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押题卷(二)(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细胞衰老和凋亡对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核内染色质收缩B.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延长;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C.细胞生长,细胞膜与细胞外部环境接触面扩大,物质交换效率提高D.神经元是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再有基因表达〖答案〗A〖祥解〗一、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二、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析】A、衰老细胞内染色体收缩,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A正确;B、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变短;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延长,B错误;C、细胞生长,细胞膜与细胞外部环境接触面变小,物质交换效率提高降低,C错误;D、神经元是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仍会合成一些蛋白质,会有基因表达,D错误。故选A。2.质壁分离和复原是植物细胞响应外界水分变化而发生的渗透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B.将处于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原生质层都能恢复原状C.质壁分离的原因之-是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D.施肥过多引起的“烧苗”现象与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有关〖答案〗B〖祥解〗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详析】A、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相当于-层半透膜,A正确;B、若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过度失水死亡时,处于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在清水中,原生质层不恢复原状,B错误;C、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失水,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故发生质壁分离,C正确;D、施肥过多引起的“烧苗”现象是由于环境中渗透压高,细胞大量失水,与质壁分离有关,D正确。故选B。3.如图是某对血型为A型和B型的夫妇生出孩子的可能基因型的遗传图解,图示过程与基因传递所遵循的遗传规律的对应关系是()A.仅过程Ⅰ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仅过程Ⅱ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仅过程Ⅱ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D.过程Ⅰ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答案〗A〖祥解〗据图分析,Ⅰ过程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Ⅱ过程表示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详析】分离定律指的是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受三个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两对或两对以上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之间进行的,故仅过程Ⅰ遵循基因分离定律,A正确。故选A。4.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答案〗B〖祥解〗分析题意可知:A、a和B、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析】A、分析题意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故含a的花粉育性不影响B和b基因的遗传,所以Bb自交,子一代中红花植株B_:白花植株bb=3:1,A正确;B、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和比例为AB:Ab:aB:ab=1:1:1:1,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故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2:2:1:1,所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6=1/24,B错误;C、由于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可育,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是A+1/2a,不育雄配子为1/2a,由于Aa个体产生的A:a=1:1,故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的三倍,C正确;D、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所以Bb自交,亲本产生的含B的雄配子数和含b的雄配子数相等,D正确。故选B。5.感冒病毒侵染人体后往往会引起发热症状。药物布洛芬具有抑制下丘脑活性的功效,能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加快散热的速度,从而起到降温的作用。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A.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引起明显的发热B.蒸发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C.发高烧时出现的骨骼肌战栗现象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D.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仍然具有体温调节功能〖答案〗C〖祥解〗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析】A、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机体出现发热症状,A正确;B、汗腺分泌增加,蒸发加快,这是人体有效的散热方式,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也有利于散热,可见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因此发热期间不能加盖棉被,以避免热量不能及时散失,不利于体温下降,B正确;C、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自主神经主要支配内脏器官,还有内分泌腺、汗腺的活动和分泌,C错误;D、在高温持续期,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仍然具有体温调节功能,使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故选C。