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1页
《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2页
《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3页
《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4页
《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SafeUtilizationAssessmentofHeavyContaminatedSoilafter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inNor21标准制定目的和意义 32编制依据和原则 33国内外研究现状 44主要工作过程 85主要技术内容和说明 96条文说明 27 28 31 33 35 38 3931标准制定目的和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切实做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后期管理工作、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结合实际情况,以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为切入点,进行了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防治及安全利用集成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研究。基于东北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包气带较厚等特征,考虑到环境胁迫作用(反复冻融、干湿交替等)对固化/稳定化长期有效性产生的影响,制定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污染地块日常管理中,目前普遍重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修复及修复效果评估,修复评估后的再利用工作尚未得到重视,针对后期安全利用的标准和要求尚不明确,导致相应的管理工作存在一定误区。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的制定起到强化事后监管,弥补当前管理空白的作用,使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向地块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迈进了一步。2编制依据和原则2.1编制依据本规范编制依据包括: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GB16889-2024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CJJ1-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HJ25.2-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4-2019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5-2018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6-2019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164-2020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557-2010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JTG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42.2编制原则2.2.1科学性原则此技术规范的制定应充分调研总结国内外污染场地安全再利用的方法和实践经验,比较国内外污染场地安全利用方法的异同点,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充分考虑其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提出本技术规范的关键技术。2.2.2可行性原则此技术规范的制定符合我国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技术导则及标准,并与现行相关标准相结合,互相支持。应根据东北地区的重金属污染环境、再利用方式,建立适合东北地区的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保证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2.2.3实用性原则此技术规范的制定旨在提出一套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依据、程序和方法,以科学公正的判定为固化/稳定化修复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国内外研究现状3.1国外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现状国外关于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研究较多,受习惯、产业影响,欧美国家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多通过原位回填、建材化利用等方式进行。为规范修复后土壤的资源化处置技术,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先后设置了较为完善合理的技术准则对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行为进行规范。3.1.1美国美国加州环保局早在2008年就发布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规范污染土壤资源化利用;纽约州颁布的PART360.SolidWasteManagementFacilitiesGeneralRequirements(固体废物处置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的管理程序和要求,同时该法案还提出了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BeneficialUseDetermination(BUD,可利用性判定)适用性和适用场景的判断方法,其能够与纽约州现行CP51/SoilCleanupGuidance(土壤清理指南)互相衔接和支撑(图3.1);5纽约州典型的再利用管理流程包括:首先,通过采样及分析、土壤再利用分类、交通运输规定及汇报制度等对再利用行为进行预先判定。其次,为了确定某具体案例中的再利用土是否可以在制造过程中有利地用于生产产品,或作为商业产品或原材料的有效替代品,必须向环保部门提交书面申请书,陈述再利用土预期用途已知或存在合理可能的市场;证明再利用土可作为商业产品或原材料的有效替代品,并且该使用符合或优于政府标准和行业规范;证明再利用土的管理在按照有益用途使用时,不会对公共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等。