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广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9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

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最早给“法治”下定义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

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后人对法治的定义无非是对亚里士多德原初“法治”定义的不断修正。19世纪英国宪

法学家戴雪结合英国法治的历史实践对法治(法律主治)的概念作过三个层面含义的概括:

一是法律具有至尊性;二是人民在法律面前平等;三是宪法保障个人权利。戴雪的法治定义

强调了个人权利的宪法保障。20世纪英国法理学家约瑟夫•拉兹认为,“法治”一词意味

着法律的统治,它由一些重要的原则构成,如法律的公开性、明确性、不溯及既往、相对稳

定性、公正审判、司法审查、司法程序的简便性及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等。1955年6月,

来自48个国家的法学家受国际法学家委员会邀请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大会上,对

“法治”的概念作了三点阐述:国家必须遵从法律;政府应当根据法治原则尊重个人权利,

并为实施个人权利提供有效的手段;法官应当受法治引导,公平地捍卫和实施法治。1959

年1月5日至10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大会上再次肯定了雅典会议通过的法治原则,

由于本次国际大会有来自53个国家的185名法官、律师和法律教师参加而使法治精神广为

传播。

(摘编自范进学《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四重维度”论》)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也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有力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现代化与法治内在联结、相

互依存、伴生发展。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地

解决了法治问题的。现代化进程会带来巨大变革和利益调整,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协调现代化进程中涉及的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

法治不彰,社会就可能因纷争冲突而失稳失序,最终导致现代化进程停滞或中断。一些国家

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

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法治逻辑,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中国式现

代化的战略部署看,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这就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

代化中同步推进法治建设,确保各方面制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实现制度体系和治理效能

的衔接转化,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水平。—①—。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

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法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要求新期待。

―②—o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来自外

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必须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冲击,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不被

迟滞、中断。

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

远的保障作用。首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依靠高效的国

家治理能力,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法治对

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固根本的保障作用。法律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得到广泛认同

和普遍遵从。以法律形式确立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保证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

体系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跨越式、

并联式的发展进程,许多历时性问题需要共时性解决,其中涉及的思想变革之深、利益调整

之大世所罕见。法治通过实施公开、稳定的制度机制和行为规范,对各种利益关系予以保护、

规范和调整,从而稳定社会成员预期、维护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秩序,为现代化提供牢固基

础、持久动力和广阔空间。第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全面依法

治国是着眼于长远目标和发展的战略谋划,具有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只有厉行法治,中国式

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必将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影响。从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走向深层次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

践创新发展,既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内涵,又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

方案、中国力量。

(摘编自冯果《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雪对法治的定义是在结合英国法治历史实际后对亚里士多德所做定义的修正。

B.法治精神在新德里国际大会后被广为传播,是因为有多国法律相关人士的参与。

C.法治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对其产生深刻的塑造作用。

D.作为现代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法治如果不被彰显,现代化进程将较难推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先后对“法治”的要旨、作用、内涵与原则等进行阐释,条理清晰。

B.材料二通过比喻论证强调法治对现代化国家的影响,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C.材料二反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相较而言,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加客观理性。

D.如果中国式现代化要想行稳致远,就必须厉行法治,走向二者深层次融合。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法律原则的相关论述的一项是()(3分)

A.法律签署后,法律文本及发布的公告、法律草案的说明、审议结果的报告等,应及时在

全国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B,只有当人民代表的法意志被清楚地规定于条文中,才能使得法官不可能做出主观擅断的

判决,法之保留方能发挥效力。

C.新的刑事法律生效以后,对此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必须依照新的

刑事法律进行重新审判或判决。

D.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的制订应当客观、公正,善意、适度,符合常规,合乎理性;裁量结

果应当符合法律的原则和幅度。

4.请结合材料内容,在①②处填写合适的分论点。(4分)

5.请根据材料二,给“中国式现代化”下一个定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

"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

上。”

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

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

话以后,又注视作战地图,扳住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

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

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

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

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

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

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

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

虽然将要进行的战斗,是部队在陕甘宁边区作战的第一次攻坚战,虽然部队攻坚经验很

少,可是陈兴允一站到彭总面前,他就觉得蟠龙镇一定会拿下。

彭总深思着,偶尔和陈兴允说一两句话。

陈兴允,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

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害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

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

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

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联

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这时,你会惊奇地对自己说:

“啊!事情原来这样简单、明确!可是以前我怎么觉得它是那样复杂和没有头绪呢?”

陈兴允正寻思,三个小娃娃,跑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这些个娃娃最大的有六七岁,最

小的只有四五岁。警卫员一边瞪眼吓唬,一边低声喊:"小鬼,别乱跑,回来!”娃娃们根

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

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

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

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

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

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

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出走,彭总用手照护着他们,一面走,一

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对你们是不能讲原则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总望着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

文本二:

彭德怀速写

丁玲

“一到战场上我们便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

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令下,我们就找不到一个

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

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

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

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

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

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

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

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

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

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诚恳地

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

旦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

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

更爱他的。

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

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

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着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

洁的脑子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的细节、文本二中“最普通”“不大合身”等表述,都

体现了彭德怀衣着简朴的特点。

B.文本一没有直接描写彭总与陈兴允关于战斗的具体对话,借助陈兴允的心理活动主要刻

画彭总严厉和坚强的一面。

C.文本二开头以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倾诉爱戴,文末写彭总留给百姓的深刻印象,别具匠心,

都运用侧面描写手法。

D.文本一者重刻画彭德怀眼光的严肃、刚毅和深沉,文本二突出其眼神的活泼、天真和顽

皮,角度虽异,传神则同。

7.关于文本一中彭德怀与娃娃们交谈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娃娃们闯进彭总窑洞,折射出彭德怀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爱戴。

B.彭德怀摸娃娃头的动作,与“军国大事”的问话反差鲜明,尽显幽默。

C.“荷花叶上的水珠”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娃娃们的天真无邪。

D.彭德怀对娃娃们充满爱心,但“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凸显其原则性。

征。(6分)

8.文本二说:“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4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是如何塑造彭德怀形象的?并据此概括“速写”的文体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日:“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日:“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日:

“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

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

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拙,而

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

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

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

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

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目黑,多见黑目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

辩矣。少尝苦日苦,多尝苦日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

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情不知A其不义也B故书其言C以遗后世D若知其E不义也F夫奚说G书其不义H以遗后世

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于:指抵达,到达,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中的“至于”

词义相同

B.再拜:指古代礼仪,拜而又拜,表示恭敬之意。再拜礼一般只向地位较高的人,如《鸿

门宴》中“再拜大将军足下”。

C.非指认为……错误,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觉今是而昨非”的“非。两者用法不

同。

D.辩:指分辨,辨别,《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两者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输》中,墨子为实现政治理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

持不懈的精神。

B.《公输》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

体现他卓越的论辩艺术。

C.《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了楚王想要攻城和杀掉自己的想法,

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

D.《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

展现了义与不义之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输盘设,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14.材料二题目“非攻”不能改为“非战”,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

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

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

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

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的思想在《〈论

语〉十二章》中表述为:",。”

(2)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因力不从

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

气氛。

(3)秦统治者对珍宝搜刮净尽却糟蹋浪费的行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

","两句进行了质问。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

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

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

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

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

,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

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

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一,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

族创造的—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

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

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