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神人兽面纹(图)是良渚文化的独特标志。该图案()A.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B.实证了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C.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最初起源 D.表达了良渚人征服大自然的愿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神人兽面纹既是良渚人对大自然崇拜敬畏的体现,有表达了征服大自然的愿望,D项正确‘;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实证了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说法错误,排除B项;仅仅凭神人兽面纹不能得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初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与“省试”两级。解试由州郡政府主持,当地士子自由报考,凡考试通过的土子,便可取得“解额”,然后凭此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这()A.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 B.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的发生 D.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科举分级考试这一方式使得学子为了考取更高功名而努力读书,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A项正确;根据材料“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没有强调对考生“贤”“德”的考核,排除BD项;C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夸大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A项。4.下图是中国古代官方户口统计数字图(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年号元年户数口数资料来源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1223306259594978《汉书.地理志》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245984016163863《晋书地理上》唐朝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52919309《通典.食货七》元朝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1343032259848964《元史.世祖本纪》A.正史户口统计数是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 B.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C.正史户口统计数必须与民间史料相印证 D.官方统计数可以真实反映人口历史状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至元代(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唐朝时期的人口比西汉还少,元朝也仅比西汉多一点,这是与史实严重相违背的,说明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史户口统计数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户口数量,因此“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正史户口统计数尽量与民间史料相印证,能够更好地考查当时的户口数相关史实,但选项中“必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方统计数能够一定层度上反映当时人口历史状况,因此“真实反映”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明朝实行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一般来说,所有官吏的任用都实行亲族回避,地方官吏实行亲族和地区的双重回避,一些重要官吏则实行具有特殊要求的职务回避。该制度()A.保障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B.促进了官员履职的公正性C.反映了监察制度的严密性 D.体现了官员考核的科学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一般来说,所有官吏的任用都实行亲族回避,地方官吏实行亲族和地区的双重回避,一些重要官吏则实行具有特殊要求的职务回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目的在于预防官员徇私舞弊与滥用职权,这促进了官员履职的公正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科举制度”,排除A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是明朝官员的任用制度,不是监察制度,排除C项;“官员考核的科学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6.魏源在编撰图书中,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的四条原则。由此可见,魏源主张()A.中体西用 B.经世致用 C.政治革新 D.师夷制夷〖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在编撰图书中,提出的四条原则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革新,材料中魏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排除C项;师夷制夷是魏源的主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甲午战争前,西方国家的一些报刊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争取朝鲜的国家独立。战争爆发后,这些报纸又纷纷刊文称:“日本不仅挑起了战争,而且现在所显露出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半岛的平定或是从外国压迫势力下解放朝鲜。”这种变化()A.源于清政府外交活动的努力 B.反映了列强对日本扩张的警惕C.利于中国救亡运动争取支持 D.直接导致三国干涉还辽的发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甲午战前,西方认为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争取朝鲜独立,甲午战争爆发后,西方人认为日本挑起战争的原因超出了朝鲜范围,说明西方国家认识到了日本是通过这场战争扩大侵略范围,反映了列强对日本扩张的警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清政府的外交作为,排除A项;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日本都是对中国的侵略,这种转变并不利于中国救亡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只是表明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陈独秀也明确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李大钊更是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科学 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 D.倡导文学革命〖答案〗C〖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的三位代表人物。鲁迅主张要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陈独秀则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李大钊“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三者的共同点是打破束缚,倡导人的解放。C项正确;民主科学是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面材料提及的是个人的解放问题,排除A项;批判伦理纲常只是部分日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故且材料中并未对伦理纲常进行批判,排除B项;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为胡适,且材料未提及其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图所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两幅漫画。它们反映的本质()《三三制选举》
(《解放日报》1942年9月28日第3版)《减租会(一九四三)》
