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是入选“202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北尚义四台遗址考古成果简介,这一遗址()文化遗存发现的遗址、遗物第一组遗存(距今10400﹣10000年)6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7﹣10平方米。石器主要定刮削器、石球,陶器纹饰与西辽河流域兴洼文化相近第二组遗存(距今9200﹣9000年)4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8﹣12平方米。石器主要为研磨器,骨器主要是骨针、骨锥等第三组遗存(距今7600﹣7400年)17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8﹣12平方米。发现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工具和碳化的粟与黍第四组遗存(距今7300﹣7100年)1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10﹣16平方米。以麻点纹为代表的筒形罐文化因素,与内蒙古裕民遗址文化一致①为研究北方农业起源提供了资料②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征的例证③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加剧④展现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该遗址先民走向定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文明时期(中国)。材料中研究的是河北尚义四台遗址,有利于为研究北方农业起源提供资料。中华自古以来都是多元一体的国家,研究河北的遗址属于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例证。材料中的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展现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该遗址先民走向定居,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反映私有制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加剧,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2.两汉之际,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从而形成理学;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中国近代为解决民族危机,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本土性 B.民族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先后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了自身的发展,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C项正确;本土性和民族性强调保持固有特征,而非吸收外来文化,排除A、B项;连续性强调的是时间的延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同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由此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B.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C.体现中华政治文化的特征 D.都体现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内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天人合一这中间凸显人的重要,崇德尚贤强调社会治理要唯才是举,自强不息强调人的价值追求,和而不同涉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国情怀还是涉及人的价值追求,因此这些传统文化都体现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内涵,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传统文化中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只有道法自然,排除A项;体现天下为己任的是“天下为公”,排除B项;中华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民本思想,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A.多元一体的格局 B.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C.文化认同的理念 D.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金、西夏皆学习儒家文化,体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体现文化承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吸收儒家文化,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宋朝的统治特点是崇文尚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在蒙古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军队中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军西征,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于西方。同时,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等文化东传。这反映了蒙古西征A.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B.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促使元朝的统治范围扩大 D.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蒙古军队西征,将中原技术发明传入西方,又将西方天文数学等阿拉伯文化带入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主要讲蒙古军西征促进文化交流,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统治范围是否扩大与题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不同地区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下列文学作品与产生地区对应正确的是()A.《吉尔伽美什》——古代埃及 B.《荷马史诗》——古代罗马C.《罗摩衍那》——古代印度 D.《源氏物语》——古代朝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罗摩衍那》是古印度的著名史诗作品,C项正确;《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一部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的吉尔迦美什的赞歌,排除A项;《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长篇史诗,排除B项;《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排除D项。故选C项。7.苏格拉底认识到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外部世界的失落,促使他转而经营人的内在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指A.重建雅典的有序社会 B.恢复雅典城邦的繁荣C.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 D.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答案〗D〖解析〗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指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故D符合题意;ABC是外在的社会建设,不属于“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排除。8.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至上千年。其中,进入印度河流域并推进到恒河流域的是()A.赫梯人 B.波斯人 C.希腊人 D.雅利安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印度)。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至上千年。其中,进入印度河流域并推进到恒河流域的是雅利安人,D项正确;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排除B项;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排除C项。故选D项。9.古代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并立状态,两者之间的交往和冲突,成为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游牧世界曾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整个亚欧大陆的世界版图。下列选项可以佐证材料观点是()A.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B.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建立诸多王国C.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拿破仑帝国 D.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王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古代世界、游牧世界、农耕世界、亚欧大陆的世界版图”并结合所学,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明产生重大影响,3—6世纪,欧洲的游牧民族日耳曼人各支部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B项正确;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具备稳步扩大影响的潜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排除A项;近代世界,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帝国,排除C项;约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据此可以推断,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②大量土著居民被贩卖到欧洲③多种传染疾病的肆虐④工业生产造成严重污染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493—1570年(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493—1570年,海地岛的人口锐减,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西方列强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对美洲土著居民进行残酷的屠杀,同时殖民者带去的传染病毒也加剧了人口的减少,①③正确,B项正确;殖民者并没有贩卖大量北美洲土著居民到欧洲,且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②④错误,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11.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名的契约华工,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启蒙思想的传播 B.清政府被迫妥协 C.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D.拉美各国纷纷独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5年(美国、中国和秘鲁)。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华工被运往美洲。