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每课一练(课堂同步)试题 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邓稼先》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特点。

二、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预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杨振宁,美籍华裔—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物理学

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

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

一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鲤为人知()任人生割()大度()

至死不避()鞠躬尽座()生育()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鞠躬尽瘁:

②死而后已:

③家喻户晓:

④妇孺皆知:

三、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思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三、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

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四、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并赏析其作用。

知识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

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追授王渔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

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

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

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

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

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

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

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

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

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说与做-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1)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创作生涯长达80

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人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2)闻一多先生(1899—1946)著名、、。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闪烁着反帝爱国

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

研究。

诗人:新诗集《》(1923)、《》(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

期间创作了组诗《》,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古

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

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

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0,在昆

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2.给加点字注音

(1)生字词。

地亮()仰之睁()高兀兀()穷年梭()补

缺()而不舍/()尽心血稀()然炯朗()目光

群蚁排衙()申()寄目不寒()园迥()乎不同

耀()白警报厚()起气冲斗()牛

(2)解词。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一反既往:

衰微:

赫然: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二、初读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三、研读品味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为了表现这

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4.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四、合作研讨,品读赏析下列语句。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

硕果”等。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五、迁移拓展

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说出一

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陶渊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六、学后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

学习目标

L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

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

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

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

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

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

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ii)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

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

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一、自主学习:(先自主

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阅读“知识链接”,勾画出重点内容并识记。

2.标出文中其它你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默写在下面)

3.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调攀()草率()舀()蒋()

咳嵋:()核对()阑()碟()

4.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

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

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杂

文集、等。

5.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6.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片断来描写鲁迅先生?(至少写出六个)

二、合作探究

1.其中上面所写的哪个生活片段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从中能看出鲁迅的什么性格特征?

(结合细节进行分析)

2.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认为?

3.提起鲁迅,我们总会觉得他是一位大文豪,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

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可从他对待亲人、朋友等方面的态度来考虑)

三、展示交流(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拓展提升

1.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补充对联: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下联: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2.略

3.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gengshuaiyaokai

soujiaohedie

4.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狂人日记》《彷徨》《呐喊》《朝花夕拾》《野草》

《坟》《热风》

5.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6.(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待客饮食(4)调侃玩笑

(5)读青年来信(6)处理校样(7)看电影(8)鲁迅休息

(9)吃鱼丸(10)包书(11)拼命工作等。

合作探究

1.(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笑”“拿不住”“咳嗽”,写鲁迅笑的神态,形象生动。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

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

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抓”“扣”“伸”“走”这些动词写出了走路的

轻捷,表现出鲁迅做事敏捷果断、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3)“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整整齐齐”“压”写出鲁迅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本文用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人物形象,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读了这篇课文,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一个珍惜时间、关爱青年、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的人。

拓展提升

1.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如灯塔一般的文学家,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夜行

路;你是以笔为枪的革命家,大刀阔斧地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天地;你是作为中华民族守夜人

的思想家,教会了中华儿女要以国之复兴为己任.

2、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沉着冷静勇以斗争

《孙权劝学》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言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

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

L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2.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司马光,字(),号(),世称流水先生。北宋()、史学家、(),

著有《》o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理()港猎()手()学()

(2)解释加点词

①当途掌事()②蒙承以军中多务()③治经为博士邪()④但当涉

般()⑤见佳事耳()⑥蒙乃使就学()⑦卿令者才略()

⑧即更刮目相看()

3.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4.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一一吕蒙()学一一鲁肃()学

(2)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3)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用原文回答)

(4)你从这篇课文中明白的道理是:

二.合作研讨

1.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2.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从鲁肃与吕蒙的

“论议”可以看出来)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

三.迁移拓展

(1)解释成语并记下意思:

①吴下阿蒙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2)谈谈《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四.学后反思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孙权劝学》学案答案

1.君实迂叟政治家、文学家《资治通鉴》

2.(1)qingsheshusui

(2)、①当官掌权

②推托

③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④粗略地阅读

⑤指历史

⑥于是,就

⑦现在

⑧就

3.《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纪传体通史战国五代

4.(1)就赞

(2)由蒙辞以军中多务一一不屑到蒙乃始就学一-愿意去学

(3)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6)!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开卷有益

