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周林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电话Q:4423468672017/10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
DBJ61/T125-2016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urbanutilitytunnelofshaanxiprovince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相关政策及试点城市第二部分陕西省地方标准的编制1.1综合管廊概述(一)特点(二)现状(三)问题第一部分相关政策及试点城市
<辞海>廊:屋檐下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管廊是统筹建设管理地下管线的新模式,是给管线建一个共同的“房子”。优势避免道路反复开挖;集约化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管线增设、扩容较方便,管线可分阶段敷设;减少腐蚀,延长管线使用寿命;利用监视系统进行管线综合管理,提高管线安全性和稳定性(一)特点难点一次性投资较大,不便分期建设需要科学规划设计,避免容量不足或过大,而预测较困难垄断性管线单位协调管理困难如何分担费用问题较复杂各工程管线组合在一起,容易发生干扰事故(一)特点系统构成复杂管廊本体:管廊本体是钢筋砼地下构筑物,收容各种城市工程管线。入廊管线包括电力、通信、供热、燃气、供水、排水等,原则上各种敷设在地下的城市工程管线都应该入廊。消防系统对管廊的火灾危害进行及时处理。通风系统保障管廊内空气清新,一般以机械通风为主。(一)特点系统构成复杂供电系统
为管廊的正常使用、检修、日常维护等所采用的供电系统。照明系统
管廊的正常照明及应急照明设施。监控与报警系统综合管廊监控与报警系统宜分为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系统、预警与报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等。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积水井和排水泵等组成的排水系统。(一)特点系统构成复杂燃气舱配套设施单独为管廊燃气舱特设的设施。标识系统标示管廊内部各种管线的管径、性能以及各种出入口在地面的位置等配套设施包括地面控制中心、人员出入口、通风井、材料投入口等地面设施。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综合管廊及内部运行情况实时监控,保证设施运行安全
和智能化管理。
(一)特点(二)现状1.发展情况我国当前综合管廊建设地域分布广泛,但系统性不强,具有明显的尝试特征。1958年,北京天安门广场建设了全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长度1.05公里,纳入水、电、通信和热力管线。1994年,上海市政府规划建设了国内第一条规模最大、距离最长的综合管廊——浦东新区张杨路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城市建设了一定规模的地下综合管廊,至今运营已10多年。近年来,广东、陕西、河北、吉林、辽宁等省,特别是石家庄、沈阳、青岛、无锡、珠海、武汉、深圳、郑州、长沙、海口、合肥、苏州、西安、厦门、哈尔滨等大中城市都在积极规划设计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二)现状
目前,入驻管廊的管线基本包括电信、电力、供水、中水、热力等管线。已建成的管廊中,只有部分管廊中有排水管线入驻,燃气管线入驻最少。燃气排水2.建设情况(二)现状热力中水1.2政策及试点城市(一)国家政策(二)试点城市(三)陕西省政策第一部分相关政策及试点城市
(一)国家政策1.领导指示
”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用好了,不仅可以节约地面用地,还可以减少地面交通。”——习近平总书记
”我们一些城市表面上亮丽光鲜,但地下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百年大计。”
——李克强总理(2014.5)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安全、有序、高效运行的根本。请建设部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立法和建设管理上提出意见、专题研究”
——张高丽副总理(2013.9)(一)国家政策2.政策及文件
1)2013年9月16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明确指出: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区和各类园区地下管网应按照综合管廊模式进行开发建设。2)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严格实施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将地下管线建设纳入规划审批管理。(一)国家政策
3)2015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导》,修订发布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制定发布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4)2015年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行部署;2015年8月3日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工作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国务院、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部委从2013年开始制定颁布了相关政策,特别是2015年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到推动国民经济建设高度,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地下综合管廊一系列政策出台及试点城市的设立,为综合管廊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国家政策5)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规划范围: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统筹交通、地下管线、水、能源、环卫、绿地等系统及智慧城市7个方面。
发展目标:城市新区新建道路综合管廊建设率达到30%;
城市道路综合管廊综合配建率力争达到2%左右。
规划任务:有序开展综合管廊建设,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地下空间“多规合一”,统筹布局各种地下设施,合理布置地下管廊,节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所有管线必须入廊,合理安排各类管线入廊时序。
重点工程:结合道路建设与改造、新区建设、旧城更新、河道治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等,建设干线、支线地下综合管廊8000公里以上。
(三)中国综合管廊发展背景17
6)地下综合管廊目前掀起高潮,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国外已建设综合管廊国家发展历史看,人均GPD≥3000美元,可开始综合管廊建设;人均GPD≥10000美元,综合管廊建设掀起高潮。2015年我国GPD总量103856.6亿美元,人均GPD8280美元,强大的经济基础,为综合管廊全面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2)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随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低消耗、低能耗、重质量、集约机动化的新型城镇化代替城市优化、城乡分割和高消耗、高耗能、高数量、放任机动化传统城镇化,大量非城市人口拥入城市,带来道路拥堵,供水、供气、供热、供电不足的城市病害。现状城市规模及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亟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管线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60%,陕西达到62%。(一)国家政策7)2017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出现的省份:(二)试点城市
1、2015年1月14日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9号)文件启动了国家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工作,2105年确定包头、沈阳、哈尔滨、苏州、厦门、十堰、长沙、海口、六盘水、白银共十个城市为试点城市。
2015年第一批试点城市申报条件:1.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2.城区常住人口不少于20万。
3.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长度不少于10公里。
4.入廊管线不少于3类(含3类)。
5.编制完成3年实施方案(含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2、2016年2月根据财办建(2016)21号,财政部、住建部启动2016年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工作,郑州、广州、石家庄、四平、青岛、威海、杭州、保山、南宁、银川、平潭、景德镇、成都、合肥、海东等城市为国家第二批(2016)综合管廊试点城市。2016年第二批试点城市申报条件:1.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2.城区常住人口不少于20万。3.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长度不少于30公里,建设区域包括城市新区和老城区;入廊管线不少于3类(含3类),且包括燃气、排水管线。4.编制完成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五年项目滚动规划和2016年度建设计划,并同三年财政规划有效衔接。项目符合管廊专项规划内容,并通过“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信息系统”完成信息上报。5.编制完成3年实施方案,所有试点项目均在试点期内完成工程建设并投入运营,且运营期不少于1年。6.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且进展良好。7.本批试点工作向工作基础较好的城市适当倾斜。(三)陕西省政策21陕西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全面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启动了陕西省综合管廊建设地方标准编制:《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设计标准》、《陕西省综合管廊施工与验收技术标准》、《陕西省预制综合管廊技术标准》、《陕西省综合管廊工程规划导则》等,目前正在结合国家综合管廊标准体系,制定陕西省地方综合管廊标准体系;同时启动陕西省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工作,2016年试点城市为西安市和延安市;目前正在出台地下综合管廊绩效考核办法,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投资、融资、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
为了贯彻财政部及住建部相关精神,陕西省于2015年10月在西咸新区召开了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运营100公里以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在建500公里以上。22(四)陕西省综合管廊专项规划
陕西省按照国家要求,设市(区)城市及西咸新区,于2015年底~2016年初,编制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并储备了近期2016~2020年项目。
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情况如下:
