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爆发,太祖父被定为“地

主”,不多久就气绝身亡,而祖父则被五花大绑,跪倒在全村人的面前。带刺的簸片,一

次又一次抽打在他被剥光了衣服的脊背上。周围呼声震天,而祖父一言不发。人们突然发

现,当年那个血性汉子,瞬间变成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可怜虫。

祖父对所有人的辱骂都逆来顺受,哪怕对三岁的孩子都笑脸相迎。就这样,祖父隐忍

地活着。而此时,唯一能给祖父带来安慰的,恐怕就是他年轻时日日阅读的《三国演

义》。听祖母讲,他有时整夜整夜地阅读《三国演义》。

风吹动着眼前的煤油灯,灯光危险摇荡。床前祖父的身影沉重如山,他被鞭打过的脊

背隐隐作痛。他把头再一次埋进《三国演义》的纸页中。在祖母的描述中,祖父一直沉默

募三。

终于在七十年代末,祖父把全家带到了安全地带。

经过了长达十数年的忍气吞声,祖父晚年的脾气变得暴烈无比。他的意识里似乎总有

一个远比他强大的对手,他想将其打败,却根本看不见对手到底在哪里。他的焦躁和暴烈

即由此而来。但祖父疼我,他面对我时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难得的慈爱。他还给我讲《三

国演义》,“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于桥上,厉声大喝:‘我乃

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

解”。一个个平常的夜晚在祖父拿腔拿调的声音中陡然变得充满悬念,意味深长。黑夜之

中,听着祖父的鼾声,我大睁着眼睛,对遥远的历史,充满了向往。

儿年前,我在老家的柜子里翻出了剩下的六本《三国演义》。我双手捧着这六本《三

国演义》,就像捧着一件圣器,一件传世的珍宝。

曾经几次差点梦见祖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身材依然魁梧彪悍,正向前疾步行走,

正是我少年时见到的模样。我在梦里拼命喊他,而他总不肯转身。我的喊叫声越发凌厉,

仿佛裂帛,可祖父越走越远,转瞬不见。在梦里我绝望地哭了。醒来,满脸全是泪水。

今夜,我又想起了我的祖父。我小心翼翼、郑重其事地翻开这六本《三国演义》,以

此感应祖父的魂魄,在字里行间寻找他辗转的轨迹。

祖父----

我轻轻地唤了一声。我顿时听见了我的血脉中传来巨大的回应声。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江子:“江西散文三骑士”之一,此文获第五届老舍散文奖。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了祖父与《三国演义》相伴的一生,在作者的情

感世界里,《三国演义》与祖父几乎融为一体。

B.文中展现了祖父的人生波折,也展示出时代的变迁。作者说祖父是“一个与

时局毫无关联的乡村手艺人”,言语间充满了对祖父的同情。

C.对祖父花三块半银圆买一套《三国演义》的行为,祖母骂他“老棺材”,可

以看出祖母的气愤与无知。

D.作者两次写了祖父读《三国演义》时的情形,两次都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出祖

父读《三国演义》时的如痴如醉。

E.本文叙述冷静而真实,描写细腻,“原生态”地再现了祖父的生活,反映了

社会进程中人物的真实处境和生命状态。

5.“我”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作具体分析。(4分)

6.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改为“《三国演义》之祭”,也有人认为还是原标题好,

请谈谈你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4.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5.①有血性,有梦想:肖像上如古籍里的壮士,酷爱充满英雄气概的《三国演义》,

两次投军,投军不成后又在《三国演义》的世界中实现参军的梦想。②性格坚忍,具有责

任心:“文革”中为了家庭,一改往日的血性而逆来顺受。③晚年性情暴烈但疼爱孙儿。

(每点2分,任答2点给满分)

