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阿Q正传(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阿Q正传(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阿Q正传(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阿Q正传(节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伤逝》2、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导师》3、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三昧》4、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5、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半夏小集》6、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杂感》7、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我要骗人》8、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他说9、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二心集》10、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而已集》11、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12、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他说14、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名人和名言》15、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先前反对青年躲进研究室,也就是这意思,至今有些学者,还将这话算作我的一条罪状哩。——《读书杂谈》16、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一人说,什么?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从前好的,自己回去。将来好的,跟我前去。这说什么的,我不知你说什么。——《人与时》17、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春末闲谈》18、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危险。——《集外集拾遗》他说19、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note-book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别的事也一样。——《娜拉走后怎样》20、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死》他说

我手里有一个小故事的稿子,作者是当今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家之一。故事是写一个不幸的乡下佬,近乎一个流浪汉,可怜兮兮,遭人看不起,也确实够可怜的;他却美滋滋,自鸣得意(既然人被扎进了生活的底层,总得找点得意的事儿!)他最后在大革命中糊里糊涂地被枪决了,而他唯一感到难过的是,人家要他在判决书下面画个圈儿(因为他不会签字),他画得不圆。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头比较平淡,但是随后就会发现一种辛辣的幽默;读完,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你再也忘不掉这个可怜的怪家伙,你喜欢上他了。——罗曼·罗兰《鲁迅藏同时代人书信》阿Q正传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鲁迅|《呐喊》表现方式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上连载,署名为巴人。由鲁迅的学生、朋友孙伏园约稿,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新文艺”版。第四章刚见报,沈雁冰就发文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作家作品学习准备☛字音字形☛整本书阅读鲁迅民族魂、中国的脊梁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在《自嘲》里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在原文中找出下面的字词并注音土谷祠(

cí)舂米(chōng)癞疮疤(làichuāng)口讷(nè)撩拨(liáo)虫豸(

zhì)瘟疫(wēn)口角(jué

)诧异(chà

)根柢(dǐ)擎起(qíng)孤孀(shuāng)热剌(là)托庇(bì

)穿凿(

záo)下箸(zhù)赤膊(bó)虱子(shī)络腮(sāi)醉醺醺(xūn)夹袄(jiá)跄踉(qiàngliàng)敌忾(kài

)奚落(xī)小觑(qù)气忿(fèn)鼾声(hān

)怃然(wǔ

)错愕(è)哭丧(sāng)咳呸(hāipēi)勋业(xūn)面颊(jiá)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整本书情节☛《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图绘最多的作品,艺术家们围绕其人物创作了大量的图像作品。请从丰子恺、赵延年、程十发、蒋兆和的阿Q画像中选出一幅你认为最契合小说情境的作品,并阐明理由。情境任务☛课文细读研习文本☛联读余章☛难点探究优胜记略(阿Q)取得所谓精神“胜利”的几个事例的大致记述活动1: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姓名阿Q籍贯年龄婚姻状况身份工作家庭成员住址爱好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生平最得意的事30左右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无喝酒、押牌宝未婚打短工未庄土谷祠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不详精神胜利法欺负小尼姑原文+形象概括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示例:(1)原文A——自己看不起别人: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对未庄人:全不在他眼睛里:“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没见城里的煎鱼。对城里人:鄙薄他们可笑,“条凳”“葱丝”。B——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讳人说自己的癞疮疤,忌讳“赖、光、亮、灯、烛”。(2)形象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3)手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质朴愚昧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活动2:根据小说中相关描述,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从挨打的经历看阿Q的“优胜”缘由对象过程结果癞疮疤开玩笑丢赌资捉虱子骂秃儿闲人闲人自己王胡假洋鬼子儿子打老子打虫豸打嘴巴碰头耸肩等候心满意足得胜心满意足得胜心满意足得胜无可适从轻松自轻自贱、麻木健忘、奴性十足活动3:说说阿Q的精神胜利是怎么实现的?阿Q口讷的骂气力小的打打不过的怒目而视腹诽心谤自轻自贱自残自伤反抗失败欺凌弱者阿Q站了一刻钟然而不到十秒钟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胜利满足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面对挑衅,阿Q会为了维护自尊而在语言上反驳,例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这些都可以看出阿Q的反抗意识,当反抗受到欺压,就会产生行为冲突,也就是打架,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以瘦弱的阿Q失败告终,在现实中失败之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在精神上实现自欺欺人的“胜利”。活动3:说说阿Q的精神胜利是怎么实现的?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①自欺自骗自高自大→逃避现实→②自轻自贱精神胜利法③转嫁失败现实→心理,生活→精神,现实世界→虚拟世界,眼前→过去将来。

