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高三选择性考试模拟历史试卷猜题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广西高三选择性考试模拟历史试卷猜题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广西高三选择性考试模拟历史试卷猜题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广西高三选择性考试模拟历史试卷猜题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广西高三选择性考试模拟历史试卷猜题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西2024届高三选择性考试模拟试卷历史猜题卷(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在试卷上答题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这体现了()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大门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陶器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可知,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并且都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使用陶器等,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阶级社会出现是在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基础之上,材料并没有反映私有制产生以及贫富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无法体现“历史传承”“民族认同”,排除C项;材料本意是大量使用陶器,而非普遍应用,排除D项。故选B项。2.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大量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目的在于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削弱诸侯王属于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只是想要借助其力量加强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的政策依然严格执行,商人整体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排除D项。故选A项。3.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无法说明审美标准趋同,排除B项;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4.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致使官僚队伍不断的膨胀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可知,宋朝的这项规定注重监察官员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素质,D项正确;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基层经验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和选官任官问题,也没有涉及对地方权力的分割遏制问题,“致使官僚队伍不断的膨胀”和“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项。故选D项。5.明清时期,苏州涉及商人呈文、政府批文的碑刻共126通。1802年前的40通中多以铺户、商民称呼商人。1802年后的86通中,有35通称科举或捐纳功名的商人为职,18通称会馆的管理者为司事、董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世致用推动阶层流动 B.弃儒从商成为主流趋势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D.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商人的称呼由“铺户、商民”到“职”“司事、董事”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商人称呼的变化,这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社会结构,C项正确;材料末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称呼的变化,不能说明弃儒从商成为主流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6.有资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中叶,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只有80余种,1894年增至200余种。其中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反映了A.清末新政扭转了贸易逆差 B.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C.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D.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由19世纪70年代中叶的80余种增至200余种,而且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表明传统手工业下降,而初级农产品增多,说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项正确;清末新政始于20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7.1927年至1936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机构,如福建省蛟洋农民银行、江西省东固平民银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等。这些机构的设置()A.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C.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D.促进革命根据地建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至1936年(中国)。据材料“1927年至1936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至1936年,中国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金融机构,主要是服务于当时农村根据地的建设需要,D项正确;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排除B项;红军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8.1948年,公粮占东北解放区全年财政收入的37.0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1949年,来自公粮的收入占比下降至23.32%,而来自工业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0.41%。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推进 B.革命形势的发展C.工业建设的进行 D.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1949年东北解放区公粮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收入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依据时间判断,这种变化是因为辽沈战役胜利,东北全境解放,B项正确;土地改革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公粮的缴纳,却不会影响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1948年到1949年这个时间段,新中国尚未成立,这个时候中国尚处于战争状态,工业建设还没有进行,排除C项;这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未开展,苏联模式的影响无从谈起,排除D项。故选B项。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A.创新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农村集市贸易传统的保留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在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过程中,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这表明当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商品流通渠道,未讲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排除A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B项;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且材料也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 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C.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D.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之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从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这极大开阔了人民大众的视野,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C项正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排除A项;出版社出版刊物是舆论宣传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全新形式,排除B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逐渐发展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耶路撒冷一个古代城市废墟中,发现了产于埃及的各种象牙制品和其他制品;在腓尼基,发现属于埃及的器皿、獅身人面像等制品;在埃及的贝尼哈桑的墓画中,画有37个亚细亚人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来到埃及的情景。这可以佐证()A.地中海沿岸各地区之间贸易较发达 B.地中海沿岸文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C.埃及与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较为广泛 D.经贸交流促进古埃及文明融合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发现了产于埃及的各种象牙制品和其他制品”“发现属于埃及的器皿、獅身人面像等制品”等可知,古代埃及的象牙制品等出现于古代西亚和腓尼基地区,而埃及也出现了西亚地区的信息,体现了埃及与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较为广泛,且涉及范围较广,C项正确;材料仅埃及与西亚地区有贸易往来,整个地中海的贸易情况无从得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其他地区的文明情况,“领先地位”无从得出,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文明交流,并未说明埃及文明创新的地方,排除D项。