6.某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人工投入的饵料为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生产者固定人工饵料初级消费者摄入初级消费者同化初级消费呼吸消耗能量[105J/(m2·a)]12052042028020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640×105J/(m2·a)B.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60×105J/(m2·a)C.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5.6%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140×105J/(m2·a),该能量来自生产者或人工饵料〖答案〗C〖祥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随生物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即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利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详析】A、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人工投入的饵料为食,由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饵料中的能量,为640×105J/(m2·a),A正确;B、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280×105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20×105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260×105J/(m2·a),B正确;C、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同化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属于生产者和饵料的,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由生产者或饵料流向分解者,D正确。故选C。7.某病毒侵入机体后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图中序号表示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的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④⑥⑦⑧可特异性识别抗原B.④⑧均是在骨髓中产生并成熟的C.③⑦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⑤⑥⑦可在机体内长时间发挥作用〖答案〗C〖祥解〗体液免疫: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繁殖快,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l
细胞免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析】A、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④为B细胞,⑤为浆细胞,⑥为记忆B细胞,⑦为抗体,⑧为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A错误;B、⑧为细胞毒性T细胞,在胸腺成熟,B错误;C、③细胞因子、⑦抗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D、浆细胞和抗体不能在机体内长时间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C。8.人体体液物质交换情况如图所示,其中丁表示细胞内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种体液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乙B.甲、乙、丙和丁四种液体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乙的pH保持恒定不变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甲和乙中,丙中生活有大量的淋巴细胞〖答案〗D〖祥解〗据图分析: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细胞内液。据此分析作答。【详析】A、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血浆,即甲,A错误;B、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因此甲、乙、丙三种液体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C、长时间剧烈运动,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乙的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会恒定不变,C错误;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在甲血浆和乙组织液中,丙淋巴(液)中生活有大量的淋巴细胞,D正确。故选D。9.美国科学家戴维·朱利叶斯和雅顿帕塔普蒂安在“热感和机械感受器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如IL-6)、辣椒中的辣椒素和伤害性热刺激(>43℃)可以通过与TRPV1受体(位于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上的阳离子通道热敏受体)结合激活神经末梢,最终引起灼烧疼痛等感觉。图为炎症因子IL-6引起炎症痛的分子机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吃辣椒会感觉痛而吃薄荷会感觉清凉,属于非条件反射B.合成TRPV1受体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IL-6与GP130结合后对Ca2+通透性改变,逆浓度运进细胞D.据图可知,IL-6通过P13K发挥作用的两个途径是促进TRPV1蛋白合成和促进含TRPV1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答案〗D〖祥解〗题意分析,TRPV1是一种位于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上的阳离子通道热敏受体,辣椒中的辣椒素、伤害性热刺激(>43℃)及体内炎症因子等均能够与TRPV1结合并打开通道,使阳离子进入细胞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最终引起灼烧疼痛等感觉。