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言字词语法,理解文义。

2.分析其中各个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辞令,从具体语境中理解这些说辞在逻辑上的巧妙安排。

3.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秦的爱国精神,以及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疏通字词语法,理解文义。

2.梳理文本情节结构,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在具体语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的逻辑技巧。

教学课时: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在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春秋时代战乱不息的紧迫情势和智士谋臣决胜千里的精明韬略。《左传》所记录的历史,是一段诸侯攻伐、弱肉强食的历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国都很重视任用有谋略的人才,他们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他们的言辞中充满着逻辑的力量、闪耀智慧的光芒。像这样的文字,在《左传》中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体现说服艺术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

二、知人论世

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查找《左传》及本课的相关资料,并根据要点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1.《左传》简介

2.相关评价

3.课文背景(结合课后“文本赏读"第2题,了解三国地理位置及历史恩怨关系)

(见“练习参考答案”及“相关链接")

三、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课文,解决语音问题,初步感知文义和文气。

如: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四、疏通文义

1.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文本,理解文义。

2.学生分组就疑难语句进行讨论,教师从旁指导。

3.学生轮流通译全篇,其他学生评议,教师提出重点字词语法讲解。

五、文言归纳

1.讨论课后“文本赏读”第1题,结合已有的文言基础和本课所学,归纳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可根据学生在理解文义时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对需要总结归纳积累的常见文言词语加以补充。

2.梳理文中出现的文言语法。(教师提出例句,学生从文中找出其他语句并归纳)

(一)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例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驻扎)

明确:越国以鄙远(鄙: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

(2)名词作状语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西:在西边)

明确:夜缒而出(夜: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到黄昏)

(3)动词作名词

例句:君亦无所害(害:害处)

明确: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

(4)形容词作名词

例句:臣之壮也(壮:壮年)

明确:越国以鄙远(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形容词作动词

例句:因人之利而敝之(敝:损害)

明确: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

(6)一般动词的使动

例句: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明确: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二)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例句:(烛之武)许之(省主语)

明确:(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省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省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介词)

(2)倒装句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明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3)判断句

例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明确: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第二课时

一、情节结构

梳理文本情节,完成课后“文本赏读"第3题。

二、辞令分析

1.分析烛之武的说理过程和其中的逻辑结构与技巧。

明确: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示弱,动之以情)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开宗明义地提出问题的核心——“有益于君”。用假设的方式提出,一则引起对方兴趣,二则为下文否定“有益于君"做了逻辑铺垫。“敢以烦执事”谦恭的口气,动之以情。)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论证亡郑无益于秦而有益于晋,秦晋毗邻,有益于晋则有害于秦,初步引出秦晋矛盾。)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论证存郑有益于秦。)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一则重提旧怨,煽之以恨;二则证明晋背信而无厌,为后文激化秦晋矛盾做逻辑铺垫。)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总结前文,进一步点明秦晋矛盾,明确亡郑是“阙秦以利晋"。在逻辑上已经“水到渠成”之后,结句仍将决定权归于秦伯,一则示以尊重和谦恭,二则让秦伯自己确认烛之武的逻辑,有礼有力。)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2.分析课文中其他人物的说辞,完成课后“文本赏读”第4题。

三、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根据课文语句进行分析归纳。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3)机智聪明、巧言善辩的辩士。(4)不卑不亢、有勇有谋的智士。

2.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