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意象意蕴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1页
古代诗歌阅读(意象意蕴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2页
古代诗歌阅读(意象意蕴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3页
古代诗歌阅读(意象意蕴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4页
古代诗歌阅读(意象意蕴类)-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备战】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精讲精练(北京专用)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意象意蕴类(解析版)

【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从2016年开始固定为三道,两道选择题

和一道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诗歌赏析、诗歌意蕴、诗歌

的意象、诗歌的主旨和综合对比理解作者情感等。

【意象意蕴类答题方法】

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

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

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

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等(或考查其中一项)。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月”

“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因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1.月一一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

亲人的团圆、分离。

2.杜鹃鸟(子归)一一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鸿雁一一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A.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

感。

B.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

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

《天末怀李白》)

C.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鸿雁:音信、消息、书信一一对亲人的思

念。

4.鹏鸽——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鹏鹃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

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鹏鹃”(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5、柳

A.“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

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

表示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

恋人的怀念。

B.“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兼葭杨

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C.“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漂泊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

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

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

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

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真题连接】

[2022年北京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11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t2】。

出非不得地卬,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鹉鹃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卬,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

出:生长。【4】鸣鹃: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

蕴。

【答案】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鸣鹃三种意象。

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

直之人被撰斥在外;鸣鹃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

运时局的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鸥鹃三种意象。

"病柏J"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

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

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

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

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

"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

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撰斥在外。

“鸥鹃":"鸥典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氏鸟鹃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

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鸣号鸟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

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

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

的恶鸟鸣鹃。

【专题模拟】

一、(2023•北京海淀•清华附中校考三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欲行雨未止【1】

出幔依灯影,空阶送雨声。

暂归仍客路,投老倍乡情。

眼涩书难读,心摇梦易惊。

病多常怕醉,酒尽却思倾。

忆昔[2]

忆昔轻装万里行,水邮山驿不论程。

屡经汉帝烧余栈⑶,曾宿唐家雪外城。

壮志可怜成昨梦,残年惟有事春耕。

西窗忽听空阶雨,独对青灯意未平。

注释:【1】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十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

【2】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3】汉帝烧余栈:张良

劝说刘邦烧绝联系汉中和东边各国的栈道,该址在今陕西褒城县北。

“灯”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下列四句诗词中的“灯”与陆游这两首诗中“灯”

的内涵相同一项是()

A.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高适《除夜作》)

B.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

C.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D.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曹雪芹《红楼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注解一"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十月,陆游奉诏离开蜀地,返回浙江山阴途中

可知《欲行雨未止》是作者返乡途中遇雨不能前行所做,"灯”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根据注解二"此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陆游闲居山阴,时年七十一岁"可知《忆昔》

是作者老年闲居山阴所做,作者上阵杀敌,报效国家的愿望也已成空,作者在家闲居,听着

窗外的雨声,"青灯"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愁之情。

A.这首《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却将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

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与陆游这两首

诗中"灯,,的内涵相同,都有孤寂之情。

B.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回灯〃重新拨亮灯光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听到琵琶声的喜悦心

情,与陆游这两首诗中"灯”的内涵不同。

C.陆游《病起书怀》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

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挑灯"更突出了这一情感,与这两首诗中"灯”的内涵不同。

D.这是曹雪芹《红楼梦》中贾惜春的判词,“青灯"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与陆游这两

首诗中"灯”的内涵不同。

故选A。

二、(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解语花•梅花

吴文英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⑴。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霎⑵弄

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⑶。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

⑷。料准拟、何郎词卷⑸。欢未阑,烟雨青黄⑹,宜昼阴庭馆。

注释:【1】剪:化用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句。【2】霎:雪花。【3】"琼树"二句:

暗用唐代薛昭于兰昌宫见张云容、刘兰翘、萧凤台三美女事。下阕"云容""兰翘""箫凤"即指

三美女。【4】半面:喻花瓣凋落。【5】何郎:指南朝梁诗人何逊,有《咏早梅》诗。【6】

青黄:指梅子熟时。

此词咏梅,词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展现梅花形象的呢?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上阕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接着又着笔于梅影,写梅花映在水

中的横斜之态;再接着,宕开一笔,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之后梅花正式出场,但又以三

