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内古诗词综合检测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内古诗词综合检测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内古诗词综合检测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内古诗词综合检测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内古诗词综合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教材内古诗词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60分)

L对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采采米莒,薄言帽之祐:成串地采摘

②薄言有之有:取得,获得

B.①洵美且异洵:实在

②自牧归英归:归来

C.①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同“襟”,贴身穿的衣服

②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作:作战

D.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耽:沉溺、沉醉

2.对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枉用相存枉:屈驾,枉驾

②榆柳荫后檐荫:荫蔽

B.①对酒当歌当:应该

②方宅十余亩方:四周围绕

C.①契阔谈戢契阔:久别重逢

②户庭无尘杂尘杂:灰尘杂物

D.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从容自然的样子

②暧暧远人村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3.对加点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恍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

②深水荡漾清猿啼深:清凉

B.①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响,震动

②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其

C.①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落叶

②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清澈的湖水

D.①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漂泊沦落

②水澹澹兮生烟澹澹:水波平静的样子

4.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弦弦掩抑声声思思:深长的情思

②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

B.①枫叶荻花秋瑟瑟瑟瑟: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②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叹息

C.①委身为贾人妇贾人:商人

②予出官二年出官:出仕

D.①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

②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5.对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①羽扇纶巾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②采采米苜米米:不断地米摘

B.①橘橹灰飞烟灭橘橹:橘,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

的桨。

②最难将息将息、:养息,休息

C.①元嘉草草草草:轻率

②凄凄惨惨戚戚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

D.①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涕泗:眼泪鼻涕。

6.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重湖叠崛清嘉哪:山峰

②翠峰如簇簇:聚集,聚在一起

B.①封狼居胥: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

②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C.①谩嗟荣辱谩:同“漫”,徒然

②尽挹西江,细斟北斗挹:舀(水)

D.①月照花林皆似霰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排遣

7.对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星河:天河,这里指长江

②短发萧骚襟袖冷萧骚:花白

B.①钟鼓馔玉不足贵馔玉:金玉珠宝

②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

C.①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恣意妄为

②大漠穷秋塞草腓穷秋:晚秋,深秋

D.①乾坤日夜浮乾坤:指日月

②只是当是已惘然惘然:模糊不清的样子

8.对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①旌旅逶迤碣石间逶迤:蜿蜒曲折

②二十三丝动紫皇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

B.①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无缘由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必须

C.①盘飨市远无兼味盘飨:盘中晚餐

②边庭飘飘那可度飘飘: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

D.①谁令骑马客京华京华:京城的美称

②吞声哪躅不敢言哪躅:徘徊不前

9.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世:名显于世

②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华:月光

B.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高堂:高大的厅堂

②径须沽取对君酌:径须:直须、应当

C.①呼儿将出换美酒将出:牵出,拿出

②夜来幽梦忽还乡幽梦:隐约迷离的梦

D.①汉家烟尘在东北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

②推金伐鼓下榆关榆关:古关名,即今涵谷关

10.对加点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①大漠穷秋塞草腓腓:枯萎

②吴丝蜀桐张高秋张:弹奏

B.①空山凝云颓不流颓:下垂、堆积的样子

②肯与邻翁相对饮R:怎目

C.①矮纸斜行闲作草草:草书

②大人故嫌迟故:故意

D.①及时相遣归遣:指夫家休弃妻子

②赍钱三百万赍:带着

1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骞朝津而夕替讲:谏谆

②宁濡死以流亡兮淹:突然、忽然

B.①扈江离与辟芷兮扈:披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察:观察,了解

C.①忍尤而攘诟攘:容忍

②岂余心之可惩惩:惩处

D.①纫秋兰以为佩纫:联缀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淹:匆匆

12.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涟涟:泪流不止的样子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岌岌:高耸的样子

B.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汤汤:水流盛大的样子

②芳菲菲其弥章菲菲:香气浓烈

C.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旦旦:虚伪的样子

②涌涌随波千万里形容波光荡漾

D.①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晏晏:和悦的样子

②嬉嬉钓叟莲娃嬉嬉:戏乐的样子

13.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皇览揆余初度兮览揆:观察衡量

②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深秋九月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宏大

②胡骑凭陵杂风雨凭陵:逼压

C.①春与秋其代序代序:时序更替

②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指青年时代

D.①不抚壮而弃秽兮抚壮:把握壮年

②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指不相上下

14.对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一项是()

A.①皇览揆余初度兮初度:初到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太息:叹息

B.①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珠矶:珠宝

②葬麦弥望弥望:放眼观看

C.①情郁邑余隹僚兮隹僚:失意的样子

②竞周容以为度周容:迎合讨好

D.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蛾眉:代指美貌的女子

②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

1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①何乃太区区区区:形容小

②感君区区怀区区:情意深挚

B.①举手长劳劳劳劳:辛苦的样子

②恨恨那可论恨恨:抱恨不已

C.①隐隐何甸甸甸甸:沉甸甸地,沉重地

②诺诺复尔尔诺诺:应答的声音

D.①郁郁登郡门郁郁:繁多的样子

②奄奄黄昏后奄奄:暗沉沉的

16.“相”可以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

代词或第三人称代词。对下面各句中“相”的用法的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时相遣归②会不相从许③还必相迎取