3.1.2德国德国发布了《土壤区域规划法案》和《建设条例》,制定了污染土壤处置再利用的操作细则,根据相关规定,污染土壤作为次生材料在作为道路建设使用前需要一些处理方案:通过水淬降低含盐量,黑色及有色金属回收,三个月稳定期,符合间歇浸出试验的浸出标准(液/固比=10),总有机碳含量小于1.0wt%等。此外,作为二次建筑材料还需要满足附加的力学性能标准,包括密度机械强度、粒度分布和冻融稳定性。3.1.3荷兰荷兰发布的《建筑材料土壤粒径标准》对污染土壤用于建筑材料的范围也进行了详细规定。鼓励使用再生原料包括土壤作为路堤填料和路基,前提是需要确保该材料符合最小的雨水渗透标准。在以联邦废物管理计划为中心的监管框架下基于标准柱浸出试验(液/固比=1/10)将士壤的利用分为两个利用类别,符合类别一没有额外限制,其允许过滤速率为300毫米/年,符合类别二的使用受到限制,其允许过滤速率为6毫米/年。63.1.4英国英国2004年公布了《环境保护示范程序》-《土地污染管理》(CLR11),其明确了污染地块管理标准及污染地块的报告程序,该报告设定了风险评估、方案评估和实施修复为三大主要步骤的污染地块管理体系,并明确要求开展长期监测和维护,以满足长期修复目标。日本制定了《土壤污染对策法调查与措施指南》(修订第2版),规定了使用含有天然有害物质的污染土壤作为填土材料的处理、修复效果保持等要求。由于特定的有害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因此除土壤污染之外的措施必须在实施后适当地保持其效果。在污染去除措施完成后,希望土地所有者定期检查措施的效果是否持续,并且如果发现该措施所涉及的结构可能损坏,则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迅速防止损坏。如果诸如消除污染的措施的效果在所述措施完成后丧失,则可以在重新指定需要采取行动的区域指示再次采取行动,因为该区域已经被取消并被指定为需要在改变性质时通知的区域。3.2国内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现状国内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再利用起步较晚,仍然缺乏专门针对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的深入研究,但现行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对修复后土壤再利用风险评估进行了探索。3.2.1国家层面国家层面主要以《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2019)两个导则提出了后期环境监管要求,尚未专门出台再开发利用的相关标准文件。2018年12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明确提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应对土壤是否达到修复目标、风险管控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地块风险是否达到可接受水平等情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并提出后期环境监管建议,为污染地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修复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未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地块、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这两种主要情形提出后期环境监管要求。2019年6月1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2019)规定了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并且明确提出了,根据修复和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结论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原则上应开展后期7环境监管。3.2.2地方层面2015年12月,北京市发布了《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DB11/T1281-2015),规定了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的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及要求。提出对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区开展环境调查、土壤再利用风险筛选及土壤再利用风险评估三个情形开展环境评估要求。对用于建筑用地回填土、道路设施用土、绿地用土等的修复后土壤提出风险评估技术要求。2020年12月,广州市发布了《广州市污染地块修复后环境监管工作要点(试行)》(穗环办〔2020〕84号),提出了污染地块修复后需要监管的对象,以及相应监管要求。具体明确了以修复后污染物并未完全去除的地块作为监管对象,包括采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措施的地块、土壤污染物含量经修复后达到第二类用地修复目标值但未达到第一类用地修复目标值的地块,以及地下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重金属、VOCs、SVOCs等)含量超过相应筛选值的地块共三种类型;要求土壤污染责任人或土地使用权人落实地块后期管理主体责任,按照相关规定实施后期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对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修复后土块中污染物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地块、采用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地下水修复目标值的地块和根据实际管理需求确定的其他需要进行后期管理的地块,要求开展后期管理工作。澳门的污染场地评估与勘查主要见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估系列指引中有专门的《土壤污染评估指引》,针对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进行了原则性的规范。2014年,澳门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估土地污染评估指引》,初步提出了土地污染评估应包括评估现有土地污染和评估拟开发项目在施工及营运期间的潜在土地污染两部分,前者即为场地污染评估与管控,经确认发现拟开发项目土地受到污染时,需修复至与土地类型相对应的整治目标后才能进行土地开发,该指引于2019年9月1日起实施。