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对策_第1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对策_第2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对策_第3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对策_第4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对策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对策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分析及对策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逐渐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企业像华为、海尔、联想等通过绿地投资、收购兼并以及组建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然而,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海外资产份额的快速提升,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日益增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的加剧,如何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控制已成为中国企业提高海外投资绩效的重中之重。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将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进行比较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特征,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和防范措施,通过研究不仅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而且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地位以及加快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对外投资风险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目的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借鉴和启示,为本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现状;第三章针对上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分析,提出在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原因;第四章案例分析,以海尔集团海外投资案例解析,进行阐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问题;第五章从实际出发提出防范和解决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措施。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风险风险管理Abstract30yearsofreformandopeningup,andthearea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fChineseenterprisescontinuestoexpand,intheglobalforeigndirectinvestmentflowsandstocksintheproportionismoreandmorehigh,sustainedandrapiddevelopmentofChineseeconomyand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Chineseenterprisesgraduallyincreasethetremendousroleinpromoting.ChinesecompanieslikeHuawei,Haier,Lenovothroughgreenfieldinvestment,mergersandacquisitionsandstrategicalliancesandotherway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hasachievedidealeffect.However,withtherapidincreasein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herapidexpansionofthesizeandshareofriskassetsoverseas,foreigndirectinvestmentofChineseenterprisesisincreasing.Especiallyinrecentyears,astheinternationalpoliticalandeconomicturmoilintensified,howtostrengthenriskcontrol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hasbecomeChina'senterprisestoincreasethepriorityamongprioritiesoverseasinvestmentperformance.Inthebackground,thestatusquoofChina'senterprisesatthepresentstageforeigndirectinvestmentcarriedoutin-depthanddetailedanalysis,toexplorethetheoreticalbasisofChina'sforeigndirectinvestment,researchinChinasuchahugedomesticmarketpotential,inforeigndirectinvestmentbehaviorandcharacteristicsofnationaleconomicdevelopmentofthetransitionperiod,andthefacingforeigndirectinvestmentrisksandpreventivemeasures,thestudynotonlyenrichesthetheory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butalsotoenhance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ofChina'seconomy,enhancethepowerstatu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fourcountryandacceleratetheprocessofintegrationintotheworldeconomyalsohasinestimablevalueinpractice.Thispaperisdividedintosixchapters:thefirstchapteristheintroduction.Firstproposedtheresearch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andtherelatedliteraturesonforeigninvestmentriskproblemareintroducedandreviewed.Theobjectiveistogetsomereferenceandinspirationfrom,seekthetheorybasisfortheresearchofthispaper;thesecondchapterofthestatusquoofChina'sforeigninvestmententerprisesinaspectsofobjectiveanalysis,currentsituationandriskanalysi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fChineseenterprises;thethirdchapteristo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oftheChineseenterprisesforeigndirectinvestment,putforwardtheriskarisingfromtheintheprocessofdirectinvestment;thefourthchaptercaseanalysis,takingHaiergroupoverseasinvestmentcaseanalysis,theauthordiscussestheproblemsoftheriskofChineseenterprises'foreigndirectinvestment;thefifthchapterfromtherealityofthepreventandsolvetherisk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measures.Thesixthchapteristheconclusionandprospect.Keywords:riskmanagementrisk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目录TOC\o"1-2"\h\z\u14477摘要 110813Abstract 25348目录 416118第1章绪论 5182051.1研究背景和意义 5365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65001.3研究的主要内容 8214131.4本文研究方法 932697第2章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现状 9250172.1对外直接投资概述 9276372.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9214362.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13868第3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成因 1641353.1造成风险的主观原因 16257573.2造成风险的客观原因 1819755第4章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以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为例 2079674.1海尔集团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现状 2036094.2海尔集团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52594.3海尔集团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242294第5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2840165.1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2876325.2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措施 30122第6章结论与展望 3455136.1结论 34129626.2展望 3519512参考文献 3623497致谢 39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理论意义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外直接投资将有利于改善中国出口格局,拉动我国境外承包、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的出口。