陕西省到2020年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约1500公里,投资约700亿元;2030年再建约1500公里,投资约700亿元。规模较大,任务艰巨。
按照住建部部署:陕西省到2020年计划完成国家综合管廊39.4km,投资38.3亿元。
陕西省到2020年计划完成国家综合管廊39.4km,投资38.3亿元。(四)陕西省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四)陕西省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四)陕西省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四)陕西省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统计结果中,我省各地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中,西咸新区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区综合管廊断面最大为14.55m×4m,四舱。
经过两年多建设,我省地下综合管廊已初具规模,根据实际情况各地也对原有专项规划进行了部分调整,使管廊建设更加适合当地条件。
西安市幸福林带综合管廊28西安市昆明路综合管廊29西安市昆明路综合管廊断面布置(一)标准编制意义(二)标准编制情况(三)标准解读第二部分陕西省地方标准的编制
国标GB50838-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标准》于2015年6月1日由住建部批准施行。同期颁布印发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2016年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了《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体系按照总体设计、结构工程、专项管线、附属设施等四部分进行构建,体系中的标准设计项目基本涵盖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各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一部分总体设计包含:总体设计及图示、BIM应用、技术措施;第二部分结构工程包含:现浇混凝土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基坑支护及地基处理、附属构筑物;第三部分专项管线包含:给排水管道、热力管道、燃气管道、缆线;第四部分附属设施包含:消防设施、排水设施、通风设施、监控与报警系统、供配电系统、燃气管道舱室配套设施。体系明确了设计标准编制内容,为地方标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一)标准编制意义按照《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2016年~2017年编制:1、现浇混凝土综合管廊2、预制混凝土综合管廊3、预制混凝土综合管廊施工4、综合管廊附属构筑物5、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及地基处理6、综合管廊给排水管道敷设与安装7、综合管廊排水设施设计与施工8、综合管廊消防设施设计与施工9、综合管廊热力管道敷设与安装10、综合管廊通风设施设计与施工11、综合管廊燃气管道敷设与安装12、综合管廊燃气管道舱室配套设施设计与施工13、综合管廊缆线敷设与安装14、综合管廊供配电及照明系统设计与施工15、综合管廊监控及报警系统设计与施工16、综合管廊工程技术措施17、综合管廊工程BIM应用共17本标准图,并启动了综合管廊国标的修订。(一)标准编制意义
随着综合管廊全国范围掀起建设热潮,各省市也逐步推出探索性建设、管理标准及融资办法。上海出台技术规范,河北、重庆市出台了技术规程,福建、江苏出台了建设指南,河北、吉林、贵州、内蒙、辽宁出台了技术导则,太原、厦门、苏州、沈阳出台了建设管理办法等。
陕西省地方标准,在原国标的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及省内陕北(砂性土或湿陷性黄土)、关中(湿陷性黄土)、陕南(膨胀土)不同工程地质特征,补充适合陕西省地方的综合管廊建设特点,细化已有设计标准,精准服务综合管廊建设,指导陕西省综合管廊建设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及其他省份已有许多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实例,大部分的综合管廊工程处于探索阶段,工程技术参数一般不具体,不详尽。由于设计参数的不统一,导致边施工、边修改的情况时有发生。综合管廊建设标准要求不一致,致使工程验收非常困难。因此适时编制符合陕西省工程建设行业的城市综合管廊设计标准,对指导实际工程项目、细化和完善城市综合管廊设计和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同时对推动国家行业标准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一)标准编制意义
目前,陕西省关于综合管廊方面地方标准编制如下:(一)标准编制意义1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设计标准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立项陕建函〔2016〕342号通过专家审查2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建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立项陕建函〔2016〕343号通过专家审查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陕西能源远大建筑工业有限公司立项陕建发〔2017〕260号4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项目管理规范西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西安铁一院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立项陕建标发〔2017〕10号5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管线入廊标准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西安铁一院工程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9月8日立项陕建标发〔2017〕10号6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工程技术规程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建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计划于2017年10月底或11月初召开立项会,已报告标准定额处同意。(二)标准编制情况2.2.1.标准目次(二)标准编制情况
(二)标准编制情况(二)标准编制情况(二)标准编制情况2.2.2.编制结果《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设计标准》主要内容包括:①总则;②术语和符号;③基本规定;④规划设计;⑤总体设计;⑥管线设计;⑦结构设计;⑧附属设施设计;⑨附录A、B、C、D、E、F。
《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设计标准》条文共有380条,条文说明共有190条。其中:应用原国标条文156条;
细化国标条文172条;
新增条文52条。(三)标准解读2.3.1.主编单位介绍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是国家第一批十个甲级城乡规划院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最具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具有城乡规划、工程咨询、市政工程、建筑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五个甲级资质的综合性研究机构,2004年通过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单位专业配套齐全,设施先进完备,技术力量雄厚,业务范围覆盖陕西全省,遍及全国。拥有各类国家注册人员共50余人,教授级高级职称工程师7人,高级职称工程师60余人,中级职称工程师110余人。2014年底,主编、参编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10余项;完成城乡和住房建设部及陕西省下达的科研任务200余项;参与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并对重大项目进行技术审查;完成各类规划、市政和建筑设计任务30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优秀规划和优秀设计奖70余项;在各类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三)标准解读2.3.1.主编单位介绍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院”)成立于1950年,是隶属于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中央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为水电及新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建设服务,是集工程技术服务、工程总承包、投资运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西北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48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79人,国家设计大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优秀勘察设计师16人。西北院持有国家勘测设计领域最高等级资质—“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涵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21个行业,享有对外经营权、对外工程承包权,获得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西北院凭借“懂水熟电、擅规划设计、长施工建造、能投资运营”的技术优势,在市政道路与桥梁、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能源、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提供集成式、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西北院在解决河道治理、景观、交通、综合管廊及地下工程等多专业融合设计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实力。(三)标准解读2.3.1.主编单位介绍(三)标准解读2.3.2.参编单位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安大学陕西建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三)标准解读1.总则1.0.2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城镇新建、扩建、改建的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解读:本标准的适用范围。目前综合管廊主要建设在设市城市,部分省启动了县级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本标准也将指导陕西省县级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1.0.3城镇综合管廊设计应贯彻“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发挥综合管廊的综合效益。1.0.4城镇综合管廊设计应满足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5〕61号文及《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明确要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必需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2.3.3.