启蒙思想宣传天赋人权和理性主义,与苦力贸易无关,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排除B项;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排除C项;拉美各国纷纷独立,一些黑奴被解放,导致劳动力缺乏,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B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和殖民遗留问题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C20世纪70、8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中国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D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亚洲、非洲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东欧地区A.A B.B C.C D.D〖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据材料“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可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北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因此结论“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与史实相匹配,A项正确;B项结论错误,二战后难民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排除B项;C项结论错误,20世纪80年代左右,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排除C项;D项结论错误,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故选A项。13.在欧亚大陆的交往史上,存在着“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对图中商路⑤解读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B.8世纪,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此路传入欧洲C.唐中期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意味着此商路到达了交通的顶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图中商路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商路②是隋唐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商路③是汉朝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商路④是西南丝绸之路,商路⑤是海上丝绸之路。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⑤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D项正确;西汉时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排除A项;造纸术沿着③丝绸之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亚和欧洲,排除B项;唐朝中期以后,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但未被完全取代,排除C项。故选D项。14.新航路开辟后,荷兰等国家建立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英国等国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公司,这反映出()A.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B.欧洲的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化C.欧洲国家进一步殖民扩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荷兰等国家建立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英国等国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公司”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在荷兰出现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英国也有了专业的贸易公司,这些信息都反映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对商业经营方式进行了调整,B项正确;商业格局变化体现在贸易中心的转移上,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并不是进一步扩张,排除C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5.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化时代托勒密埃及兴起的一座城市,整个城市由雅典请来的希腊建筑师设计,修建了图书馆、希腊神庙、竞技场、体育场等设施。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A.开创了埃及的城市文明 B.移植了希腊的城邦政治C.打断了埃及的历史进程 D.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题意可知,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古代埃及,但这却是一座希腊化特征明显的城市,由此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开创”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体现的是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不是移植希腊的城邦政治,更没有打断埃及的历史进程,排除BC项。故选D项。16.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例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此后,到1848年,整个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各国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受到挑战,影响欧洲革命的因素包括()①启蒙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②拿破仑战争导致欧洲文化重构③英国工业革命向欧洲其他地区扩展④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和近代外交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欧洲革命的因素包括启蒙运动民主、法治等观念的传播;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国家民族民主思想的兴起;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故①②③正确;维也纳体系和近代外交与欧洲革命无关,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7.两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从瓦解到崩溃,一系列国家纷纷独立,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有()A.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B.欧洲各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推动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抗战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D.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自决原则传播开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同时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势力,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的声明和宣言,支持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独立斗争,这有力地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D项正确;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29—1933年,不符合题干中的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时间要求,排除A项;欧洲各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推动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抗战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的说法只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符合一战后的时间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18.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在宋代享有盛名,它们既有私学,又有公学。宋代书院繁荣的原因包括()①各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对峙②推行文治,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③印刷术的应用,促进图书事业的发展④理学家们以书院为著书立说的重要场所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理学家们以书院为著书立说的重要场所,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对峙并不利于书院繁荣,①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9.教育是国家发展之大计,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德法两国的近代大学重视科研与教学合一B.新中国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C.1956年,中央政府提出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于改革开放之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B项正确;近代法国拿破仑时期建立“研究教学合一”制度,德国近代大学不具有科研与教学合一的特征,排除A项;建国后我国政府提出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是在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间不符,排除C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非在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排除D项。故选B项。20.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项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再认再现能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排除A项;C项说法“根本动力”应该是生产力,此说法错误,排除C项;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D项是关于民族节日的说法,与文化遗产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文化遗产保护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985年和2004年,中国分别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确保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玩转故宫”等7款数字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摘编自宁古喆《辉煌70年》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材料二近百年来的国际文化遗产宪章、宣言、决议等文件繁多,其中重要的遗产保护文件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制定。摘录于下表时间文件保护对象与范围保护原则与方法1931年雅典宪章历史古迹历史古迹修复七项决议1964年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古迹与遗址原真性原则:将古迹遗址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1975年历史性小城镇决议历史性小城镇在修复和翻新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俗和期望1994年奈良文件文化多样性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多样性原则1999年国际文化旅游宪章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提倡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结合,旅游应具有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特征2000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准则2003年建筑遗产保护原则建筑遗产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2005年西安宣言周边环境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独特性(2)依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对象和范围上的变化;并概括其具体的保护原则和方法。