传统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业。但是,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量兴起,我国国外承包工程将会发展很快。另外,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我国释放产能压力,有助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引发的经济波动。然而,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而我国现行的政策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使某些企业有空可钻,对境外投资的企业监督力度不够。同时,进行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等等,每一种风险的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和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因此,系统研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对现状加以系统地风险分析,提出相关对策,指导中国企业更好地对外直接投资,使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1.1.2实际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企业这几年掀起了一阵海外直接投资的热潮,据统计,自从中国加入WTO等国际组织,中国的海外投资规模在大幅度的扩大。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27亿美元,201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1078亿美元。中国2014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破千亿美元,达到1029亿美元。按这一趋势,中国对外投资将继续快于吸收外资,即将成为对外净投资国。但是,与此同时,在2010年底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进行了统计,在这段时间内统计的120多起海外并购案例中,涉及总金额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数据引自互联网数据引自互联网/caijing/pinglun/20821.html数据引自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网站/aarticle/i/201102/20110207418549.html表1-12010-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净亏损额单位:亿美元年份2010201120122013亏损额-77-853-574-599由表1-1可见,2010-2013年期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损失巨大,数字触目惊心。总结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失败的教训,主要是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前后对风险的认识和准备不足,在风险出现之前不能采取有效的规避措施,在风险出现之后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止损手段。虽然海外投资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但是高风险往往带来高收益,中国企业只有把握住目前经济全球化这个战略机遇发展时刻,才能真正的在世界强国中站稳脚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认识到怎样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安排海外投资,有针对性的把一些风险归类处理,从而达到最快最大的盈利状态或是最大的减少风险损失,因此,本文研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分类和成因,给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提供了相关的依据,更具可操作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比较丰富,形成的理论也成为现在的主流理论。本文主要探讨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及其防范,因此文献综述主要集中在对外直接投资和风险管理方面。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1978年提出边际产业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将本国处于劣势或即将处于劣势的产业向外依次转移,通过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生产成本,然后以低廉的价格进口产成品,同时带动本国相关设备出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在“Trade,locationofeconomicactivityandtheMNE:asearchforaneclecticapproach”中提出的折衷理论(又称OLI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在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才可以进行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20世纪80年代邓宁又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他根据人均GDP将投资发展周期分为人均GDP低于400美元的阶段、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的阶段、人均GDP在2500—4000美元的阶段和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备的优势不同,因此邓宁得出以下的结论:一国所有权优势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与引进外资呈负相关关系;内部化优势促进资金的引进和输出,其取决于投资国和东道国市场的不完全程度,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三优势”的强弱,而“三优势”的均衡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Beamish和Banks在“EquityJointVenturesandtheTheory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中提出,东道国风险包括情境风险和交易风险,其水平会影响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选择。Miller在“AFrameworkforIntegratedRiskManagementinInternationalBusiness”中将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分为三类,分别是:一般环境不确定性、行业不确定性和公司不确定性,然后将这三者整合成为一个一体化风险的管理框架。1.2.2国内研究现状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我国学者对此也越来越关注,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见解。顾卫平在他的著作《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性进展研究》中对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做出分析,通过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分析,尤其是我国入世以后的国际国内环境的特点、变化,提出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许晖(2006)在《国际企业风险管理》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风险感知测度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企业对于一些影响程度较大、不确定性程度较高的风险已经开始给予一定的重视,对一些可控程度较高的风险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风险识别、控制与防范机制,而且对于一些相对影响并不明显、却对企业国际化经营意义深远的风险,例如:人文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社会责任风险等风险的控制防范重视不足。萧红(1997)在《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工作亟待规范》一文中对当时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文章提到的问题主要有:企业缺乏科学决策,盲目进行投资,利用对外投资转移资产,逃避银行债务,以对外投资名义进行企业间的私自借贷活动、资产评估不规范,压价投资现象普遍、超越企业承受能力进行过度负债投资以及财务核算混乱,投资收益帐外运行现象突出等。萧红.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工作亟待规范[J].金融科学,1997,04:80-82.邵予工、郭晓、杨乃定2008年在《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风险研究》中根据邓宁的折衷理论框架建立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风险评价体系。他们将投资风险分为3大类,7大项,22个子项,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对各级风险进行条件设定,建立较为全面的风险评价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价分析方法。邵予工,郭晓,杨乃定.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风险研究[J].软科学,2008,09:41-44+49.邵予工,郭晓,杨乃定.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风险研究[J].软科学,2008,09:41-44+49.李东阳(1999)、梁经锐和韦恒鹏(2000)分别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防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及其防范》中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做出分析。