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_第1页
2021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_第2页
2021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_第3页
2021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_第4页
2021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10篇

关于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集合io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

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

的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io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

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

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

,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

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2、从生活出发学化学,体验化学对生活、生产及科技发展的必

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

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

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

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

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一实验探究一质疑讨论一f分析推理一

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

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

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

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

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

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

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

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

性质。烧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

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

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

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

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

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

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

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

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

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

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

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

具体的教学流程:

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

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

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

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

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

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

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

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一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

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

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

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

出《甲烷》课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

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

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

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一煌的含氧衍

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

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

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

法,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

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炫的

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

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

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

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

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

解释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

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指导思想

新教材特别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此本节课的

教学设计借鉴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认知同化的学习模

式,即先探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

加深。

五、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一一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知识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4-6人)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

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

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对于乙

醇的分子结构,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

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嫌吗?并与乙烷

的分子结构作对此,引出炫的衍生物的概念。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而乙醇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能写出乙醇燃烧的

方程式;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在此基础上,借

助两个新闻标题为学生介绍了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

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

机,然而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玉米,从而出现了汽车与人争粮

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

意识。

教学第二环节一一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也可以课前演练一下。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

评价?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

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

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主要观点有饮酒不能驾车,

不应该劝开车的人喝酒,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负责任的表

现等等。但也有的同学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开车吗之类的问题,我

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然后为学生出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

处理规定,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的互相启发和教师的点拨,提出的需要

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

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

进行逐一解决。

教学第三环节一一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学生最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

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作

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饮酒的人很快出现面

红耳赤的现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

随之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

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一段时间后,乙醛又被氧化为乙酸,最后

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

体外用铜或银作催化剂就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

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

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对学生来讲也更安全;二是降

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

化。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是催化剂,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

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并给出乙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

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

醛的方程式。这一过程,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在描述现象的时候会发现做过催化剂的铜丝更新、更亮了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那么如果想把旧铜器变

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为学生展示了铜银在焊接时的图片,对于

银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

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旧银器,你会如何处理

呢?学生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

他们学以致用了。

教学第四环节一一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鉴于重铝酸钾氧化乙醇的应

用价值,高锌酸钾作为有机化学常用氧化剂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这两

个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我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给为学生分组实

验,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

性高锌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铝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教学第五环节一一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想了解乙醇

的更多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

搜集到的“乙醇钠”的相关信息,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

料,之后我提出问题: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

么由乙醇如何获得乙醇钠呢?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

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学生想到氢气

的验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并提出了与教材相同的

实验方案。但是以往实验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切取的钠

块较小,大试管中的空气很难全部排出,氢气的验纯需要较长的时间,

钠块太小产生的氢气量较少则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我对本实验也做了

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

放入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

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不

纯净的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

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活塞,点燃产生的气体,在火焰

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钠的用量,无需验纯,

点燃时现象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

式。

归纳整理:总结了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

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

性质的重要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很多,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

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释或解决。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1)催化氧化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3)燃烧反应

2.乙醇与钠的反应CH3cH20H+30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4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

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

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

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

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

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

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

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

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

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

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5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的申海英,今天我

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三维目标、设计思想、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

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

又一个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

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

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

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

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

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三、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

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

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

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

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

质。

四、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需要,表情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基于以上的理解,

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基于学的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

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

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

精神。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实用

价值。

(2).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

功。

“四脑合一”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

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教学策略之一。“四脑”是指大

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四脑合一”简而言之

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

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

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展示才华、

体验成功的效果好。“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

了认知水平,营造了和谐课堂,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

五、教学流程:分成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

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

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情境,引入新课。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

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

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

是否有一定关系?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

围?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

义?

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

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科学家在100多

年前就提出了这么科学辩证的论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辩证

唯物主义世界观。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

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

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类比分析,自主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动态过程。

首先做演示实验:通过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白

色沉淀。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

然可以结合。继而提出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

晶体析出呢?

学生思考可得出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的

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同,形成沉淀和溶解平衡状态,所以不会有沉淀

析出。Nacl(s)Na+(aq)+cl-(aq),加入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加,平

衡发生逆向移动,才有Nacl结晶析出。

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和AgNo3

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和cl—呢?

