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天子之冕,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礼记·礼器》齐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晋公好恶衣,朝中尽褴褛;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编自先秦文献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制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服章之变一窥春秋战国之变——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难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及其意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春秋因孔子修订《春秋》得名战国取自西汉刘向编注《战国策》BC476BC256东周春秋战国BC770平王东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秦灭东周BC221统一六国壹
经济原因
一、经济原因农业方面: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一、经济原因农业方面: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开垦大量荒田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一、经济原因工商业方面: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史记·货殖列传》
一、经济原因农业:1、冶铁技术出现,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2、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3、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工商业:1、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2、货币流通广泛3、各地涌现出中心城市4、工商业主阶层兴起
一、经济原因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开垦大量荒田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工商业的繁荣1、新兴地主阶层的崛起2、奴隶主阶级没落3、出现小农经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随着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新兴社会阶层必然会在政治上提出自己的要求。新兴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一、经济原因思考:新兴地主阶层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贰政治原因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书录》
政治特点一: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二、政治原因1、对外: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春秋五霸两种说法战国七雄秦韩赵魏楚燕齐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改革。——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二、政治原因1、对外: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政治特点二: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
二、政治原因2、对内:变法运动①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②政治:兼并战争的需要③思想:法家思想(1)变法运动背景政治特点三:变法运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潮流(2)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内容:经济
政治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商君书·弱民》
二、政治原因2、对内:变法运动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2)商鞅变法①时间②内容③评价/意义:(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A、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B、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
二、政治原因2、对内:变法运动
二、政治原因3、民族关系思考: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少数民族数量上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政治原因3、民族关系
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防御能力,不少戎狄部落逐渐被华夏各国所征服。其中,赤狄、白狄大部分为晋所灭,齐灭莱夷,秦灭西戎……由于各民族长期和华夏族聚居在一起,不断相互影响,文化礼俗等方面的差别日趋减少。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等民族差不多都已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摘编自许兆昌《夏商周简史》民族关系出现的变化是:①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进入战国后,逐渐融入华夏族③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为广泛
二、政治原因3、民族关系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华夏认同同源共祖民族大融合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争霸兼并战争、迁徙、交流学习政治特点四:民族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叁思想原因1、新兴地主阶层的崛起2、奴隶主阶级没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变法运动材料:“天子失官”的同时,伴随着文化学术的下移,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盛行,官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也就逐渐向民间传播,从而使很多人掌握了知识和技艺。
—朱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下移探因》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同源共祖社会存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意识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三、思想原因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背景①经济上:②政治上:③文化上:社会经济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井促进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壮大)A、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B、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教育和学术的下移,士人的活跃三、思想原因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含义
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史记》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汉书·艺文志》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三、思想原因百家争鸣3、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一)春秋后期鲁国——孔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孔子谓季氏(鲁国卿大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有教无类。”核心观念是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德治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三、思想原因百家争鸣3、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一)春秋后期鲁国——孔子政治思想:①核心观念是仁,关爱他人
②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
③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④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思想及其贡献:①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意义)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意义)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三、思想原因百家争鸣3、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二)春秋后期楚国——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哲学: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追求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论哲学:朴素的辩证法政治上: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三、思想原因百家争鸣3、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三)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自主学习)代表阶级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新兴地主阶级儒家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道家庄子逍遥自由下层平民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新兴地主阶级法家韩非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阴阳家邹衍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三、思想原因百家争鸣4、百家争鸣意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三、思想原因百家争鸣4、百家争鸣意义(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
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新兴地主阶层的崛起2、奴隶主阶级没落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变法运动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教师资格考试高中政治标准预测试卷答案及解析6-10
- 银行对公账户培训课程
- 2025欧元单位协定存款合同
- 2025山东省电子产品进口合同
- 2025家电买卖合同模板
- 2025商业空间装修设计合同范例
- 2025年合同样本模板
- 2025标准合同书格式样本
- 幼儿园种花生课程
- 2025网络广告投放合同协议书模板
- 【新课标】Unit 1 C Story time第7课时单元整体课件
- 12《风向和风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青岛版
- 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最 新税收政策解析及操作规范专题培训(洛阳税务局)
- 2024年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事业编制招聘笔试真题
- 第19课《十里长街送总理》 统编版语文(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
- 上海市闵行区区管国企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二年级数学小故事(课堂PPT)
-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旅行社组织架构及薪酬体系筹备调研DOC
- 无砟轨道施工质量验收标准(最终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