李东阳根据投资阶段不同提出不同的风险防范措施,而梁经锐和韦恒鹏则主要针对企业的管理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李东阳.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防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06:30-33.吉小雨(2011)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保护—从双边协定到海外私人投资公司》中对美国保护其海外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做出深入分析,这也为我国保护海外投资企业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木每(2006)、王玉宝和孙建中(2009)则研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通过将中国现状与日本做对比,分析中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为其以后的发展做出指导。吉小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保护——从双边协定到海外私人投资公司[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02:57-68.1.3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文通过总结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面对的风险,进而提出对风险的管理及防范措施。本文分为五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为绪论。首先提出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对外投资风险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介绍和评述。目的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借鉴和启示,为本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基础。第2章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方面进行客观分析,并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现状。第3章针对上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分析,提出在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原因。第4章案例分析,以海尔集团海外投资案例解析,进行阐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问题。第5章从实际出发提出防范和解决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措施。1.4本文研究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明确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理论知识;然后结合我国典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案例——海尔集团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海尔集团海外投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缩影。同时,在此基础之上,着重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成因,并针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出相应控制风险的对策。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案例分析法。第2章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现状2.1对外直接投资概述风险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不确定性事件对资产及其收益造成损失或增进额外收益的可能性。风险实际上具有获益与损失的双重可能性。作为一般的风险厌恶者而言,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更看重的是风险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任何投资活动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人们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和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较小的程度。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事件会更多。这些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预期收益产生影响。一般将对外直接投资中由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引致资本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叫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国内投资相比,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活动,由于受到各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不同,各国经济政策的不同,各国货币在投资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利率和汇率波动、投资项目的选择偏误,投资管理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国内投资。与间接投资相比,直接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成为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和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其中大部分资产流动性较差。根据不可逆性投资理论,由于直接投资含有沉淀性成本:而不象金融投资等间接投资那样容易进行资产转移。直接投资者日后改变计划或决定,这部分成本将无法挽回。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比间接投资风险更大。2.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2.2.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状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OFDI)活动成阶段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差距较大。1984年之前对外投资流量不超过1亿美元,存量仅有2.71亿美元;自1985年开始对外投资显著增加;自1992年起,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对外投资流量平均增速26.92%,存量平均增速21.75%(见表2-1);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世纪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2000年下降到9.16亿美元;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500亿美元;2009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阴霾的笼罩下,全球FDI总量增长乏力,全世界跨国投资减少了39%,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上扬、连创新高,“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2010年更是达到688.1亿美元,投资流量从2002年的25.2亿美元,九年之间增加了约26.5倍。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位仅低于美国、德国、法国和中国香港,首次超越日本、英国等传统投资大国,继2009年之后再次位居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排名的第五位。从投资存量上来看,截止到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到3172.1亿美元,是2002年299亿美元的十倍多,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17名,占全球总存量的1.6%。表2-12001—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单位:亿美元年份投资流量流量增长率投资存量存量增长率200168.856.5164346.540.248200225.18-0.6343299-0.1372200328.550.1338332.220.1111200454.980.9257447.780.34782005122.611.2301572.060.27752006211.60.7258733.30.28192007224.690.0619957.990.30642008521.51.32101479.490.54442009565.30.084022960.551920106800.202929760.29622.2.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截至2010年,按照投向的东道国类型来看,中国投资存量高度集中的地区主要为在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存量占9.4%。按投资金额划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的地区分布比例为:香港62.8%(1990.56亿美元)、维尔京群岛等避税地12.7%(402.99亿美元)以及世界其他地区24.5%(778.55亿美元)。在流向非香港和避税地的投资中,37%的资金投往亚洲,流向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比例分别是17%、20%、11%、10%和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海外投资的地域分布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在离岸金融中心香港和避税地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等的投资占到将近85%的比例。