〖答案〗(1)特点:保护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立法保障。(2)变化:保护对象不断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文化遗产类型;保护范围逐渐扩大。保护原则和方法:原真性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多学科综合方法;旅游业与遗产保护相结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得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据材料“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得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得出立法保障。【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2005年(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历史古迹”、“古迹与遗址”、“历史性小城镇”、“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建筑遗产”和“周边环境”得出保护对象不断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文化遗产类型;保护范围逐渐扩大。第二小问保护原则和方法,据材料“将古迹遗址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得出遵循原真性原则;据材料“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得出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据材料“提倡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结合”得出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相结合;据材料“建筑遗产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得出多学科综合方法。22.文化碰撞与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参考答案★——示例: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解析〗示例:根据“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并结合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根据“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得出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根据“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得出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根据“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得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根据“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得出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根据“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得出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结合所学可得出,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最后总结可得出,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23.移民如果人口的分布是天定的,那么人口流动便是历史的发动机。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人口输出可能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移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1965年,美国取消了偏向于欧洲的移民限额,并彻底修改了相关法律,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处境十分艰难。——摘编自(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对19世纪以来的三次移民浪潮进行解读。〖答案〗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大规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主要是欧洲人流向美洲和大洋洲。移民浪潮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化。与此同时,移民对殖民地的开发使欧洲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展。

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普遍赞同移民,引发新的移民浪潮。此时期的移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而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大量移民涌向美国,既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也带来高失业率、竞争、种族冲突、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且更具有全球性。移民浪潮进一步推动全球劳动力的流动。由于战争和灾难造成了大量难民出现。移民问题、难民问题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

综上所述,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发动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全球性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解析〗根据材料“1750年,欧洲人口约14000万,到1850年,欧洲人口迅速上升到26600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人口压力;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殖民扩张和对殖民地的开发引发大规模移民浪潮。根据材料“在19世纪,欧洲人是人口向外扩张的主要种族。1821至1924年间,大约有5500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其中3400万到了美国。”可分析出此次移民主要是欧洲人流向美洲和大洋洲。根据材料“西方人征服、有时甚至消灭了其他民族,开发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土地并定居下来。”可分析出移民浪潮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当地文化。与此同时,移民对殖民地的开发使欧洲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进一步扩展。根据材料“二战后,欧洲国家鼓励移民的流入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移民主要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可分析出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普遍赞同移民,引发新的移民浪潮;根据材料“使得70年代和80年代移民大量流入,其中大约35%来自亚洲、45%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移民的生殖率高,”可分析出此时期的移民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发达国家,而美国成为典型的移民国家。根据材料“因此,西方人日益担心,他们现在不是在遭到军队和坦克的入侵,而是遭到了讲着其他语言、信奉其他神和属于其他文化的移民的入侵。他们还担心,移民会抢走他们的工作,占据他们的土地,享受他们的福利制度,并且威胁他们的生活方式。”可分析出大量移民涌向美国,既促进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也带来高失业率、竞争、种族冲突、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等问题。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进,全球劳动力市场形成,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且更具有全球性。移民浪潮进一步推动全球劳动力的流动。由于战争和灾难造成了大量难民出现。移民问题、难民问题成为现代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综上所述,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发动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全球性治理等一系列问题。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以下是入选“2022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的河北尚义四台遗址考古成果简介,这一遗址()文化遗存发现的遗址、遗物第一组遗存(距今10400﹣10000年)6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7﹣10平方米。石器主要定刮削器、石球,陶器纹饰与西辽河流域兴洼文化相近第二组遗存(距今9200﹣9000年)4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8﹣12平方米。石器主要为研磨器,骨器主要是骨针、骨锥等第三组遗存(距今7600﹣7400年)17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8﹣12平方米。发现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工具和碳化的粟与黍第四组遗存(距今7300﹣7100年)1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面积10﹣16平方米。以麻点纹为代表的筒形罐文化因素,与内蒙古裕民遗址文化一致①为研究北方农业起源提供了资料②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征的例证③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加剧④展现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该遗址先民走向定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文明时期(中国)。材料中研究的是河北尚义四台遗址,有利于为研究北方农业起源提供资料。中华自古以来都是多元一体的国家,研究河北的遗址属于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例证。材料中的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展现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该遗址先民走向定居,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反映私有制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的加剧,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2.两汉之际,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从而形成理学;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中国近代为解决民族危机,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本土性 B.民族性 C.包容性 D.连续性〖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先后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了自身的发展,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C项正确;本土性和民族性强调保持固有特征,而非吸收外来文化,排除A、B项;连续性强调的是时间的延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同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由此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A.