<陕西省城镇综合管廊设计标准>DBJ61/T125-2016解读(三)标准解读2.术语和符号2.1.1综合管廊utilitytunnel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2.1.2干线综合管廊trunkutilitytunnel
用于容纳城市主干工程管线,采用独立分舱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2.1.3支线综合管廊branchutilitytunnel用于容纳城市配给工程管线,采用单舱或多舱方式建设的综合管廊。2.1.4缆线管廊cabletrench采用浅埋沟道方式建设,设有可开启盖板但其内部空间不能满足人员正常通行要求,用于容纳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的管廊。(三)标准解读3.基本规定3.0.2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以及垃圾管道、空调水管道等城镇工程管线均可纳入综合管廊。解读:明确入廊管线种类。增加其他管道:垃圾管道和空调水管道。3.0.3综合管廊工程应结合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在城市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同步设计。3.0.4老(旧)城区应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改造、旧城更新、地下空间开发、地下主要管线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等设计地下综合管廊。3.0.5既有地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的设计宜采用综合管廊形式。解读:明确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划定原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5〕61号文进一步分类明确综合管廊建设区域。3.0.13综合管廊设计宜采用BIM技术。解读:住建部颁布《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总体设计部分增加BIM应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集多种管线于一体,空间关系复杂,特别是节点部分,应用BIM技术可以精确地确定综合管廊设计中的三维空间关系。(三)标准解读4.规划设计4.1.6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的投资估算宜按《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并结合当地工程实例,采用综合指标法测算。解读:城镇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投资估算,宜按以下规定执行:1按照规划期内的综合管廊规模测算建设资金。2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阶段投资估算采用综合指标法。住建部颁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分为综合指标法和分项指标法两种,专项规划阶段宜采用综合指标法。3规划干线、支线综合管廊宜按住建部颁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测算,管线部分宜按《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安装工程部分测算。缆线管廊由于断面较小,估算指标未给出,而且各地相同类型管沟已建设较多,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能比较准确估算;管线部分应参照《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安装部分执行。4结合陕西省实时工程造价信息及同类工程,调整单位工程估算综合指标,组价专项规划阶段工程投资估算并按本标准附录E进行统计。住建部颁布《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试行)及《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是结合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程编制,由于各地方人工及材料信息价差别,因此各地应按信息价进行调整。(三)标准解读4.1.7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原则宜5年进行修订,或根据城市规划和重要管线规划的修改及时调整。解读:住建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由于影响综合因子较多,而且综合管廊设计结构设计年限100年,难以准确预测,预留发展空间难以掌握,应此修编年限原则宜为5年或城市规划和重要管线有重大变动时,应及时修编。4.2.3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应结合垃圾管道、空调水管道等其他市政管线专项规划。解读: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除考虑常用管道外,还要根据城市发展,设计或预留其他管道:垃圾管道、空调水管道等在综合管廊内空间。(三)标准解读4.2.5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应满足城市防洪、排水(雨水)防涝工程,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求。解读:增加防涝(排水)工程规划。排水(雨水)防涝工程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细则》(1989年7月)以及《关于加快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的通知》陕建发[2013]218号的规定,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于2015年设市城市均编制了专项规划。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必需符合排水(雨水)防涝工程规划,确保综合管廊安全运营。
增加海绵城市规划。海绵城市通过加强城市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的实施,将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综合管廊主要位于道路及城市绿带中,特别是综合管廊配套设施及附属设施,海绵城市主要设施也位于城市绿带中,因此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必需与海绵城市规划协调。(三)标准解读4.2.6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用地性质分析,划定综合管廊建设区域。统筹考虑综合管廊建设的可能性因素,划定综合管廊适建区。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综合管廊:1交通运输繁忙或地下管线较多的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2城市核心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重要广场、高铁、机场、港口等主要道路的交叉处、过江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所在区域;3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4重要的公共空间;5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解读: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应结合国家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及用地性质分析,敷设两类及以上管线的区域均可划分为综合管廊建设区域。