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之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题)_第1页
2025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之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题)_第2页
2025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之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题)_第3页
2025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之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题)_第4页
2025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之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

题)

一.试题(共20小题)

1.(2024•滨湖区模拟)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②悲歌,声振

林木,响遏③行云。薛谭乃谢④而求反⑤,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抚节:弹琴。③遏:使……停止。④谢:道歉。⑤“反”同“返

(1)解释带点字。

未名青之技

秦青弗止_________

(2)判断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②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下列选项中的“之”与“未穷青之技”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C.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薛谭“遂辞归”到“求反”是因为=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

理:。

2.(2024•拱墅区模拟)文言文阅读。

蜀鄙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⑤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清代】彭端淑)

【注释】①蜀:四川。鄙:边远的地方。②南海:地名,浙江普陀山。③何恃:“恃何”的倒装。恃,

凭借、依靠。④钵:和尚用的饭碗。⑤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1)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完成下列图表。

人物僧贫者僧富者

目的地①

出行方式一瓶一钵②—

结果③—不能至

―2方中“之”的用法与“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相同的一项是0

A.蜀之鄙有二僧

B.吾欲之南海

C.西蜀之去南海

D.人本立志

(3)故事中僧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

A.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凭借着什么去”

B.第一次说是想了解僧贫者的出行方式

C.第二次说是因为不相信僧贫者能到达

D.连着说两次说明僧富者很支持僧贫者

(4)这个故事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你觉得他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子侄们什么?

3.(2024•南京模拟)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庾公①乘马有的卢②,或③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有不安已而移于他人哉?

昔孙叔敖④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⑤乎?”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庾公:庾亮,字元规,曾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②的卢:此处指性烈的凶马。③或:有的

人。④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贾谊新书》中记载,早年,孙叔敖看到路上有一条两头蛇,回

家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看到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

再有人看到,就打死埋在了土里。"⑤达:豁达。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

①苛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

②秋之,不亦达乎?

(2)本文的主旨在于赞扬庾公这个人。

A.为人着想

B.安分守己

C.追求美名

D.毫不贪财

4.(2023•英山县模拟)文言文阅读。

拔树凿井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②水于河。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④

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汲:打水③佐领:清朝官名④苟:如果

(1)下列句中的“故”字,与“故草木不生”中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

B.西出阳关无故人。

C.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伊犁城的位置在高山上。

B.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C.佐领很聪明,从城中仍存活有众多的老树推断出水源的位置。

(4)这篇文言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5.(2023•泗水县模拟)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孝辈皆讥笑之。丞相目若也。一日存包,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

录之。当律障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崛其侄曰:

“汝期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

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IE碗的一项是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童之(录音)

C.侄圈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节问曰(写的字)

(2)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3)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4)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6.(2023•和平区模拟)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下面句中“以”字含义与“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2)下面句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o

A.孰为/汝多知乎

B.孰/为汝/多知乎

C.孰为/汝多/知乎

(3)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辞手法:_________

(4)孔子的名言你积累了哪些,请选择两句写在下面。

7.(2023•修水县模拟)阅读理解。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

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汤汤乎若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堆之间而志在流水

(2)《伯牙鼓琴》选自《》。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锤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

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用“/”将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4)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锤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能力。

C.伯牙和锤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D.伯牙和锤子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8.(2023•黄平县模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股,

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要,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

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解释下列句中的“度”字。

①先自尽其足。

②吾忘持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的句子。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9.(2023•庆云县模拟)

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

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

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

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⑤若之

何:为什么⑥夫:这、那

(1)根据“弗若之矣”里“弗”的解释,推想出“弗食鸡则已耳”这句话的意思是:

(2)“其父”的最后决定是

A.去猫

B.留猫

(3)解释加点字含义。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吾将饥寒焉

(4)下列名言中,最贴合本文讲述的道理的一句是

A.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两害相权取其轻

10.(2023•西安二模)阅读

钥匙尚在

昔•有愚人入京选,皮袋被贼盗去。其•人曰:“贼偷我袋,将终不得我物也。”或•问其故•,答曰:“钥

匙尚在我衣带上,彼将何物开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苛有愚人入京选

②基人日____________

③更问其剪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彼将何物开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o

A.那怎么办呢?

B.那用什么东西开呢?

C.他将要用什么去开启皮袋呢?

(3)皮袋被偷了,愚人为什么不着急?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面对愚人的可笑举动。你想说些什么?