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B.都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C.体现中华政治文化的特征 D.都体现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内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天人合一这中间凸显人的重要,崇德尚贤强调社会治理要唯才是举,自强不息强调人的价值追求,和而不同涉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国情怀还是涉及人的价值追求,因此这些传统文化都体现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内涵,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传统文化中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只有道法自然,排除A项;体现天下为己任的是“天下为公”,排除B项;中华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民本思想,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A.多元一体的格局 B.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C.文化认同的理念 D.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金、西夏皆学习儒家文化,体现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体现文化承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吸收儒家文化,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宋朝的统治特点是崇文尚读,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在蒙古三次西征过程中,蒙古军队中的工匠技术人员随军西征,将中原地区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技术传播于西方。同时,蒙古将军队俘虏的工匠送归本部的措施也将西方阿拉伯地区的天文、数学等文化东传。这反映了蒙古西征A.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B.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促使元朝的统治范围扩大 D.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蒙古军队西征,将中原技术发明传入西方,又将西方天文数学等阿拉伯文化带入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主要讲蒙古军西征促进文化交流,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统治范围是否扩大与题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不同地区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下列文学作品与产生地区对应正确的是()A.《吉尔伽美什》——古代埃及 B.《荷马史诗》——古代罗马C.《罗摩衍那》——古代印度 D.《源氏物语》——古代朝鲜〖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罗摩衍那》是古印度的著名史诗作品,C项正确;《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一部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的吉尔迦美什的赞歌,排除A项;《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长篇史诗,排除B项;《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排除D项。故选C项。7.苏格拉底认识到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外部世界的失落,促使他转而经营人的内在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指A.重建雅典的有序社会 B.恢复雅典城邦的繁荣C.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 D.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答案〗D〖解析〗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指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故D符合题意;ABC是外在的社会建设,不属于“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排除。8.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至上千年。其中,进入印度河流域并推进到恒河流域的是()A.赫梯人 B.波斯人 C.希腊人 D.雅利安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印度)。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至上千年。其中,进入印度河流域并推进到恒河流域的是雅利安人,D项正确;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排除B项;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排除C项。故选D项。9.古代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并立状态,两者之间的交往和冲突,成为古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游牧世界曾一度取得优势,甚至消灭农耕世界的政权,改变整个亚欧大陆的世界版图。下列选项可以佐证材料观点是()A.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B.日耳曼人消灭西罗马帝国建立诸多王国C.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拿破仑帝国 D.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王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古代世界、游牧世界、农耕世界、亚欧大陆的世界版图”并结合所学,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明产生重大影响,3—6世纪,欧洲的游牧民族日耳曼人各支部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B项正确;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具备稳步扩大影响的潜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排除A项;近代世界,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帝国,排除C项;约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据此可以推断,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②大量土著居民被贩卖到欧洲③多种传染疾病的肆虐④工业生产造成严重污染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493—1570年(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493—1570年,海地岛的人口锐减,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西方列强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对美洲土著居民进行残酷的屠杀,同时殖民者带去的传染病毒也加剧了人口的减少,①③正确,B项正确;殖民者并没有贩卖大量北美洲土著居民到欧洲,且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②④错误,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11.1855年10月12日,美国苦力船威弗利号满载着450名的契约华工,从广东汕头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启蒙思想的传播 B.清政府被迫妥协 C.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D.拉美各国纷纷独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5年(美国、中国和秘鲁)。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华工被运往美洲。启蒙思想宣传天赋人权和理性主义,与苦力贸易无关,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排除B项;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排除C项;拉美各国纷纷独立,一些黑奴被解放,导致劳动力缺乏,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B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和殖民遗留问题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C20世纪70、8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中国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D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亚洲、非洲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东欧地区A.A B.B C.C D.D〖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据材料“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可知,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北美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因此结论“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与史实相匹配,A项正确;B项结论错误,二战后难民主要集中在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排除B项;C项结论错误,20世纪80年代左右,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排除C项;D项结论错误,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故选A项。13.在欧亚大陆的交往史上,存在着“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商路。对图中商路⑤解读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B.8世纪,造纸术由阿拉伯人经此路传入欧洲C.唐中期后,此商路完全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D.郑和下西洋意味着此商路到达了交通的顶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结合所学,图中商路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商路②是隋唐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商路③是汉朝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商路④是西南丝绸之路,商路⑤是海上丝绸之路。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⑤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D项正确;西汉时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排除A项;造纸术沿着③丝绸之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亚和欧洲,排除B项;唐朝中期以后,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但未被完全取代,排除C项。故选D项。14.新航路开辟后,荷兰等国家建立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英国等国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公司,这反映出()A.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B.欧洲的商业经营形式发生变化C.