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首先,基于血缘和文化的相近性,中国企业倾向于向香港投资;其次,为了争取优惠待遇,通过“返程投资”的方式来同时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获取“外商”投资者的身份;再次,利用避税地优惠的税收政策,形成集团内统一调拨海外资金和利润的控制中心。从境外企业地区分布来看,亚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最集中的地区(53.4%),其他地区分布分别为欧洲(14.8%)、非洲(12.1%)、北美洲(11.6%)、拉丁美洲(4.9%)和大洋洲(3.2%)。由此看出,中国企业投资地区相对多元化,并未仅仅集中在“心理距离”较近的亚洲,有近一半的投资分布在亚洲之外的其他地区。2.2.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由于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体系比较完善、竞争比较激烈,而且还有难以估计的风险,它们一般都不会直接选择绿地投资来投资建厂。往往是先设立办事处,建立与东道国的联系,然后通过市场渗入或者兼并、收购小型的具有一定科技或者制度优势的企业,从而实现“渐进式”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从2005开始,中国的跨国并购已经超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5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由最初的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入股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以2008年为例,收购、兼并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一半,2009年前三季度,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43亿美元,占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43.5%,收购领域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等。据《联合早报》有关报道,2009年中国海外并购占全球跨国并购市场份额上升至约8.2%。进入2010年,中国的并购和收购发展迅速,中国买家的兴趣明显高涨,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跨国并购,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还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更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学习。很多跨国企业就是这样获得技术的跳跃式发展的,逐渐成为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2010年3月14日,中国吉利集团以15亿欧元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一项直接投资。2.2.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对外投资的行业多元化发展。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仅涉及8个行业,且投资相对集中,采矿业占48.4%,制造业占21.8%,批发零售业占12.6%,其他行业不足10%。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一般出口贸易、餐饮和简单加工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2007年中国对外投资开始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的投资占到当年对外投资总量的91%。其中,商业服务业占21%左右,交通运输仓储业占15%左右,采矿业占15%左右。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15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零售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各行业的投资趋向均衡发展。据商务部、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商务服务业占当年总流量的44%。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往年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仍然偏小,占总流量的6.8%。2010年受国际政治风波等因素的影响,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多年来的第一次大幅回落,仅占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3%,同比下降了57.2%。二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第一、二、三产业,各个产业投资相对均衡。中国对第一产业的投资2008年仅占0.3%。第二产业比重变化较大,从2003年的70.2%下降到2008年的13.6%,已不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中国对第三产业的投资迅速增加,从2003年的26.8%上升到2008年的86.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对外投资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优势产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部门。可见,在投资结构上中国逐渐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新兴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部门结构有所优化。2.2.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30年的逐步发展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2-2),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性质和国际化规模水平如下:(1)投资主体按企业类型分布。截至2010年末,在按金额分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有限责任公司占23.6%;股份有限公司占6.1%;股份合作企业占1.1%;私营企业占1.5%;外商投资企业占0.7%;集体企业占0.2%;港澳台企业占0.1%。按投资者性质来划分国有企业占13.4%,有限责任公司占57.1%,私营企业占8.2%,股份有限公司占7.0%,股份合作企业占4.6%,外商投资企业占3.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2%,集体企业占1.1%,其他占6.6%。从以上投资主体分布可以看出,按金额划分,投资主体仍以中央企业和单位为主,2010年中央企业依旧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24.4亿美元,占2010年流量的70%,私营企业所占份额较少;按企业数量划分,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私营企业所占份额不高。国有企业是投资规模较大的主体,有限责任公司是投资较活跃的主体,私营企业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企业数所占比重都较低,但是随着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势必下降。(2)投资规模还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中国贸促会对1377家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现状的问卷调查,其中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有344家,比例约为25%。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61%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小于100万美元,20%的企业投资规模在1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金额在500—1000万美元和1000万到1亿美元的企业各占12%和6%,超过1亿美元的仅为1%,反映出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偏小的特点。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世界跨国公司经营指数TNI值大多数在50%以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都在60个国家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在11个左右。与此进行对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程度只有20%左右,而对外投资的国家数平均仅为2-3个左右,国际化水平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表2-22003年—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构成单位:%企业类型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国有企业4335292619.716.113.4集体企业22股份合作企业434外商投资企业555有限责任公司2230323343.350.257.7股份有限公司1110121私营企业10121312119.47.5港澳台投资企业22其他行业11合计1001001001001001001002.2.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按省份分布状况从我国境内各省市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来看,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北京、福建、上海、河南、黑龙江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六成。浙江省仍然是中国目前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占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23.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广东省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多的省份。2.