11.(2023♦任泽区模拟)

高谈哗众

甲生性坦率,高谈大步,旁若无人。乙生屡①规之。甲曰:“此我自由,无与他人事也。”

他日②,二生乘舟赴某地。舟人喧哗,对语③不相闻。甲生恨之。乙曰:”子亦知喧哗者之为侵人

自由乎?然则④子之高谈雄辩,宁⑤异于是?”甲曰:“吾知过⑥矣。”

注释:①[屡]多次。②[他印一天。③[对语]相互说话。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⑤[宁]怎么,表示反

问语气。⑥[过]过错。

(1)联系上下文,帮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乙生屡那之

A.谋划。

B.规劝。

②对语不相同

A.听见。

B.传播。

③宁号于是

A.不同。

B.诧异。

(2)把“此我自由,无与他人事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甲生最后为什么能认识到错了?

(4)下列选项中,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2.(2023•老城区模拟)阅读。

张溥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

成茧。冬日手软,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

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注释】皴:皮肤受冻而开裂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溥幼隋学

②俄顷立期

(2)翻译下列句子。

冬日手皴,日沃汤数次。

(3)下列选项中,与“即焚之”中“之”用法相同的是

A.吾欲之楚

B.蜀之鄙有二僧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D.送孟浩然之广陵

(4)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3.(2022•浙江模拟)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

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

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③佣:雇佣。④大学:

大学问家。

(1)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匡衡/勤学/而无烛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3)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衡乃穿璧引其光”是想(用原句回答)。

“”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

个:=

14.(2022•冷水滩区校级模拟)小古文阅读。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①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②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

其傍也;黄雀延③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④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⑤其后之有患也。

【注释】①悲:大声。②委身曲附: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委,缩着。曲,弯曲。附,脚背,这里代

脚。③延:伸长。④务:一定,必须。⑤顾:考虑。

(1)朗读下面的句子,用“/”在句中标出两处朗读停顿。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2)“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这句话的意思是:

(3)根据小古文的内容,在思维导图的方框中填写相应的事物名称,再按要求写一个成语。

L—n

根据思维导图,写一个八字成语:

15.(2022•科左中旗模拟)

拔树凿井

伊犁城中无井,皆汲②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④

其下无水,树安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汲:打水。③佐领:清朝官名。④苟:如果

(1)下列句中的“故”字,与“故草木不生”中的“故”字意思相同的是

A.明知故犯

B.西出阳关无故人

C.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

D.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活?

(3)根据文言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

B.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C.佐领聪明智慧,带人们在城外的沙漠中探出了水,打了井。

D.伊犁城中的人刚开始只知道到河中打水。

(4)这篇文言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简单写一写。

16.(2022•富顺县校级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讳®输棋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次目,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

耍何如?”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②,他不肯罢了。”

注释:①讳:忌讳;②和:和棋,平局。

(1)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词句的意思.

①次日___________

②胜负何如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一句话的内容最能体现题意?在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

线上。

(3)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怎样的人?

17.(2022•玉环市模拟)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画“”句的意思是O

(2)孟子通过这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18.(2022•大同模拟)小古文阅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

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

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欧阳公:指欧阳修。②荻:芦苇中的一种植物。③闾里:乡里

(1)借助学过的字的意思,我知道下面加点字意思不正确的是

A.为是其智弗若与使学为诗(因为)

B.虽与之俣学声泪俣下(一起)

(2)你认为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原因是

A.欧阳公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欧阳修刻苦攻读

D.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3)请结合欧阳修的故事和《学弈》这篇课文,你认为学习需具备哪些品质?

19.(2022•沐阳县模拟)文言文阅读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于市,人莫③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

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④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⑤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

⑥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接连。②三旦:三天。③莫:没有。④还:通假字,通“旋”,旋转,绕圈子。⑤

朝:早晨,也指一天。⑥一旦:一天,这里指“一会儿”的意思。

(1)用“/”为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一旦而马价十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请引用文中语句回答。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划线句子的意思。

20.(2022•邵阳县模拟)课内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楚人有缪盾与矛者

②吸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③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④其人用能应也。

(2)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A.买东西要大肆夸耀其优点,这样才能吸引顾客。

B.遇到事情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思考。

C.听人说话要尊重他人,不要随意打断。

D.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3)为什么说“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025年小升初语文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

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试题(共20小题)

1.(2024•滨湖区模拟)文言文阅读。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②悲歌,声振

林木,响遏③行云。薛谭乃谢④而求反⑤,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②抚节:弹琴。③遏:使……停止。④谢:道歉。⑤“反”同“返。”

(1)解释带点字。

未等青之技尽、完

秦青弟止没有

(2)判断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

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J

②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义

(3)下列选项中的“之”与“未穷青之技”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C.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薛谭“遂辞归”到”求反”是因为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骄傲自满。

【考点】文言断句;内容理解;情感主旨;字词解释;一词多义.