特别是高强度开发和管网密集地区应划分为综合管廊建设区域,主要是:城市中心区、商业中心、城市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集中开发区、重要广场、高铁、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所在区域;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密集的城市主要道路以及景观道路;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及其他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等。综合管廊适建区在建设区域基础上,统筹考虑综合管廊建设的可能性因素,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域作为适建区,开展综合管廊建设,带动其他区域;形成以试点开展的局面,并逐步辐射周边区域,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建设区域评价标准可采用模糊数学中多级评价指标法等。综合管廊宜从区域定位及用地布局、道路规划、市政管线规划、保障体系及建设投资等多方面评价。建设区域可分为:适建区和慎建区二层次。(三)标准解读4.2.8综合管廊系统规划应分层次,成系统。形成以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缆线管廊为不同层次的完善的管廊系统。解读:根据目前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综合管廊系统规划应遵照:近期分段试点,远期壮大骨架,远景形成系统的原则。综合管廊是地下管线主干,优先选择在规划的电力、电信、给水等主干管敷设道路建设;优先选择具备良好建设条件的主要交通干线;对于老城区,选择地下管线复杂道路,结合片区开发,建设综合管廊,节约地下空间;优先选择规划区外规划管线进入城市的重要通道。4.2.1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应规划设置监控中心,选址原则宜靠近综合管廊系统的几何中心。根据城市规模、行政区划设置联动的总监控中心及分监控中心。4.3.1遵循合理利用城市用地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分析入廊管线种类,结合现状及各专项规划确定入廊管线规格。综合管廊宜尽可能多地纳入各类管线。解读:入廊管线分析。国家规范明确市政公用管线(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垃圾管道、空调水管道等)均可纳入综合管廊。但各地建设条件不一样,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科学经济的前提下,确定入廊管线种类。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复杂,综合了城市市政基础管线,是城市生命线工程,后期改扩建困难较大,因此一次建设应尽可能的收纳较多管线。(三)标准解读5.总体设计5.1.1综合管廊总体设计应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为依据,根据规划所确定的综合管廊建设区域、系统布局、入廊管线、断面型式、三维控制线进行总体设计。5.1.2综合管廊总体设计应包含平面、竖向、横向设计及断面设计、节点设计。5.1.3综合管廊总体设计应按照工程规划确定的建设区域,确定工程设计范围。5.1.4综合管廊总体设计应在规划系统布局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用地、道路路网布局、道路横断面、地下工程管线、地下设施等情况,确定与城市地下交通、地下商业开发、地下人防设施、各类工程管线等的空间关系。5.1.5综合管廊总体设计应按照规划确定的入廊管线、入廊时序,确定管廊断面尺寸、分舱状况、配套设施的特征要素和标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解读:总体设计是综合性内容,是从整体上对综合管廊设计及施工中的重点和技术难点进行控制,推荐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供设计和施工人员使用,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总体设计应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为依据,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综合管廊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规定的工程内容设计。(三)标准解读5.1.6
综合管廊应结合海绵城市开发建设,并按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所确定的相关需求进行工程设计。解读:目前,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均进行不同程度的海绵城市开发建设,且综合管廊平面布置与海绵城市建设存在功能结合和布置重叠;因此,针对纳入的雨水管线或管廊本体等构造设施应结合低影响开发提高对径流的利用和排放能力。5.1.8综合管廊的监控中心、变电所、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口等配套设施的规模、建设标准均应符合规划要求。解读:综合管廊配套设施的布置和建设标准均应满足相关规划的要求;尤其是监控中心、变电所和人员出入口应提前考虑管廊功能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人员出入口建议服务半径不大于1km。5.1.9干线及支线综合管廊的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口等露出地面构筑物不应侵入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筑限界,且安全距离应符合相关行业规程规范的要求。解读:因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筑限界内禁止任何物体侵入,考虑各类出露地面构筑物存在侵入紧邻交通设施可能,建议安全距离符合相关行业规程规范的要求。(三)标准解读5.1.10城市老(旧)城区综合管廊改造项目宜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等与既有交通设施、建(构)筑物的空间关系。解读:城市老旧区道路狭窄,交通服务水平低,各类口部设置若考虑不当,将对既有交通(快行、慢行)产生干扰,因此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5.1.11干线综合管廊应根据纳入管廊管线原站、支线管廊接入点,确定综合管廊主管线接入口及分支口位置;支线管廊应根据沿线地区服务需求设置分支口。管线分支口间距可按150m~200m设置。解读: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第2.1.2条文说明,干线管廊主要用于连接原站(如自来水厂、发电厂、热力厂等)与支线综合管廊,因此干线综合管廊应合理确定与原站、支线管廊的接入点位置。根据国家现行管线规范,支线管廊应明确设置分支口,合理确定间距,综合各类管线及沿线服务需求,分支口间距按150m~200m设置,可满足基本要求。当规划已明确划分地块或服务对象,宜按实际情况确定。5.1.12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应满足各类工程管线预留数量、管线进出、安装敷设的作业要求。相应的分支配套设施等应同步设计。解读:本条文主要参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第5.1.4条确定。综合管廊内的工程管线为沿线地块服务,应根据规划要求预留管线引出节点。