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同样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3.1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外总体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这些企业对外投资是因为遇到了某个投资机会,或是为了获得海外投资所带来的税收的减免。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投资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走一步说一步。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2.3.2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在我国,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2.3.3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在很多领域拥有不少“适用技术”,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许多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2.3.4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缺乏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2.3.5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偏低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在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惩罚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经营规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2.3.6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2.3.7企业品牌意识薄弱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很多只做“贴牌”生意,企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品牌相比,其品牌价值的差异十分悬殊。如2004年我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海尔的品牌价值612.37亿人民币,而排名世界品牌价值第一位的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是673.9亿美元,是海尔品牌价值的9倍多。同时,我国企业品牌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被国外的公司抢先注册,失去了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另外,还存在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应对策略引导企业科学地制定自己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对外投资企业要科学地制定自己长期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充分掌握同行业的国际生产经营信息。在对本行业世界市场行情、各国生产经营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领域,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分析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能在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上产生怎样的优化组合效果。分析时要具有全球化的观念,应注重总体的对外投资效益,而不能只看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可能投资于某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益并非理想,但却能为其他投资项目带来更新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投资战略,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战略,大处着眼,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对外投资工作有条不紊地长期发展下去。第3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成因在面临着海外并购的时候,虽然中国企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是,也有许多不确定的我国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不完善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有投资主体的主观原因,如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股东权力机构监督检查权力有限等,还有投资环境不完善、法规不健全等客观原因。3.1造成风险的主观原因3.1.1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我国多数企业集团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国有企业集团,其经营管理策略和思路更多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经营管理方式,管理层往往十分注重人事、品牌、经营和财务诸方面的管理,而风险意识却比较薄弱,尤其是疏于从整个集团角度的风险管理。这种疏于风险意识的结果就导致企业集团缺乏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程序和要求流于形式,更不可能实现风险的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风险文化是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软环境,对风险管理具有支撑、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它是在保护国家、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目标下,培育并形成一致认同的风险理念、风险价值观和风险防范行为规范,倡导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人文文化。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无法实现“做大做强”的,没有风险文化的风险管理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对于投资风险而言,管理决策层缺乏风险意识更普遍,领导“拍脑袋”决策方式也是屡见不鲜,管理决策层往往只关注可能出现的高额收益而忽略了或者回避了其伴随的高风险,导致投资风险管理失败。另外,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治理机制存在国有股独大、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现象,管理层在企业集团的权力过大,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即使企业集团制定了风险管理程序,管理层也能够通过其权力影响回避风险管理部门的干预,实现其追求高收益的目的。可以说,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是风险管理程序和策略顺利执行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集团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必然导致风险管理效果不佳。3.1.2治理机制不健全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时间短,或多或少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集团治理机制不健全而导致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的缺失,影响企业集团的发展,主要表现为:①行政型治理内部化。政府对企业集团的行政治理由企业集团外部移入企业集团内部,在人事任命、经营决策、资源配置等方面对企业集团干预过多,政府行政机制替代了企业集团内部治理机制,造成整个企业集团面临难以克服的体制性困难。②企业集团内部连接纽带脆弱。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是基于比较松散的生产协作基础、行政划转或行政干预、行政部门翻牌等而组建,只是形式上的简单的资本关联,无法实现基于战略的协同或资源共享的整体优势。③企业集团治理机制虚化。由于行政治理的内部化和企业集团整体性功能的缺乏,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集权过度或分散过度的简单治理特征,保障成员企业良险发展、实现企业集团优势的集团治理机制难以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治理机制呈现出典型的虚化状态。企业集团不健全的管理机制导致母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或孙公司负责人组成的议事机构充当企业集团的战略决策班子,或是最高决策借助人事兼任实现个人化决策。其结果是难以保障企业集团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无法实现企业集团成员的战略一致和行动的协同,可能导致发生重大的决策失误,造成企业集团的投资风险。我国企业集团治理机制中突出董事会的主导作用,更普遍的状况是董事会人员与高层管理人员高度重合。一般地,企业集团审计部门都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基于众多公司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的现状,风险管理都作为审计部门兼顾。这种组织架构会出现风险管理组织监督的对象和报告对象统一,即风险管理组织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并向董事会报告相关状况,而管理层和董事会人员重合度较高,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必然会出现监管流于形式。同时,在我国企业集团中,大股东控制或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中小股东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中小股东对控制人监督权力保障机制不健全,股东权利机构监督检查权力有限,不能对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权力形成制约,也不能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投资活动的特殊性,投资决策权都控制在企业集团的高层管理者手中,这种“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更明显和严重,导致决策层更多关注投资活动可能取得的高收益,而利用其影响力回避投资风险管理部门。