(《古元木刻选集》东北画报社1949年版)A.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C.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 D.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2年和1943年都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是为了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进行抗战;减租会的实行体现了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团结地主、发动农民抗日。上述举措都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抗日力量,D项正确;“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属于材料所述举措的影响,而非本质,排除A项;“和平、民主、团结”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全国人民对于和平建国的强烈渴望,审时度势地提出的通过和平途径建设国家的政治口号,时间不符,排除B项;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主要是“减租减息”政策的影响,三三制并不能体现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概括不全,排除C项。故选D项。10.四川攀枝花市本来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20世纪60年代后,国家财政对四川投入资金量超过380亿元,使攀枝花市迅速成为了一座以钢铁为核心的城市。此举()A.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B.旨在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C.应对了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 D.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新中国对四川投资建设,使攀枝花市成为重工业城市。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后60年代,面对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党和政府进行三线建设。建设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C项正确;A项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排除A项;B项是1958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排除B项;D项是2000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认为:“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权力新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A.罗马国家分裂的危险催生了强权政治的出现B.罗马版图的扩大必然会导致共和制度的崩溃C.罗马共和国的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D.罗马帝国是建立在征服异国他邦的基础之上〖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古代(罗马)。该学者认为随着罗马的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出现了社会层面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撕裂,共和体制下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最终形成了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的权力新格局,即罗马国家分裂的危险催生了强权政治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社会内部分裂引发了权力格局的变化,而非版图的扩张必然导致共和制的崩溃,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罗马共和国的政体特征,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时代依然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而非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2.13世纪,西欧很多骑士领主转变成了富有商业头脑的“经济人”,骑士领主和总管总是要密切关注羊毛的价格,并为他们母牛的产奶量或多或收成好坏而高谈阔论。这些现象反映出西欧()A.封建庄园制已濒临崩溃 B.农业资本主义蓬勃发展C.社会经济转型趋势显现 D.市场发展源于阶层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富有商业头脑的‘经济人’”“总是要密切关注羊毛的价格”“或多或收成好坏而高谈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欧领主庄园生产商品化比重大大增加,不再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面向销售市场、寻求商业利润,社会呈现出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倾向,C项正确。西欧封建庄园崩溃时间是14~15世纪,排除A项;13世纪时资本主义萌芽尚未产生,“蓬勃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原先的封建领主开始趋向从事商品性生产与经营,而这一现象源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3.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殖民地末期的拉美不仅存在接受启蒙思想的渠道与机制,还以另一种方式——追求科学知识开展启蒙运动。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这说明()A.启蒙运动深刻影响拉美独立 B.拉美受启蒙影响建立了民主国家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比较彻底 D.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迅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及所学可知,拉美独立运动时期,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拉美独立后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并未建立起民主国家,排除B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仍受到美国的政治渗透和经济侵略,并不彻底,排除C项;此时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并不是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中内容反映了()城市绿地发展主要事件巴黎1855年,文塞纳林苑森林公园建成,与布洛尼林苑呼应,形成“巴黎绿肺”。斯德哥尔摩1866年,斯德哥尔摩市议会改革,在林德哈根新的城市规划中提出连续的公园系统。圣彼得堡1880年三市政当局筹集资金建设公共花园。伦敦1898年,霍华德田园城市基本构想提出伦敦大都会绿化带。A.工业化下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B.近代工业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C.工业革命带来的消费理念革新 D.政府在公共设施与服务上需要立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主要城市提出建设绿化带、公共花园、森林公园等主张,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从侧面说明当时的城市环境的恶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城市污染的影响,而非城乡一体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环境问题,而非消费理念问题,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信息,与立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1954年,美国、苏联、英国等50个国家在荷兰海牙签署《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承诺尊重缔约各方领土内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艺术品或历史上有价值的纪念物等文化财产,不对其实施任何报复行为。这一公约()A.目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C.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D.发展了国际的司法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世界)。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公约有利于保护世界的物质文化遗产,C项正确;由材料“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艺术品或历史上有价值的纪念物”可知,材料主要在强调物质文化遗产,排除A项;文化传播以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等为载体,这一公约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排除B项;题中不涉及司法,排除D项。故选C项。16.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同时,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日益显现,给全球治理带来更多挑战。这说明()A.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成为共识 B.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加强C.‘发展中国家成为变革主导力量 D.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材料表明在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但却出现了一些矛盾,这说明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变革,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世界整体的情况,不是强调单独的某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发展,也不体现和平发展成为共识,排除A项;材料不单纯是多极化的趋势,也有全球发展中的一些矛盾,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导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答案〗(1)原因:长城自古有抵御外敌入侵的功效;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较大;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北宋意图恢复北方领土;北宋意图阻抗北方民族南下;传统理念的影响。