【答案】(1)尽、完没有;

(2)①J;②X;

(3)C;

(4)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人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骄傲自满。

【分析】文言文大意: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完全掌握秦青的技艺,就自认为学完了,于是向秦

青告别准备回家。秦青没有阻止他,在城外大道旁为他饯行。秦青打着拍子,高声歌唱起来,歌声震动

了林间的树木,连天上的行云也被歌声阻遏,停止了流动。薛谭听后深受感动,于是向秦青道歉,并请

求返回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生都不敢再提回家的事。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未穷青之技”大意为:还没有完全掌握秦青的技艺。穷:完、尽;

“秦青弗止”大意为:秦青没有挽留他。弗:没有。

(2)考查文言断句。

“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大意:还没有完全掌握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学全了,于是向秦青

告辞准备回家。故停顿为: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大意:薛谭听后深感惭愧,于是向秦青道歉并请求留下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生都不敢再提回家的事。故停顿为: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考查多义字。

未穷青之技”中“之”的意思为:的。

A.之:代词,代鸿鹄;

B.之:代词,代老媪;

C.之:的;

D.之:到&

故选:C;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以及情感主旨。文言文大意为: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但他尚未完全掌握秦

青的技艺,自以为学到了全部,于是向秦青告辞准备回家。秦青没有阻止他,而是在郊外的大道上为薛

谭举行饯行。秦青击节而歌,歌声悲壮,震动林木,响声甚至能让行云停驻。薛谭被这歌声深深打动,

感到自己的浅薄,于是向秦青道歉并请求留下继续深造,从此他一生都不敢再提及离开,专心致志地学

习唱歌技艺。因此,薛谭“遂辞归”到“求反”是因为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

响遏行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

(1)尽、完没有;

(2)①J;②X;

(3)C;

(4)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人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骄傲自满。

【点评】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

读懂文章内容。

2.(2024•拱墅区模拟)文言文阅读。

蜀鄙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④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⑤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清代】彭端淑)

【注释】①蜀:四川。鄙:边远的地方。②南海:地名,浙江普陀山。③何恃:“恃何”的倒装。恃,

凭借、依靠。④钵:和尚用的饭碗。⑤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1)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完成下列图表。

人物僧贫者僧富者

目的地①南海

出行方式一瓶一钵②雇船

结果③到达不能至

南海

一(2)文中“之”的用法与“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相同的一项是Bo

A.蜀之鄙有二僧

B.吾欲之南海

C.西蜀书去南海

D.人本立志

(3)故事中僧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0

A.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凭借着什么去”

B.第一次说是想了解僧贫者的出行方式

C.第二次说是因为不相信僧贫者能到达

D.连着说两次说明僧富者很支持僧贫者

(4)这个故事出自清代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你觉得他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子侄们什么?

【考点】字词解释;内容理解;情感主旨.

【答案】(1)①南海②雇船③到达南海;

(2)B;

(3)D;

(4)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简单的准备,就可以完成看似困难的事情;不要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而放弃

自己的目标;人贵在立志,只要有志向并付诸行动,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分析】参考译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

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

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

了,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从四川的西部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

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人们立志做事情,难道还不如这两个和尚吗?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确定目的地:根据故事内容,两位僧人的目的地都是南海。确定出行方式:僧贫者的出行方式是一瓶一

钵。僧富者的出行方式是雇船。确定结果:僧贫者最终到达了南海。僧富者未能到达南海。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之”是动词,表示“到、往”。A.蜀之鄙有

二僧(结构助词,的)B.吾欲之南海(动词,至IJ、往)C.西蜀之去南海(结构助词,的)D.人之立志(结

构助词,的)。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理解句子意思:“子何恃而往”意思是“你凭借着什么去”。分析每次说话的

背景和意图:第一次:僧贫者提出想去南海,僧富者询问他凭借什么去。这里是想了解僧贫者的出行方

式。第二次:僧富者强调自己多年想雇船去南海都没成功,再次问僧贫者凭借什么去。这里是因为不相

信僧贫者能到达。A、B、C正确,D.有误。

(4)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故事通过对比两位僧人的不同出行方式和结果,强调了意志和行动的重要性。

联系作者意图:彭端淑通过这个故事,想要告诉子侄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简单的准备,就可以完成

看似困难的事情。不要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而放弃自己的目标。人贵在立志,只要有志向并付诸行动,

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答案为:

(1)①南海②雇船③到达南海;

(2)B;

(3)D;

(4)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简单的准备,就可以完成看似困难的事情;不要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而放弃

自己的目标;人贵在立志,只要有志向并付诸行动,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点评】诗歌和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掌握各种句式和修辞手法

的用法。例如,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状语从句”等,学生需要具备对这些句式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3.(2024•南京模拟)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庾公①乘马有的卢②,或③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有不安已而移于他人哉?