活动4:请用一一个长单句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含义。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活动4:请用一一个长单句概括“精神胜利法”的含义。质朴愚昧又

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又

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又

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又

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又

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又

安于现状真实的自我生存的自我反抗环境的变态反应解决自身的心理冲突适应环境的变态反应解决个人与环境冲突阿Q的双重人格阿Q的双重人格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七)》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鲁迅《坟·灯下漫笔》

所谓精神胜利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是一种遭受压迫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种压迫的奴性,是被压迫者身上无可救药的一种病态。

活动5:一语点破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小标题“(续)优胜记略”的作用:①统领章节内容;②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张,突出重点;③“优胜”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引发读者思考。难点探究探析整本书阅读中的几个问题

活动6: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有哪些?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领导阶级是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革命者并未唤醒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广大农民群众,也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封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是把革命政权拱手让给了原来的封建统治势力。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些投机分子摇身一变成了“革命者”,他们利用掌握的革命政权去迫害革命势力,杀害革命党人、革命群众。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用“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这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

活动6:阿Q的精神胜利法形成根源有哪些?✉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是一个面积不大离城市较远的小村庄,这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活动7: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阿Q的存在理由就是像鬼一样存在在那里的中国人的“谱”。——周作人《自己的园地》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背景下,阿Q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他浓缩了当时底层农民身上的诸多劣根性,鲁迅先生将这些特质集于一人,在于警醒世人:这种精神胜利法,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但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消解了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活动7:鲁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①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②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③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中国农民早已经对“造反”见惯不惊,他们当然明白“这大清的天下”不是“我们大家的”,不过他们同时更明白“革命”以后的天下,同样也不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故无论是“鲁镇”也好“未庄”也罢,人们都甘愿守着“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起码还有一个居家度日安身立命的稳定环境;因为他们从来就不相信,有一个不做奴隶的时代在等着他们,“造反者”的允诺也从来没有真正地兑现过。这既是“未庄人”文化共同体的真实心理,同时也是鲁迅本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宋剑华《未庄为何难容“阿Q”》小结:小说主题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在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活动8:讨论《阿Q正传》是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为什么?

一般地说,悲剧使人落泪,喜剧使人发笑。阿Q的结局的艺术效果与这两者都不同。作者以沉重而非轻松的心情,用讽刺又带幽默的手法写出,因而读者不会流泪,而是欲笑又笑不出声。——陆耀东、唐达晖《论<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