【详析】A、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由于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该过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B、TRPV1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C、TRPV1受体是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上的阳离子通道蛋白,Ca2+顺浓度进入细胞,C错误;D、由炎症因子IL-6作用机制流程图可知,炎症因子IL-6通过PI3K发挥作用的两个途径是促进TRPV1蛋白合成和促进TRPV1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D正确。故选D。10.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工业等领域。辣椒素的获得途径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的外植体要经过灭菌处理才能进行后续实验B.①过程受外源激素的调控,②过程受内源激素的调控C.获得脱毒苗常用的外植体是茎尖,脱毒苗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D.通过植物细胞培养获得辣椒素的过程可不需要实现细胞的全能性〖答案〗D〖祥解〗一、题图①和②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是脱分化过程、②是再分化过程,上面一种途径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脱毒苗,再从果实中获得相应的产物;下面一种途径是采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大量细胞产物。二、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但两者的比例对诱导的结果是有影响的:当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时,主要诱导植物组织脱分化和根原基的形成(即有利于根的发生);当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于生长素时,则主要诱导植物组织再分化和芽原基的形成(即有利于芽的发生)。【详析】A、实验中的外植体要进行消毒,消毒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A错误;B、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B错误;C、因为分生组织的病毒极少,甚至没有病毒,所以将分生组织(如根尖、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能获得脱毒植株,脱毒苗不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C错误;D、由图可知辣椒素是细胞产物,通过细胞培养得到高产细胞系时就可产生,不需要发育成植株,所以未体现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故选D。11.近期在“科学号”考察船对南中国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1146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拟杆菌新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培养基接入沉积物样品后,需要在低温厌氧培养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含拟杆菌的培养物B.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时可以得到纯种培养的拟杆菌新菌株C.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D.藻类细胞解体后难降解的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推测拟杆菌新菌株为异养生物,作为分解者起作用〖答案〗B〖祥解〗分析图中曲线可知,在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细胞数量最多,可推知拟杆菌新菌株在以纤维素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详析】A、含拟杆菌生活在某海域1146米深海冷泉附近,该处温度较低且无氧,因此培养基接入沉积物样品后,需要在低温厌氧培养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含拟杆菌的培养物,A正确;B、分析图中曲线可知,在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细胞数量最多,可推知拟杆菌新菌株在以纤维素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但无法保证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时可以得到纯种培养的拟杆菌新菌株,B错误;C、深海冷泉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者只能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故在缺少深海冷泉特有物质或缺少特定环境的情况下,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可能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C正确;D、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降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这些碎屑中含有机物,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可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D正确。故选B。12.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句体现了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进行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国风》)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内篇•齐物论》)〖答案〗A〖祥解〗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详析】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的是行为信息;“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上,鸣音呢喃低昂,是声音,体现的是物理信息,A正确;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说,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该过程中温度是影响该生态系统中草生长的因素之一,C错误;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D错误。故选A。13.癌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也主要依赖无氧呼吸产生ATP,这种现象称为“瓦堡效应”。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的量和正常细胞不同。