昔孙叔敖④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⑤乎?”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庾公:庾亮,字元规,曾任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②的卢:此处指性烈的凶马。③或:有的

人。④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贾谊新书》中记载,早年,孙叔敖看到路上有一条两头蛇,回

家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看到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

再有人看到,就打死埋在了土里。"⑤达:豁达。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

①,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昔日,曾经

②期之,不亦达乎?效仿,学习

(2)本文的主旨在于赞扬庾公这个人Ao

A.为人着想

B.安分守己

C.追求美名

D.毫不贪财

【考点】字词解释.

【答案】故答案为:

(1)①昔日,曾经②效仿,学习。

(2)A

【分析】译文:庾亮所乘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这匹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

定有买它的人,那就要害到它的买主了,怎么可以把对自己的不利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杀死两头

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是古时候被传为美谈的事情,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明智吗?“

【解答】(1)考查词语解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的意思是:从前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以保

护后面来的人。所以“昔”为“昔日,曾经“;”效之,不亦达乎”的意思是:我学习他,不也是很豁

达吗?所以“效”为“效仿,学习”。

(2)考查对文章的理解。熟读全文可知:庾公有很匹性子很烈的马,别人都劝他为了安全把马卖掉,

可是庾公不想害了别人,所以他宁可自己继续留着这匹马。可见庾公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

故答案为:

(1)①昔日,曾经②效仿,学习。

(2)A

【点评】对文中:①宁:怎么。②昔:昔日,曾经。③效:效仿,学习。要重点掌握。

4.(2023•英山县模拟)文言文阅读。

拔树凿井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②水于河。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

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汲:打水③佐领:清朝官名④苟:如果

(1)下列句中的“故”字,与“故草木不生”中的“故”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因大雨,故未如期起程。

B.西出阳关无故人。

C.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如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

活?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伊犁城的位置在高山上。

B.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C.佐领很聪明,从城中仍存活有众多的老树推断出水源的位置。

(4)这篇文言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一切事物之间往往有内在的联系,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有因必有其果。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

【答案】(1)A;

(2)如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

(3)C;

(4)一切事物之间往往有内在的联系,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有因必有其果。

【分析】译文:伊犁城中没有井,人们都是从河中汲取水。一位佐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

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现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

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解答】(1)考查一词多义。“故草木不生”的句意为:所以不长草木。故:所以。

A.句意“因为天下大雨,所以没有按照既定的日期启程”。故:所以。

B.句意“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故:旧的。

C.句意“孔子向东游览,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便问这俩小孩争辩的原因。”故:缘故。

故选:Ao

(2)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句中的重点词:今:现在,如今。苟:如果。安:怎么。句意:如今城中

多有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

(3)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有误,并没有说伊犁城的位置在高山上,此说法无依据。

B.有误,结合“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可知伊犁城中由地下缺水。

C.正确,结合佐领的话“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可以看出他很聪明,从城中仍存活

有众多的老树推断出水源的位置。

故选:Co

(4)考查文段带给我们的启示,答题时注意文段中的“多老树”“存活”“凿井”“水”联系,它们带给

我们的启示是:一切事物之间往往有内在的联系,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有因必有其果。

故答案为:

(1)A;

(2)如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怎能存活?

(3)C;

(4)一切事物之间往往有内在的联系,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有因必有其果。

【点评】文言文的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不同、一词多义,

平时多练习,善归纳。

5.(2023•泗水县模拟)短文阅读。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颂辈皆讥笑之。丞相目若也。一日将包,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

录之。当谈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蟠其侄曰:

“汝州不早问,至于忘之。”

【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

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氐俄的一项是B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

B.使侄录之(录音)

C.侄圈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

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

(2)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D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才华横溢

D.自以为是

(3)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

正。

【考点】字词解释;拓展延伸;形象分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欢草书但写得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丞相还是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有一天丞相

得到佳句,拿起笔快速写下,纸上满篇像龙蛇飞动,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抄录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

