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外附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市上外附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市上外附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市上外附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市上外附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上外附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预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A.a B.b C.c D.d2.有关“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机制”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A.肝匀浆的pH是7.35-7.45,其维持稳定的原因90%以上来源于Na+和Cl-B.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对照D.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完全相同,与自来水处理的结果不同3.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右图为两个核糖体沿同一mRNA分子移动翻译形成多肽链的过程。对此过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此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 B.核糖体移动方向从右向左C.合成多肽链的模板是mRNA D.两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相同4.当人从25℃到0℃的环境中,人体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A.耗氧量减少,体温降低 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C.耗氧量减少,心率变慢 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其种间关系是()A.捕食 B.竞争 C.互利共生 D.寄生6.赫尔希与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相关实验中标记噬菌体DNA的同位素是()A.3H B.14C C.18O D.32P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是同一物种B.卧龙保护区和北京动物园中的大熊猫属于同一种群C.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种群的集合D.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食物种类的影响8.(10分)细颗粒物(PM2.5)粒径小,相对面积大,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下表是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及其推论,其中正确的是()选项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推论A损伤呼吸道黏膜不影响免疫功能B损伤巨噬细胞不影响非特异性免疫C损伤骨髓造血微环境影响非特异性免疫D导致唾液中溶菌酶减少影响第二道防线A.A B.B C.C D.D二、非选择题9.(10分)遗传性周期性共济失调是致病基因导致细胞膜上正常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正常钙离子通道的数量不足,造成细胞功能异常。患者发病的分子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1)图中过程①需要的酶及其作用的化学键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通过①过程得到产物的长度是一样的,但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致病基因的形成是因正常基因发生了___________方式的突变。观察分子机理图示可知,遗传性周期性共济失调的致病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细胞的核仁被破坏,会直接影响图中__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的形成。(3)在研究遗传性周期性共济失调发病分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mRNA为模板进行细胞外蛋白质合成实验。若以ACACACACAC……为mRNA,则合成苏氨酸或组氨酸的多聚体;若以CAACAACAACAA……为mRNA,则合成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或苏氨酸的三种多聚体。据此推测苏氨酸的密码子的_______________。(4)假定该致病基因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一条链上四种含氮碱基A:T:G:C的比例是1:2:3:4,整个基因中的四种含氮碱基A:T:G:C的比例是___________;因医学研究需要,将该致病基因连续进行了6此复制,其中,在第6次复制时需要________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0.(14分)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图3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①若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②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2调整为甲∶乙=2∶3,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丙获得相等的能量,需要消耗的甲是原来的________倍(结果用分数表示)。11.(14分)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c点的传导方向与________(填“膜外”或“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________点检测到电位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刺激c点,图中________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若刺激喷水管皮肤,c点处的兴奋传导是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3)由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________内流减少,导致__________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需要去除习惯化,采取的措施是:给予海兔头部一个强刺激,最终使得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12.用含放射性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得到含放射性的噬菌体的培养过程是_____。(2)32P实验组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理论上的分布是_____,实际上的分布是_____,原因是_____。(3)为证明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体液免疫:(1)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3)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4)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5)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6)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依据体液免疫过程可知,a为辅助性T细胞,b为B细胞,c为浆细胞,d为记忆B细胞,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ABC错误,D正确。故选D。2、C【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肝匀浆的pH是7.35~7.45,其能维持稳定是因为肝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A错误;B、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纵轴,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B错误;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对照,属于自身前后对照,C正确;D、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因此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相近,而非完全相同,而自来水处理的结果不同,D错误。故选C。3、B【解析】图示表示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详解】A、翻译的场所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A正确;B、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B错误;C、合成多肽链的直接模板是mRNA,C正确;D、由于合成这两条多肽链的模板相同,因此最终形成的两条多肽链中得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D正确故选:B4、B【解析】体温调节:(1)机理:产热量等于散热量;(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3)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措施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大白鼠的耗氧量增多,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变,A错误;B、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散热量减少,体表血管收缩,B正确;C、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素增加,心率加快,C错误;D、进入寒冷环境,耗氧量增加,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变,D错误。故选B。