(2)功能:军事功能;宣扬理念;激励功能;凝聚人心;政权认同。〖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自古有抵御外敌入侵的功效;根据材料“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较大;根据材料“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北宋意图恢复北方领土;根据材料“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意图阻抗北方民族南下以及传统理念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功能并且宣扬理念;根据材料“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激励功能,凝聚人心与加强政权认同18[何以“中国”]冯天瑜先生在《“中国”:地理—政治—文化概念交会》中指出,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而其“文化中心”义则贯穿古今。这给我们理解“中国”提供了深刻的视角。请以“‘中国’的演绎”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观点:“中国”的演绎是中华文明发展与中外交汇的产物。论述:“中国”的演绎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所以“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在的都城,这与当时西周有着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有关。此后,“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春秋战国以来,中原社会领先于周边的戎狄蛮夷,“中国”一词演变为与“夷狄”对的文化中心,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在中原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西夏、金、元行汉法、尊孔崇儒,推动民族交融,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汉唐宋元以“中国”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至魏晋形成期,主要表现为汉字、儒学、中国佛教的外传;隋唐兴盛期,主要特征为律令制度如科举制度的外传;宋元明发展期,主要特征为儒学成为日本、朝鲜、越南等地的官方哲学,典章制度在以上国家地区的完善。周边东亚国家视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形成中华文化圈。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威胁,经济及社会生活日益纳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日现其弊,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由此可见,“中国”一词的演变是中国文明进步、中外交流深入发展的产物。〖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是以“‘中国’的演绎”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首先,根据材料“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而其‘文化中心’义则贯穿古今。这给我们理解‘中国’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及所学可得出观点:“中国”的演绎是中华文明发展与中外交汇的产物。其次,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一词演变为与“夷狄”对的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东阳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等方面说明,例如:“中国”的演绎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所以“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在的都城,这与当时西周有着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有关。此后,“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春秋战国以来,中原社会领先于周边的戎狄蛮夷,“中国”一词演变为与“夷狄”对的文化中心,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在中原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西夏、金、元行汉法、尊孔崇儒,推动民族交融,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汉唐宋元以“中国”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至魏晋形成期,主要表现为汉字、儒学、中国佛教的外传;隋唐兴盛期,主要特征为律令制度如科举制度的外传;宋元明发展期,主要特征为儒学成为日本、朝鲜、越南等地的官方哲学,典章制度在以上国家地区的完善。周边东亚国家视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形成中华文化圈。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威胁,经济及社会生活日益纳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日现其弊,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中国”一词的演变是中国文明进步、中外交流深入发展的产物。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摘编自周锦涛《刘少奇与解放战争期间的土地问题》材料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初期的“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到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权分离”到新时代的“三权分置”。这些变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摘编自刘雅静《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及基本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全国土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指出这次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的文件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土地政策调整的经验。〖答案〗(1)背景:全面内战的爆发,推动解放区加快土地改革;“五四指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土地改革运动在各地的实践出现偏差(土地改革不平衡和土地分配不合理)。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影响: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2)方向: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经验:立足国情,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革不适宜的土地政策;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可知,全面内战的爆发,推动解放区加快土地改革;根据材料一“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可知,“五四指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根据材料一“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可知,土地改革运动在各地的实践出现偏差(土地改革不平衡和土地分配不合理)。第二小问文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解决了土地改革不平衡和土地分配不合理这一问题。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土地法大纲》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此外,土地问题的解决,还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第一小问方向:据材料二“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及所学知识可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第二小问经验:根据材料二“适时调整和完善土地政策”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国情需要,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立足国情,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变革不适宜的土地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调整土地政策的经验还可以从土地政策的调整,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角度进行说明。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内战和殖民统治对爱尔兰的破坏;马铃薯适应环境能力强;营养丰富用途广。(2)影响: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启示: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背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可分析出英国内战和殖民统治对爱尔兰的破坏;根据材料“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可分析出马铃薯适应环境能力强;根据材料“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可分析出营养丰富用途广。