同时,制定出台了《澳门环境质量标准商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公园绿地之上土壤管控标准(试行)》,该标准与《土地污染评估指引》构成了澳门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的核心制度。84主要工作过程4.1启动编制工作2022年11月1日,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成立编制组,参编单位有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各编制单位根据前期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金属污染地块调研报告,确定了本技术规范编制的技术路线、适用范围、工作进度、编制组分工、时间进度安排等,启动了正式的编制工作。4.2初稿审查2023年3月8日至3月21日,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以函审形式邀请专家对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初稿进行了审查。经专家质询和论证,认为编制组提交的相关材料齐全,内容详实,符合技术规范制定要求,专家一致同意编制组修改完善后尽快进行立项工作。4.3完成立项申请2023年3月31日,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召开《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立项论证会,技术规范编制牵头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就技术规范立项的背景和必要性,国内外工作开展情况和编制的主要设想进行了介绍。经立项论证及公示,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决定开展该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4.4中期技术评审2024年4月16日,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召开《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中期技术评审会,邀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单位专家对技术规范进行评审指导。编制单位对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整体工作程序和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介绍。4.5终期技术评审2024年9月13日,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召开《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技术规范》终期论证会,邀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检验监测认证中心等单位专家对技术规范进行评审指导。编制单位对技术规范立项依据、所规定的整体工作程序、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回顾。通过多轮完善修改,顺利通过终期技术评审。95主要技术内容和说明5.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固化/稳定化修复后评估工作程序,结合原位和异位固化/稳定化修复工艺制定修复后土壤环境监测的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修复效果评估、长期监测和评估总结报告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东北污染地块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再利用评估,东北地区气带厚度8.5m以内,具有反复冻融、干湿交替等环境胁迫作用的土壤重金属固化/稳定化后安全利用评估可参照本文件执行。【说明】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第四十二条,“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需要实施后期管理的,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要求实施后期管理”。本技术规范工作对象为东北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完成固化/稳定化修复后打算再安全利用的土壤。本技术规范区别于其他文件的地方在于针对东北地区而并非全国,特殊之处在于,一方面,在限值计算时加入东北地区的稀释衰减系数(dilution-attenuationfactor,DAF)和生物可给性(in-vitrobioaccessibleassay,IVBA),而影响DAF值的主要因素是包气带厚度;另一方面,浸出测试前的预处理考虑东北地区特殊的环境胁迫作用(反复冻融、干湿交替等)。5.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GB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T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GB16889-2024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CJJ1-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HJ25.2-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4-2019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5-2018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6-2019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164-2020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557-2010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JTG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5.3术语和定义5.3.1固化/稳定化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固化是在固体废物中添加固化剂,使其转变为非流动型的固态物或形成紧密固体物的过程。稳定化是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变为低溶解性、低迁移性及低毒性物质的过程。【说明】引用自《环境工程名词术语》(HJ2016-2012)。5.3.2修复后土壤再利用remediatedsoilreuse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固化/稳定化处理合格后,用于再开发回填用土、路基材料、绿化下层覆土、卫生填埋等。