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梳理脉络,实现精准概括——有效提升文本概括主观题解题思维活动一:真题溯源,梳理规律试卷语料出处材料特点试题考查方向2022年新高考I卷《战国策·魏策三》单文本材料:秦伐魏,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游说,借兵救魏,最后成功。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比较概括2023年新高考I卷材料一《韩非子·难一》材料二《孔丛子·答问》双文本,辩驳式材料一:赵襄子赏高赫(事实),孔子认为善赏(论敌),韩非子却认为失赏(驳论)。材料二:子鲋以时间为事实依据否定韩非子的论断(驳论)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归因分析2023年新高考II卷材料一《百战奇略》材料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双文本,印证式材料一:淝水之战,苻坚失败材料二:李靖回答唐太宗苻坚失败的原因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归因分析2024年新高考II卷材料一《史记·魏世家》材料二《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衡·非韩》(王充)三文本,印证式材料一:魏文侯扶轼向名士段干木行李,使强秦之兵撤退材料二:汉高祖想换太子,太子接受张良的提议,礼待四位名士,汉高祖最终没有换太子材料三:王充对两件事情的评价: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比较概括2024年新高考I卷材料一《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读通鉴论》卷三(王夫之)双文本,辩驳式材料一: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材料二:王夫之对李陵投降事件的评论,批驳司马迁的观点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归因分析你发现T14文本理解主观题的命题规律了吗?①分数增加,从3分到5分。②文本材料数量增加,从单文本到双文本,乃至三文本。③文本间的关系更为灵活,从简单的互相印证(事实+评论)到复杂的思辨批驳(论敌+驳论)。④设问基本围绕“比较概括”和“归因分析”两大题型随文设问。活动二:真题引路,梳理脉络【2024年新高考I卷】考查方向:归因分析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活动二:真题引路,梳理脉络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I观点概括(审题)观点理解:①李陵作为汉朝大将,应当对汉军忠心耿耿,以死效忠,但是李陵投降了,所以说丧失了节操;②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理由是李陵有国士之风,投降不死是为了等待时机报答汉朝。但王夫之(余)认为无法洗净李陵的污点。II
定位区间,梳理事件【材料一】事件1:李陵请愿以少击匈奴事件2:李陵遭遇匈奴围攻后立刻投降事件3: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受腐刑事件4:公孙敖救李陵无功而返,谎称李陵教单于训练匈奴军防备汉军事件5:单于保护李陵,藏匿李陵事件6:单于把女儿嫁给李陵,并让李陵和卫律一起执政议事事件7:汉朝派李广利击匈奴事件8: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领大军追汉军投降前投降后III筛选事实依据,整理答案事件2:李陵遭遇匈奴围攻后立刻投降事件6:单于把女儿嫁给李陵,并让李陵和卫律一起执政议事事件8: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领大军追汉军【2024新高考I卷】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标准答案】①李陵战败后立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起成为单于的左膀右臂③率领匈奴军队追击汉军活动三:典例练兵,梳理层次【2025届佛山南海高三摸底】材料一:
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者,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耳。”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注]”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初,帝欲用安石,谓之曰:“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耳。”帝曰:“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刘述率刘琦、钱觊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陛下欲致治如尧、舜,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规以取媚,遂与陈升之合谋,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开局设官,用八人分行天下,惊骇物听,动摇人心。”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景温雅善安石。先是安石独对,曰:“陛下知今日所以纷纷否?”帝曰:“此由朕置台谏非其人。”安石曰:“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别置台谏官恐但如今日措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于是专用景温。(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活动三:典例练兵,梳理层次
材料二:
王安石之入对,首以大言震神宗。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彼魏征、诸葛亮者,何足道哉?”夫使尧、舜而生汉、唐之后邪,则有称孔明治蜀、贞观开唐之政于前者,尧、舜固且揖而进之,以毕其说,不鄙为不足道而遽斥之。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方步而言趋,方趋而言走,方走而言飞;步趋犹相近也,飞则固非可欲而得者矣。故学者之言学,治者之言治,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我察其情,与缁黄[注]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注]1.四凶,指四个不受舜帝统治的部落首领混沌、穷奇、梼杌、饕餮。2.缁黄,缁,原意是黑色;黄,原意为黄色。因古时候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此处“缁黄之流”代指“佛教道教的信徒”。14.王夫之强调王安石“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材料一有哪些事件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王安石“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I观点概括(审题)观点理解:王安石推行尧舜之政,只是将尧舜之政作为君王镇压人心的目标。II
定位区间,梳理事件【材料一】事件1:宋神宗欲得人才,王安石认为君主要明确选人的方略,推广诚意,辨别诛杀四凶,才能成为尧舜。事件2:宋神宗感叹王安石通晓世俗政务,并采纳了王安石的变法。事件3:皇帝命令陈升之、王安石两人推行变法。事件4:刘述等人上疏,指责王安石随意变更法度,用权诈之术谋取个人利益,动摇人心。事件5:王安石排除异己,并向宋神宗推荐了和自己交好的景温。宋神宗专用景温。III筛选事实依据,整理答案事件1:宋神宗欲得人才,王安石认为君主要明确选人的方略,推广诚意,辨别诛杀四凶,才能成为尧舜。【整理答案】①王安石以尧舜之道劝诱宋神宗明确用人标准,辨别并诛杀小人。事件4:刘述等人上疏,指责王安石随意变更法度,用权诈之术谋取个人利益,动摇人心。【整理答案】②王安石并非真正学习尧舜之道,而是实行权诈之术,谋求私利。事件5:王安石排除异己,并向宋神宗推荐了和自己交好的景温。宋神宗专用景温。【整理答案】③王安石在变法中未实行尧舜之道,而是实行权诈之术,劝说宋神宗专用与自己交好的景温。【2024年新高考II卷】考查方向:比较概括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活动二:真题引路,梳理脉络【2024年新高考II卷】考查方向:比较概括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活动二:真题引路,梳理脉络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梳理答案【材料一】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魏文侯礼遇贤人,秦国退兵)
【材料二】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太子敬礼遇四皓,汉高祖消除废太子之议)
比较概括秦欲伐魏秦国强大,魏国弱小(材料三)上欲废太子上疾益甚,愈欲易太子魏文侯凭轼致敬段干木之闾。秦最后放弃了伐魏(材料一)因为秦“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材料三)太后强迫留侯出谋画策,留侯让太子卑辞安车,招致四皓。四皓认为太子为人仁孝,所以跟从太子。汉高祖让四皓调教保护太子。因为“力少则修德”“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材料三)
①魏国和汉太子因力弱而面临危险境地;②魏文侯和汉太子因崇德敬贤/避开了风险。背景相似:处于弱势与危机之时经过相似:敬贤礼士结果相似:成功保全自身【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材料一:
初,上①以阳夏侯陈豨为相国,监赵、代边兵;豨过辞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豨常慕魏无忌之养士,及为相守边,告归,过赵,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赵相周昌求入见上/具言豨宾客甚盛/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韩王信②因使王黄、曼丘臣等说诱之。超
然客公
众
号
太上皇崩,上使人召豨,豨称病不至;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上自东击之。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又闻豨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所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豨将多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活动三:典例练兵,梳理层次
材料二:
陈豨之反,常山郡亡其二十城,周昌请诛其守尉,高帝曰:“是力不足,亡罪。”守尉视属城之亡而不效其死力,昌之请诛,正也。虽然,有辨。寇自内发,激之以反,反而不觉,觉而匿不以闻,不为之备,不亟求援,则其诛勿赦也无疑。寇自外发,非其所激,非所及觉,觉而兵已压境,备而不给,待援不至,其宥也无疑。故立法者,无一成之法,而斟酌以尽理,斯不损于国而无憾于人。陈豨之反,非常山之所能制而能早觉者也。故周昌之按法,不如高帝之原情。虽然,止于勿诛而已矣,其人不可复用也。所谓“近死之心不可复阳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4.汉高祖和王夫之对常山郡城池失守之事的观点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背景/事件周昌的观点汉高祖的观点王夫之的观点(材料二)【材料一第二段】陈豨谋反,常山郡城池失守。
比较概括(角度+材料)常山郡城池失守,当地的太守和县尉失职,应当诛杀。太守和县尉力量不够,无罪。①陈豨谋反,不是常山郡的人所能够制止并且及早发觉的。因此,周昌依法处理比不上汉高祖依情处理。→无罪②即使这样,常山郡的太守和县尉只能是不被诛杀,但不可以再任用。→不复用城池失守的原因:失职(周昌)、无力(汉高祖)、无法制止并且及早发觉的客观原因(王夫之)处理官员的方式:死罪(周昌)、无罪(汉高祖)、无罪但不复用(王夫之)不相同(下判断,1分)①对城池失守原因的看法不同:汉高祖认为城池失守是将士力量不足导致;王夫之认为城池失守与官员完全无关,因为官员无法控制并及早发觉谋反。(比较角度+材料分析2分)②处理官员的方式不同:汉高祖认为将士无罪,不用处理;王夫之认为官员无罪,可以免于处死,但是后续不可再被任用。(比较角度+材料分析2分)
0分。失分原因:答非所问0分。失分原因:分析材料有误1分。失分原因:没有比较角度的概括、材料分析有误1分。失分原因:没有比较角度的概括、材料分析有误3分。失分原因:没有提炼出比较概括的角度(注意答题规范——凸显比较角度)3分。失分原因:材料分析逻辑不通,没有提炼出比较概括的角度【失分原因】①审题不精准②概括不全面、不简要③角度不突出④材料分析逻辑不自洽活动四:梳理整合,自主命题