【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影响:根据材料“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可分析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根据材料“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可分析出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根据材料“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可分析出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启示:结合所学,从文明交流、农业生产结构、粮食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神人兽面纹(图)是良渚文化的独特标志。该图案()A.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B.实证了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C.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最初起源 D.表达了良渚人征服大自然的愿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神人兽面纹既是良渚人对大自然崇拜敬畏的体现,有表达了征服大自然的愿望,D项正确‘;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实证了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说法错误,排除B项;仅仅凭神人兽面纹不能得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初起源,排除C项。故选D项。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穷,统治者难以剥削到很多东西。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期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下令释放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材料中陆贾无为胜有为的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与“省试”两级。解试由州郡政府主持,当地士子自由报考,凡考试通过的土子,便可取得“解额”,然后凭此参加尚书省举行的省试,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这()A.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 B.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C.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的发生 D.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旨是科举分级考试这一方式使得学子为了考取更高功名而努力读书,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向学之风,A项正确;根据材料“省试若及第,即具备了授官的资质”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没有强调对考生“贤”“德”的考核,排除BD项;C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夸大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A项。4.下图是中国古代官方户口统计数字图(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年号元年户数口数资料来源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1223306259594978《汉书.地理志》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245984016163863《晋书地理上》唐朝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52919309《通典.食货七》元朝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1343032259848964《元史.世祖本纪》A.正史户口统计数是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 B.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C.正史户口统计数必须与民间史料相印证 D.官方统计数可以真实反映人口历史状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至元代(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唐朝时期的人口比西汉还少,元朝也仅比西汉多一点,这是与史实严重相违背的,说明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史户口统计数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户口数量,因此“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正史户口统计数尽量与民间史料相印证,能够更好地考查当时的户口数相关史实,但选项中“必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方统计数能够一定层度上反映当时人口历史状况,因此“真实反映”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明朝实行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一般来说,所有官吏的任用都实行亲族回避,地方官吏实行亲族和地区的双重回避,一些重要官吏则实行具有特殊要求的职务回避。该制度()A.保障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 B.促进了官员履职的公正性C.反映了监察制度的严密性 D.体现了官员考核的科学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一般来说,所有官吏的任用都实行亲族回避,地方官吏实行亲族和地区的双重回避,一些重要官吏则实行具有特殊要求的职务回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目的在于预防官员徇私舞弊与滥用职权,这促进了官员履职的公正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科举制度”,排除A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是明朝官员的任用制度,不是监察制度,排除C项;“官员考核的科学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6.魏源在编撰图书中,提出“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的四条原则。由此可见,魏源主张()A.中体西用 B.经世致用 C.政治革新 D.师夷制夷〖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在编撰图书中,提出的四条原则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革新,材料中魏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排除C项;师夷制夷是魏源的主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7.甲午战争前,西方国家的一些报刊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争取朝鲜的国家独立。战争爆发后,这些报纸又纷纷刊文称:“日本不仅挑起了战争,而且现在所显露出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半岛的平定或是从外国压迫势力下解放朝鲜。”这种变化()A.源于清政府外交活动的努力 B.反映了列强对日本扩张的警惕C.利于中国救亡运动争取支持 D.直接导致三国干涉还辽的发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甲午战前,西方认为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争取朝鲜独立,甲午战争爆发后,西方人认为日本挑起战争的原因超出了朝鲜范围,说明西方国家认识到了日本是通过这场战争扩大侵略范围,反映了列强对日本扩张的警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清政府的外交作为,排除A项;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日本都是对中国的侵略,这种转变并不利于中国救亡运动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对日本侵略中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只是表明了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认为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陈独秀也明确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此而丧失,他何足言”;李大钊更是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A.提倡民主科学 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 D.倡导文学革命〖答案〗C〖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的三位代表人物。鲁迅主张要救治中国“其首在立人".陈独秀则表示“人间百行.皆以自我为中心",李大钊“鼓励人们特立独行,以觉醒之我。实现青春之我",三者的共同点是打破束缚,倡导人的解放。C项正确;民主科学是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面材料提及的是个人的解放问题,排除A项;批判伦理纲常只是部分日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故且材料中并未对伦理纲常进行批判,排除B项;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为胡适,且材料未提及其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图所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两幅漫画。它们反映的本质()《三三制选举》
