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子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子衿》

文本解读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记录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心灵历程,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的精神底色和文化基因,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诗经》是必读的经典。初中统编教材中选编了《关雎》《蒹葭》《子衿》,作为初中生了解《诗经》、走进《诗经》的跳板。《子衿》出自《郑风》,由于郑国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等特点,封建礼教的影响比较薄弱,《郑风》中的诗歌多表现出更为大胆泼辣、热情奔放、坦然自如的诗风特质,都展现出人物鲜活而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子衿》就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诗歌。其中对女子的微妙心理描写委婉细腻、真实大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听改编歌曲感受《子衿》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音韵美;

2.品味《子衿》所运用物象中的细节美和色彩美,感受主人公对心上人爱慕思念之深切;

3.理解诗歌特殊人称、句式、结构等运用所表现的“爱之深,责之切"独特感情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诵和听歌曲形式感受《子衿》语言音韵美

2.品读鉴赏《子衿》通过选择物象和细节描写所烘托出的深切思念的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第二人称、反问句和倒叙叙事结构所表现的“爱之深,责之切”的特殊情感。

教学过程

(一)原诗朗诵·音韵之美

1.学生诵读原诗,读准字音,感受《子衿》重章叠句、一咏三叹、每一节押韵的音韵美;

2.播放《经典咏流传》中《子衿》改编歌曲视频,学生听歌感受音韵美。

(二)诗歌翻译·典雅之美

1.学生尝试将诗歌翻译成现代诗,要求:尽量保留句式对称和每一节押韵的特点

2.教师展示现代诗翻译范本,学生和老师齐读: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地张眼望,

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

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三)品读鉴赏·细节之美

1.教师提问:思念心上人,你第一反应会想起什么?

2.教师举例:“小酒窝,长睫毛,是你最美的记号"(林俊杰《小酒窝》)

3.教师提问:想到心上人自然是想到美如冠玉、眉清目秀的面貌,但诗人对爱人最深的印象为何却是青青的衣领和那腰间佩玉的带子?

明确:女子心细如发,观察心上人就更是细致。不直写常人印象最深刻的面容特点,却专挑一些易被忽略的衣着细节来写,更能衬托出这对情侣感情关系的亲密。那衣领是否是男子临走时女子缝补过或是整理过的呢?那带子上系着的佩玉,又是否为女子赠予的定情之物?衣领离脸不远,女子念念不忘的是男子的衣领,想的其实是男子的脸庞。古时候的人很注重步态、身形美。男子走路时,佩带会随步伐节奏轻轻摇摆。女子想的并不是佩玉的带子,而是男子的身形及步态,也许她在心中暗自希望心仪的男子迈着优雅的步子向她走来呢?

4.“青青子衿”改为“青青子衣"好吗?

明确:不好,因为:

(1)改为“青青子衣,悠悠我心”不押韵;

(2)其次,诗人记住的不只是心上人衣服的颜色,甚至连他衣领和佩玉带子的颜色也深深记住,这样的细节描写更见思念之深。

5.教师拓展:

曹禺《雷雨》中这样的一段细节。离开周家30年的鲁侍萍再见昔日恋人周朴园时仍记得周朴园有一件衣服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明确:这样念念不忘的细节让人动容,回忆也因此染上了美丽的色彩。

(四)品读鉴赏·色彩之美

教师提问:如果思念有颜色你会选择哪一种颜色?诗人选择了什么颜色作为主色调?

明确:有人喜欢浪漫的粉红,有人喜欢忧郁的蓝色,诗人选择的是一种独属于东方之美的颜色——青色。何为“青青”,老师想起周杰伦的一首歌曲《青花瓷》中这样唱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花瓷最上等的天青色只有在出窖一瞬间是烟雨天气才能烧制成。这种碰运气的小概率事件,就像我等到你一样难。

2.你还能想到哪些含有“青青"一词的诗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饮马长城窟行》)

明确:青青草色为艳艳红妆陪衬,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女的青春作伴。“青青"一词有青春爱恋的生机活力,也使青春的思念有了颜色和形态——思念就像那肆意生长青青的草,大片大片,大片大片,蔓延无边,侵占心房。

(五)品读鉴赏·人称之美

过渡语:诗歌之美不仅在于景和物,有时,在人称上的匠心独运,也能营造出深切的情感之美。

1.教师提问:如果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改为“青青其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其宁不嗣音?"同学们觉得好吗?明确:不好,“子”为第二人称;“其"为第三人称。诗人因思念过切,想象心上人近在眼前,才会用用第二人称仿佛面对面与其诉说衷情,这样也更显亲切,然而这一切终是“水中月”、“镜中花"的幻象,“悠悠”一词又让人又倍觉长久、遥远,满是忧愁与思虑。

(六)品读鉴赏·句式之美

过渡语:一个小小的人称代词就有如此大的表情达意的作用,那句式的变换更是要反复斟酌。

1.教师提问:如果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反问句改为“青青其衿,悠悠我心。我虽不往,子亦可嗣音。”陈述句同学们觉得好吗?

明确:原诗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久等不见急切的等待转化为惆怅和幽怨,而幽怨又包含着浓浓的爱意。

(七)品读鉴赏·结构之美

1.学生齐读结尾第三节屏显:“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教师提问:从结尾看出,整首诗运用了什么叙事结构?

明确:整首诗运用了倒叙叙事结构,正是因为末节诗人在城楼反复眺望,久久等待,都不见诗人身影,才有了前两节的深情慨叹。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感受,以为他们已经分开很久,为此而揪心,结果只有一天,是思念之情把分别的时间拉得很长很长。夸张造成的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感,更显情感之深邃!情感之真切!

3.教师拓展:

学生齐读《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明确:这种主客观时间的夸张反差在《诗经·王风·采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八)总结升华·因爱最美

总结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