综合管廊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避免道路的开挖,根据现有综合管廊工程实践,存在综合管廊建设与其配套设施未同步的情况,道路路面施工完工后再建设配套设施时,又发生多次开挖路面或人行道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求综合管廊分支口预埋管线时,应同步实施管线井、排管等土建工程。(三)标准解读5.1.15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吊装口、通风口、交叉口等复杂节点处宜进行空间三维设计。解读:综合管廊作为多专业协同设计的工程项目,极易产生管线之间的干扰,结构在平面及空间的问题,尤其交叉口及各节点设计时,此类问题尤为突出,故宜进行空间三维设计。通过对内部管线、重要节点(人员出入口、吊装口、通风口、交叉口)等的三维模拟,优化设计方案,排查各类管线之间、管线与结构之间的冲突等。5.1.16交叉节点处管廊舱体除应满足工程管线安装敷设衔接要求外,还应满足人员通行要求。5.1.17综合管廊的监控中心与综合管廊之间宜设置专用连接通道,并应符合本标准第8.10节的规定。解读:本条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第5.2.4条规定。监控中心宜靠近综合管廊主线,为便于维护管理人员自监控中心进出管廊,之间宜设置专用维护通道,可兼作日常维护的出入口,并根据通行要求确定通道尺寸。5.1.18含天然气管道舱室的综合管廊不应与其他建(构)筑物合建。当管廊上下多舱时,天然气舱室应位于其它舱室的上方;当管廊平行多舱时,天然气舱室应位于最外侧。解读:条文为《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第5.1.5条。其他建(构)筑物主要指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地下道路、地铁车站以及地面建筑物的地下部分等。不同地下建(构)筑物工程沉降控制指标不一致,为了避免因地下建(构)筑物沉降差异导致天然气管线破损而泄漏,参照日本《共同沟设计指针》第2章基本规划中提到:“6)在地铁车站房舍建筑部或者一般部位的建筑物上建设综合管沟时,采用相互分离的构造为佳。如果采用一体式构造时,应该与有关人员协商后制定综合管沟的位置和结构规划。”故不建议与其他建筑物合建。如确需与其他地下建筑物合建,必须充分考虑相互影响因素。(三)标准解读5.1.21综合管廊内应设置工程管线敷设所需的支撑及预埋件。预留管线的支撑及预埋件宜为可调整式。解读:综合管廊内需考虑管线、管道三通、弯头、电力电缆、通信线缆等的支撑布置,工程管线设计时应对这些支撑或预埋件进行设计,并与综合管廊设计相协调。支撑或预埋件宜为可调整式,以适应管线调整及新工艺发展。5.2.1按照系统布局确定的综合管廊分类、分期实施原则,合理确定综合管廊起、终点位置。5.2.2按照综合管廊工程专项规划的平面布局,结合三维控制线,确定综合管廊平面中心线。解读:综合管廊的起、终点位置应根据分期建设的情况,结合道路交通、管廊管理和运维等因素确定。起、终点位置应考虑与后期实施管廊的衔接。管廊起终点需避开道路十字路口、桥梁、人防工程等,当分期实施时,尽可能设置在绿化带或人行道下,便于后期续建管廊和入廊管线的施工。
结合近几年陕西省各市综合管廊实施现状,综合管廊与市政地下管线、地铁和其出入口、地下商业等存在部分干扰(如西安科技六路、北三环、南三环和昆明路综合管廊;汉中市兴元新区综合管廊等),故管廊的平面中心线应结合三维控制线确定。
本条规定与5.2.3的规定出发点相同,应统筹考虑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协调性;结合各项专项规划,设计存干扰时,应采取相应的避让措施等方式解决。(三)标准解读5.2.3
综合管廊平面中心线宜与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中心线平行。当遇下列情况时,应采取避让措施:1与现状或规划建(构)筑物平面位置产生干扰时;2遇有桥梁墩柱(台)时;3与地下道路、城市轨道交通产生干扰时。解读:综合管廊一般设置在道路红线内,与构筑物冲突时,需采用平面或竖向避让的方式,平面避让其基础与桥梁墩柱(台)应保留一定的安全距离,如下图所示。当管廊设置在道路外绿化带内时,可能会与现状或规划建(构)筑物的地下建筑距离过近,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与现状和规划建(构)筑物统筹考虑。a)平面b)横剖面(三)标准解读5.2.7综合管廊平面与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及地下管线等交叉,应符合以下要求:1与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交叉,宜垂直穿越;受条件限制时,可斜向穿越,最小交叉角不宜小于60°;
2与通航河道交叉,宜垂直穿越;受条件限制时,应根据河道具体情况,经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3与压力流管道交叉时,宜选择压力流管道避让;4与重力流管道交叉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经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
5不宜与地裂缝交叉;当条件受限无法避让时,应符合本标准第7.8节的相关规定。解读:本条在国标规定基础上,增加第2、3、4、5款规定。2综合管廊与河道交叉时,竖向设计一般采用下穿的方式,平面上采用垂直穿越,在工程投资、施工技术难易程度及后期恢复方面优势较为突出;如西安市科技六路综合管廊下穿皂河、汉中兴元新区综合管廊下穿兴元湖多处水系等工程实例上均可体现。5结合西安市昆明路综合管廊穿越地裂缝的实例,提出此项规定;穿越地裂缝处应采取抗震相关构造措施和预留相应变形空间等做法。5.2.8综合管廊交叉节点宜垂直布置。解读:管廊交叉通常有两种形式:十字交叉及丁字交叉。由于综合管廊的本体及管线相互交叉影响,同时要保证检修人员在综合管廊内的通行,使得综合管廊交叉处的结构及管线处理比较复杂,因此建议综合管廊交叉节点平面上宜垂直布置。(三)标准解读5.3.1干、支线综合管廊应按照系统布局的竖向布置及地下设施竖向设计要求,确定覆土深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雨水、污水、供热、燃气等管线支管穿越管廊上方需求,净距不应小于0.5m;2植物及绿化种植需求;3结构抗浮计算;4结构设计冻深要求;5当穿越河道时,河床冲刷深度对结构的影响;6当管廊顶部设有集中通风室、数据采集站时,应满足净空要求;7管廊分支口安装及维修空间的要求;8结合海绵城市开发时,需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需求。解读:1综合管廊与各类管线的净距主要参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的相关规定。2当管廊在绿化带内敷设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种植需求,确定覆土深度。参考《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园林绿化植物栽植技术规程》(DG/TJ08-18-2011)的相关规定。6、7当管廊顶部设有构筑物夹层、管廊设置分支口(存在分支口横穿道路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时,结合管廊平面布置情况,管廊的整体覆土深度需考虑相应净空及安装维修空间的需求。
8结合海绵城市开发时,综合管廊的覆土深度需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所需的空间,并满足低影响开发设计的相关要求。(三)标准解读5.3.2缆线管廊的覆土深度,人行道下不宜小于0.4m,车行道下不宜小于0.7m。解读:缆线管廊一般敷设在人行道或绿化带内,人行道下缆线管廊的覆土深度主要考虑人行道的铺砖做法和绿化带植草的要求,以及参考《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第2.2.1条的相关规定。5.3.4综合管廊纵向坡度宜与道路、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纵向坡度一致,在纵坡变化处转角应符合各类工程管线竖向弯折角要求。5.3.5综合管廊遇下列情况时,可采用折线形式立体穿越,转角应符合各类工程管线竖向弯折角要求。1穿越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路口;2穿越河道;3穿越其他建(构)筑物;4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需避让重力流管线。解读:当综合管廊遇上述特殊条件无法穿越时,需采用折线下卧或上穿形式进行避让,下卧或上穿时管廊断面应满足管道安装和运维人员的通行要求,竖向弯折角(管廊折线与水平面夹角)不宜过大,且不宜大于45°(本条参照《电缆敷设》(D101-1~7)图集及工程经验)。当下卧高差较大且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取大于45°或竖井形式,但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各类工程管线安装,设置必要的人员通行及安全设施,保证后期维护的可靠和安全性。附图如下。