1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

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

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

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

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

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

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

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

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

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

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

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

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

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①.“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

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②.“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

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

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

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

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黄河颂》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能正确流利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掌握一定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2.能正确流利充满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掌握一定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归纳能力、想象

力等各种能力。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

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

《》。经谱曲后风行全国。om

2.字词积累

1、读准下列字音。

磅礴()()

澎湃()()

气睥()高山之颠()

狂卿()嗔育()

浊流()屏障()

3.理解下列词语。

狂澜:

山巅:

哺育:

滋长:

4.文学常识填空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

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

《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

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和《》等作品。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的光荣称号。

二、整体感知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2.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3.“望……劈成南北两面”是如何写的?

4.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

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7.根据“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划分层次并能概括大意:

8.歌词中“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

三、合作研讨

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四、迁移拓展

课上到这,想必同学们心中一定漫溢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

的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

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黄河)。现在,我们

的母亲又变成了什么模样?让学生看几幅触目惊心的图片。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

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只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

护母亲河。

五、学后反思

《最后一课》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

2.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品味小说语言。

4.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感知文意,理清脉络并积累字词。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感情,品味小说语言。

【学习难点】

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他对法语的见解

【自主预习案】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胳膊()那里())

举()懊管()零罚()

嫌钱()能通()()诉樗()()

哽()督学()哮头()

2.解释词语:

宛转:

诧异:

祈祷:

3.都德,国小说家,代表作长篇自传体小说,

短篇小说集等。

4.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适当的环境描写。

5.这篇小说的主要写的事

是:,主要人物是:

,表达了法国人民的情感。

6.本文的线索是:o

7.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最后一课》学案参考答案

1.dudbohaosouwuhuich6ngzhuanyaoshiqidaogengduxi

2.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诧异:觉得奇怪

祈祷:指向神祝告求福

3.法国《小东西》《星期一的故事集》

4.故事情节

5.被普鲁士占领的阿尔萨斯地区的人上最后一堂课的事小弗郎士崇高的爱国主义

精神

6.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

7.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静一点,静一点……'”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遭到先生的责骂。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土地的誓言》学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中、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对沦丧故园的眷恋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

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

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

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藤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藏良、舒群、骆宾基、

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正是他们,

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

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端木藤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

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

恨》《风陵渡》等。

3.关东的由来。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

“关东”,至今仍在民间盛行。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扫通阅读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睁鸣()斑姻()耳古()

默罢()田奉()污档()

第头()卿吾()螺着()

2、释词

亘古:怪诞:

斑斓:词语

3.再读课文,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4.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合作探究

1、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

2、他的家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并

加以分析。

4、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展示交流(分小组展示)

拓展延伸

列宁曾经说过“爱过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同

学们些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土地的誓言》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Haoldngen

qilonghui

gdoIannidn

2、释词

亘古:远古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斑斓:灿烂多彩词语:没有根据的话

3、(1)“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召唤,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2)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甚至牺牲。

4、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合作探究

1、“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一一

或者我的坟前。”

2、作者的故乡关东原野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从第一自然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

林,……带着赤色的足金”,第二自然段''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多么美丽,多么丰

饶”可以看出。

3、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1)“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移情于物:明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思念

家乡之情,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

(2)“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

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

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冲破一切阻隔的力量。

(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

垄的欢笑随着“九一八”事件的发生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埋

葬”使句子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4、(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如:“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

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

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

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拓展延伸

(1)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丹心”指赤红

炽热的心,文天祥的这颗心与端木藤良对故乡的炽痛之情感将永远激励我!

(2)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作为

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我想选用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尽管祖国处在黑

暗中,鲁迅和端木薮良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这是对祖国何等

坚贞、热烈的爱呀!

《木兰诗》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互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互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郭茂倩,字德粲,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

法曹参军。编有《》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2.字词积累

机号可行敕落

辔头燕山胡骑

或机理气金标

红浓蓍我旧时裳修地走

3.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南朝宋郭茂倩编的《》,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与南朝民歌《》

合称文学史上的“二

4.整体感知

(1)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情节?