欧洲国家进一步殖民扩张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荷兰等国家建立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英国等国家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公司”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在荷兰出现了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英国也有了专业的贸易公司,这些信息都反映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对商业经营方式进行了调整,B项正确;商业格局变化体现在贸易中心的转移上,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并不是进一步扩张,排除C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15.亚历山大里亚是希腊化时代托勒密埃及兴起的一座城市,整个城市由雅典请来的希腊建筑师设计,修建了图书馆、希腊神庙、竞技场、体育场等设施。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A.开创了埃及的城市文明 B.移植了希腊的城邦政治C.打断了埃及的历史进程 D.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题意可知,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古代埃及,但这却是一座希腊化特征明显的城市,由此体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开创”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亚历山大里亚的兴起体现的是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不是移植希腊的城邦政治,更没有打断埃及的历史进程,排除BC项。故选D项。16.19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例如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此后,到1848年,整个欧洲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各国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受到挑战,影响欧洲革命的因素包括()①启蒙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②拿破仑战争导致欧洲文化重构③英国工业革命向欧洲其他地区扩展④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和近代外交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欧洲革命的因素包括启蒙运动民主、法治等观念的传播;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国家民族民主思想的兴起;英国工业革命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故①②③正确;维也纳体系和近代外交与欧洲革命无关,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7.两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从瓦解到崩溃,一系列国家纷纷独立,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有()A.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B.欧洲各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推动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抗战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D.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自决原则传播开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同时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势力,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的声明和宣言,支持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独立斗争,这有力地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民族自决原则的传播,D项正确;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29—1933年,不符合题干中的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时间要求,排除A项;欧洲各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推动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抗战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的说法只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符合一战后的时间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18.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在宋代享有盛名,它们既有私学,又有公学。宋代书院繁荣的原因包括()①各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对峙②推行文治,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③印刷术的应用,促进图书事业的发展④理学家们以书院为著书立说的重要场所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朝廷崇尚儒术推行文治政策,不断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从而为书院的藏书、读书以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理学家们以书院为著书立说的重要场所,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对峙并不利于书院繁荣,①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9.教育是国家发展之大计,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德法两国的近代大学重视科研与教学合一B.新中国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C.1956年,中央政府提出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于改革开放之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B项正确;近代法国拿破仑时期建立“研究教学合一”制度,德国近代大学不具有科研与教学合一的特征,排除A项;建国后我国政府提出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是在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间不符,排除C项;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非在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排除D项。故选B项。20.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项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再认再现能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保护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B项正确;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排除A项;C项说法“根本动力”应该是生产力,此说法错误,排除C项;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D项是关于民族节日的说法,与文化遗产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文化遗产保护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1985年和2004年,中国分别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确保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玩转故宫”等7款数字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摘编自宁古喆《辉煌70年》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材料二近百年来的国际文化遗产宪章、宣言、决议等文件繁多,其中重要的遗产保护文件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制定。摘录于下表时间文件保护对象与范围保护原则与方法1931年雅典宪章历史古迹历史古迹修复七项决议1964年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古迹与遗址原真性原则:将古迹遗址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1975年历史性小城镇决议历史性小城镇在修复和翻新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俗和期望1994年奈良文件文化多样性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多样性原则1999年国际文化旅游宪章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提倡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结合,旅游应具有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特征2000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准则2003年建筑遗产保护原则建筑遗产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2005年西安宣言周边环境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独特性(2)依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对象和范围上的变化;并概括其具体的保护原则和方法。〖答案〗(1)特点:保护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立法保障。(2)变化:保护对象不断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文化遗产类型;保护范围逐渐扩大。保护原则和方法:原真性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多学科综合方法;旅游业与遗产保护相结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得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据材料“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得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得出立法保障。【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2005年(世界)。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历史古迹”、“古迹与遗址”、“历史性小城镇”、“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建筑遗产”和“周边环境”得出保护对象不断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文化遗产类型;保护范围逐渐扩大。第二小问保护原则和方法,据材料“将古迹遗址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得出遵循原真性原则;据材料“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得出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据材料“提倡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结合”得出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相结合;据材料“建筑遗产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得出多学科综合方法。22.文化碰撞与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参考答案★——示例: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解析〗示例:根据“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并结合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