本条与5.2.7条文规定类似,针对管廊下穿既有工程,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避让。(三)标准解读综合管廊穿越河道下卧形式a)平面b)纵剖面(三)标准解读5.4.1综合管廊横向设计应按照系统布局要求,根据道路横断面,结合平面设计,明确综合管廊横向位置尺寸。解读:综合管廊设计时需按照道路等级、车辆类型、设计速度等基础资料,结合道路横断面和平面布置,综合考虑综合管廊横向设计。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有关规定,综合管廊横向布置可参考表2进行设计。(三)标准解读5.4.2综合管廊横向应与平面设计结合,按照干线和支线综合管廊、缆线管廊分级,结合其他控制条件,宜在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红线范围内布置,不应侵入建筑控制线内。解读:道路红线为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综合管廊一般应布置在工程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内。老城区综合管廊宜根据现有建(构)筑物位置、型式等确定合理的横向位置,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侵入建筑控制线时应征得规划部门的许可。5.4.3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口等构筑物应根据管廊分类、横向位置选择出入地面的方式,并应按下列选择:1布置在道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下的综合管廊,应通过与综合管廊舱体的连接通道,在道路分车带、人行道、路侧绿化带或设施带部位设置;2布置在道路人行道、路侧绿化带下的综合管廊,当条件允许时,宜采用直出的方式。解读:城市道路的分车带(含中间带和两侧带)一般较窄,最小宽度为1.5m~2.5m,很难满足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口等布置要求,同时考虑道路行车和管廊内部检修、维护人员的出入安全,将其通过连接通道,设置在人行道、两侧绿化带或设施带部位;当绿化带或设施带内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时,综合管廊各类口部出露地面时,应与雨水调蓄设施统筹考虑,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及防渗措施。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第5.3.4条规定,人行道宽度最小宽度一般值均大于3m,最小2m,同时考虑路侧绿化带的宽度,基本可以满足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口等直出方式要求。当干线与支线综合管廊同时布置在同一道路横断面,横向最小距离不能满足本规范5.2.6条要求时,宜采用合建方式。(三)标准解读5.5.3管廊内布置雨、污水管线时,应考虑检查井对管廊净高、净宽的影响,还应考虑与其他管线相互干扰。5.5.4
利用综合管廊本体排除雨水时,雨水舱结构空间应完全独立和密封。解读:由于雨污水检查井井径一般都比雨污水管径大,且井壁自身有一定厚度及高度,所以确定管廊净宽、净高尺寸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雨污水管道同舱敷设时,需充分考虑重力流管线交叉空间要求。利用综合管廊本体排除雨水时,雨水舱断面尺寸应满足相应重现期的最大流量设计。其净高和宽度应满足日常检修等相关要求,并与其他舱室布置相协调。当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发时管廊雨水舱的断面应根据区域内径流总量确定,还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发需求做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三)标准解读5.5.6综合管廊管道安装净距(图5.5.6)不宜小于表5.5.6的规定。DN综合管廊的管道安装净距铸铁管、螺栓连接钢管焊接钢管、塑料管ab1b2ab1b2DN<400400400800500500800400≤DN<800500500800≤DN<10001000≤DN<1500600600600600DN≥1500700700700700注:横向双排或多排布置的管道(线)间净距同管道与管廊内壁净距(a);
竖向双排或多排布置的管道(线)间净距同管道与管廊内壁净距(b1)。解读:管廊内管道的连接一般为焊接、法兰连接、承插连接。根据日本《共同沟设计指针》的规定,管道周围操作空间根据管道连接形式和管径确定,并考虑管道补偿器等附件的安装空间。供热介质为蒸汽时,管道要考虑集液包、切断阀和疏水阀等的安装空间。给水、热力管道考虑安装工艺需求,可适当减小管道安装净距。
基于综合管廊实施中存在采用盾构工法和顶管施工技术,如沈阳南运河和成都成洛大道综合管廊在建工程,此次规定增加圆形断面的相关要求。(三)标准解读5.5.7电力电缆的支架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的相关规定。解读:水平敷设时电缆支架的最上层、最下层布置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最上层支架距综合管廊顶板或梁底净距的允许最小值,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求。2最上层支架距其他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300mm;当无法满足时应设防护板。3下层支架距底板的距离宜考虑综合管廊内排水情况,并预留适宜的空间。考虑到综合管廊内部有涉水管线,下层支架离地高度应考虑廊内排水设计预留更大的空间。下层支架距底板的距离不宜小于100mm,常用间距为300mm。(三)标准解读5.5.8通信线缆桥架间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光缆进线室设计规定》YD/T5151的相关规定,且桥架层间距离不宜小于200mm。解读:桥架层次间隔不小于200mm是为了方便施工,条件允许尽量采用250mm间隔层次。通信线缆最下层桥架距底板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m;最上层桥架距顶板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m,距梁底的距离不宜小于250mm。考虑综合管廊的集约性及工程造价,对通信线缆最上层桥架距顶板的距离适当放小,其距离应不影响综合管廊顶部照明及其他附属设备的安装。5.6.3各类孔口露出地面部分的建筑设计宜与市容、周围景观、建(构)筑物相协调。当综合管廊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时,低影响开发相关设施宜与各类孔口结构同步设计,避免相互干扰。(三)标准解读5.6.4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宜与逃生口、吊装口、进风口结合设置,且不应少于2个,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沿综合管廊均匀设置;人员出入口出露地面部分不宜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范围内;2宜布置在绿化带中,条件受限时可布置在分车带、人行道中;出入口方向不应朝向行车道,并应采取措施确保人员出入安全;3可设置楼梯,楼梯的宽度、净高及梯段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4天然气舱室的人员出入口应单独设置。