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

一定存在Ag+和cl一,形成Agcl饱和溶液的结论。接着提出问题:

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一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

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通过

画时间速率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

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本质区别。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

概念,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促进学

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Agcl(s)cl-(aq)+Ag+(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与电

离方程式的区别,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再将知识加以引申,促进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提问:在以前

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和Ag+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

今天的学习,你对cl-和Ag+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

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

化学上规定,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

完全,方程式中用表示,解决学生的认识冲突。

以上是通过思维探究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完成了沉淀溶

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

题,建立微粒观。深入地理解反应的实质,将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有

机整合。

(四)、然后实验探究,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本环节按照提出方案、讨论方案、实验探究、分析现象、总结规

律环节进行。

首先以改变哪些条件可以使mg(oH)2沉淀溶解为例,通过实验探

究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根据学习经验,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学生会想到加热,加水,加

酸等方法,也有同学提出可以加入显酸性的盐,如:fecl3、NH4cl

溶液溶液等方法。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按照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

验现象进行汇报并加以解释。

第一组:加水和加热现象不明显,让学生分析原因,借助于溶解

度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

第二组:加入NH4cl溶液后mg(oH)2溶解,到底是因为溶液的酸

性使。卜浓度减少,还是NH4+直接结合oH-形成弱电解质使oH-浓度

减少呢?教师适时提问:是否通过实验验证哪一个解释是正确的?把

课堂讨论推向高潮。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验证实验中选择试剂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需要引入的离子

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学生利用盐类水解所学到的知识,可以

想到cH3cooNH4。通过加入cH3cooNH4也能使mg(oH)2溶解,从而得

出正确结论。

第三组:学生对白色沉淀转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感觉新奇,

讨论的热情非常高,得出“沉淀的转化实际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

动”这一结论非常兴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追问:什么样的沉淀之

间转化比较容易?学生通过比较溶解度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可以

利用向Agcl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依次加入NaBr、Na2s演示实验强化

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然后,通过汇总实验现象,总结影响沉淀一溶解平衡的因素。培

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环节,学生眼、手、口、脑等多感官参与,对大脑多通道

信息输入,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学习效率高,印象深刻。学生体会

探究的快乐和合作交流的喜悦,大脑的社会性特征得到满足。

(五)总结和提高: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等角度谈本节课的收获。起到概括知识内容,

总结学法的作用。

(六)习题反馈,加深理解: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

的兴趣,学以致用,提高科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其中最

后一个问题紧扣开篇,首尾呼应,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作业:活学活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为下节课

做好预习。

1.锅炉中常有水垢生成,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

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除去水垢。水

垢中有caco3、mg(oH)2>caso4等成分,其中caso4不溶于酸,如何

除去?

2.自学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如何把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由定性判

断上升为定量判断?如何用Qc判断平衡的移动?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幻灯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

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从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看采取的

知识迁移、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让学生自主学

习,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给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

功。“四脑合一”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

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

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

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

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一一《燃的含氧衍

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

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

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

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

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理解“基

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

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

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

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活动线知识线

一节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挑战的,所以我的课堂应

该是属于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那么请各位老师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的

化学课堂吧。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

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

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第二个环节-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

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

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李斯特用

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

变得更加舒适。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

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

化学与生产联系,我从生活走向化学,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

标。

第三个环节-苯酚的性质

情境再现1: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苯酚有毒,易溶于有

机溶剂,微溶于水,在40摄氏度以下会成为固体形态,如果不是因

为雨太大,大量苯酚被地表水带走,也许在泄露过程中就能被截

留。”

我提出问题,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你能得出苯酚的哪些性质?

学生会说出苯酚有毒,可能溶于水。接下来我提供苯酚样品,让学生

验证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我重点提供三种溶剂:冷水、热水、乙醇。

苯酚泄露事件继续进行:

情境再现2:环保局人员在事发1小时以后,赶到事故现场

时,交警和消防人员已经在用石灰吸附泄漏的苯酚,用沙包、活性炭

筑坝拦截。

看过新闻后,我提出问题:苯酚可以用石灰吸附,这体现了苯酚

的什么性质?学生容易想到酸性。于是进入探究二:苯酚的酸性。我

以苯酚的悬浊液进行有序的2次实验设计和2次实验。

第一次: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

第二次: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乙醇的酸性强弱。

下面是学生实验的视频呈现:

为了解释视频中出现的现象,我设计了2次对比:

对比1:结构对比C6H5-OH,C2H5-OH,H-0H

通过比较苯酚、乙醇和水的结构,我们发现同样含有羟基,但酸

性却不一样,说明羟基所连的基团有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苯环对羟

基有影响。那么,羟基能否影响苯环呢?我设计了第二个对比。

对比2:实验对比

我给学生分别展示了苯与漠、苯酚与澳的反应情况及化学方程

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两个反应的不同点。由此得出结论:

羟基对苯环有影响。我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让学生体验探

究过程,应用比较法,建立学科观念:有机物基团相互作用引起性质

变化,达成知识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个环节-学以致用

情境再现3:新安江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之一,也是农夫山泉

取水地之一,20吨泄露苯酚流入新安江是否会影响到农夫山泉的取

水?通过新闻链接,我设计下面2个活动。

活动1:角色扮演。我提出,如果你是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

你会如何应对?我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我们要查阅国家关于地表水制

定的标准,然后再取样品检测苯酚的浓度,再得出结论。我指导学

生阅读教材54页,让学生归纳出检验苯酚的'方法。

水质类别VIVIH二一世

苯酚浓度W1毫克/升W为0.Img/LW为0.05mg/LW0.005

毫克/升W0.002mg/L

附: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质量标准限值:

活动2:模拟检测我给学生提供三个水样,

水样1水样2水样3

苯酚浓度W0.005mg/L时0.05毫克/升2mg/L时

澳水

三氯化铁

下面为学生的视频呈现:

同学们很快用滨水和三氯化铁溶液进行了鉴别,他们认定,产生

明显特征现象的为严重污染的水样,但是另外两个水样为什么没有产

生现象呢?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他

们认为:对于苯酚浓度较高的水样,检测灵敏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对

于苯酚浓度很低的水样,尤其是接近合格的水样,就无法鉴别了。我

顺着提出:还有哪些更灵敏的方法来检验苯酚,请同学们下课后查阅

资料。对于严重污染的水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你知道吗?日本利

用蟹壳来清除工业废水中的苯酚,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处理?请同学

们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本环节,化学走向生活,达成情感目标。同学们深深的感

受到:学习化学和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学习不是在

课堂上就能画上句号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

1.我们掌握什么知识?

2.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3.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酚类废水的危害和工业上处理酚类废水的常

用方法,并把你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份保护环境的宣传报道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

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

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

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

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

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

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

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

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

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

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

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

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

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

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活动,亲身

参与实验的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

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

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

揭示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

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

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

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

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

点所在。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

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

法基础,但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

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

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

象思维阶段,但还需借助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本课注重实

验探究。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

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

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

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

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

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镜子、小刀、滤纸、生烟、铁架台、火柴、酒

精灯、滴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金属钠、蒸储水、酚醐

四、说学法

1.实验探究。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

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

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

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

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

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

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

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

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

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发现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网上新闻——炸起千层浪珠江”水雷”迷团

待解,播放“水雷爆炸”的模拟视频。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从中发

现问题,铁桶中装的什么物质?为什么会爆炸?激发学生的探究热

情,从而为本节课的讲授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提

出问题的能力。

2.提出假设

通过新闻可知,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通过直观的认识,引起学

生对实验时钠的用量的重视。接着请学生从一个化学专业者的角度,

根据新闻中描述的有效信息对钠的性质做合理的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问题如下:怎样取用金属

钠?应取多大的钠块?我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告知学生用镒子取钠

块置于玻璃片上,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下绿豆大的一

块钠。

接着进行实验。问题(1)钠能与水反应吗?让学生通过实验探

究验证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成分。请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现象,同

时交流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2)钠能不能燃烧?把一小块钠放入省烟中加热,()会有

何种变化。写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的方程式,同时请

学生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由此,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旧知识,明

白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再次提出问题:钠的化学性质为何如此活泼?使学生透过现象看

本质,明确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

4.得出结论

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描述:

(1)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

(2)推测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3)钠燃烧时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语

言表达能力和提取化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出钠的物理性质:

(1)金属钠外观像石头,灰白色。钠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开。

(硬度小)

(2)切开金属钠的断面,能观察到金属银白色的光泽,但光泽

很快变暗,重新变成灰白色。(易被氧化4Na+02=2Na20)

(3)金属钠可以与水剧烈的反应: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

变成光亮的小球(熔点低且反应放热)、四处游动、发出噬噬的声音、

有气体产生、有白色烟雾产生等,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醐后变红(生

成氢氧化钠)。

(4)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由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5)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

钠。(有的略带黑色)

请学生书写出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

数目与方向,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从而巩固化学用语,复习氧化还原

知识及离子反应知识。

(三)拓展应用

我提出问题,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

能根据新学知识指导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如下:1.钠应当如何保存?

2.钠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为什么?3.如果金属钠着火,该用什么灭

火?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由点到面,让学生

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

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

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

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

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布置作业

1.请学生设计检验钠和水反应生成气体的装置图。

2.从钠的用途和钠的制取角度,试着追查新闻中提到的这些铁桶

可能的来源或去处?

六、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8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

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

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

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

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

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

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

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

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

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

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

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

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

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

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

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

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

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

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

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

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

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

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

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

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

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

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

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

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

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

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

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I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I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

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

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

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

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

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

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

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

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

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

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

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

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一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

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

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

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

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

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

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

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

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

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

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

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

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

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

材是本章的重点。

1.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目标分析

2.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

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

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

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

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

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

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

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

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

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

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

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