鲁迅先生把严肃的人生课题和生活真理寓于轻松的“善”与“笑”中,使人们在笑中发现可悲,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同时也是鲁迅先生借此来唤起国人的反省,开通民智,正视现实,奋起抗争。并不是鲁迅先生瞧不起他们,嘲笑他们,而是“启”他们的封建意识的“蒙”,借以达到改良人生,改造社会的目的。——徐家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内在的生命的保存与延续的欲求(食色问题)不能满足,外在的常受各色人等尤其是强势者的暴力欺凌。两者合起来即是阿Q的“生存权”遭遇了严重危机。以往我们常苛责阿Q的苟活而不知抗争,但实际上两方面的失败都不是阿Q通过一身的奋争或反抗所能改变的。他的某些奋争如向吴妈求爱、反抗如想往革命等,甚至反而给他招致了更大的失败。因此,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弱者对于其无力抗拒的身体的失败的救赎。虽然我们不能认可这种消极的或者说“奴隶式”的救赎,但也不能无视它与受了欺辱而毫无不平的“奴才式”的领受的不同:它毕竟保留了某种可以被激发或诱导的反抗的可能性。也正因此,当能够颠覆统治秩序的革命兴起并波及未庄时,阿Q才会近乎本能地被其吸引。——刘彬《痛感的消失与恢复——以<阿Q正传>为中心》我们不可能以旁观者的超越姿态嘲笑阿Q的健忘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一无所有的最屈辱的生存遭际中,在一点尊严都不被葆有的现实中,“先前阔多了”、“儿子打老子”之类的妄想,是多么可怜的自我安慰!它实在是人在生存和尊严的空间被挤压到接近零的时候,本能地掘开的一丝缝隙。《阿Q正传》对主人公精神胜利法的描写,在读者心灵中激起的反应,“哀其不幸”实在是大于“怒其不争”的——无亲无故,居无定所,自小就像野狗一样被抛弃在人世间,卑微到连姓名都没有的生命,你让阿Q如何去“争”、如何能“争”?他试图争,喝了酒之后说自己姓赵,结果如何?被赵太爷狠狠地打了嘴巴,再不敢说是赵太爷的本家了。……阿Q的生存困境,更多显示着等级社会对人性的扭曲。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了作为社会最底层卑微的生命,为尊严(本能的)而作的徒劳的抗争。——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精神胜利法所克服的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失败所带来的痛感。痛感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两方面,是愚弱的失败者不愿承受或不敢承受的,精神胜利法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压抑、转移或消除痛感。随着痛感的消失,失败也就从知觉层面被压入了潜意识层面,失败者于是得以暂时忘却失败而恬然苟活;而一个对自身缺乏痛感的人,自然也不会对他人的苦痛保有感受力与同情心。在这个意义上,《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篇奴隶的痛感消失报告。1925年鲁迅在《春末闲谈》一文中以细腰蜂用毒针麻痹小青虫给幼蜂做食料为对照,揭示了中国的“圣君,贤臣,圣贤,圣贤之徒”(治人者)是如何用尽手段和心机来麻痹民众(治于人者)的知觉,企图使他们“甘心永远去做服役和战争的机器”

。《阿Q正传》可以和这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它在《春末闲谈》之前和之外展示了“被治者”怎样自我麻痹痛感知觉,相较于被麻痹,这种自我麻痹更令鲁迅痛心。——刘彬《痛感的消失与恢复——以<阿Q正传>为中心》

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鲁迅《漫与》

没有痛感的恢复与保持,奴隶就会变成奴才,革命就会变质走形,人吃人的社会和文化就会永远延续。保持痛感,是避免万劫不复的底线。终其一生,鲁迅对于阿Q们的这一态度和希望都没有改变。“精神胜利法”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不仅揭示出了中国国民性的劣根性,而且也揭示出了人类普遍的共同特征,因此,阿Q形象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题解《阿Q正传》正传:指作者写的书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在历史资料中有据可查的。题为“正传”,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孔子说的“名正言顺”)、旧社会阔人和立言的人、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揭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不厌其烦地诉诸笔墨诠释“正传”的来历,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同封建文人划清界线,映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及腐朽观念。具有讽刺幽默意味。一、主题:喜剧的外衣,悲剧的内核

人们读《阿Q正传》,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因为他得一生是悲惨的,下场更令人唏嘘。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活动9:鲁迅是如何让自己的小说突破悲喜剧传统的?2.语言:犀利的幽默与讽刺。幽默中夹杂着诙谐,调侃中蕴含着批判。

杂文笔法的运用,处处使用反语、夸张、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挖苦,最终目的都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古词新用、庄词谐用:擎起右手、蒙赵太爷打他嘴巴、君子动口不动手、深恶而痛绝之大词小用:怒目主义、大失体统、赏鉴家褒词贬用(反语):勋业、武勇仿词:十分得意、九分得意、深闺浅闺顺手一击: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3.人物:擅长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白描: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用经济、简练的笔墨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

例子:

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①说明阿Q地位低下②展现他性格的卑微

活动9:根据小说全文,探究主人公名称“阿Q”的内涵?☞Q是英文Question的缩写

☞Q表明阿Q人生意义的空洞☞Q与阿Q人物形象逼肖☞Q也是阿Q极力想画圆的那个不圆的圈儿☞Q是社会背景的映射阿Q的形象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