以小组为单位,仿照高考题的出题角度,统摄以下三则材料中的任意两则,在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命制一道概括简答题,并给出参考答案,说明你的命题理由。材料一二世数诮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蓄天下者也,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则权不在臣下,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荣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如此,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王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材料三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迄乎建文之变而僭尤烈。天下初定,人心未靖,则天命以之不康。汤、武且不能弭,后代勿论已。然而胡亥杀兄,旋以死亡;太甲、成王,终安其位;则伊尹、周公之与赵高,相去不但若霄壤也。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士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节选自《读通鉴论·秦始皇》(王夫之)材料一:
二世数诮让(qiào责问)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阿谀奉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故申子曰‘有(拥有,占有)天下而不恣睢(zìsuī
任意行事),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表转折,但是)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白白地)务(致力于)苦形劳神,以身徇(同“殉”,献身)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蓄天下者也,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则权不在臣下,然后能灭仁义之涂(同“途”,道路),绝谏说之辩,荣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宾语前置,没有敢忤逆的人)。如此,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宾语前置,哪里敢图谋什么变故)!”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翻译】二世多次谴责李斯:“身居三公高位,如何使盗贼猖狂到这种地步!”李斯颇为恐惧,但他又很看重贪恋官爵利禄,不知怎么办才好,便迎合二世的心意,上书应答说:“贤明的君主,必定是能对臣下施行考察罪过处以刑罚的统治术的人。所以申不害说:‘拥有天下却不肆情放纵,称之为“把天下当作自己的桎梏”的原因,并不是别的,就在于不能对臣下明察罪过施行惩处,反而以自身之力为天下平民百姓操劳,即如唐尧、大禹那样,故此称之为‘桎梏’。不能研习申不害、韩非的高明法术,实行察罪责罚的手段,一心将天下作为使自己快乐的资本,反而偏要劳身苦心地去为百姓效命,似此就成为平民百姓的奴仆,不能算是统治天下的君王了。这有什么值得崇尚的啊!所以贤明的君主能施行察罪责罚之术,在上独断专行,这样权力就不会旁落至下属臣僚手中,然后才能阻断实施仁义的道路,杜绝规劝者的论辩,独自称心如意地为所欲为,谁也不敢抵触反抗。如此,群臣、百姓想补救自己的过失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去图谋什么变故!”二世十分高兴,便更加严厉地实行察罪惩处,以向百姓征收重税的人为有才干的官吏,以杀人多的官员为忠臣,结果使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受过刑罚的罪犯,死人的尸体天天成堆地积陈在街市中,秦朝的百姓因此愈加惊骇恐惧,思念着发生动乱。材料二: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王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趁着)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国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约定)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致力于)弘(发扬光大)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专一地施行欺诈和暴力),非但(不只是)取之有异,抑(还是)亦守之不同。祚(国家命运)之修短(长短),意在兹(指示代词,这)乎!”【翻译】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趁着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致力于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运行动态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显影设备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 温室智能化管理方案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电风扇科学课程设计
- 医院院长的责任制度实施方案
- 20m箱梁安装专项施工方案的材料选择
- 农业产业升级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 学校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幼儿园孵化课程设计
- 卫浴产品世界各国认证介绍
- 个体诊所药品清单
- 国网基建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结算管理办法
- 深度学习数学案例(课堂PPT)
- 中国地图含省份信息可编辑矢量图
- 卧式钻床液压系统设计课件
- 路政运政交通运输执法人员考试题库
- 水库维修养护工程施工合同协议书范本
- MS培养基及配制注意事项
- 企业技术标准化管理
- 投资学第19章财务分析stu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