其余舱室的人员出入口宜采用合建方式。解读:主条文人员进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设置不少于两个,但出入口的间距宜根据综合管廊总体设计情况均匀布置,便于维护和运维管理。与5.1.8条规定要求相同,针对单条综合管廊长度较长,设置不少于2个过于笼统,考虑管廊功能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人员出入口建议服务半径不大于1km。加之综合管廊各类出地面口部较多,为降低对地面各类建(构)筑物、道路等的影响,提高管廊空间利用和功能需求,人员出入口宜与逃生口、吊装口、进风口功能整合。1根据《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第3.2.1条规定:平面交叉口设计范围应包括该交叉口各条道路相交部分及进出口道(展宽段和渐变段)以及行人、自行车过街设施所围成的空间。考虑交叉口范围的安全距离要求,人员出入口宜距交叉口范围不宜小于10m,且出入口方向不应朝向行车道;布置在分车带及中央绿化带的人员出入口,应采取措施确保出入安全。2因综合管廊人员出入口需露出地面,为不影响道路地面人员通行,宜布置在绿化带中;因受道路红线、已有建筑(构)物等制约时,方可布置在分车带、人行道范围。4针对多舱综合管廊,在满足相关专业规程规范及本规范的前提下,人员出入口也可在综合管廊顶板上采用合舱的方式修建。(三)标准解读5.6.5综合管廊逃生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敷设电力电缆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200m;2敷设天然气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200m;3敷设热力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应大于400m。当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逃生口间距不应大于100m;4敷设其他管道的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400m;5当首末端无人员出入设施时,宜在距首末端不大于5m处设置逃生口;6逃生口尺寸不应小于1m×1m;当为圆形时,内径不应小于1m;7逃生口内应设置爬梯;8综合管廊交叉口宜设置直通地面的逃生口,出露地面部分不宜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范围内。解读:本条主要在国标规定的基础上增加第5、7、8款规定。5主要根据《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第5.5.7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规程》DB13(J)/T183-2015第5.3.6条的相关规定,综合管廊首末端无可供人员出入功能的设施时,宜在距首末端不大于5m的范围内设置人员逃生口,便于管廊后期运维管理和人员逃生。8综合管廊交叉口处设置直通地面的逃生口,可便于两条管廊内的维护人员逃生。(三)标准解读5.6.6综合管廊吊装口可采用掩埋式或外启式,外启式应采取防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和防盗措施。最大间距不宜超过400m。吊装口净尺寸应满足管线、设备、人员进出的最小允许限界的要求。吊装口宽度不应小于0.6m且应大于管廊内最大管道的外径加0.1m;当需考虑设备进出时,吊装口宽度和长度还应满足设备进出的需要。解读:本条主要根据《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第5.4.5条、《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第8.2.10条规定确定。吊装口也可称投料口,其主要作用为满足管线、设备、管道配件等进出,同时也可兼顾人员出入功能。根据国内工程实践,综合管廊吊装口主要采用的掩埋式和外启式,鉴于综合管廊工程的特殊性,外启式吊装口应采取防止人员进入和防盗措施,确保管廊运维及财产安全。考虑综合管廊施工期和后期运维期间的功能要求,管廊吊装口也可采用掩埋式和外启式相间的布置。在管廊内进行的检修工作包括更换管道,因此吊装口尺寸应保证所有检修器材的进出。当考虑设备的进出时,吊装口尺寸还应稍大于设备的法兰及补偿器的外径。管道进出的吊装口长度不宜小于6m;仅含电力电缆和通信线缆的舱室设置吊装口的尺寸应满足入廊线缆弯曲半径及进出的要求,且不宜小于1m。(三)标准解读5.6.10综合管廊管线分支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人员通行及敷设安装作业空间需求,可对管廊断面局部加宽、加高;2应满足各类管线弯曲、蛇形弧弯曲半径的要求;3与其它方式敷设的管线连接处,应采取防水和防止差异沉降的措施;4管线分支口可采用直埋或支沟方式,并预留竖井出线。解读:1、2条主要根据《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规程》DL/T8484-2013第12.3.2、12.3.3条确定。3由于支线口管线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大,为了避免后期管线实施时开挖道路,当管线分支口位于道路下方时,宜采用支沟引至绿化带内。4当分支口埋深很深时,避免后期管线实施时反复开挖可采用竖井出线,较浅时宜采用直埋出线。(三)标准解读5.6.11综合管廊与监控中心连接通道宜根据综合管廊埋设条件及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连接方式。连接通道和管廊之间应设置与管廊舱室同等级防火门;连接通道净宽应满足人员通行及运维要求,且不应小于1.2m;净高不应小于2.1m。管廊本体各舱室与连接通道连接处应适当加宽,且不应小于1.2m。解读:综合管廊与监控中心连接通道宜根据综合管廊埋设条件及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连接方式,可采用上入或下入方式;当管廊覆土深度大于5m时,连接通道建议采用上入式(参见图4);覆土深度小于5m时,宜采用下入式(参见图5)。图4上入式图5下入式(三)标准解读5.6.13管廊交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管廊交叉方式宜根据交叉管廊舱室的功能、型式及数量选择;2交叉口空间设计应满足管廊内各类管线连接及人员通行要求;3不同功能舱室间不宜设置连通通道;相同功能舱室间宜连通为一个防火分区且应设置人员通行措施;4应充分考虑道路车辆荷载对综合管廊结构的影响。解读:综合管廊交叉类似于管线交叉。处理方法:可以将综合管廊在此设计为双层或夹层(立体交叉)而实现互通的功能,也可以通过平面尺寸的加宽(平面交叉)来实现互通功能,宜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当两个相同功能的单舱管廊交叉时可采取平面交叉实现互通功能(综合舱与综合舱、天然气舱和天然气舱、电力舱和电力舱);当两个不同功能的单舱管廊交叉时建议采取立体交叉的方式(综合舱、电力舱、雨水舱及天然气舱可采取两两立体交叉);当一个单舱管廊和一个多舱管廊交叉时建议采取立体交叉方式;两个多舱管廊交叉时建议采取立体交叉方式等。为满足管线连接,管廊交叉口处的工程管线常采取平面避让或立体交叉等处理措施,管廊本体空间设计应根据各类管线数量、规格及管廊交叉方式采用加高、加宽及设置双层或夹层的具体措施,满足工程管线安装空间要求。当设置夹层时,其断面尺寸还应满足各类工程管线布设及人员检修维护要求。(三)标准解读为了便于维护管理及人员通行顺畅,当管廊交叉口采用平面交叉方式时,尽量保证人员在管廊内直接通行,条件受限时可在管道上方加设通行梯以保证人员通行;当管廊交叉口采用立体交叉方式时,优先选择楼梯或斜钢梯,当空间受限时可设置大角度爬梯,楼梯或斜钢梯、通行口尺寸应满足人员通行基本要求。交叉口处工程管线布置复杂,不同功能舱室若在交叉口处连通时,将增加各类工程管线布置难度和避让空间,因此交叉口处不同功能舱室不宜连通;当必须连通时时,需在不同功能舱室之间设置与管廊同等级别的防火门以作隔绝;天然气舱室不得与其他舱室连通。