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A.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三星堆器物坑中出一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璺的商文化系列而山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商文明既具有相似性,又有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夏商时期尚夫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供世界其他地区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王权与袖权相结合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A.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B.人文思想深入发展C.雕塑技艺持续改进 D.商品经济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精神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因此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艺术自由气息浓厚、雕塑艺术改进及商品经济发展无关,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排除ACD项。故选B项。3.16世纪,西方生物学家将人类按照不同的种族进行分类;19世纪后,一些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人种的特征与智力文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强调文明的发达程度及价值观念都是遗传的结果。这一变化A.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纠正了生物进化论的错误C.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 D.打破了学科间的固有界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一些西方社会学家打破原来生物学科的人类种族分类原则,强调按照文明发达程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资本主义和白种人的优势地位,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非材料中的西方社会学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种分类方法的变化,没有涉及生物进化论及其错误,排除B项;社会学家提出人种分类的原则,不代表打破了学科间的固有界限,排除D项。故选C项。4.在当今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占整个信教人口的83%,新教占7%,此外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还保留原始宗教,对该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拉丁美洲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B.欧洲殖民者完全清除了印第安文化C.民主化进程受阻,独裁统治依然存在 D.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是拉美文化的主体〖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仰天主教占整个信教人口的83%”可知,在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的人数占据绝大多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将基督教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带入拉丁美洲,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文化,排除A项;依据材料“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还保留原始宗教”可知,拉美地区仍然存在印第安文化,因此“完全清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今拉丁美洲的宗教和文化,没有涉及民主化和政治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5.顺治帝曾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说明了A.徐光启是清朝的重臣 B.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顺畅C.当时中国接受了西学 D.中国历法借鉴西方历法〖答案〗D〖解析〗顺治帝承认汤若望在历法方面的造诣,让汤若望修《大清时宪历》,这说明中国历法借鉴了西方历法,D项正确;徐光启是明朝官员,排除A项;根据材料“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可知,中西文化交流并不顺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学说,但不能说接受了西学,排除C项。故选D项。6.周公认为“惟命不于常”,即天命不会永远保佑一个王朝;提出“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即天的威严与诚信,应当从民情中进行观察;强调“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即通过时常体察民情以通达天意。这表明西周统治A.蕴含居安思危意识 B.排斥政治神秘主义C.具有民本主义色彩 D.重视政权权威性〖答案〗C〖解析〗根据“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可得出强调的都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只有重视民本,才能更好地维护统治,C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本,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7.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方法,孔子回答说:“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反映出他们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 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材料中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和孔子“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的主张都强调反对使用武力,说明他们反对当时诸侯之间的不义攻伐战争,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老子、孔子反对战争的观点,没有体现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并且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反对不义战争,不是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排除D项。故选C项。8.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记述出处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书·王子侯表》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汉书·王子侯表》A.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史书中记载了朝廷严肃处理侯王借贷不偿还问题,甚至剥夺候王爵位,体现了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C项正确;不能通过朝廷严肃处理侯王借贷不偿还问题,就推断出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用盐铁官营等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B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史籍记载: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每号令军士……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而凌之?’其语华人(汉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佃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汝何为疾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 B.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C.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 D.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答案〗D〖解析〗材料“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而凌之?’”“其语华人(汉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佃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汝何为疾之?’”是高欢为团结鲜卑族和汉族所采取的策略,表明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D项正确;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不是高欢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0.《通典》载:“(唐代)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唐六典》提及,唐代朝廷各项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推行,是由“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而后“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这主要表明,唐代A.政权机制健全 B.三省相互牵制 C.人身控制松弛 D.征税依据明确〖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户籍编造完善,而且政令下达层次明确,说明政权机制健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的相互牵制和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排除BC项;户籍编造的目的并不一定就是为了征税,所以不能说明征税依据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图为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上刻有“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铭文记载了进贡庸调银的县名、时间、重量、负责的官员和工匠姓名,以备查验。据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怀集庸调银饼①县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②庸调是唐代税制的组成部分③货币地租已经取代实物地租④中央对地方官员的严格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货币地租已经取代实物地租是在明清时期,而不是在唐朝,③错误;根据“怀集县”可得出县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根据“庸调银拾两”可得出庸调是唐代税制的组成部分。