下图是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会生成少量的ATPB.③过程会消耗少量的还原氢,④过程不一定都在生物膜上完成C.发生“瓦堡效应”的癌细胞吸收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的少,且过程③④可同时进行D.若研制药物抑制癌症患者体内细胞的异常代谢途径,可选用图中①④为作用位点〖答案〗B〖祥解〗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过程是葡萄糖进入细胞后转化成五碳化合物以及氧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③过程是癌细胞无氧呼吸过程(乳酸发酵类型),④过程是癌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详析】A、癌细胞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会生成ATP,A错误;B、③过程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会消耗少量的氢;④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反应,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B正确;C、根据题意“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的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可知,发生“瓦堡效应”的癌细胞吸收的葡萄糖比正常细胞的多,且过程③和④可同时进行,C错误;D、分析题图可知,①④是正常细胞所必须的,所以若要研制药物来抑制癌症患者细胞中的异常代谢途径,图中的①④不宜选为作用位点,D错误。故选B。14.基因定点突变的目的是通过定向地改变基因内一个或少数几个碱基来改变多肽链上一个或几个氨基酸。该技术是蛋白质工程的重要技术,图示为利用PCR技术进行定点突变的流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注:引物1和引物3的突起处代表与模板不能互补的突变位点,而这两条引物有部分碱基(包括突变位点)是可以互补的。A.酶①应为耐高温DNA聚合酶,引物X和Y为引物2和4B.将四种引物置于同一个反应系统中同时进行第一个阶段的反应C.第一阶段PCR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循环才能得到两种所需的DNA片段D.通过该技术获得的突变基因可以表达出原来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答案〗B〖祥解〗PCR是一种体外复制技术,利用的原理是DNA的双链复制。【详析】A、酶①要在高温条件下延伸DNA,所以酶①为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由图可知,要得到两条链一样长的DNA单链,应选择引物2和引物4,所以引物X和Y应该为引物2和4,A正确;B、引物3和引物1是完全互补的,不能放入同一个体系,B错误;C、第一阶段要获得的DNA是目的DNA的一段,且不是中间的一段,故需要两次循环可以获得,C正确;D、通过该技术可获得突变的基因,该基因的产物可能是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D正确。故选B。15.单细胞生物并没有免疫系统,但是科学家发现细菌中存在消除入侵病毒的功能系统,并发明了基因编辑技术。该系统主要包含单链向导和蛋白两个部分,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序列,从而引导蛋白到相应位置并剪切,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通过切断磷酸二酯键对进行剪切B.基因编辑技术本质上是对靶基因进行编辑引发染色体结构变异C.识别序列与链存在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D.向导的序列越短,会导致脱靶率越高〖答案〗B〖祥解〗题意分析,CRISPR/Cas9系统基因编辑技术是利用该基因表达系统中的引导RNA识别并结合特定的DNA序列,从而引导Cas9蛋白结合到相应位置并剪切DNA,最终实现对靶基因序列的编辑。由于其他DNA序列也含有与引导RNA互补配对的序列,造成引导RNA错误结合而出现脱靶现象。【详析】A、Cas9蛋白作用对象是DNA,通过切断磷酸二酯键对DNA进行剪切,A正确;B、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本质上是对靶基因进行编辑引发基因突变,B错误;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测,识别序列RNA与β链存在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U−A,A−T,G−C,C−G,C正确;D、向导RNA的序列越短,其结合的区域随机性增加,进而导致脱靶率越高,D正确。故选B。16.自然条件下某鱼种群的补充速率(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为了防止渔业中过度捕捞,科学家需预测h1、h₂两种捕捞速率(单位时间内捕捞固定数量的解鱼)对种群的影响。已知两种捕捞强度对补充速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补充速率越低,则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该种群的种内竞争可能越激烈B.种群密度处于B点时,若采用捕捞速率h₁持续捕捞,种群密度最终会稳定于C点C.种群密度处于OB段之间时,若采用捕捞速率h1,持续捕捞,种群密度最终会稳定于A点D.种群密度低于B点时,采用捕捞速率h₂持续捕捞,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答案〗B〖祥解〗种群密度越大,由于相互竞争资源和生存空间,种内竞争会越激烈,相反种群密度越小,种内竞争就越弱。当补充速率小于捕捞速率时,种群密度会降低;当补充速率大于捕捞速率时,种群密度会增大。【详析】A、补充速率越低,种群密度可能越小,则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A错误;B、种群密度处于B点时,若采用捕捞速率h₁持续捕捞,种群密度最终会稳定于C点,因为C点的时候补充速率和捕捞速率相等,种群密度维持稳定,B正确;C、种群群密度处于OA段之间时,若采用捕捞速率h1,持续捕捞会使种群密度小于A;AB段之间若采用捕捞速率h1,持续捕捞种群密度最终会稳定于C点,C错误;D、种群密度低于B点时,采用捕捞速率h₂持续捕捞,会使种群密度降低,不利于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D错误。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共60分。17.铁对于正常细胞功能的行使发挥重要的作用,细胞内很多重要的蛋白质含有铁。RhyB-RNA是大肠杆菌中的一种小RNA,仅在铁“饥饿”时表达。当铁供应不足时,该RNA会与铁储存蛋白(一类含铁量高的蛋白质)的mRNA配对结合,致使mRNA被降解,当铁供应充足时,铁储存蛋白的mRNA稳定性提高。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中蛋白质结合Fe2+形成的_________参与O2运输,组成该物质的单体之间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2)RhyB-RNA通过__________(化学键)与铁储存蛋白的mRNA相结合。RhyB-RNA和mRNA都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该过程需要__________酶的催化。