【说明】本技术规范将“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定义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固化/稳定化处理合格后,用于再开发回填用土、路基材料、绿化下层覆土、卫生填埋等。5.3.3土壤重金属浓度限值concentrationlimitofsoilheavymetal判定是否开展修复后重金属污染土壤再利用健康及环境风险评估的启动值。【说明】本技术规范将“土壤重金属浓度限值”定义为判定是否开展修复后重金属污染土壤再利用健康及环境风险评估的启动值。5.3.4无侧限抗压强度unconfinedcompressivestrength试样在无侧向压力情况下,抵抗轴向压力的极限强度。【说明】引用自《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5.3.5再开发回填用土backfillsoilfordowntownredevelopment固化/稳定化后在所有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建设建筑物的用地中用作填土的土壤。【说明】本技术规范将“再开发回填用土”定义为固化/稳定化后在所有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建设建筑物的用地中用作填土的土壤。5.3.6路基材料roadbedmaterials固化/稳定化后在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中用作路基材料的土壤。【说明】本技术规范将“路基材料”定义为固化/稳定化后在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中用作路基材料的土壤。5.3.7绿化下层覆土subsurfacesoilofgreenspace固化/稳定化后在绿地与广场用地(G)中用作绿化区域下层覆土的土壤。【说明】本技术规范将“绿化下层覆土”定义为固化/稳定化后在绿地与广场用地(G)中用作绿化区域下层覆土的土壤。5.3.8卫生填埋sanitarylandfill固化/稳定化后进入生活垃圾或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的土壤。【说明】本技术规范将“卫生填埋”定义为固化/稳定化后进入生活垃圾或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的土壤。5.3.9环境胁迫environmentalstress环境因素的量接近或超过有机体、种群或群落的一个或多个忍耐极限时造成的胁迫作【说明】本技术规范将“环境胁迫”定义为环境因素的量接近或超过有机体、种群或群落的一个或多个忍耐极限时造成的胁迫作用。5.4工作流程图参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9)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结合修复后土壤的安全利用实际特点,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后评估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分析与现场踏勘、制定修复后评估方法、修复效果评估、修复后长期监测和编制评估总结报告等内容,整体评估工作程序如图5.1所示。图5.1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后评估工作程序【说明】本技术规范参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9)、《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结合修复后土壤的安全利用的实际特点制定本工作程序。5.5资料分析与现场踏勘应对重金属污染地块固化/稳定化修复工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汇总与分析。本文件规定了再开发回填、路基材料、绿化下层覆土、卫生填埋四种再利用场景下的土壤重金属浓度限值,收集资料包括前期污染地块调查与评估、修复技术方案、修复施工方案、修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相关管理批复文件,需明确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的处置方式。评估单位应组织人员于修复工程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及现场工作完成后,分别开展现场踏勘与查看工作,重点关注污染地块与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位置关系、修复工程实施进度及修复工程实施效果。【说明】资料收集的收集分析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要收集分析了解地块和土壤的情况,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壤的质量情况,包括土壤的方量、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土壤的质地、修复过程可能对土壤的影响等。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地块周边可能的土壤安全利用条件,包括可能的下填或绿化利用区域,可能的建材化利用企业及场所,以便下一步对安全利用的途径进行匹配。5.6修复后评估方法5.6.1采样点位布设(1)异位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异位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采样工作应在修复完成后、再利用之前开展。一般采用系统布点法设置采样点,原则上每个采样单元土壤体积不应超过500m3。具体布点数量及位置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执行。(2)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采样工作应在修复完成后开展。应根据原地块使用功能和污染特征,选择污染较重的若干工作单元分区布点,并在工作单元的中心采样,垂直方向上采样深度应不小于调查评估确定的污染深度以及修复可能造成污染物迁移的深度。具体布点数量及布设位置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执行。(3)土壤对照监测点位应尽量选择地块区域外部、一定时间内未经外界扰动的裸露土壤设置土壤对照监测点位,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采样深度尽可能与地块表层土壤采样深度相同。具体布点数量及位置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执行。【说明】异位/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的采样点位布设原则和方法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执行。同时设置土壤对照监测点位,掌握当地土壤的背景值。