根据“铭文记载了进贡庸调银的县名、时间、重量、负责的官员和工匠姓名,以备查验。”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严格管理,①②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2.魏晋时期,先有钟繇、钟会父子,后又出现河东卫氏、敦煌索氏、吴郡陆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琅邪王氏等书法世家,出现了《四体书势》《笔阵图》等书学经典,书法世家中涌现的杰出书法家构成了魏晋书法史的主体。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 B.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C.书法艺术得到广泛传播 D.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国家的特权阶层,政治特权带来的优渥生活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世家中不断涌现出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成为魏晋书法史的主体。由此可知,材料表明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提及书法世家,无法得出“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的传播问题,排除C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非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13.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的最为瞩目的艺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诞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这说明A.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B.当时的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C.落后的农耕文明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D.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答案〗A〖解析〗根据“画面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诞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可得出,佛教绘画中出现了许多世俗性的场景,反映出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动荡,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4.战国时期的封君,大多徒有虚名。许多封君在封邑内既无统治权,又不能长期世袭;封君在封邑内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至尊权威地位确立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社会变革进程逐渐加速 D.各国的变法比较彻底〖答案〗B〖解析〗根据“封君在封邑内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可得出战国时期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得妈加强,使地方的封君逐步失去了权力与地位,B项正确;“确立”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变革加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彻底,排除D项。故选B项。15.《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该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A.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卢商家境贫寒,依靠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队伍,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的考核标准,排除AB项;“唯一途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21.8590%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都处于失业状态,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得到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答案〗(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2)原因:国家的强大与统一;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和朝廷的支持);生产技术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完善);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的开发);农民精耕细作(农民的努力)。(3)原因:近代外国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门被打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有限)。影响:乡村租佃关系变得紧张;使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业农村衰落;传统手工业没落,造成大批失业人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畸形繁荣);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中国社会转型;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瓦解清政府统治;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解析〗(1)趋势:通过对比题干所给“粮食亩产水平(市斤)”数据,可得出粮食亩产提高;通过对比题干所给“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数据,可得出人均粮食增加;通过对比题干所给“全国耕地面积总面积”数据,可得出耕地面积增加;通过对比题干所给“南北方耕地面积”数据,可得出南方经济发展;通过对比题干所给“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数据,可得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2)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可得出生产技术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完善);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国家统一、重农抑商政策、经济重心南一、精耕细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3)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可得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影响:根据材料“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可得出乡村租佃关系变得紧张;根据材料“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可得出使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业农村衰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结果是大部分人都处于失业状态,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可得出传统手工业没落,造成大批失业人口;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促进社会转型、激化社会矛盾、瓦解清政府统治、壮大无产阶级队伍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材料三:东汉以来,统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招引或强制边疆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同时由于我国天气有了逐渐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渐南下,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的高潮,最终"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汉胡共政"的局面也逐渐确立,有些胡人政权的主政者是汉人,如氏族君主符坚重用汉人谋士王猛,一些汉人政权的决策层中也有不少胡人。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文化。如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安排贵族子弟学习汉语和儒学。汉人的各方面也深受胡人影响,比如汉人头上戴冠旧习逐渐改为使用头巾。少数民族政权还十分重视族源的追溯,如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摘编自李学勤等编著∶《碰撞中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材料四:公元元年前后,日耳曼人开始逐渐南迁,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罗马的产品、技术和思想也影响着日耳曼社会的许多领域。3世纪,在西迁的匈奴人压迫下,日耳曼各部族被迫西移,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由此而生。在这场"蛮族入侵"中,日耳曼人逐渐成了罗马的军队将领、政府官员,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最终走向瓦解。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人种分布发生剧变,西欧为日耳曼人各分支所占据,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等,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欧的语言也随之改变。形成日耳曼语、拉丁语两大语系。日耳曼人对旧罗马帝国文明发达地区的统治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它既不是罗马文明,也不是日耳曼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言;"日耳曼的文明固然效仿了罗马人的样式,然而却完全独立地发展起来。"——摘编自李秀珍主编;《西方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相比,魏晋民族迁徙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任两点)(3)相同之处:持续时间长;受到统治者的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得以进入政权或建立自己的政权;产生了民族迁徙的连锁反应;民族分布产生剧变;导致了统一政权的灭亡;加速了民族交融。(任4点)不同之处:魏晋民族迁徙基本维持并巩固了统一的语言——汉语;魏晋民族迁徙丰富了原有的中华文明,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有强烈认同。