美女为喻,上下阕衔接,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写梅花处

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然后写梅花凋残孤独之景;最后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

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上阕"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意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前,苍烟茫茫迷糊了

小路,江南岸边春光溶溶。可看出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

接着又着笔于梅影,"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意思是夜来春寒恰似剪刀,

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可看出写梅花映在水中的横斜之态;

再接着,宕开一笔,"飞霎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意思是雪花故意在晚上飞闲自得,

梅花的幽香亦随之向千里外飘去。可看出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

之后梅花正式出场"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意思是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里的

三个美人,琼树三枝多有风度。可看出又以三美女为喻。

上下阕衔接"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意思是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

的张云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暖。它插戴在头上与刘兰翘一样清瘦,又如萧凤台那般柔婉。

可看出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

然后笔锋一转"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意思是它久栖于枯寒荒冷的幽涧,

春来了它默默无语独自抱怨。可看出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

然后写“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意思是东风吹过只留半面,想何逊一定打算把

它写入诗卷。可看出写梅花凋残孤独之景;

最后“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意思是人们观赏它的兴致未尽,天空又布满了

青黄的烟雨,应让它安放于白天阴凉的庭馆。可看出词人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

丰富了梅花的形象。

三、(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沈亚之歌并序

李贺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

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照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⑴,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121,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才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⑶。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注释:【1】笈:书箱。【2】春卿:主管考试的官员。【3】古人三走:指管仲三次为

官,三次被免。

诗中写沈亚之入京应试和落第归家时都用到了“笈”,试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答案】

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

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第二处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

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诗中前后两处"笈"形成呼应,沈亚之过去意气风发,现在潦倒归家、才华仍在,其中蕴

含着诗人对沈亚之未来的期待;"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虚实变

化之间自然巧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能力。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写到带着一条条白藤交叉编成的书箱,里面是短小

整齐的文稿,有如梵夹。这是追忆沈亚之携笈初次应试进京时的情形。而"雄光宝矿献春卿"

中"雄光宝矿"指沈亚之满腹的才华,而沈亚之为把闪闪发光的"宝矿"呈现给考官,你乘着小

舟,掠过烟波来到京华。所以,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

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

"携笈归家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写到落第而归,重又带着书箱走进家门,是谁能体

贴关怀而怜悯你?是作者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无人关怀无人怜悯,刻画出一

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诗中前后两处写"笈",从结构上看,互相呼应。同时诗中第一次写"笈",回忆了沈亚之

来京应试时的意气风发;第二次写"笈"是现在沈亚之因落第而潦倒归家。而诗歌的结尾"请

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写到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

时光驱车再来应试,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沈亚之未来的期待。所以"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

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虚实变化之间自然巧妙。

四、(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

刘子晕

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

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

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

的诗歌。②题拂:题咏赞美之意。

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首联写姿态幽静贤淑,由梅的风流柳的轻,突出海棠柔美的体态;②颔联写海棠生

长在幽静临水处,晚春尽情开放,暗示海棠的高洁。③颈联写到哪怕是经过长久的风雨也

香味犹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尽也画不成,突出了海棠不惧风雨,坚韧而富有气韵的形象。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的形象的鉴赏能力。

①首联"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中"幽姿淑态"、"梅借风流柳借轻”写出了海

棠姿态幽静贤淑,仿佛是像梅花借来的风流,像柳树借来的飘逸,突出了海棠柔美的体态;

②颔联“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中"静宜""长是"写出了海棠生长在野外幽静

临水处,晚春清明时节尽情开放,暗示出了海棠的高洁,不与百花争艳的形象。

③颈联"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中"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写出了海棠

哪怕是经过长久的风雨飘摇,也香味犹存,把所有的胭脂都用尽也画不完姓紫嫣红的海棠,

勾勒出了海棠不惧风雨,坚韧而富有气韵的形象。

④尾联,诗歌尾联诗人以杜甫避讳母亲姓名而未能畅咏海棠的典故,字里行间无不浸

透着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暗示了海棠的形象美好,惹人喜爱。

五、(改编)请结合画线诗句,分析两首诗词中“梅花”这一意象的共同点,以及诗人借梅

花寄托的思想感情。

山园小梅

林逋⑴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⑵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⑶,不须檀板141共金樽。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⑸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1】林逋:宋代著名隐士,性孤高自好,恬淡而不慕荣利。【2】合:应该。【3】