故选C项。1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均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据此可推断,当时欧洲()A.人文主义开始兴起 B.享乐主义渐成风尚C.现世主义日益流行 D.公民意识逐渐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据题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生活,做合格市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转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现世生活的关注和重视,不再仅仅局限于宗教和来世,现世主义日益流行,C项正确;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之前已经开始兴起,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现世生活的重视,而非享乐主义,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教育观念的变化,与公民意识逐渐兴起并非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统计,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为30.8%,到1907年增加到46.5%;在工业和采矿业中,188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约是113万人,到1907年则超过了210万。上述变化()A.表明妇女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B.源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C.是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结果 D.为德国的统一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女性在农业、工业和采矿业中的就业数量不断增加,是因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劳动力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德国女性就业数量不断增加,未涉及妇女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A项;西方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干预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也即材料所述发生在德国统一后,排除D项。故选B项。14.一战前,欧洲联合只是个别教士、学者、政治家乌托邦幻想;一战后,一些政治家开始尝试通过“欧洲”的视角来审视问题,以“欧洲”的框架来解决问题,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这一变化源于当时()A.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B.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C.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D.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欧洲实力遭到削弱,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促进了欧洲整体意识的觉醒,因此,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A项正确;“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属于次要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和平主义指建立永久和平、反对一切战争的思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这一变化源于当时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5.1932年起,美国对苏联展开经济战,试图把经济危机的责任推到苏联身上。正如10月16日胡佛在克利夫兰的发言所说“苏联在全世界的倾销是引起世界危机的原因之一”。美国此举意在()A.采用冷战的方式遏制苏联 B.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C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视线 D.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美国)。据材料可知1932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影响,胡佛的言论意在将经济危机的责任推到苏联身上,以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视线并推卸责任,C项正确;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遏制苏联,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6.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表)。该数据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年12.2%23.2%50.7%1990年2.8%5.1%7.2%工业1950年34.7%42.2%22.2%1990年25.8%40.5%33.6%服务业1950年48.9%32.4%26.6%1990年71.4%54.4%59.2%A.产业结构的失衡 B.福利国家的建立C.工业农业的衰退 D.社会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50-199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农业都减少了,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了,反映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兴起并不断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实现产业的转型,服务业比重上升带来服务员就业人口增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和福利国家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工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并不意味着工业农业的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在金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燕都地处雄要……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等。1153年,金迁都燕京。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大金国志》等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时期华夏认同是如何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迁都燕京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金“行汉法”的主要内容。〖答案〗(1)发展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与周边各族由“言语不通,嗜欲不同”,随着诸侯纷争、经济文化交流,各民族逐渐融合,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秦汉长期的大一统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华夏认同不断发展。(2)影响:促进金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3)内容:政治上定都(或迁都)中原地区,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经济上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发展农耕经济;思想文化上接受中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习俗。〖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至东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可得出春秋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文化差异显著;而至东汉,《续汉书·祭祀志》中光武帝称“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表明从春秋到东汉,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经历了从文化隔绝到逐渐融合的过程。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民族间的交往;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大同”,强调华夷一体,为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进入秦汉时期,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和长城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文化的整合与传播,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到了东汉,经过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以及实施的一系列统一措施,华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最终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的局面,华夏认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金朝中后期的中国。据材料二中“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燕都地处雄要……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燕京有利于金朝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加强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金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中提到“燕饮音乐,皆习汉风”,表明迁都后女真族逐渐接受汉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从长远看,这种民族交融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同时,作为政治中心的转移,必然伴随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后来元明清等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金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燕都地处雄要……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可得出辽、金政治上定都(或迁都)中原地区,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据材料二“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可得出辽、金思想文化上接受中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习俗;据所学知识可知,辽、金经济上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发展农耕经济。