为保证管线连接及人员通行方便,合理布置通风口部及减少出地面口部数量,相同功能舱室间连通为一个防火分区后可减少结构分隔,建议交叉口不单独设置为一个防火分区。相同功能舱室属于不同防火分区时,为保证个防火分区完整性,管线与预留孔洞间隙宜采用防火包等措施进行严密封堵,人员通行孔口宜设置密闭防火盖板。在综合管廊的十字或丁字交叉节点,综合管廊可能要横穿道路,因而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道路车辆荷载对综合管廊结构的影响。(三)标准解读5.6.15与管廊本体一起浇筑的雨污水检查井布置在绿化带内时,应高出地面50mm;布置在机动车道下方时,宜与地面平齐;检查井应采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稳定性良好的井盖与井座,并应设防坠、防盗等措施。污水检查井、污水通气管与管廊人员出入口及其它各类口部距离应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解读:参照国家标准图集《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05S502中对室外阀门井设置于非铺装路面时,其井口应高出地面50mm。参照上述规定,确定绿化带内的雨污水检查井高出地面50mm。当绿化带内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时,雨污水检查井出露地面时,应采取避让措施。按照《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中规定:天然气管道舱室的排风口与其他舱室排风口、进风口、人员出入口以及周边建(构)筑物口部距离不应小于10m。考虑污水管道会产生一定量的有害气体,但危险性低于天然气管道,建议污水检查井、污水通气管与人员出入口、进风口距离不小于5m,与其它口部距离不小于2m。(三)标准解读6.管线设计6.1.1管线设计应以综合管廊总体设计为依据。6.2.7给水、再生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给水、再生水管道最高点应设置排气设施,管道竖向布置平缓时宜间隔不大于1.0km处设置排气设施;最低处设置排泥阀,并考虑泄水排水出路;2
给水、再生水管道在与阀门连接处应设置伸缩接头。6.3.6排水管渠进入综合管廊前,雨、污水管渠(道)应设置沉泥井。6.3.11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入综合管廊的排水管道应以重力流为主,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压力流;当管廊内排水管道以重力自流形式敷设时,埋深过深,应经过经济比较,合理设置排水泵站。解读:关于重力流和压力流的规定。提出排水管道(渠)应以重力流为主的要求,当排水管道穿越高地或长距离输水等情况时,可采用压力流。当排水管道以重力自流形式造成综合管廊埋深过深,不经济时,或为了管廊埋深过浅,不能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排水泵房。(三)标准解读6.4.2在电缆接头处应设置自动灭火装置。解读:电力电缆发生火灾主要是由于电力线路过载引起电缆温升超限,尤其在电缆接头处影响最为明显,最易发生火灾事故。为确保综合管廊安全运行,故对进入综合管廊的电力电缆提出电气火灾监控与自动灭火的规定。6.4.4电缆支架和桥架应符合下列规定:1表面应光滑无毛剌;2应适应环境的耐久稳固;3应满足所需的承载能力;4应符合工程防火要求。6.4.5电缆支架除支持工作电流大于1500A的交流系统单芯电缆外,宜选用镀锌钢质支架。在潮湿环境下的普通支架(臂式支架)可选用其他耐腐蚀的刚性材料制。6.4.7金属材质电缆桥架应设置可靠的电气连接并接地。非金属桥架应沿桥架全长另敷设专用接地线。(三)标准解读6.6.5热力管道及配件保温材料应采用难燃材料或不燃材料。6.6.6热力管道进出综合管廊时,应在综合管廊外部设置阀门。6.6.7热力管道分段阀宜设置在综合管廊外部。当分段阀设置在综合管廊内部时,应具有远程关闭功能。6.6.9当热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质时,在管道低点应设启动排水及永久疏水装置。当蒸汽冷凝液要求回收时,蒸汽疏水阀后管道应设阀门并引入凝液回收总管;当蒸汽凝液不回收时,疏水阀后接管道,将凝液引出管廊外排放。水压试验排水直接排入集水坑;蒸汽的启动排水需与风机联动排入集水坑。6.6.10热力管道采用热水介质时,应在高点设放空阀,低点设导淋阀,排出的水排入集水坑或排至管廊外雨水管网。6.6.12热力管道的阀门、阀件系统设计压力应按提高一个压力等级设计。(三)标准解读6.7.2入廊天然气管道的压力级别不应大于1.6Mpa。解读:为了综合管廊的安全,同时结合城市规划用地的实际,对纳入综合管廊的天然气管道的压力级别进行限定。按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关于燃气管道地区等级划分的规定,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的实际,燃气管道穿越的地区宜按四级地区考虑;同时,《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四级地区地下燃气管道输配压力不宜大于1.6MPa,而考虑到综合管道对燃气管道的安全要求较高,因而对入廊燃气管道的输配压力进一步做严格规定,即燃气管道输配压力不应大于1.6Mpa。6.8.1垃圾输送管道1垃圾输送管道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的有关规定。2垃圾输送管道应采用钢管,接口应采用焊接连接方式,管道焊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3应确保垃圾管道的密封性能。4
垃圾管道转弯处应设置清通措施。解读:管道焊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的有关规定。(三)标准解读6.8.2空调水管道1空调管道宜采用钢管、保温层及外保护管紧密结合成一体的预制管。2空调制冷管道附件应进行保温。3空调管道及附件的保温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4空调管道支撑的形式、间距、固定方式应通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解读:空调管道及附件的保温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T4272,《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导则》GB/T8175和《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的有关规定。空调管道支撑的形式、间距、固定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病综合症的护理
- 元旦创意画课件
- 詹天佑说课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护理不良事件事件分析
- 校长规划学校发展大赛
- 学校面试自我介绍15篇
-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 经理的上半年工作总结
- 监控方案集合10篇
- 中学生演讲稿3篇
- 《大学生工匠精神及培养研究》
- 二零二四年物流园区建设合作协议
- 医疗机构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 中国计量大学《数据科学导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卷(苏教版)
- OECD -二十国集团 经合组织公司治理原则2023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33校联考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 2024年全新初二生物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GB/T 10433-2024紧固件电弧螺柱焊用螺柱和瓷环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