5.6.2现场样品采集表层样品的采集一般采用挖掘方式进行,使用锹、铲或竹片等简单工具;中层和底层样品的采集可采用螺纹钻、管钻、管式采样器等钻孔取样。土壤样品的采集应尽量减少对周围土壤的扰动。土壤样品的流转、交接、保存等要求或流程应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的相关标准执行。【说明】现场样品采集操作按照HJ25.2-2019执行,土壤样品的流转、交接、保存等参照HJ/T166-2004的相关标准执行。5.6.3开展实验室测试考虑东北地区典型环境胁迫作用(反复冻融、干湿交替、加速碳化、高温老化等)对固化/稳定化长期有效性的影响,应根据不同再利用场景可能受到环境胁迫作用类型对评估土壤进行预处理,具体评估方法矩阵见表5.1,预处理后土壤的浸出浓度测试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荡法》(HJ557-2010)所规定方法执行。表5.1重金属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后稳定性评估方法矩阵√√◯√√√√√√◯√√√√◯√◯√固化/稳定化土壤再开发回填利用时,当土壤底部高程低于再利用地区丰水期地下水水位高程或再利10d时,应开展高温老化实验;当土壤底部高程低于再利用地区丰水期地下水水位高程时,应开展上流式应于固化/稳定化修复土壤达到方案设计的养护时间后,开展采样监测工作;固化/稳定化后土壤作为路基材料再利用时,应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原位土壤固化/稳定化修复后,还应开展土壤的抗渗性能测试;对于需要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块状水槽提取实验的情况,采样与制样工作应与修复工程同步开展,评估单位应按照施工单位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固化/稳定化修复设计参数,利用现场修复药剂进行现场试验,并开展相应的评估试验;固化/稳定化后土壤作为路基材料再利用时,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相关要求。同时应参照《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要求,对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开展抗渗性能测试。【说明】我国规定的浸出方法包括硫酸硝酸法、醋酸缓冲溶液法、水平振荡法和翻转法,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土壤偏碱性,相对于硫酸硝酸法和醋酸缓冲溶液法,更适合选用以水为浸提剂的水平振荡法。固化/稳定化后的修复土壤在环境中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的影响,主要因素包括降雨淋溶、地下水浸泡、温度变化、干湿交替、二氧化碳侵蚀、植物及土壤动物/微生物活动影响等。本技术规范主要从模拟冻融、干湿交替、加速碳化、高温老化等自然条件下,考察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的长期稳定性。反复冻融法通常用于评估土壤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东北地区全境处于冻土区,反复冻融后污染物再次浸出的风险大大提高,而绿化下层覆土下方通常无防渗措施,污染物易随着地下水迁移扩散。我国的反复冻融实验方法为《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中的方法。干湿交替会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ORP),进而对加入土壤的稳定剂和污染物形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稳定剂对土壤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我国的干湿交替实验方法为《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中的方法,适用于测定混凝土试件在干湿交替环境中,以能够经受的最大干湿循环次数来表示的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固化/稳定化土壤在其处置场所中会受到空气中CO2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加速碳化实验纳入固化/稳定化土壤长期稳定性的评估中。我国的加速碳化实验方法为《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2009)中的方法,适用于测定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气体介质中混凝土试件的碳化程度。目前针对高温老化应用于固化/稳定化修复后污染土壤的评估影响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考察高温老化后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温会提高稳定化土壤的稳定性,而高温老化会对固化土壤的抗压强度产生削弱影响。因土壤中重金属具有多种“地球化学”形态,不同形态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均不同,因此不能用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衡量其生物有效性。特别是绿化下层覆土相比于其他再利用场景来说,在考虑人体健康风险时多了经口摄入这一暴露途径。上流式渗透淋溶实验主要用于固体物质的动态浸出性能测试,通常更接近于实际情景的长期浸出性能模拟。美国的USEPADraftMethod1314、欧盟的DCEN/TS14405:2004、荷兰的NEN7343均对上流式渗透淋溶实验方法做出规定。块状水槽提取实验主要模拟固化体通过表面释放至浸出液中的速率和累积量。通过其长期浸出速率和累计浸出量反映块状固体通过表面的长期动态释放能力。美国的USEPADraftMethod1315、荷兰的NEN7375均对块状水槽扩散实验方法做了规定。5.7修复效果评估5.7.1评估标准固化/稳定化土壤稳定性评估标准应根据修复后土壤最终利用方式确定。固化/稳定化土壤作为路基材料再利用时,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要求。5.7.2评估方法根据前期对重金属污染物在国内外各监管污染物名单中出现的频率统计,以此为基础结合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和工业生产得到最适合东北地区的五种重点关注目标污染物,见表5.2。表5.2本文件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物1砷2镉34汞5镍不同再利用场景下的场地概念模型见附录B。设定致癌风险目标水平为10-6,非致癌危害商为1(卫生填埋除外参考HJ25.3-2019,计算保护场内/外活动受体致癌/非致癌风险可接受的五种重金属风险控制值。加入稀释衰减系数(dilution-attenuationfactor,DAF)和重金属生物可给性(in-vitrobioaccessibleassay,IVBA)两个参数对基于人体健康的重金属风险控制值进行修正,得到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推导过程见附录C。