据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可得出辽、金为长久统治,采用“汉法”,在文化习俗上,接受中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习俗。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页表: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材料二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答案〗(1)特点:科目设置全面;西学课程设置逐渐增多;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影响:促进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众多的发明创造;促进德国工业的发展;推动德国快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任答两点即可)(3)认识:教育变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培养人才,要加快社会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特点:根据表格内容“修身”“读经讲经”“外语”“几何代数”等可知,科目设置全面;根据表格“外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法制理财”“理化”等可知西学课程设置逐渐增多;“读经讲经”占据45课时可知,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所学可知,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至19世纪德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得出自然科学学科增多;根据材料“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可知,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结合所学,可从促进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众多的发明创造、促进德国工业的发展、推动德国快速崛起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教育变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变革要加快社会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等角度回答。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表。年份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企业占比(%)国有企业(亿元)集体企业(亿元)国有企业集体企业19534501931742.93.819555342734151.17.7195770437813453.619.0——《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整理材料二21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2004年和2008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65:35和52:48;非公有制经济GDP产出占比则分别为63%和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杨春学、杨新铭《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一种综合性的解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意义。〖答案〗(1)趋势: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意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促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为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趋势:由材料一“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1953年为450亿元、1955年为534亿元、1957年为704亿元”可知,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由“1953年公有制企业占比46.7%、1955年占比58.8%、1957年占比72.6%”可知,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原因:由材料中1953年到1957年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使得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小问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意义:由材料二中“21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可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2004年和2008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65:35和52:48;非公有制经济GDP产出占比则分别为63%和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可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由“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可知,促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500年前后的英国还是一个没有强大海军和以农村人口为主的"落后"国家。然而,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垄断者""世界金融中心""海上霸王"和"世界最大殖民帝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制度的变革又促进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只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变革才能转变生产模式并且启动一个自我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这些新的安排产生了一个强国。它足以在一种前所未有程度上以有效的方式获取资源。并且促进了英格兰在国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一个世界性大帝国的产生以及最终形成无人匹敌的格局"。因此,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摘编自张旭东《从制度变革角度看近代英国的崛起》材料蕴含了近代英国崛起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启示:不断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世纪中期,美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不断革新技术,取代英国成为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使国家经济实力大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并最终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兴盛,与其不断创新与变革是密不可分的。〖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和历史事物阐释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世界近代史时期。据材料“近代英国崛起的动力之一毋庸置疑是其各领域的制度变革”,得出启示:不断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说明:首先,确定要列举的近代国家——美国。然后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分析,得出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得出美国的技术革新,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角度分析,得出其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并最终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国家。最后进行总结即可。广西2024届高三选择性考试模拟试卷历史猜题卷(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在试卷上答题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这体现了()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大门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陶器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禽”可知,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并且都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使用陶器等,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阶级社会出现是在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基础之上,材料并没有反映私有制产生以及贫富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无法体现“历史传承”“民族认同”,排除C项;材料本意是大量使用陶器,而非普遍应用,排除D项。故选B项。2.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D.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可知,汉武帝之所以大量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目的在于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厉行重农抑商,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削弱诸侯王属于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之所以任命商人出身的官员帮其理财,只是想要借助其力量加强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的政策依然严格执行,商人整体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排除D项。故选A项。3.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上述现象反映了唐代()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胡风潮流的追求,无法说明审美标准趋同,排除B项;元代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4.