5、A【解析】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谓之种间关系;生物种间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常见的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详解】据图分析,甲和乙两个种群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故选A。6、D【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先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标记的细菌后,最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通常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侵染过程中噬菌体把DNA分子注入到细菌体内而把蛋白质外壳留在体外。【详解】H是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因此不能用3H标记噬菌体的DNA,A错误;C是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因此不能用14C标记噬菌体的DNA,B错误;O是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因此不能用18O标记噬菌体的DNA,C错误;P是DNA特有的化学元素,因此可以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D正确。7、B【解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3、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4、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食物和栖息条件的影响。【详解】A、一个种群中的所有个体属于同一物种,而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B、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两地的大熊猫不在同一地域,B错误;C、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C正确;D、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种类,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旨在考查种群、物种、群落概念及对概念的理解。8、C【解析】颗粒物如有硅尘入肺可能会破坏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释放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空气中会发病,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详解】A、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损伤呼吸道黏膜会影响免疫功能,A正确;B、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C、骨髓是免疫细胞分化的场所,免疫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故损伤骨髓造血微会环境影响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D、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唾液中溶菌酶减少会影响第一道防线,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①.RNA②.聚合酶、磷酸二酯键③.碱基对的替换④.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⑤.核糖体⑥.ACA⑦.3:3:7:7⑧.112000【解析】(1)图中过程①表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形成磷酸二脂键。已知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通过①过程得到产物的长度是一样的,说明不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则应该是碱基对的替换。观察分子机理图示可知,遗传性周期性共济失调的致病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2)细胞核中的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如果细胞的核仁被破坏,会直接影响图中核糖体的形成。(3)ACACACACAC…的密码子可能是ACA、CAC、,以ACACACACAC…为mRNA,合成苏氨酸或组氨酸的多聚体,说明ACA、CAC是苏氨酸或组氨酸的密码子,CAACAACAACAA…的密码子可能是CAA、AAC、ACA,如果以CAACAACAACAA…为mRNA,则合成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或苏氨酸的三种多聚体,说明CAA、AAC、ACA是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或苏氨酸的密码子,由此可以推出ACA是苏氨酸的密码子。(4)由于DNA分子一条链上A:T:G:C=1:2:3:4,另一条链上A:T:G:C=2:1:4:3,因此整个DNA分子中,四种含氮碱基A:T:G:C=3:3:7:7。而该致病基因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因此每个DNA分子中G有3500个,将该致病基因连续进行了6次复制,在第5次复制时需要=(26-25)×3500=112000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0、(1)①.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太阳能、热能③.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营养级Ⅱ的粪便量(2)①.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b/y(3)单向传递,逐级递减(4)①.②.17/13【解析】分析图1可知,在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生产者Ⅰ,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营养级越高,可利用能量越少。分析图2,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Ⅱ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第Ⅱ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第Ⅱ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物的有机物中。分析图3,食物链两条:甲→丙、甲→乙→丙,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能量,至能量按照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小问1详解】图3是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图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1中,m1表示进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光能,m2是指在生态系统食物链各营养级散失的能量热能。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营养级Ⅱ的粪便量是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小问2详解】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营养级Ⅱ同化量/营养级Ⅰ同化量×100%=b/y×100%。【小问3详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小问4详解】①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b,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a×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b×(1-a)×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b×a×20%+b×(1-a)×20%×20%=X因此b=25X/(4a+1)kJ。②设当食物由甲:乙为3:2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甲为3/5x÷20%+2/5x÷20%÷20%=13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2:3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2/5y÷20%+3/5y÷20%÷20%=17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13x=17y,则x/y=17/13。【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分析、理解和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1、①.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②.负电位→正电位③.膜外④.钠离子顺浓度内流⑤.d⑥.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⑦.ad⑧.单向⑨.Ca2+⑩.神经递质⑪.降低⑫.增加【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传入神经元又叫感觉神经元,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详解】(1)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反射发生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正电位;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顺浓度内流。(2)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或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刺激b点只有d点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刺激c点,abd都会检测到电位变化;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导。(3)从图上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4)如果要去除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