DAF和IVBA两个参数应结合降雨量、土壤岩性、包气带厚度、土壤容重、弥散系数、分配系数、渗透系数和污染物浓度等特定区域特点来确定,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份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推导示例见附录D。根据不同再利用场景重金属污染土壤受到的环境胁迫类型,确定不同的受影响环境介质类型,选择需要使用的环境保护质量标准,制定基于环境安全的土壤重金属浓度限值,见附录E。选择以上计算结果的最小值得到最终的不同再利用场景下土壤重金属浓度限值,见表5.3,其中的浸出浓度测定方法按照《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水平振执行,污染物浓度测定方法按照《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执行。表5.3固化/稳定化后土壤不同再利用场景下重金属浓度限值砷镉cc汞镍采用逐个对比法评估,若样品在各实验条件下,所有目标污染物的浓度检测值均低于或等于重金属浓度限值,则判定该点位为合格点位。若样品在上述各实验条件下,至少一种目标污染物的浓度检测值高于浓度限值,则应对其开展风险评估。【说明】(一)目标污染物的筛选基于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对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省81个污染地块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是东北三省中重金属污染相对集中的省份,占比62.9%,其次为吉林省占比21.0%、黑龙江省占比16.1%,如图5.4..a所示。东北三省地块重金属与有机物复合污染严重、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其次为有机物污染(图5.4.b)。涉及重金属的污染指标中,铅、铬、汞、镉、镍等重金属污染地块数量较多,其中砷污染地块数量最多,超过40个。重金属污染地块具体数量比例如图5.4.c所示。地块规划用途分析显示,主要用作居住用地与商业、工业及公共用地,总占比超50%,具体地块再利用方式及其比例如图5.4.d所示。据地下水规划用途分析,仅有低于5%的地下水存在饮用情况,如图5.4.e所示。收集相关资料统计在国内外各监管名单中出现的高频率重金属污染物(表5.4),同时考虑到HJ25.3不适用于铅的风险评估,最终确定东北地区的五种重金属目标污染物,见表5.5。图5.4.a东北三省污染地块分布图5.4.c重金属污染地块数量图5.4.b重金属污染物分析图5.4.d重金属污染地块数量图5.4.e地下水饮用情况表5.4国内外监管污染物清单(试行GB砷√√√√4锑√√√3镉√√√√4铍√√√3钴√√2钒√1√√√√4铅√√√√√5铜√√√3汞√√√√√5铊√√2镍√√√√√5银√√2锌√√2铁√1锰√1铝√1钡√1钼√1表5.5本文件重金属污染物种类1砷2镉34汞5镍(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依据《建设用地土壤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对东北地区稳定化后再利用土壤进行基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根据不同的再利用场景选择对应的暴露途径,确定评估模型中东北地区特殊参数,分别从重金属污染物致癌效应和非致癌效应两方面计算暴露量和风险控制值。HJ25.3规定了经口摄入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等九种暴露途径。稳定化后的土壤用作回填用土、路基材料、绿化用土时,理论上上方均做了保护处理,避免了污染土壤直接与人体接触,所以,仅考虑随着降雨等过程污染物淋溶下渗进入地下水后,人体饮用含有重金属污染物地下水这一种暴露途径。此外,稳定化土壤用作绿化下层覆土时,由于土壤上方未进行硬化处理,所以污染后的土壤存在再次翻出、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风险。此外,五种目标污染物中,汞的挥发性较强,存在“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和“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表层土壤的气态污染物”这两种暴露途径。基于以上分析,本技术规范考虑的五种目标污染物在四种再利用场景下的暴露途径如表5.6所示。表5.6不同再利用场景下污染物的暴露途径砷无镉无无汞无镍无据《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附录E中所示的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场内基于土壤暴露途径综合致癌/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控制值和场外基于地下水暴露途径综合致癌/非致癌效应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选择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中较小的一项作为土壤/地下水风险控制值,见表5.7。表5.7五种重金属土壤/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砷4.29×10-3镉-2.61×10-4汞--4.25×10-34.25×10-3镍-砷镉-汞--镍-(三)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推导过程出于保守考虑,技术规范所列出的限值均根据所调查的生物可给性和稀释衰减系数最高标准计算,但计算特定区域重金属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安全限值时,应根据区域降雨量、土壤岩性、包气带厚度、土壤容重、弥散系数、分配系数、渗透系数和污染物浓度来确定两个参数。技术规范中对这一点进行了特殊说明,并在附录C中给出了相应的计算过程,附录D中给出了黑吉辽三个省份稀释衰减系数和生物可给性的资料性计算案例。出于保守考虑,引用美国国家环保署《超级基金场地土壤筛选水平补充指南》中推荐的稀释衰减系数DAF=20。表5.8重金属稀释衰减系数砷镉汞镍出于保守考虑,规范设定五种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均为100.00%,表5.9五种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砷镉汞镍利用稀释衰减系数DAF及生物可给性IVBA对重金属风险控制值进行修正的计算模型式中,Cmax——修正后的重金属浓度限值;Cpoc——根据HJ25.3求得的基于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利用以上计算模型得到固化/稳定化后各种再利用场景下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见表5.10。