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致使官僚队伍不断的膨胀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可知,宋朝的这项规定注重监察官员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素质,D项正确;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官员基层经验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和选官任官问题,也没有涉及对地方权力的分割遏制问题,“致使官僚队伍不断的膨胀”和“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项。故选D项。5.明清时期,苏州涉及商人呈文、政府批文的碑刻共126通。1802年前的40通中多以铺户、商民称呼商人。1802年后的86通中,有35通称科举或捐纳功名的商人为职,18通称会馆的管理者为司事、董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世致用推动阶层流动 B.弃儒从商成为主流趋势C.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结构 D.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商人的称呼由“铺户、商民”到“职”“司事、董事”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商人称呼的变化,这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社会结构,C项正确;材料末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称呼的变化,不能说明弃儒从商成为主流趋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6.有资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中叶,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只有80余种,1894年增至200余种。其中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反映了A.清末新政扭转了贸易逆差 B.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C.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 D.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由19世纪70年代中叶的80余种增至200余种,而且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表明传统手工业下降,而初级农产品增多,说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项正确;清末新政始于20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7.1927年至1936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机构,如福建省蛟洋农民银行、江西省东固平民银行、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等。这些机构的设置()A.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C.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D.促进革命根据地建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至1936年(中国)。据材料“1927年至1936年,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共成立60多家金融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至1936年,中国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金融机构,主要是服务于当时农村根据地的建设需要,D项正确;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排除B项;红军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8.1948年,公粮占东北解放区全年财政收入的37.0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1949年,来自公粮的收入占比下降至23.32%,而来自工业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0.41%。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推进 B.革命形势的发展C.工业建设的进行 D.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194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1949年东北解放区公粮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收入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依据时间判断,这种变化是因为辽沈战役胜利,东北全境解放,B项正确;土地改革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公粮的缴纳,却不会影响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1948年到1949年这个时间段,新中国尚未成立,这个时候中国尚处于战争状态,工业建设还没有进行,排除C项;这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未开展,苏联模式的影响无从谈起,排除D项。故选B项。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内,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和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发挥作用。这表明当时我国()A.创新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 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积极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农村集市贸易传统的保留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在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过程中,恢复和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这表明当时我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D项正确;材料讲的是商品流通渠道,未讲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排除A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B项;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且材料也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0.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由一批当时国内社会科学界的中青年学者参与编写与翻译,上市后迅速一售而空,一年后再版增印发行。该丛书的出版()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 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C.呼应了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 D.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之初,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从书”内容涉及国内外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这极大开阔了人民大众的视野,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C项正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始,排除A项;出版社出版刊物是舆论宣传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全新形式,排除B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逐渐发展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耶路撒冷一个古代城市废墟中,发现了产于埃及的各种象牙制品和其他制品;在腓尼基,发现属于埃及的器皿、獅身人面像等制品;在埃及的贝尼哈桑的墓画中,画有37个亚细亚人在部落领袖的率领下来到埃及的情景。这可以佐证()A.地中海沿岸各地区之间贸易较发达 B.地中海沿岸文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C.埃及与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较为广泛 D.经贸交流促进古埃及文明融合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发现了产于埃及的各种象牙制品和其他制品”“发现属于埃及的器皿、獅身人面像等制品”等可知,古代埃及的象牙制品等出现于古代西亚和腓尼基地区,而埃及也出现了西亚地区的信息,体现了埃及与其他地区文明交流较为广泛,且涉及范围较广,C项正确;材料仅埃及与西亚地区有贸易往来,整个地中海的贸易情况无从得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其他地区的文明情况,“领先地位”无从得出,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文明交流,并未说明埃及文明创新的地方,排除D项。故选C项。1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均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据此可推断,当时欧洲()A.人文主义开始兴起 B.享乐主义渐成风尚C.现世主义日益流行 D.公民意识逐渐兴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据题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生活,做合格市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教育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转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现世生活的关注和重视,不再仅仅局限于宗教和来世,现世主义日益流行,C项正确;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之前已经开始兴起,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现世生活的重视,而非享乐主义,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教育观念的变化,与公民意识逐渐兴起并非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13.据统计,1882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为30.8%,到1907年增加到46.5%;在工业和采矿业中,188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约是113万人,到1907年则超过了210万。