转录成的RNA的碱基序列,与目的基因非模板链的碱基序列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分析,铁供应不足时,铁储存蛋白的mRNA翻译受阻,原因是______________。当铁供应充足或不足时,铁储存蛋白的mRNA稳定性会发生变化,该调节机制的意义是既可以避免铁对细胞的影响,又可以减少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血红蛋白②.R基(2)①.氢键②.RNA聚合③.RNA链上的碱基U,对应非模板链上的碱基T(3)①.铁供应不足时,RhyB-RNA与铁储存蛋白的mRNA结合,导致铁储存蛋白的mRNA被RNA酶降解。从而使铁储存蛋白的mRNA翻译受阻②.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祥解〗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ATP、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等条件。【小问1详析】人体中的血红蛋白是一种含Fe2+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单体是氨基酸。氨基酸的种类和理化性质是由R基决定。【小问2详析】RhyB-RNA与铁储存蛋白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即RhyB-RNA通过氢键与铁储存蛋白的mRNA相结合。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合成。转录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转录成的RNA链上的碱基U对应非模板链上的碱基T。【小问3详析】据图可知。铁供应不足时,RhyB-RNA与铁储存蛋白的mRNA配对结合,导致铁储存蛋白的mRNA被RNA酶降解,从而使铁储存蛋白的mRNA翻译因模板缺乏面受阻。这种调节既能避免铁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18.下图1是甲(基因A、a)、乙(基因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控制这种遗传病的基因均不在Y染色体上,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21不携带上述致病基因。针对甲种遗传病,对系谱图中的部分个体进行了相应基因片段的扩增,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结果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1)该家系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若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00,Ⅳ16与Ⅳ17生育一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2)结合电泳结果与遗传系谱图,可以判断Ⅲ9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3)Ⅳ20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第Ⅱ代的___________号个体,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___________(填“父亲”或“母亲”)。(4)近年来发现孕妇血浆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通过采集母亲血液,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检测血样中的DNA是否存在甲病基因。若Ⅳ21再次怀孕,此方法___________(“能”或“不能”)适用于Ⅳ21,理由是___________。〖答案〗(1)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Ⅲ9与Ⅲ10均不患乙病,其女儿Ⅳ16患乙病③.1/42(2)BbXaY(3)①.5②.父亲(4)①.能②.Ⅳ21不携带甲病基因,血液中检测到的甲病基因只能来自胎儿〖祥解〗一、分析图1可知,只考虑乙病,正常的Ⅲ9和Ⅲ10生育患乙病的女儿Ⅳ16与儿子Ⅳ18,可知该病为常染色隐性遗传病;只考虑甲病,第Ⅱ代到第Ⅴ代,均有人患甲病,可见该病最有可能为显性病,甲病患者Ⅳ20与不携带致病基因的Ⅳ21生育得到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可见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只考虑甲病Ⅲ9、Ⅲ10、Ⅲ11、Ⅲ12、Ⅲ13的基因型分别为XaY,XAXa、XaXa、XAY、XAXa;二、图2表示针对甲种遗传病,部分个体相应基因片段的扩增,分析可知,从上到下四条带中,甲病致病基因扩增片段为第2和第3条带,第1条和第4条为正常基因。【小问1详析】分析图1可知,只考虑乙病,正常的Ⅲ9和Ⅲ10生育患乙病的女儿Ⅳ16与儿子Ⅳ18,可知该病为常染色隐性遗传病;只考虑乙病,则Ⅳ16基因型为bb,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400,则b的基因频率为1/20,B的基因频率为19/20,则人群中Bb的基因型频率=2×1/20×19/20=19/200,BB的基因型频率=19/20×19/20,Bb:BB=2:19,Ⅳ17基因型为Bb的概率为2/21,Ⅳ16(bb)与Ⅳ17(2/21Bb)生育一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2/21×1/2×1/2=1/42。【小问2详析】分析图1可知,只考虑甲病,第Ⅱ代到第Ⅴ代,均有人患甲病,可见该病最有可能为显性病,甲病患者Ⅳ20与不携带致病基因的Ⅳ21生育得到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可见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只考虑甲病,Ⅳ20的基因型为XAY,Ⅱ5的基因型为XAX_,Ⅱ5和Ⅱ6生育了正常的Ⅲ11(XaXa),可见Ⅱ5的基因型为XAXa,Ⅱ6不患甲病基因型为XaY,由此,只考虑甲病Ⅲ9的基因型分别为XaY;分析图2可知,从上到下四条带中,甲病致病基因扩增片段为第2和第3条带,第1条和第4条为正常基因,可见只考虑甲病Ⅲ9的基因型是XaY;由小问1可知,乙病属于常染色体影响遗传病,图1可知,正常的Ⅲ9和Ⅲ10生育患乙病的儿子Ⅳ18,只考虑乙病,Ⅲ9和Ⅲ10的基因型均是Bb,则同时考虑甲病和乙病,Ⅲ9的基因型分别为BbXaY。【小问3详析】分析图1可知,Ⅳ20的甲病致病基因XA来自其母亲Ⅲ13,其母亲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第Ⅱ代的5号个体;Ⅳ20的父亲患有乙病,故Ⅳ20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小问4详析】近年来发现孕妇血浆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通过采集母亲血液,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检测血样中的DNA是否存在甲病基因。若Ⅳ21再次怀孕,此方法能适用于Ⅳ21。因为若Ⅳ21再次怀孕,Ⅳ21不携带甲病基因,因此血液中检测到的甲病基因只能来自胎儿,此方法能用于Ⅳ21。19.现代中医临床上经常通过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研究表明,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激活一组表达Prokra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进而减轻炎症反应(如图所示)。