由于管理层决策阶段回避和忽视投资风险,而股东又没有足够的监督检查权,我国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程序流于形式或执行不彻底,致使投资风险管理效果大打折扣。3.1.3缺乏有效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安然、世通等一批巨人企业的相继倒下,引发了人们对企业的信任危机和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反思。随着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发布和风险管理观念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效仿金融企业建立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国内非金融企业集团近几年才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大部分企业集团仍未设立专业的职能部门。一般而言,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职能一般归属于内部审计部门,该职能机构设置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缺陷:一方面是内部审计部门更多关注于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程序合规性和业务流程的合理性,是否存在明显的流程漏洞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问题,而没有突出对风险的关注和具体业务风险的管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力资源有限,而限于其职能定位的差别,内部审计部门更关注于通过合理审计程序发现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而不是主动识别、分析和评价投资活动产生的各种风险,因此必然缺乏针对性的投资风险管理方法和措施。对于企业集团而一言,投资是其发展扩张的主要手段,投资的安全性对企业集团至关重要,投资失败轻则遭受巨额投资损失,重则导致企业集团的破产倒闭。近年来,中航油投资石油期货导致濒临破产、平安集团投资富通银行遭受巨额损失等事件都说明了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国内投资风险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缺少专业职能的投资风险管理部门是投资风险管理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结构的特殊,如国有股绝对控股、内部人控制、股东监督权力弱等原因,我国企业集团投资风险管理职能机构的设置不能完全照搬跨国公司的经验,而应该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企业集团治理机制的特点设立职能风险管理部门,并明确权力和责任,明确投资风险管理流程的执行主体和风险责任的承担。3.2造成风险的客观原因3.2.1投资环境不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近二十年间逐渐发展起来,相比欧美近百年的资本市场而言,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还是市场运行机制都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市场参与者不成熟经常导致资本市场投资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进一步放大了投资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同时市场参与者不成熟造成的资本市场投机现象严重和市场恐慌蔓延等现象会影响投资风险管理机构的针对特定风险的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另一方面,市场运行机制不合理造成了可选择的投资方式较少,缺乏相应的投资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导致投资主体获利方式单一,并且没有完善投资渠道对冲投资资产下跌的损失,从反面增大了投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管理的难度、因此,投资环境不完善一方面增大了投资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大了投资风险管理和应对的难度。3.2.2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较为缓慢。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日益加速,我国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投资方式和投资工具的发展。由于我国司法体制属于大陆法系,判例基础为成文法,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对经济活动影响的滞后性较大,不利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发展。与投资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方面导致投资主体投资在取得投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导致投资主体保护其投资权益的无法可依,或维权成本过高。这两方面都影响投资主体投资活动的流畅进行和投资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客观上造成了投资主体交易风险的增大,取得投资后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以及出现投资纠纷时维权的保证。虽然目前实施投资风险管理己经成为我国中央企业加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种与风险管理有关的法规也相继出台,对风险管理的概念、目标、体系、流程、策略方案、实施、监督等有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企业财务通则》,《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基本规范》,《国资委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主要规定了投资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确认、风险评估、风险反馈、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指导性框架。如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基本规范》界定了投资的范围以及基本原则,划分了投资风险管理职责权限,明确了投资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对投资风险与评估、投资立项审核制度、风险评估方案设计等做了详细的规定。再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企业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并对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定义,即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但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投资风险管理的规定基本属于指导性的意见,偏向于原则性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因此法规规定的有效性还有待于实践进一步检验。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企业集团还需要在以上法规规定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投资风险管理实施细则。第4章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以海尔集团海外投资为例目前,海尔集团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作为一个国内成功的国际名牌,可以从海尔的国际投资战略中学到很多。海尔集团海外投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缩影。4.1海尔集团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现状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28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的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1、对外投资规模扩大化2012年,海尔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2012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8.6%,利润90亿元,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2.5倍。据消费市场权威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数据,海尔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在美国波士顿(BCG)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12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中,海尔是唯一进入前十名的来自中国的企业;并且位居消费及零售类企业榜首。海尔在中国、亚洲、欧洲、美洲、澳洲成立了全球五大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成为整合全球专业资源的平台。所有整合来的专业资源都直面全球用户,并以领先的产品为载体持续创造着用户认可与选择,从而赢得了全球用户最大的认可。2、投资战略模式多元化(1)名牌战略。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和推动企业创名牌,要求本世纪末和2010年,产生一批世界级名牌产品。早在20世纪80年代,海尔集团总经理张瑞敏就提出了“创海尔世界知名品牌”的战略。海尔集团用了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是指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不论是采取绿地投资方式还是采取跨国并购投资方式均坚持在全球各地树立自主品牌,靠长期的投入培育自主的国际知名品牌,靠消费者认同自己的品牌来开拓海外市场。海尔集团在对外投资和境外经营过程中,一直坚持创立世界闻名自主品牌的核心目标。1998年后海尔全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使海尔成为国际化的海尔,让海尔由中国名牌成长为世界名牌。