原因:秦汉时期已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使得中华文明具有较好的包容性;中国较早形成了统一的语言、文字,促使各民族能更深入地交流、交融;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使得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有更强的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经济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任意3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趋势:根据材料“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可分析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结合分封制可分析出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可分析出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措施:根据材料“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可分析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根据材料“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可分析出改汉姓、迁汉籍;根据材料“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可分析出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可从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民族交融、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行分析。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任两点)【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欧洲。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东汉以来”、“公元元年前后”可分析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文化”、“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罗马的产品、技术和思想也影响着日耳曼社会的许多领域”可分析出受到统治者的政策影响;根据材料“胡人政权”、“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可分析出少数民族得以进入政权或建立自己的政权;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产生了民族迁徙的连锁反应;根据材料“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欧洲的人种分布发生剧变”可分析出民族分布产生剧变;结合西晋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可分析出导致了统一政权的灭亡;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加速了民族交融。(任4点)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安排贵族子弟学习汉语和儒学”可分析出魏晋民族迁徙基本维持并巩固了统一的语言——汉语;根据材料“汉人的各方面也深受胡人影响,比如汉人头上戴冠旧习逐渐改为使用头巾”可分析出魏晋民族迁徙丰富了原有的中华文明,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有强烈认同。原因:可从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国统一的文字语言、先进的中原文化吸引力、农耕经济的发展等进行分析。秦汉时期已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使得中华文明具有较好的包容性;中国较早形成了统一的语言、文字,促使各民族能更深入地交流、交融;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使得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有更强的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经济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任意3点)18.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材料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观点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学者钱乘旦材料孝文帝在位时,北魏统治面临着严峻考验。鲜卑族拓跋部以“塞外蛮族”进入中原汉族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落后的鲜卑统治方式与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和谐,使北魏内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汉文化的熏陶渐染及对北魏政权面临形势的了解,加上冯太后的着意培养,孝文帝以高度的热情实行封建化改革。——摘编自姚红艳《浅析孝文帝汉化改革态度确立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师夷长技”的观念更新了“用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摘编自熊吕茂、建红英《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二者都是经济手段或调节方式,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曾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的加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被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所代替。特别是二战以后,一定的经济计划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手段。——摘编自侯信义《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若干思考》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文明融合与冲突中产生和发展。论证:许多学者都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如钱乘旦认为交融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很重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并相互交流学习。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新罗、日本等国家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这些使节和留学生归国后,从文字、思想与宗教、社会与习俗、城市与建筑、科技和制度等方面向中国学习,促进本国社会文化的进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民国初期,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阶段,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结论:综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紧扣主题“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根据材料“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可知,钱乘旦认为交融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很重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并相互交流学习,由此可以得出论题是文明在融合与冲突中产生和发展。然后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结合所学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影响、洋务思想及其影响、维新思想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也可从文明的碰撞、文明的融合、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二者的复杂关系入手,围绕题干中提供的相关的历史来补充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天津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A.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三星堆器物坑中出一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璺的商文化系列而山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商文明既具有相似性,又有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夏商时期尚夫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供世界其他地区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王权与袖权相结合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古希腊雕塑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特色,经过了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进而走向了“弄姿作态”的艺术呈现方式。这反映了古希腊A.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B.人文思想深入发展C.雕塑技艺持续改进 D.商品经济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精神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因此从“僵直的站立”到“放松的右腿”再到“自由运动的身体”反映的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与艺术自由气息浓厚、雕塑艺术改进及商品经济发展无关,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的发展,排除ACD项。故选B项。3.16世纪,西方生物学家将人类按照不同的种族进行分类;19世纪后,一些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人种的特征与智力文化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强调文明的发达程度及价值观念都是遗传的结果。这一变化A.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纠正了生物进化论的错误C.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 D.打破了学科间的固有界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一些西方社会学家打破原来生物学科的人类种族分类原则,强调按照文明发达程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为了突出资本主义和白种人的优势地位,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扩张需求,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非材料中的西方社会学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种分类方法的变化,没有涉及生物进化论及其错误,排除B项;社会学家提出人种分类的原则,不代表打破了学科间的固有界限,排除D项。故选C项。4.