6.(示例一)改为“《三国演义》之祭”更合适。理由:①从文本内容上看,本文主要

写祖父读《三国演义》,为“我”讲《三国演义》,而“我”捧起《三国演义》思念祖

父。②从结构上看,这套《三国演义》与祖父的人生变化密不可分,见证了祖父的一生,

也是本文的行文线索。③从情感上看,在“我”看来这套《三国演义》里珍藏着祖父的气

息、精神、魂魄,甚至屈辱,是“我”思念祖父的情感寄托物。

(示例二)“血脉中的回声”做标题更合适。理由:①从标题内涵与情感上看,“血脉

中的回声”是“我”对祖父的呼唤,这种呼吸回荡在“我”与祖父的血脉亲情中,表现了

“我”对祖父的思念之切。②从结构上看,此标题与结构相互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4.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以偏概全,“言语间充满对祖父的

同情”错,同时“也有对时运弄人的感慨与无奈”。C项,“无知”错,文中没有相关叙

述,属无中生有;D项,“两次都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出祖父读《三国演义》时的如痴如

醉”错,第二次运用环境的阴沉衬托祖父内心的无限苦楚。

5.此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解读题干的要求,

如果是“概括”人物性格,那么考生只要根据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用揭示人物性格的形容

词或动词短语进行概括即可;如果是“分析”人物性格,那么考生既要概括性格特点,还

要用简明扼要的具体描写或事例加以佐证。本文描写祖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肖像描

写;二是祖父的事例;三是直接讲祖父的性格特点,如暴烈与慈爱。

6.此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探究题的基

本思路:从内容、结构、人物、主旨等方面入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

标题的恰当性,考生答题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从标题的作用来看,主要考虑其是否能

够统领全文,或点明主旨;从文本内容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考虑其与内容的融合性,情

节发展是否围绕标题而展开等。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到3题(共9分,每题3分)

当下,“文化复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但若问及文化复兴”到底要复兴什

么",恐怕还真有不少人回答不出来。无疑,谈文化复兴首先要有“文化”,倘若从来一

直没有“文化”,又何谈复兴?其次还要考虑,即便有文化,如果这种文化已经中断或早

已消逝,也难以谈得上复兴。就此而言,中华民族是有资格谈文化复兴的,虽然其始终处

于盛而衰、衰而盛的坎坷链条之中,却顽强地保持着文化的连续性。

其实对于“复兴什么”的回答,关键取决于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前苏联著名社会学

家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一分为三:器物层面,即生产、生活工具层面;组织层面,即社

会、经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层面。若将文化作如是

观,那么我们可以知晓,就器物与制度层面而言,我们无需复兴,因为它们早已湮灭于历

史的进程中。因此,我们无需复兴诸如独轮车、犁、耙等器物工具,也无需复兴古代的分

封制、科举制等组织制度。这样看来,文化复兴就自然聚焦于精神、价值层面了。

《周易?系辞》可谓最早对文化进行定义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主要

指的就是精神、价值。客观地讲,影响中华民族进程的学说可谓派别纷争、群雄并起。横

向看,先秦有儒、道、墨、法、农、阴阳等诸子争鸣,宋代有心学、理学之并列;纵向

看,有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朴学等,思想纷呈。那么到底要

复兴哪一派或者哪一段?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文化复兴,既非哪一段,也非哪一

派,而主要是复兴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复兴的是无数先哲的经历

史过滤沉淀下来的智慧精髓。概括起来,我们的文化复兴至少应主要包含以下诸方面:自

强不息、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包容品质;崇尚团结、维护统一的

优良传统;天人合一、物我共存的生态理念;协和万邦、和平相处的政治智慧;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用人

之道;仁爱、中庸的处世智慧;空灵、中和的艺术精神。

倘若不明了文化复兴的含义,以为把古人的东西全盘托出重新包装就是“复兴”,势

必造成庸俗化理解甚至亵渎文化复兴。当然,文化复兴要继承,更要发展和创造,注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只有把文化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紧密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精髓同现实结合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开拓新的文化空间,

我们才能真正达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社会科学报》,郭继民文)

1.下列关于“文化复兴”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复兴虽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人们对复兴什么在认识上普遍模

糊。

B.文化复兴首先要考虑是否有文化,其次还要考虑这文化是否已经中断或早已消

逝。

C.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有资格谈,因为中华文化在民族盛衰发展中顽强保持着连续

性。

D.文化复兴无需复兴器物层面与制度层面的文化,应聚焦于精神与价值层面的文

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在阐明文化复兴两个重要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到底要复兴什么的论