海外对外投资模式—创立自主品牌,有利方面来说,首先,这种对外投资策略是“厚积薄发”型,在起步阶段较为艰难面对的投资风险较大,但随着世界知名品牌的树立,海尔在国际市场投资生产中处于该行业的顶端,不但能获取最大化收益,更可以脱离为境外公司打工的地位,为海尔企业的长远对外投资发展和国际化企业打下坚实后盾。其次也将树立世界自有品牌模式和本土化战略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为了达到不同国家和区域市场消费的差异需求,海尔在坚持品牌模式的同时实行了设计、生产和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发展战略。(2)多元化战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兼并重组后无法持续下去,或认为应做专业化而不应进行多元化。海尔的创新是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思路先后兼并了国内十八家企业,使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扩张方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时,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已经成为用户的基本需求。海尔在国内率先推出星级服务体系,当家电企业纷纷打价格战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这一阶段,海尔开始实行OEC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一管理法也成为海尔创新的基石。(3)国际化战略。自从中国加入WTO,很多企业响应中央号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后非常困难,又退回来继续做订牌。海尔认为走出去不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创中国自己的品牌。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这一阶段,海尔推行“市场链”管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这一管理创新加速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激励员工使其价值取向与用户需求相一致。目前,海尔集团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作为一个国内成功的国际名牌,我国企业可以从海尔的国际投资战略中探索出投资战略选择。(4)全球化品牌战略。互联网时代带来营销的碎片化,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不能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必须从“以企业为中心卖产品”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卖服务”,即用户驱动的“即需即供”模式。互联网也带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化和全球化之间是逻辑递进关系。“国际化”是以企业自身的资源去创造国际品牌,而“全球化”是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是质的不同。因此,海尔整合全球的研发、制造、营销资源,创全球化品牌。这一阶段,海尔探索的互联网时代创造顾客的商业模式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海尔于2002年3月4日在美国纽约中城百老汇购买原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这座标志性建筑作为北美的总部,正是说明了海尔已经在美国树立起本土化的名牌形象。4.2海尔集团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对外投资风险预控是企业财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效的对外投资将达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源泉,但由于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任何投资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经营者需做好对外投资风险的成因分析,制定出能够防范、控制、管理投资风险的具体措施,来达到降低风险、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海尔集团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实践的总结,我们发现在对外投资风险防范中,中国企业存在投资战略不明确、投资前的调研不充分、投资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文化差异巨大而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4.2.1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现阶段企业对外投资由于科技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没有完全提现出来。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能力必须注意加强在国内进一步加强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开发合作。国家经贸委将海尔列为全国6个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希望海尔冲击世界500强。海尔1995年是世界500强最后一名的十九分之一;1996年是十六分之一;1997年是十二分之一;1998年是四分之一,这个距离正在通过技术的创新很快地接近。1998年1到5月,海尔洗衣机依靠过硬的技术和质量出口美国、俄罗斯、沙特、伊朗、韩国、南非、智利等十几个国家,正是由于技术的革新,在国内同行业出口第一,同年5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中国民族经济之花”称号。更重要的是,在海尔,“大”和“强”是两回事。“大”指规模与范围,“强”指效率与技术。目前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和技术能力的创新而快速上升。4.2.2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一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对外投资项目的热潮只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结果。没有认真调研分析对外投资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符合程度,成为对外投资项目停滞不前的重要阻力。在欠缺明确对外投资战略目标的指引,造成我国多数企业盲目的对外投资的境况。所以明确的对外投资战略是对外投资前企业需要重视的的首要问题。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却推动了海尔集团“中国制造”必将走出国门,树立国际品牌目标的树立。这不仅有利于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价值的最优化,也为海尔这一品牌的树立打好基础,树立国际市场的信誉,占领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赢得世界消费者的认可。在趋势的导向下,海尔迅速的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应适合集团的明确性战略模式: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技术壁垒战略等。每一个战略模式用多年的时间实现,一路走来,正确的战略模式更是把海尔集团推向了成功的巅峰,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佼佼者和先锋。4.2.3差异化巨大,缺乏适宜的社会发展环境当今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元化,各国的风俗、文化体系、价值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国度在市场环境标准、生产的安全性、资源的管理等方面也有显著差异。正是由于国际环境中这些体系的显著差异,给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造成了差异化文化风险。而海尔的差异化可分为服务差异化和产品差异化。首先服务差异化,海尔的服务质量是首屈一指的,这就是差异化的结果,争取和别人做的不一样,争取比别人做的更多更好,这就是海尔的服务。海尔的服务不仅是做好本职工作那么简单,还力争关心顾客,全心全意的为顾客服务。这是顾客的售前服务,海尔的售后服务依然是很优异,但是海尔的员工依然做好售后服务,为顾客做好每一件他们能做的事。4.2.4经营管理方面优秀人才的匮乏企业对外投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也是关键之一,缺乏高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是我国企业现阶段对外投资发展的主要阻力。相较之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目前拥有的对外投资风险管理人员很难胜任。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表明,企业对外投资中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是主要障碍。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海尔需要、做到两方面:一是全员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培训中心;一是找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海尔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就由设在美国的设计中心来设计。这样的设计部海尔在全世界设了很多,这就为海尔在国际市场的产品竞争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另外,海尔还在国际上设了8个信息部,招聘当地的人才,每天把最新的科技信息反馈过来。尽管如此,仍然缺乏懂得海外投资及其管理的国际经营人才。所以在未来的发展里吸引和培养高素质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成为每个对外投资企业的主要任务。4.2.5投资前的调研不充分,欠缺行业竞争分析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需要做一个充分的调研,来具体分析行业竞争形势。需要分析对外投资涉及到企业的竞争行业领域里各个企业的投资方向、股权结构、资金运作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整合能力等等,但是许多企业在对外投资前的调研不充分、不细致。投资前期,企业缺乏可行性分析以及与境外并购投资紧密相关的尽职调查等,缺乏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忽视东道国在这些方面与国内环境的巨大差异。