在当今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占整个信教人口的83%,新教占7%,此外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还保留原始宗教,对该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拉丁美洲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B.欧洲殖民者完全清除了印第安文化C.民主化进程受阻,独裁统治依然存在 D.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是拉美文化的主体〖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信仰天主教占整个信教人口的83%”可知,在拉丁美洲信仰天主教的人数占据绝大多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扩张,将基督教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文化带入拉丁美洲,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文化,排除A项;依据材料“印第安人在偏远内陆地区还保留原始宗教”可知,拉美地区仍然存在印第安文化,因此“完全清除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当今拉丁美洲的宗教和文化,没有涉及民主化和政治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5.顺治帝曾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尔为朕修《大清时宪历》,迄于有成。”这说明了A.徐光启是清朝的重臣 B.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顺畅C.当时中国接受了西学 D.中国历法借鉴西方历法〖答案〗D〖解析〗顺治帝承认汤若望在历法方面的造诣,让汤若望修《大清时宪历》,这说明中国历法借鉴了西方历法,D项正确;徐光启是明朝官员,排除A项;根据材料“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可知,中西文化交流并不顺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学说,但不能说接受了西学,排除C项。故选D项。6.周公认为“惟命不于常”,即天命不会永远保佑一个王朝;提出“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即天的威严与诚信,应当从民情中进行观察;强调“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即通过时常体察民情以通达天意。这表明西周统治A.蕴含居安思危意识 B.排斥政治神秘主义C.具有民本主义色彩 D.重视政权权威性〖答案〗C〖解析〗根据“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敬从天命,怀保小民”可得出强调的都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只有重视民本,才能更好地维护统治,C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本,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7.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方法,孔子回答说:“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反映出他们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 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俎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材料中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和孔子“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的主张都强调反对使用武力,说明他们反对当时诸侯之间的不义攻伐战争,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老子、孔子反对战争的观点,没有体现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并且老子作为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反对不义战争,不是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排除D项。故选C项。8.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记述出处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书·王子侯表》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汉书·王子侯表》A.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史书中记载了朝廷严肃处理侯王借贷不偿还问题,甚至剥夺候王爵位,体现了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C项正确;不能通过朝廷严肃处理侯王借贷不偿还问题,就推断出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用盐铁官营等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B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史籍记载: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每号令军士……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而凌之?’其语华人(汉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佃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汝何为疾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 B.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C.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 D.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答案〗D〖解析〗材料“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而凌之?’”“其语华人(汉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佃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汝何为疾之?’”是高欢为团结鲜卑族和汉族所采取的策略,表明统治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D项正确;汉人和鲜卑人被区别对待不是高欢的最终目的,排除A项;汉人都沦为鲜卑人的奴隶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鲜卑族都租种汉人的土地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0.《通典》载:“(唐代)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唐六典》提及,唐代朝廷各项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推行,是由“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而后“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这主要表明,唐代A.政权机制健全 B.三省相互牵制 C.人身控制松弛 D.征税依据明确〖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户籍编造完善,而且政令下达层次明确,说明政权机制健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的相互牵制和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排除BC项;户籍编造的目的并不一定就是为了征税,所以不能说明征税依据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图为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上刻有“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铭文记载了进贡庸调银的县名、时间、重量、负责的官员和工匠姓名,以备查验。据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怀集庸调银饼①县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②庸调是唐代税制的组成部分③货币地租已经取代实物地租④中央对地方官员的严格管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货币地租已经取代实物地租是在明清时期,而不是在唐朝,③错误;根据“怀集县”可得出县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根据“庸调银拾两”可得出庸调是唐代税制的组成部分。根据“铭文记载了进贡庸调银的县名、时间、重量、负责的官员和工匠姓名,以备查验。”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严格管理,①②④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2.魏晋时期,先有钟繇、钟会父子,后又出现河东卫氏、敦煌索氏、吴郡陆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琅邪王氏等书法世家,出现了《四体书势》《笔阵图》等书学经典,书法世家中涌现的杰出书法家构成了魏晋书法史的主体。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 B.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C.书法艺术得到广泛传播 D.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国家的特权阶层,政治特权带来的优渥生活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世家中不断涌现出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成为魏晋书法史的主体。由此可知,材料表明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只提及书法世家,无法得出“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书法艺术的传播问题,排除C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非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13.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的最为瞩目的艺术,这些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诞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这说明A.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B.当时的印度受分裂割据影响政局动荡不安C.落后的农耕文明使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D.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群〖答案〗A〖解析〗根据“画面大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和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和宫诞生活等情景,包括山林、田舍、战争、乐舞以及劳动人民狩猎、畜牧、生产等场面,内容十分丰富”可得出,佛教绘画中出现了许多世俗性的场景,反映出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出现了世俗化倾向,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动荡,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4.