狎:玩赏,亲近。【4】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这里泛指乐器。【5】着:同"著",遭受。

【答案】

共同点:①有清香;②气质高洁。

思想感情:《山园小梅》中的梅花寄托着诗人高洁脱俗的情怀,《卜算子,咏梅》中的

梅花寄托了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高洁品行的精神。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意象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共同点:结合"暗香""香如故"可知两首诗词中“梅花"都有清香;林诗"疏淡的梅影,缕缕

的清香",陆诗梅花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都体现了梅花的气质高洁。

思想感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疏影"、

“暗香”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

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

使之陶醉。林逋以梅自喻,表现出作者品格高尚、不染俗尘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一种“孤

芳自赏”的情绪,寄托着诗人高洁脱俗的情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被摧残、被践

踏而化作灰尘。但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

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

如故”。陆游在这首词中,用梅花来象征自己崇高的气节和孤高的品质,表现出一种不畏严

寒、傲然屹立的斗争精神,寄托了诗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高洁品行的精神。

六、(改编)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题目。

和子由港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1061年,苏轼赴凤翔上任,经过海池。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后作《怀

海池寄子瞻兄》,苏轼因作此诗相和。②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经过港池,曾

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两首诗词中的“鸿”这一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和子由海池怀旧》鸿爪留印、鸿飞东西都是匆匆又偶然的,以此喻人生,抒发了诗

人对人生匆匆、缥缈不定的怅惘;

(2)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惊起""有恨"写诗人被贬,心怀幽愤之情;②"无人

省"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环境的清幽和鸿的"不肯栖",又体现了诗人的高洁自许,诗人借

鸿抒发了孤高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

地吧。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当飞鸿远去之后,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

痕之外,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用雪泥、鸿爪作喻,暗示人生飘泊不定、匆匆

无常。人生正如飞鸿踏雪一样,存在偶然的因素,难以追寻。

"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写出了孤鸿孤独寂寞,飘忽不定的特点。"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写出了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的特点。此处词人与孤鸿惺惺相

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写诗人被贬,心怀幽愤之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

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突出了孤鸿孤寂的特点。此处词人运用象征

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孤高自

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七、(改编)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晚菊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

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

问菊

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两首诗中,菊花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答案】

①《晚菊》触景生情,菊花盛开、惹人怜爱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

无人倾诉的孤独;

②《问菊》托物言志,诗人以菊自比,表现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情和孤独寂寞的感伤。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晚菊》: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作者写自己不同时期看见菊花

时的不同心境,暗含着他命运的变化:少年时,看见菊花非常高兴,而今却总是感叹不已。

"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菊花盛开、惹人怜爱,但作者却说"无与语""奈悲何",应是菊

花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

《问菊》:

在这首诗中,菊花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

首联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下面一连几个问句,或切合历史上所形成的

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实都是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

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孤标傲世,当然是从陶渊明就给菊花涂染上

的文化个性,问"偕谁隐",答案已经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土。菊花

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

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

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蚕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

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

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

八、(改编)在词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

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答案】

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词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

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洁,是词人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前四句"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句意:耸立的青山啊,

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吧。

其中"招不来""偃蹇"写出了青山屹立不动的样子,使诗人感受到它的高傲不凡,然而后

句中"唤我溪边住",则体现了青山怜惜"我",对"我"充满情谊的形象。

后四句"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句意:山尖一轮明月悄

悄升起,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倒

映在清澈的小溪,仿佛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

句中明月"本在天高处",但竟默默地"听"我夜读《离骚》,与"我"相伴,体现了明月没

有世俗偏见,有情有义的形象,并且诗人把明月看作了倾诉对象,想象成自己的知己,因此

也是他理想人格的化身。

九、(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

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

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

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案】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题要求通过比较鉴赏,体会"夕阳红"意象的深刻含义,既考查考生对两首词的整体理

解,又考查学生对"夕阳红"特定含义的个性解读。

"夕阳红"的特定含义不能离开全词的内容而臆造。如由侯词中"雨余时候夕阳红",是写

雨过天晴,傍晚时分夕阳无限红。风雨是自然界的风雨,同是也是诗人所遭受的人生的风雨。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属于自己的阳光终究会到来,哪怕来得晚一点,但诗人始终坚