表5.10不同再利用场景下基于人体健康的重金属浓度限值汇总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四)东北地区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推导过程利用HYDRUS-1D软件模拟重金属污染物穿过包气带的衰减过程,假设条件为稳定化后土壤释放重金属到包气带的浓度保持恒定且在包气带中的迁移为垂向一维运动,降雨均匀的分布于每一天。本次模型计算主要和当地降雨量、包气带岩性、包气带厚度有关,这些参数主要来源于污染地块系统及东北地区相关文献,由于搜集资料的有限性,无法完全反映东北地区相关情况。因此,出于保守性计算考虑,按照省份划分,得到的软件计算所需参数见表5.11。其中,考虑到若弥散系数过大污染物将很快穿透包气带,将弥散系数设置为0。表5.11HYDRUS-1D模型计算设定参数土壤岩性/(%)粉粒850):):利用HYDRUS-1D软件模拟得到东北地区的衰减系数(attenuationfac表5.12重金属东北地区衰减系数美国国家环保署1996年发布的土壤筛选指南技术背景文件中提出稀释因子(dilutionfactor,DF)这一概念用来描述污染物进入含水层后的稀释作用。式中,Ugw为地下水达西速率,[m·a-1];I为土壤水的入渗速率[m·a-1]。利用东北地区文献资料得到计算地下水稀释系数DF所需参数以及DF计算结果见表5.13。表5.13东北地区地下水稀释系数DF计算利用DAF=AF×DF求得东北地区的稀释衰减系数(dilution-attenuationfactor,DAF)见表5.14重金属东北地区稀释衰减系数出于保守性考虑,在对经口摄入污染土壤途径的重金属风险控制值进行修正时,选择砷、Elsevier()等数据库,以“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为关键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得到这五种重金属的最大生物可给性见表5.15。表5.15五种重金属的最大生物可给性砷镉汞镍生物可给性/%Comparisonofintheassessmentofsoils[J].6bioaccessibilityassessmentsofurbanparkbioaccessibilityofmercuryinpotentialhealthneurodevelopmentofchildrengbioaccessibiofheavyurbanpark利用稀释衰减系数DAF及生物可给性IVBA对重金属风险控制值进行修正的计算模型式中,Cmax为修正后的重金属浓度限值,Cpoc为根据HJ25.3求得的基于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利用以上计算模型得到固化/稳定化后各种再利用场景下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见表5.16。表5.16不同再利用场景下基于人体健康的重金属浓度限值汇总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砷----镉------汞---镍---(五)基于环境标准的土壤重金属浓度限值计算固化/稳定化后土壤用作回填用土和路基材料时,仅考虑污染地下水的情况,在考虑污(GB/T14848-2017)中的Ⅳ类标准;稳定化土壤用作绿化用地时,重金属不但会污染地下水,由于下层覆土上方并未做固化处理,污染土壤存在着再次翻出的可能,在考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限值时可参考我国在2018年开始实施的《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固化/稳定化土壤进行卫生填埋时需达到卫生填埋的进场要求,即满足2024年开始实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24),要求按照HJ/T300制备的浸出液中危害成分质量浓度低于标准限值。各个环境标准中对这五种重金属的要求标准统计见表5.17。表5.17各个环境标准重金属限值汇总砷镉汞8镍将上述求得的不同再利用场景下修正后基于人体健康的污染物限值和环境标准做对比,选择出较小值作为固化/稳定化后土壤不同再利用场景下重金属限值,见表5.18。表5.18固化/稳定化后土壤不同再利用场景下重金属限值砷镉cc汞镍5.8再利用区域的长期监测5.8.1概述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区域需制定长期监测计划,以掌握区域内和区域周边的土壤、水体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浓度的长期动态变化,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释放到环境中的种类和水平。5.8.2监测点位布设土壤采样点位水平方向的布设采用专业判断布点法和分区布点法,每个地块内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少于3个。垂直方向的土壤采样深度应至少达到修复或风险管控深度以下0.5m,按照0.5m~2m等间距设置采样位置,具体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每个钻孔送检土样数量不低于2个。在地下水流场上游应布置1个监测井,在下游至少布置1个监测井,在可能出现污染扩散区域至少应布置1个监测井。另外,当固化/稳定化土壤进入垃圾填埋场后其地下水水质监测要求应按照《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24)执行。根据监测目的、所处含水层类型及其埋深和相对厚度来确定监测井的深度。【说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9)、《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2019)。5.8.2样品采集土壤表层样品的采集一般采用挖掘方式进行,使用锹、铲或竹片等简单工具;中层和底层样品的采集可采用螺纹钻、管钻、管式采样器等钻孔取样。地下水采样前应先进行洗井,采样应在水质参数和水位稳定后进行。一般情况下采样深度应在监测井水面下0.5m以下。地下水样品采集、保存与流转具体步骤应按照《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的要求执行。【说明】《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5.8.3监测指标与频率参考《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和《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2019),监测指标和监测频率要求如下:监测指标:土壤和地下水的检测指标应包含修复技术方案中确定的目标污染物,还应包括地下水中溶解氧、pH、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温度等环境指示参数。监测频率:土壤长期监测原则上每1年~2年开展一次,地下水长期监测原则上采样频次为每季度一次,两个批次之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大的地块,可适当提高采样频次。当地下水中目标污染物浓度连续5年均低于目标浓度限值且环境指示参数无异常时,可将监测频率减小为一年一次,长期监测至少十年以上。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指标化验等方式,将检测结果与重金属浓度限值、环境背景值做比较,判断是否发生污染。