(2)木兰是怎样一个女子?从哪些情节可以看出?

二、合作研讨

(1)翻译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木兰这个形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不仅仅因为她身上发生的故事,还得益于它的语言魅

力。你在这首诗中发现了哪些修辞手法呢?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三、迁移拓展

我们用发现、鉴赏的眼光看到了一个阳刚、坚毅而又千娇百媚的木兰,你的心中肯定有

很多话要说。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说出你最想对木兰说的话。

四、学后反思

谈谈自己的收获。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和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学习难点】

学习体会详略得当这种写法的作用--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

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坟》、《二心集》、

《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簟()孤嫡()期()爆()急瘩疸0

诘•问0渴慕•。疏•()懒霹雳()矶()惧惮。矩()懿•。灸•()颈•。

快()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

诘问:

惧惮:

渴慕:

疮疤:

震悚:

情有可原:

辟唐: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3.文学常识填空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

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

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

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女蜗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

回忆,表达了对保姆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二)理清情节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乎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

三、合作研讨

1.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

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

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

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

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四、迁移拓展

1.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堤更能表达敬意吗?

2.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想象合理即可。

五、学后反思

《老王》学案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二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学法指导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

点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深意;培养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一、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完成资料卡。

杨绛(1911—),原名,作家、家。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

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

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散文

集,译作等。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⑫()荒pi()塌败()取绡()

8所校())()f()2115.笨()

攥着()huang恐()镶嵌()愧作()()

3.解释下面的词义。

(1)彳区:(2)惶恐:

(3)荒僻:(4)塌败:

(5)取缔:(6)骷髅:

(7)滞笨:(8)愧作:

(9)凑合:(10)攥住:

二、合作探究

1.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

2.文章记叙了老王与作者一家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3.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4.面对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为他做了哪些事情?

三、我的收获

本文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

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任劳任怨、待人忠厚、的金子般的心,寄

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也教育我们在生活中要像作者那

样对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颗爱心,他们,理解他们,他们,关心他们。

《老王》学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杨季康评论家《称心如意》《洗澡》

2.yu僻tadi干kulou

yi滞zuan惶qiankuizud

3.(1)弯(腰)曲(背)。(2)惊慌害怕。

(3)荒凉偏僻。(4)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

(5)明令取消、关闭或禁止。(6)干枯的死人头骨或全身骨骼。

(7)呆滞笨拙。(8)惭愧。

(9)将就。(10)用手握住。

合作探究

1.老王的职业(谋生手段)、生理缺陷(谋生困难)和居住条件。具体表现在:A、靠一辆

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是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B、“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2.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

给作者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人。

4.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

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

维持生活;她的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我的收获

不畏艰辛舍己为人敬佩尊重同情

《台阶》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

走近作者

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作家,著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

篇小说《传世之鼓》、剧本《天下粮仓》、《卧薪尝胆》等。其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

要题材,他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作品中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塑造出一系列生

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一、自主学习

1.请给加点字注音

装性()筵水。晴汗()筹划()

尊申()蹿上()脖骨()邑米()

淮旭;()硕上()撬()赣0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神色、态度不自然——()

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一一()

形容屈服顺从的样子一一()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2.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

(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

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三、合作探究

(-)分析父亲形象:

跳读课文,思考: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文中我看到了一个的父亲。)

(二)品读赏析

L“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

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

亲什么样的心理?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三)比较《背影》和《台阶》在立意和选材上的异同之处。

四、拓展延伸

请以“台阶是父亲的”为话题,说说你的看法

台阶是父亲的,

台阶是父亲的,

台阶是父亲的,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健康。

《台阶》学案参考答案

一、自主学习

1.nianxidnkaichou

aodangcuankuayao

2.尴尬大庭广众微不足道低眉顺眼

二、整体感知

1.叙事线索的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

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

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

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合作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一一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一一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一一倔强

归纳: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

坐上去。

(二)品读赏析

1.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

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

2.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

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

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

(4)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可见台阶低。

(5)写父亲在台阶上洗脚,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3.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4.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

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三)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

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

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之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够挖掘出深邃的

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其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四、拓展延伸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的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理想)

《卖油翁》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

2、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