战国时期的封君,大多徒有虚名。许多封君在封邑内既无统治权,又不能长期世袭;封君在封邑内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至尊权威地位确立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社会变革进程逐渐加速 D.各国的变法比较彻底〖答案〗B〖解析〗根据“封君在封邑内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可得出战国时期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得妈加强,使地方的封君逐步失去了权力与地位,B项正确;“确立”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变革加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彻底,排除D项。故选B项。15.《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该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A.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卢商家境贫寒,依靠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队伍,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的考核标准,排除AB项;“唯一途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21.8590%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都处于失业状态,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得到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答案〗(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2)原因:国家的强大与统一;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和朝廷的支持);生产技术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完善);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的开发);农民精耕细作(农民的努力)。(3)原因:近代外国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门被打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有限)。影响:乡村租佃关系变得紧张;使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业农村衰落;传统手工业没落,造成大批失业人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畸形繁荣);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中国社会转型;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瓦解清政府统治;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解析〗(1)趋势:通过对比题干所给“粮食亩产水平(市斤)”数据,可得出粮食亩产提高;通过对比题干所给“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数据,可得出人均粮食增加;通过对比题干所给“全国耕地面积总面积”数据,可得出耕地面积增加;通过对比题干所给“南北方耕地面积”数据,可得出南方经济发展;通过对比题干所给“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数据,可得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2)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可得出生产技术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完善);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国家统一、重农抑商政策、经济重心南一、精耕细作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3)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可得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影响:根据材料“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可得出乡村租佃关系变得紧张;根据材料“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可得出使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业农村衰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结果是大部分人都处于失业状态,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可得出传统手工业没落,造成大批失业人口;联系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促进社会转型、激化社会矛盾、瓦解清政府统治、壮大无产阶级队伍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材料三:东汉以来,统治者为补充内地劳动力和加强军事实力,招引或强制边疆少数民族入居内地,同时由于我国天气有了逐渐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逐渐南下,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南迁的高潮,最终"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汉胡共政"的局面也逐渐确立,有些胡人政权的主政者是汉人,如氏族君主符坚重用汉人谋士王猛,一些汉人政权的决策层中也有不少胡人。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文化。如后赵的建立者羯人石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安排贵族子弟学习汉语和儒学。汉人的各方面也深受胡人影响,比如汉人头上戴冠旧习逐渐改为使用头巾。少数民族政权还十分重视族源的追溯,如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摘编自李学勤等编著∶《碰撞中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材料四:公元元年前后,日耳曼人开始逐渐南迁,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罗马的产品、技术和思想也影响着日耳曼社会的许多领域。3世纪,在西迁的匈奴人压迫下,日耳曼各部族被迫西移,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民族大迁徙由此而生。在这场"蛮族入侵"中,日耳曼人逐渐成了罗马的军队将领、政府官员,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最终走向瓦解。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人种分布发生剧变,西欧为日耳曼人各分支所占据,包括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等,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西欧的语言也随之改变。形成日耳曼语、拉丁语两大语系。日耳曼人对旧罗马帝国文明发达地区的统治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它既不是罗马文明,也不是日耳曼文明。正如恩格斯所言;"日耳曼的文明固然效仿了罗马人的样式,然而却完全独立地发展起来。"——摘编自李秀珍主编;《西方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相比,魏晋民族迁徙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答案〗(1)趋势: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任两点)(3)相同之处:持续时间长;受到统治者的政策影响;少数民族得以进入政权或建立自己的政权;产生了民族迁徙的连锁反应;民族分布产生剧变;导致了统一政权的灭亡;加速了民族交融。(任4点)不同之处:魏晋民族迁徙基本维持并巩固了统一的语言——汉语;魏晋民族迁徙丰富了原有的中华文明,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有强烈认同。原因:秦汉时期已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使得中华文明具有较好的包容性;中国较早形成了统一的语言、文字,促使各民族能更深入地交流、交融;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使得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有更强的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经济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任意3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趋势:根据材料“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可分析出华夏民族界域向四边疆域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结合分封制可分析出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可分析出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群交流。【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中国。措施:根据材料“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可分析出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根据材料“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可分析出改汉姓、迁汉籍;根据材料“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可分析出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可从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民族交融、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进行分析。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续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任两点)【小问3】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欧洲。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东汉以来”、“公元元年前后”可分析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许多少数民族上层极力推崇汉文化”、“罗马人允许甚至鼓励日耳曼人越过边境来当兵和务农,罗马的产品、技术和思想也影响着日耳曼社会的许多领域”可分析出受到统治者的政策影响;根据材料“胡人政权”、“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