(《解放日报》1942年9月28日第3版)《减租会(一九四三)》
(《古元木刻选集》东北画报社1949年版)A.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C.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 D.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2年和1943年都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是为了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进行抗战;减租会的实行体现了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团结地主、发动农民抗日。上述举措都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抗日力量,D项正确;“有利于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属于材料所述举措的影响,而非本质,排除A项;“和平、民主、团结”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面对全国人民对于和平建国的强烈渴望,审时度势地提出的通过和平途径建设国家的政治口号,时间不符,排除B项;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主要是“减租减息”政策的影响,三三制并不能体现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概括不全,排除C项。故选D项。10.四川攀枝花市本来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20世纪60年代后,国家财政对四川投入资金量超过380亿元,使攀枝花市迅速成为了一座以钢铁为核心的城市。此举()A.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B.旨在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C.应对了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 D.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新中国对四川投资建设,使攀枝花市成为重工业城市。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后60年代,面对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严峻的战争威胁,党和政府进行三线建设。建设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C项正确;A项是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排除A项;B项是1958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排除B项;D项是2000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认为:“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权力新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A.罗马国家分裂的危险催生了强权政治的出现B.罗马版图的扩大必然会导致共和制度的崩溃C.罗马共和国的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D.罗马帝国是建立在征服异国他邦的基础之上〖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古代(罗马)。该学者认为随着罗马的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出现了社会层面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撕裂,共和体制下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最终形成了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的权力新格局,即罗马国家分裂的危险催生了强权政治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社会内部分裂引发了权力格局的变化,而非版图的扩张必然导致共和制的崩溃,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罗马共和国的政体特征,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时代依然属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而非罗马帝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2.13世纪,西欧很多骑士领主转变成了富有商业头脑的“经济人”,骑士领主和总管总是要密切关注羊毛的价格,并为他们母牛的产奶量或多或收成好坏而高谈阔论。这些现象反映出西欧()A.封建庄园制已濒临崩溃 B.农业资本主义蓬勃发展C.社会经济转型趋势显现 D.市场发展源于阶层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富有商业头脑的‘经济人’”“总是要密切关注羊毛的价格”“或多或收成好坏而高谈阔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西欧领主庄园生产商品化比重大大增加,不再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是面向销售市场、寻求商业利润,社会呈现出由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倾向,C项正确。西欧封建庄园崩溃时间是14~15世纪,排除A项;13世纪时资本主义萌芽尚未产生,“蓬勃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原先的封建领主开始趋向从事商品性生产与经营,而这一现象源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3.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殖民地末期的拉美不仅存在接受启蒙思想的渠道与机制,还以另一种方式——追求科学知识开展启蒙运动。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这说明()A.启蒙运动深刻影响拉美独立 B.拉美受启蒙影响建立了民主国家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比较彻底 D.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迅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拉丁美洲并未与启蒙运动绝缘,……独立运动前后更是处处映射着启蒙思想的光辉。”及所学可知,拉美独立运动时期,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拉美独立后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并未建立起民主国家,排除B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仍受到美国的政治渗透和经济侵略,并不彻底,排除C项;此时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并不是迅速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4.下表中内容反映了()城市绿地发展主要事件巴黎1855年,文塞纳林苑森林公园建成,与布洛尼林苑呼应,形成“巴黎绿肺”。斯德哥尔摩1866年,斯德哥尔摩市议会改革,在林德哈根新的城市规划中提出连续的公园系统。圣彼得堡1880年三市政当局筹集资金建设公共花园。伦敦1898年,霍华德田园城市基本构想提出伦敦大都会绿化带。A.工业化下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B.近代工业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C.工业革命带来的消费理念革新 D.政府在公共设施与服务上需要立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主要城市提出建设绿化带、公共花园、森林公园等主张,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从侧面说明当时的城市环境的恶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城市污染的影响,而非城乡一体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环境问题,而非消费理念问题,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信息,与立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1954年,美国、苏联、英国等50个国家在荷兰海牙签署《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承诺尊重缔约各方领土内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艺术品或历史上有价值的纪念物等文化财产,不对其实施任何报复行为。这一公约()A.目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C.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D.发展了国际的司法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世界)。