题,得出中华民族有资格谈本民族文化复兴的结论。

B.第二段首先引用马林诺夫斯基的话来解释复兴内涵,然后分析器物层面与制度层

面文化无需复兴的原因,最后指出文化复兴方向。

C.第三段在概述影响中华民族进程的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复兴要义是优秀民族精神

与先哲智慧精髓,然后阐释文化复兴的主要内容。

D.第四段在批评把古人东西重新包装的复兴做法之后,指出正确的文化复兴既要继

承更要注重创新,然后阐明民族文化复兴的意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民族只要弄清文化复兴到底要复兴什么,那么这个民族就可以实现文化复

兴。

B.如果按马氏观点将文化一分为三地看待,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应有三个层

面。

C.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看本民族精神层面文化,我们的文化复兴选择哪段哪派皆

可。

D.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我们才能达成民族文化伟大复

兴。

参考答案:

1.(3分)A(“普遍模糊”扩大了范围,原文信息是“恐怕还真有不少人回答不出

来”。)

2.(3分)C(A."在……的基础上”与“提出……论题”二句顺序颠倒;B.“复兴内

涵”,应该是“文化内涵”;D.“阐明民族文化复兴的意义”,应该是“阐明在继承基

础上创新的意义”。)

3.(3分)D(A.条件表述不充分,按文意文化复兴有“有文化”和没有“已经中断或早

已消逝”两条件;B.错在“三个层面”,按文意我们民族的文化复兴应指精神层面;

C.错在“我们的文化复兴选择哪段哪派皆可”,按文意我们的文化复兴不能局限于哪一

段、哪一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百《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耨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

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情,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刖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

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

城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而

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

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宽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

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盖文王拘而懑《周易》(推演)B.故述往事,率来者(思念)

C.思等空文以自见(流传)D.则仆偿前辱之壶(同"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背负青天而莫之天澜者

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出是日出,天朗气清

C.退论书策以舒其愤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D.今虽欲自雕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段司马迁引用古代志士仁人受辱著书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和他们一样,著书

立说,成为一个“倜傥非常之人”.

B.第二段司马迁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写作《史记》的目的,同时表明自己忍辱负4

重、著书洗辱的良苦用心.

C.第三段司马迁写了自己的悲惨处境,向任安解释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同时也

流露了受屈忍辱的痛苦之情和愤叹之意.

D.这几段文字写得现伟奇丽,情辞优美:内容上充满强烈的怨愤和对自己将完成《史

记》的欣慰;形式止,大量运用排比句,一骈到底,显得酣畅淋漓.

12.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参考答案:

9.B(2分)

10.C(2分)

11.D(2分)

12.①也想以此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

说。

②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6分,各3分。有欠缺酌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

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

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

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

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

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

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

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

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

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遇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

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

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浮沉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

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

“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

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

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鹫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

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

阑干。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

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

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

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

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

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

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

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

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

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一一人无

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

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

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莺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

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

[注]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因溺水而亡。

7.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是

在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B.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的那忧郁伤感的情

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鹫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

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悼。

D.“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

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E.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

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说明人生无常。

8.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

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的什么关系?

9.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

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文意,分析其中含义。

参考答案:

7.AD

8.指的是王勃;王勃写过著名的《滕王阁序》,而滕王阁就建在赣江江畔,况且王勃又

是溺水而死,因而由赣江之水写起容易产生对王勃的追思。

9.选择永远敞开的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是条坦途,而选择那扇关着的门,可能会给自己

的人生带来遗憾。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

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

项,“忧郁伤感”不正确,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表现的是一种昂扬奋发精神。C

项,“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悼”不正确,表达的是作者对王勃的赞美和追思叹惋之

情。E项,“意在说明人生无常”不正确,应为表明对王勃命运的深深惋之情。故此题答

案为AD两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也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这

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方向,然后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

括。本题所考查的句子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有领起全文的作用,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可知

“期待的身影”指的是王勃。梳理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先写了建在赣江边上的滕王阁,由

滕王阁写到王勃写作《滕王阁序》,最后写王勃死于溺水,依据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