定的相信,他终将会大器晚成。结合写作背景中作者年长无成与一举登第、终有成就形成对

比,可以判定"夕阳红"含有老有所成的豪情壮志;

由《三国演义》中"淘尽英雄"与"青山依旧〃形成的对比,可以体会到"夕阳红"含有的人

生苦短、沧桑巨变之意。

十、(改编)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季次云窗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

黄庭坚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

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白诗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

的向往和追求。

②黄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示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

造诣的赞美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白诗是一首咏物诗,题咏的是"窗竹"。白诗写到“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意思是只要看到在那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之后,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

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茫茫中仅有的绿意,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写出了窗竹高洁

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既然是咏物诗,所以诗人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

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黄诗是一首题画诗,是给苏轼的《墨竹》题的诗。诗中写到苏轼画中的竹子非常地逼真,

枝叶掀动非常地富有生机。看到苏轼画中的竹子,就会想到那些斫轮的工匠,从而写出了黄

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示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造诣的赞美

之情。

十一、(改编)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熠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②磨:短箭。缴:系箭的丝绳。

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①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情

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

②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

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杜诗中,开篇就描写了一只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对同伴

无比想念的"孤雁"形象。而且这只雁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同伴。由此可见,这是一

首孤雁念群之歌,展现的是一只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而

联系诗人身世,这首咏物诗写于杜甫晚年旅居夔州期间。诗人晚年漂泊异乡,身体多病,故

交零落,处境十分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乱离

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

高远精神追求。所以,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

羁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

崔诗中,"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孤雁

的悲戚之态不由不引发诗人的同情。而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诗人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

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

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而诗篇的最后

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关曾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

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一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

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

旅之情。所以,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

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十二、(改编)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岑参

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章。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这两首诗中,“马”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岑诗: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与"晓笛""秋冰"等共同构成一幅塞外秋晓行旅

图,营造了寂寥苍凉的意境,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故乡的怀念。

②杜诗:运用借物抒情/借物咏怀的手法,通过体弱老病却忠诚可感的老病马形象的刻

画,表达了对病马的浓浓深情,抒发了与病马同病相怜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晚境落寞的无奈

和感伤。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岑诗:首联"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

过了奔驰的马蹄。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

出发了。晨风送来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晓笛""秋

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营造了寂寥苍凉的

意境。马意味着边塞上数不尽的战争,诗人借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故乡的怀念。

杜诗: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怀诗,运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病马的身上有着作者的影子。

首联是说自己和这匹马共渡患难,相处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颔联是具

体描写马现在的状态:老了且病了。但是,在艰苦路途上,依旧还在为诗人卖力;岁晚天寒,

况且又生病,不能不让人为它伤心。颈联两句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说病马虽然毛骨一般,但

驯良的品性始终如一、忠诚可感,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尾联说:马之为物虽然低微,可

是对人的情分却是十分深厚,使诗人禁不住为它感动、沉吟起来。"物微",既是说病马,又

在诉说诗人自身:"沉吟",既是为马,又是为人。因此,整首诗表达了对病马同病相怜的感

慨,以及对自己晚境落寞与无奈的感慨,令人仿佛见到一位老诗人艰难落魄的憔悴形象。

十三、(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韩琮①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②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注]①大中十二年(858),韩琮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并失官。②移:改变。

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写到了牡丹,但牡丹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爱莲说》中借牡丹来反衬莲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爱慕荣华者的批判和对高洁人

格的坚守。

②《牡丹》托物言志,通过对牡丹的吟咏,表明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

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

洁从牡丹的反衬中突现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

不良风尚之盛。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

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牡丹》首联写牡丹的品格,写牡丹不在桃杏开放的时节与之争艳,而是叶帐成阴时才

绽放花朵;颔联写牡丹的贡献;颈联转诉牡丹对嫉妒者的蔑视;尾联写暮霞般的牡丹凋零,

空留下似屏的绿叶,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全诗字字写花,处处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

牡丹的吟咏,表明对高尚情操的崇奉。

十四、(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耦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落气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喉黄鹉。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②。

一鹭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