迷惑的停下来,拿着书写的字问丞相:“这是什么字?”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也认不出。责骂侄子道:

“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至于我已经忘记了!”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A、C、D正确。B.有误。根据译文“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可知“录”

译为:抄录。

(2)考查了形象分析。根据“丞相自若也”“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可知张丞相是一个自以为是的

人。故选D。

(3)考查了句子翻译。根据积累逐字翻译即可: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考查了拓展延伸。根据“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可知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

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

故答案为:

(1)B;

(2)D;

(3)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

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6.(2023•和平区模拟)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下面句中“以”字含义与“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B.一心"为有鸿鹄将至

(2)下面句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o

A.孰为/汝多知乎

B.孰/为汝/多知乎

C.孰为/汝多/知乎

(3)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句子意思: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

吗?

修辞手法:比喻

(4)孔子的名言你积累了哪些,请选择两句写在下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考点】字词解释;文言断句;句子翻译;拓展延伸;修辞手法.

【答案】(1)B;

(2)B;

(3)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比喻。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分析】《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译文: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

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

人近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

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解答】(1)考查词语的解释,“以”是多义词,作答时要联系语境完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的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以”的意思是:认为。

A.不同。“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意思是:孔子指着盘子里的果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以”

的意思是:把。

B.相同。“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意思是:(他)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以”的意思是:认为。

故选:Bo

(2)考查句子的停顿。作答时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做出选择。

A、C错误。

B.正确。“孰为汝多知乎”意思是: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根据译文正确的停顿是:孰/为汝/多知乎。

故选:Bo

(3)考查句子的翻译和赏析。翻译句子要把每个字的意思都写出来。

译文: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刚出来时的太阳”比作“车盖”,将“中午的太阳”比作“盘子”,生

动形象,易于理解。

(4)考查名言的积累。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义: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

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该句出自孔子的《论语》。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释义:几个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该句出自孔子的《论语》。

故答案为:

(1)B;

(2)B:

(3)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比喻。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

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7.(2023•修水县模拟)阅读理解。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

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汤汤乎若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一会儿,不久。

(2)《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锤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

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3)用“/”将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4)这个故事赞扬了Ao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锤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能力。

C.伯牙和锤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D.伯牙和锤子期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考点】字词解释;文言断句;情感主旨;成语;文学常识.

【答案】(1)①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②一会儿,不久;

(2)吕氏春秋•本味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4)A»

【分析】《伯牙鼓琴》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锤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锤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

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锤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锤

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①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乎:语气

词,相当于“啊”。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少选:一会儿,不久。

(2)考查文学常识、成语。《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

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3)考查文言断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根据句意进行断

句,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4)考查情感主旨。《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了朋友间相互理

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

力。故选A。

故答案为:

(1)①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②一会儿,不久;

(2)吕氏春秋•本味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4)Ao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

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8.(2023•黄平县模拟)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股,

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要,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

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解释下列句中的“度”字。

①先自尽其足。测量。

②吾忘持度。尺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的句子。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

买到鞋子。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无论是说话、办事还是考虑问题,思想不能僵化,不能只从书

本出发,不切实际,这样行动容易碰壁,要学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考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情感主旨.

【答案】(1)①测量;②尺码。

(2)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3)无论是说话、办事还是考虑问题,思想不能僵化,不能只从书本出发,不切实际,这样行动容易

碰壁,要学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

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

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

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答】(1)考查字词的理解。①“先自度其足”的意思是: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度:测量。

②“吾忘持度”的意思是: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度:尺码。

(2)考查翻译句子。”及反,市要,遂不得履。”的意思是: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

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3)本题考查主旨把握。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

事无成。告诫人们对待事物要灵活变通、随机应变,更应该注重客观现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故答案为:

(1)①测量;②尺码。

(2)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3)无论是说话、办事还是考虑问题,思想不能僵化,不能只从书本出发,不切实际,这样行动容易

碰壁,要学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

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9.(2023•庆云县模拟)

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

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

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

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⑤若之

何:为什么⑥夫:这、那

(1)根据“弗若之矣”里“弗”的解释,推想出“弗食鸡则己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只不过不吃鸡

罢了。

(2)“其父”的最后决定是B

A.去猫

B.留猫

(3)解释加点字含义。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离开。

吾将饥寒焉将要。

(4)下列名言中,最贴合本文讲述的道理的一句是C

A.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两害相权取其轻

【考点】句子翻译;内容理解;情感主旨;字词解释.

【答案】(1)只不过不吃鸡罢了。

(2)Bo

(3)离开将要;

(4)Co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了,鸡也没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

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