在投资过程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企业缺少事前的总体战略规划分析,欠缺行业之间竞争分析,以及对投资能否给企业将来带来真正的效益和效用缺乏全面细致的考察。这种条件下的投资,往往效果不佳。一些企业尤其国有企业过于关注如何快速扩张、做大企业,实现跨国经营,而对投资的经济效果考虑不够周全,往往容易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相对而言,海尔企业分析较为透彻,从行业间产品重合度分析得出,海尔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美的。近年来美的多元化战略的“威力”开始显现,美的在空调、冰箱等市场均取得傲人的成绩,对海尔在白色家电领域的优势地位构成威胁。此外,格力、三星、海信等也是海尔的竞争对手,其中海尔与格力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空调领域,海尔与三星的竞争主要是在电视机、冰箱领域。4.3海尔集团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对策4.3.1提高管理人才的风险意识企业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市场为主体,不断开发新产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企业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同时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在利益分配上,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调动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企业除了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以外,还要增加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避免企业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海尔的人才观是“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而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海尔人才的目标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种目标给海尔企业注入一种凝聚力,一种不断向上的奋发的精神,给每一个员工一个梦想,一种激励,使他们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富有激情和意义,使他们对自己辛苦的劳动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在物质利益高度满足时,人的精神却容易陷入极度的空虚,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海尔的精神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4.3.2采取“先难后易”战略模式一般而言,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渐进模式,即“先易后难”模式。另一种是“先难后易”模式。“先难后易”包括目标市场的选择先难后易和经营方式的先难后易。目标市场的“先难后易”指的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首先选择相对陌生、地理位置更遥远或文化差异更大的海外市场作为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市场,然后选择自己熟悉的,地理位置或风俗习惯相近的海外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经营方式方面的先难后易则是指企业先从事资金要求更高、风险更大的跨国经营活动,包括设立海外销售办事处和海外直接投资,然后逐渐通过简单易行、投资要求最少的方式——出口参与国际市场。海尔的国际化之路大大反常传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没有先从容易的市场撕开口子,而是“城市包围农村”,以“先难后易”的战略出口到国外发达国家市场,从最难突破的欧洲、美国市场起步,在国外最讲究、最挑剔的市场中锻造自己,大幅度提升企业各方面的素质,迅速确立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并占领国际制高点,以高屋建瓴之势出口到其他国家,通过出口开创海尔国际市场知名度,达到“出口创牌”的战略目的;在亚洲邻国建立生产基地,掌握国际经营经验,然后到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办厂,实施美国、欧洲的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战略。海尔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目标市场的选择方面首先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这不仅带动了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出口,更重要的是使得海尔整个的质保体系迅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走出去”的策略目的。4.3.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应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企业管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对企业经营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常征兆就着手应变,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海尔的企业模式是创新与继承的综合体,人单合一的企业流程改造、吃“休克鱼”的低成本扩张等等,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成为中国企业群起效仿的对象。世界上进行过三次企业管理革命。新的管理机制变职能为流程,真正形成了流程再造、机构重组、资源组合,实现了以客户为起点的整个流程的管理,形成围绕定单开始企业一切活动的业务流程。海尔集团把海尔市场链从外部市场压力转化为了内部市场压力,解决了企业由小规模成长到大规模之后如何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矛盾,使企业变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也就是说,在新经济条件下,为每个员工提供个性化创新的空间,以此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要,从而找到一种管理的思维和方法,探悉企业成功的秘诀。4.3.4发挥主导市场投资优势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战略的角度来看,每个企业都必须重视的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把企业的产品提升到行业的顶端水平,从而有利于企业对收益能力和发展强度的加强。我国多数企业选择多元化的对外投资,分散企业的资本选择差异化的投资项目或者预期收益前景光明的企业进行投资。由于不同产品的高低利润差异、淡季旺季选择、时间数量抵销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多数企业着眼于短期的眼前利益而进行多元化的对外投资。虽然获得了短期的利益,但是由于这些多元化投资分散了企业的资金,在对外投资总体上它却削弱化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扩大和发展,世界级的大公司大都只在一个行业里具有领先优势,很少会同时在几个行业里都出类拔萃。海尔集团在以往所以能够保持常胜不败,其核心就在于产品行业的重心化。比如,海尔在家电核心产品行业生产计划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设计。海尔从1982年到1991年主要生产电冰箱,此后发展了与冰箱相关系数高、技术市场相关性大的白色家电,像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白色家电基本做完后再进入黑色家电。黑色家电的潜力在于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这些黑色家电包括照相机、电视机、VCD,都是数字技术代替模拟技术,都是海尔集团的核心竞争产品,核心产品行业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海尔内部,也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成为海尔集团家电行业发展的核心。4.3.5充分调研投资环境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外资纷纷外撤留下了市场空档时,海尔集团分析投资环境的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对国际环境、国家环境、东道国的国内地区环境以及厂址环境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了菲律宾,并使得建厂成本节省三分之二。4.3.6缩小企业与投资地文化差异鉴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对外投资不能照搬国内投资的经验,而应该实行本土化经营。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跨文化管理冲突,解决或避免这一问题,“融合文化意识的企业管理”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模式。融合文化意识的企业管理包含着对来自两种(或更多)文化的合资企业管理深刻、全面的理解。同时,对企业的管理也被另外赋予了一项认知的、高层次的意义。海尔多年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并推广企业文化的国际化,跨过经营意味着跨文化管理。海尔海外发展的立足点是要以本土化的创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当地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海尔将企业文化传播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借鉴了外来文化成果,成功在美国实现了本土化。4.3.7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企业一般进行独立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较弱,与研究与开发能力强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的时效优势,分散研究与开发的风险,减少研究与开发的支出。正如海尔的国际化竞争力不单单体现在推出新的差异化的产品,更体现在科技创新和变革的步伐。海尔集团不仅控股了北京中科院的塑料研究中心,是国家级研究中心,其中的十几位博士、硕士,他们的权威,可以使海尔在工程塑料科技方面尽快与世界接轨。在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