上述变化()A.表明妇女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B.源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C.是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结果 D.为德国的统一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女性在农业、工业和采矿业中的就业数量不断增加,是因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劳动力需求量不断增加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德国女性就业数量不断增加,未涉及妇女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A项;西方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干预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也即材料所述发生在德国统一后,排除D项。故选B项。14.一战前,欧洲联合只是个别教士、学者、政治家乌托邦幻想;一战后,一些政治家开始尝试通过“欧洲”的视角来审视问题,以“欧洲”的框架来解决问题,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这一变化源于当时()A.国际力量对比变化 B.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C.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 D.美国霸权主义的威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前后(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欧洲实力遭到削弱,国际地位相对下降,促进了欧洲整体意识的觉醒,因此,欧洲联合成为更多社会精英的共识,A项正确;“社会精英阶层的推动”属于次要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和平主义指建立永久和平、反对一切战争的思想,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这一变化源于当时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5.1932年起,美国对苏联展开经济战,试图把经济危机的责任推到苏联身上。正如10月16日胡佛在克利夫兰的发言所说“苏联在全世界的倾销是引起世界危机的原因之一”。美国此举意在()A.采用冷战的方式遏制苏联 B.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C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视线 D.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美国)。据材料可知1932年美国深受经济危机影响,胡佛的言论意在将经济危机的责任推到苏联身上,以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视线并推卸责任,C项正确;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发动冷战,遏制苏联,排除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组织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6.某中学学生收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数据(见表)。该数据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农业1950年12.2%23.2%50.7%1990年2.8%5.1%7.2%工业1950年34.7%42.2%22.2%1990年25.8%40.5%33.6%服务业1950年48.9%32.4%26.6%1990年71.4%54.4%59.2%A.产业结构的失衡 B.福利国家的建立C.工业农业的衰退 D.社会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50-199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农业都减少了,服务业就业人口增加了,反映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三产业兴起并不断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实现产业的转型,服务业比重上升带来服务员就业人口增加,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和福利国家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工农业就业人口减少并不意味着工业农业的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材料二据史书记载,在金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燕都地处雄要……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等。1153年,金迁都燕京。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大金国志》等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元】许衡《鲁斋遗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时期华夏认同是如何发展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迁都燕京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金“行汉法”的主要内容。〖答案〗(1)发展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与周边各族由“言语不通,嗜欲不同”,随着诸侯纷争、经济文化交流,各民族逐渐融合,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秦汉长期的大一统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华夏认同不断发展。(2)影响:促进金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3)内容:政治上定都(或迁都)中原地区,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经济上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发展农耕经济;思想文化上接受中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习俗。〖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至东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可得出春秋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文化差异显著;而至东汉,《续汉书·祭祀志》中光武帝称“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表明从春秋到东汉,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经历了从文化隔绝到逐渐融合的过程。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民族间的交往;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大同”,强调华夷一体,为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进入秦汉时期,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和长城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文化的整合与传播,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到了东汉,经过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以及实施的一系列统一措施,华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最终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的局面,华夏认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金朝中后期的中国。据材料二中“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燕都地处雄要……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燕京有利于金朝更好地控制中原地区,加强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金朝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中提到“燕饮音乐,皆习汉风”,表明迁都后女真族逐渐接受汉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从长远看,这种民族交融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同时,作为政治中心的转移,必然伴随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后来元明清等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辽金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燕都地处雄要……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可得出辽、金政治上定都(或迁都)中原地区,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据材料二“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可得出辽、金思想文化上接受中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习俗;据所学知识可知,辽、金经济上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发展农耕经济。据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可得出辽、金为长久统治,采用“汉法”,在文化习俗上,接受中原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习俗。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页表: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材料二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答案〗(1)特点:科目设置全面;西学课程设置逐渐增多;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趋势: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影响:促进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众多的发明创造;促进德国工业的发展;推动德国快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任答两点即可)(3)认识:教育变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培养人才,要加快社会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特点:根据表格内容“修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