(1)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激活下肢的部分感觉神经元,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_。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___(填“单向”或“双向”)的。(2)图1中迷走神经是从延髓发出的______(填“躯体运动”或“内脏运动”)神经,其作用的特点是_____。(3)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的电针刺激位于小鼠腹部的天枢穴,并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原因是______,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在特定穴位刺激提供了解释。(4)去甲肾上腺素(NA)可修饰暴露于细菌环境下的白细胞表型。如图2所示,研究人员以炎症小鼠为实验对象,实验组进行电针刺激,对照组不做处理,检测小鼠血清中NA及促炎症因子(IL-6)含量,由实验结果可断定针刺足三里可通过________减轻炎症反应。〖答案〗(1)①.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②.单向(2)①.内脏运动②.不受意识支配(3)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或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ra2感觉神经元(4)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后,促进NA的释放,降低IL−6促炎症因子的含量〖祥解〗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小问1详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或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再结合图可知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针灸治疗过程是在体内反射弧上进行,因此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小问2详析】分析题图,图示迷走神经是从延髓发出的内脏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的作用特点:不受意识支配,所以被称为自主神经。【小问3详析】结合题干“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可激活一组表达Pokr2蛋白的感觉神经元”可知引发相应反应时刺激的部位为小鼠后肢穴位,而研究人员刺激的是小鼠腹部的天枢穴,若腹部不存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的Prok2神经元(或腹部不存在足三里对应的感受器),则会出现没有引起相同的抗炎反应的现象。【小问4详析】分析实验结果图可知:实验组的NA含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IL−6含量低于对照组,故由实验结果可断定针刺足三里可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后,促进NA的释放,降低IL−6促炎因子的含量来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上述过程涉及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涉及到神经、激素和促炎症因子的综合调节)。20.太湖流域每年都会因N、P排放超标,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饮水安全造成影响。如图为科研人员通过对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调查,绘制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理由是___________。(2)太湖中的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蛴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层,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体现群落___________结构。根据图中太湖某区域的生物组成及其食物关系,浮游动物与鲫鱼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3)当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时,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导致鱼虾类大量死亡,并且由于___________(填“负反馈”或“正反馈”)调节作用极有可能使该生态系统逐渐远离稳态。通过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答两点)。利用生物种间关系,你认为控制水华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4)研究者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对治理后的某单细胞藻进行计数。在相同样点取多个湖水样品混合后,稀释100倍进行计数,结果如图(双边线面积表示一个中格)。治理后该藻种群密度为______个/ml。〖答案〗(1)食物网只涉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2)①.垂直②.捕食和竞争(3)①.正反馈②.生态浮床和芦苇等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③.放养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等(4)1.92×108〖祥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小问1详析】生物群落包括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该食物网中只含有部分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小问2详析】太湖中的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层和中下层,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体现群落垂直结构。浮游动物与鲫鱼都以浮游植物为食,鲫鱼也可以捕食浮游动物,因此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小问3详析】当湖水出现富营养化时,某些藻类种群大暴发,导致鱼虾类大量死亡,并且由于正反馈调节作用极有可能使该生态系统逐渐远离稳态。生态浮床和芦苇等挺水植物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生长,同时吸收水中的N、P等无机盐抑制藻类生长,因此投入生态浮床和种植挺水植物,能够一定程度抑制藻类等浮游植物生长。除了考虑竞争的种间关系外,还可以利用捕食关系治理水华,即放养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等。【小问4详析】据题意可知,该血球计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