如果发现再利用区域及周边区域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超过相关标准或控制限值,则应制定风险防控方案,以控制、降低或消除污染风险。【说明】监测指标及监测频率主要按照《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25.6-2019)执行。5.9编制评估总结报告5.9.1土壤再利用建议(1)重金属浓度高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情况参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标准限值,此种情况下的污染土壤不属于本标准对象,应作为危险废物进行处理。(2)重金属浓度高于重金属浓度限值的情况修复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可根据不同的再利用方式对土壤样品进行浓度测试。如果重金属浓度高于限值,则该修复后土壤不可再利用,需再做固化/稳定化处理。污染土壤处理完毕后,再次开展技术评估来评判是否可以再利用。(3)重金属浓度低于重金属浓度限值的情况对修复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浓度测试。如果土壤重金属浓度低于再利用类型下的重金属浓度限值,则该修复后土壤可在该类场景下再利用。5.9.2评估报告编制要求报告应全面和准确反映固化/稳定化后土壤的评估工作内容。报告中的文字应简洁准确,并尽量采用图、表和照片等形式描述样品采集、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并明确长期监测方案。评估报告的内容框架见附录F。【说明】参考《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HJ25.5-2018)附录D(效果评估报告提纲)。6条文说明本技术规范为现阶段指导性技术规范。建议发布实施后,根据实施情况适时对本技术规范进行修订,同步加强相关科学研究。附录A(规范性附录)模拟环境胁迫方法A.1反复冻融实验A.1.1将养护后的固化/稳定化土壤置于反复冻融设备的套筒或其他容器中,套筒或容器中盛装去离子水;A.1.2开启反复冻融设备,设置其最低温度为不高于-20℃,最高温度为不低于20℃,单次冻融时间为不小于3h;A.1.3对样品开展反复冻融处理,冻融次数不小于200次;A.1.4如采用慢冻法进行冻融处理时,可根据设计寿命调整反复冻融次数。A.2干湿交替实验A.2.1将样品置于烘干箱中以60℃~80℃烘6h,立即取出室温下自然冷却2h;A.2.2冷却后的固化样品置于装有去离子水的水槽中进行浸泡,浸泡过程中固化块之间的间隔应不小于2Am,水面超过固化块表面不小于2Am,冷却后的稳定化样品和对照样品加入25%~30%的去离子水,封口静置,固化块浸泡和稳定化样品静置时间为15h,实验温度为20℃~25℃;A.2.3将样品取出或揭开封口,使其在自然通风条件下风干1h;A.2.4将样品置于烘干箱中,重复A.2.1、A.2.2、A.2.3的步骤至少18次;A.2.5存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S042-过高、所在区域酸雨量较大、针对有机物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采用以过硫酸盐为主体氧化剂的高级氧化剂修复后的土壤情况时,可将样品的浸泡介质更换为5%硫酸钠溶液。A.3加速碳化实验A.3.1将样品放入碳化箱中,密封,通入二氧化碳,使箱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20%,相对湿度为(70±5)%,温度为(20±2)℃;A.3.2所有样品的间隔不小于5Am;A.3.3根据需要更换二氧化碳压力罐,并向加湿装置中加水;A.3.4碳化时间不小于28d。A.4高温老化实验A.4.1将所有样品放入烘干箱中进行烘烤,烘烤温度为60℃~80℃;A.4.2烘烤完毕后,取出样品,将固化块样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1d(浸泡方法参见干湿交替实验),稳定化样品和对照样品中添加30%的去离子水,室温静置1d;A.4.3老化时间不少于10h。A.5上流式渗透淋溶实验A.5.1土壤样品经风干、研磨后过2mm筛,测定含水率,备用;A.5.2用1mol/L稀硫酸清洗浸出柱内壁,再用去离子水清洗;A.5.3安装浸出柱底部法兰盲板,在底部凹槽处装置20目~30目的石英砂,称重。A.5.4分5次装填供试土壤,每次用玻璃棒轻轻插捣夯实,确保样品均匀填装并呈水平,填装完后称重,计算土壤样品添加质量,并计算添加土壤的干固体质量;A.5.5在顶部凹槽中装填20目~30目的石英砂,并安装法兰盲板,固定;A.5.6将流入管和浸出柱底部入口连接,并与蠕动泵连接;A.5.7利用蠕动泵将浸提剂(去离子水)徐徐泵入样品中,观察出水口状况,当出水口有浸出液出现时,视为土柱达到水饱和状态,进一步开展浸出试验;A.5.8按时间节点开展浸出试验,根据土壤样品干固体质量,计算每种液固比条件下的浸出液体积,当达到预定的固液比时,收集浸出液,并更换新的浸出液收集瓶;A.5.9利用0.45um的微孔滤膜对浸出液进行过滤,测定浸出液中污染物浓度、pH值和电导率等。A.6块状水槽提取实验A.6.1制备边长为7.1Am的立方体固化块,将其置于浸出槽中,样品与各内壁间距不小于2Am;A.6.2向浸出槽中添加浸提剂(去离子水),确保浸提剂浸没固化样品不小于2Am,记录浸提剂的体积;A.6.3在达到一时间节点时,排出并收集浸出液,排空后向浸出槽中加入同等体积的浸提剂;A.6.4用0.45um的微孔滤膜对浸出液进行过滤,测定浸出液的污染物浓度、pH值和电导率等;A.6.5液固体积比为5的条件下,分别在0.25d、1d、2d、4d、9d、16d、36d、64d时更换新鲜的浸提剂(去离子水考察其长期浸出速率和累计浸出量,研究不同浸出时间和固液比对浸出速率及累计浸出量的影响;A.6.6实验设备和容器内壁洗净后,填装固化块样品。完毕后,迅速加入浸提剂,按上述时间节点,将实验槽中的浸提液排出,即为浸出液,并迅速添加新鲜浸提剂,其他步骤如上所述。实时记录实验槽中溶液的pH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数据;A.6.7测定每个时间节点得到的浸出液的pH值、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并测量重金属浓度。(规范性附录)不同再利用场景概念模型从人体暴露角度出发,在再利用场景分析和环境胁迫分析基础上,制定“污染源—迁移途径—敏感受体”场地概念模型。在污染源方面,研究对象为固化/稳定化处理后的污染土壤,当修复后土壤再利用时,这些处理后的土壤成为“污染源”。在迁移途径方面,考虑淋溶下渗、地下水迁移扩散、大气粉尘扩散等情形。在暴露受体方面,考虑场内受体和场外受体两种,不同土壤再利用场景场内受体和场外受体各有不同。在暴露途径方面,考虑《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列出的经口摄入、皮肤接触和吸入土壤颗粒物等9种途径。不同再利用场景概念模型汇总见表表B.1不同再利用场景概念模型√√√√√×√×√√√×××××散××√×××√×√√√×壤××√×壤××√×××√×粒态污染物××√×态污染物××√×××××态污染物××××××××√√√×(规范性附录)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重金属浓度限值推导过程C.1稀释衰减系数出于保守考虑,此处引用美国国家环保署《超级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