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公约有利于保护世界的物质文化遗产,C项正确;由材料“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艺术品或历史上有价值的纪念物”可知,材料主要在强调物质文化遗产,排除A项;文化传播以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等为载体,这一公约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排除B项;题中不涉及司法,排除D项。故选C项。16.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同时,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日益显现,给全球治理带来更多挑战。这说明()A.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成为共识 B.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加强C.‘发展中国家成为变革主导力量 D.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变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材料表明在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但却出现了一些矛盾,这说明全球治理体系亟需变革,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世界整体的情况,不是强调单独的某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发展,也不体现和平发展成为共识,排除A项;材料不单纯是多极化的趋势,也有全球发展中的一些矛盾,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导变革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答案〗(1)原因:长城自古有抵御外敌入侵的功效;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较大;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北宋意图恢复北方领土;北宋意图阻抗北方民族南下;传统理念的影响。(2)功能:军事功能;宣扬理念;激励功能;凝聚人心;政权认同。〖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自古有抵御外敌入侵的功效;根据材料“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防压力较大;根据材料“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北宋意图恢复北方领土;根据材料“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意图阻抗北方民族南下以及传统理念的影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功能并且宣扬理念;根据材料“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激励功能,凝聚人心与加强政权认同18[何以“中国”]冯天瑜先生在《“中国”:地理—政治—文化概念交会》中指出,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而其“文化中心”义则贯穿古今。这给我们理解“中国”提供了深刻的视角。请以“‘中国’的演绎”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观点:“中国”的演绎是中华文明发展与中外交汇的产物。论述:“中国”的演绎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所以“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在的都城,这与当时西周有着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有关。此后,“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春秋战国以来,中原社会领先于周边的戎狄蛮夷,“中国”一词演变为与“夷狄”对的文化中心,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在中原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西夏、金、元行汉法、尊孔崇儒,推动民族交融,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汉唐宋元以“中国”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至魏晋形成期,主要表现为汉字、儒学、中国佛教的外传;隋唐兴盛期,主要特征为律令制度如科举制度的外传;宋元明发展期,主要特征为儒学成为日本、朝鲜、越南等地的官方哲学,典章制度在以上国家地区的完善。周边东亚国家视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形成中华文化圈。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威胁,经济及社会生活日益纳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日现其弊,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由此可见,“中国”一词的演变是中国文明进步、中外交流深入发展的产物。〖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是以“‘中国’的演绎”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首先,根据材料“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而其‘文化中心’义则贯穿古今。这给我们理解‘中国’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及所学可得出观点:“中国”的演绎是中华文明发展与中外交汇的产物。其次,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一词演变为与“夷狄”对的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东阳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等方面说明,例如:“中国”的演绎经历了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到近代的与世界各国并存的民族国家的演变。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所以“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在的都城,这与当时西周有着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有关。此后,“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春秋战国以来,中原社会领先于周边的戎狄蛮夷,“中国”一词演变为与“夷狄”对的文化中心,这一演变体现了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在中原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西夏、金、元行汉法、尊孔崇儒,推动民族交融,持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汉唐宋元以“中国”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至魏晋形成期,主要表现为汉字、儒学、中国佛教的外传;隋唐兴盛期,主要特征为律令制度如科举制度的外传;宋元明发展期,主要特征为儒学成为日本、朝鲜、越南等地的官方哲学,典章制度在以上国家地区的完善。周边东亚国家视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形成中华文化圈。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威胁,经济及社会生活日益纳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日现其弊,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中国”一词的演变是中国文明进步、中外交流深入发展的产物。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6年5月,随着国民党破坏和平的企图日益明显,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一指示改变了抗战以来我党推行的“减租减息”政策,强调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然而,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五四指示”的局限性、不彻底性的缺陷显露出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无条件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提出的方式均为“有偿”,没有放手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在各个解放区进行也是不平衡的,有些地方的土地分配不合理。针对这一情况,1947年夏,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礼仪文化传承模板
- 公开课课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好制度
- 嘉兴新式别墅花园施工方案
- 2024年镇小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 校园帮扶工作计划格式
- 小学上学期2021教学科研处工作计划新选
- 2024年乡镇法律法规学习计划教研学习计划
- 2024年校长学期工作计划要点
- 韶关市计划生育证明书
- 乡年普法工作计划
- 元旦晚会节目-现代搞笑版《白雪公主》话剧剧本-元旦节
- 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 《西安事变》PPT课件.ppt
-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配套精选练习题74页
- 小学二年级阅读练习(课堂PPT)
- 社保局社会保险经办风险管理自查报告
-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ppt
- 小学生体检表1页
- 上级建设政府部门检查监理公司用表
- 糖尿病 第九版内科学
- 滨江大道西段污水管道施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