得出王勃与赣江的关系。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句子放回到原文

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题所考查句子是作者由王勃的人生经历产生的感慨,文中说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然而王勃不甘于寂寞,一心求仕途,结果人生

坎坷,王勃错误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留下了千古遗憾。所以“人生有许多门”指的

是人生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敞开,意思是说有些人选择对自己敞

开的门,人生会是一条畅通的平坦大道;”不要试图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意思是如

果选择了一扇关着的门,人生就只有遗憾了。考生整理这些信息可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第3小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的方法是将其放置

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

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

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

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

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

略补完整。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

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

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

以眇论③,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

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

瑁、珠矶,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

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

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

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

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

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

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

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婚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

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廉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

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

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

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

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

【注】①挽,同“晚”:一说意为“挽救”。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

“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

绝:不流通。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娥

至而辐凑

B.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至而辐凑

C.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gg

至而辐凑

D.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至而辐凑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道:规律

C.此其大较也大较:大略;大致

D.失势则客无所之之:到,往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

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

其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

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

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曾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16.把文言文阅读《史记•货殖列传》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参考答案:

13.A14.B15.B

16.(1)致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很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挨家挨户

去劝说,终究不能使他们的思想改变。

(2)这四种行业,是老百姓吃饭穿衣的本源。本源充实,就会衣食丰富;本源不足,就会

衣食匮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

子的含义,“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至而辐凑”,这句话的含义是: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

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

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根据对文句的

理解,“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姜太公封在营丘,“营丘”地点状语,后面要断开,所以可

以排除BC两项。根据理解文句,“女功”妇女,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D。故选A。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积累,答题时

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

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

B,“道”通“导”,引导。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理

解文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

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

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

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选项B,“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农、虞、工、商才能各行其事,人

民才能安居乐业”说法有误。原文第三段强调社会经济的自动调节,人民自发地发展生产

实现安居乐业。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翻译注意直译,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如此题中的(1)“之”结构助词,的;“渐”浸染;“虽”即使;“以”介词,

用;“终”终究。⑵“者——也”判断句式;“之”结构助词,的;“则”就。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册(I、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

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

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

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

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

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

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

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

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

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

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

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

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

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

砂、犀角、玳瑁、珠矶、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

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

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

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

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

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

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

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

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周书》

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

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

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

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

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

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

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

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

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

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

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

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

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

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

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

有归宿,因而不快活。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

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

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

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阅读下面一则短讯,概括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要点完整,字数20字以内。(5

分)

3月1日21时许,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案件,10余名统一着装的蒙面暴徒

持刀在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截至3月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

亡、143人受伤。恐怖分子手段极其残忍,罪行令人发指。无辜百姓惨遭屠戮,转瞬之间

家破人亡,整个昆明沉浸在悲痛中。

但也是在这一刻,昆明各界市民用行动传递爱的力量。出租车司机免费接送受伤群

众,附近的酒店、饭馆打开大门,保护惊恐的旅客。昆明市11个献血点和采血车前都排

起了长龙,大街小巷的餐厅、商店用自己的方式向民警、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提供免费餐

饮。

参考答案:

百姓惨遭屠戮,各界市民奉献爱心。

标准:满分5分,超过字数扣2分。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一一2岁之

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

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

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一切挑

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调查显示",二者

任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C项,搭配不

当,“推动”和“受益”搭配不当,改为“使……企业广泛收益”。

点睛:最常用的判别语病的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

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餐余、搭配不当、结枸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

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

法便是借助标志法,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

虑;如果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本题B项改为“要求每

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

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撤、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9.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

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盛夏

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

④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教书”改为“从教”;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③“惠赠”改为“奉

上”“奉送”或“敬赠”;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⑤“快来了”改

为“将至”或“将临”。

10.下面文字是第三季诗词大会结束后,记者专访诗词亚军彭敏时,彭敏所说的一段话。

但是他的感悟未必适合每一个人。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我是一个风险偏好者,如果不是我的这个性格的话,就不会有命运的转机。性格里有

这种敢闯的基因,如果你已经历了一千次的失败,但最后绝对会成功,这时你的机会就来

了。其实我参加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这个年纪来讲,也是一件冒险的事。一般来说

30多岁的人不说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