④好自相扶将⑤嬉戏莫相忘⑥誓不相隔卿

⑦誓天不相负⑧蹑履相逢迎⑨怅然遥相望

⑩不得便相许

A.①⑤/②③⑥⑦⑩/④⑧⑨B.①③⑤/②④⑦⑩/⑥⑧⑨

C.①⑤/②④⑥⑧⑩/③⑦⑨D.①②⑥/③⑦⑨/④⑤⑧⑩

17.下列各项诗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

A.《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以离故乡路途之遥远

来表明与思念之人相见之难,为下文抒发忧伤之情做铺垫。

B.《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不事渲染夸张,用白描的手法,真切地表现了

田园生活场景,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C.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

句,巧用比喻,体现出因时间匆匆而产生的及时行乐之感。

D.在《米甘》这首诗中,“采采米苜”与“薄言”这样的字样先后出现六次,

充分体现了该诗歌重章叠句的特点。

18.下列各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

邈远、悄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

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

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

“朝”“暮”之事,从时间上进行缩小夸张,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C.《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诗虽叙写边战,

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

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D.《李凭箜篌引》一诗充满现实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

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19.下列各项中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蜀相》颔联通过写景,一个“自”,一个“空”,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

对唐帝国中兴希望的渺茫。

B.《蜀道难》开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蜀道之难,情感强烈,奠定了全诗雄放

的基调,并随情感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反复咏叹。

C.《锦瑟》中,颈联的“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造成强烈对比,

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客至》篇首以群鸟起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

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全

过程。

20.下面各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追念,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时光易逝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关注

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远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

其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诗人用事作典,借赞扬刘义隆,表

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C.《鹊桥仙》这首词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讴歌了真挚、纯洁、坚

贞不渝的爱情。用情深挚,立意高远,语言优美,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

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

D.“望海潮”这一词牌为柳永创制,所写的城市是杭州。江南胜景自古令人

魂牵梦绕,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贸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人间天堂”

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词运用了铺叙和点染的手法描摹了城市的盛况:地理

形势优越、人口稠密、景色优美、人们生活奢华。

21.下列各项诗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叹门外楼头”用的是隋灭陈的典故:当隋朝大

将韩擒虎兵临城下时,陈后主还正在和宠妃张丽华歌舞作乐。“门外”言大军压

境,“楼头”说荒淫无耻,就极精炼而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覆灭。“悲恨相续”四

个字则给南朝的历史作了总结。

B.《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记实,

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结尾三句,又由梦境回到现实,实

写妻子墓地之景,且以景结情,哀思之情,绵绵不绝。

C.《望海潮》下阕“羌管弄晴”三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弄

晴”“泛夜”互文见义,“嬉嬉”二字,将渔翁与采莲姑娘欢乐的神态栩栩如生地

描绘出来。

D.《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三句融情于

景,情景交融,诗人高洁人格、气节、胸襟完全融入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皎洁清

朗、通体透明的艺术境界之中,一个高风亮节、超尘拔俗的形象跃然纸上。

22.下列对《短歌行》中所用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

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

鸣》,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曹操引用这四句,

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现得到贤才之后,对他们殷勤接待的场景。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

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

公自比,是表示诗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了诗人宽大广博

的政治胸怀和求贤之心。

23.对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

发。

②三吴都会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

B.①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初阳:立春后,立夏前。

②有三秋桂子三秋:指农历九月

C.①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

②千骑拥高牙高牙:牙旗,将军之

旗。

D.①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21时到23时,夜深人静时

②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原指

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24.下列各项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一一蓬莱、方丈、瀛洲,《史记•封禅

书》中说:〃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诸仙人

及不死之药皆在焉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蓬

山”即蓬莱山。

B.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杜甫”岱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描写的就是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

C.金银台: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洞天:仙人居住地方的天

空。云之君:泛指驾乘云彩的神仙。鸾:传说中的神鸟。白鹿:传说中神仙、隐

士多骑白鹿。

D.“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指南朝宋田园诗人诗人谢灵运,谢灵

运喜欢游山访胜,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了一种特制的木屐,前后齿可装卸。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是李白《宣州谢月光楼饯别校书叔云》里的

诗句,"小谢"就是谢灵运。

25.对《登快阁》中的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痴儿了却公家事”,《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生子痴,

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此句借用其意,自嘲“痴儿”

忙于公事。痴儿,痴人、呆子,这里是诗人自指。意思是自己办完了公事。

B“素衣莫起风尘叹”用“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句语意沉重,

道出了诗人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这里是“不

要有白衣被京城的风尘染黑”之叹。

C.颈联两句,前句用“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典故;

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一个“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烘托

了出来。

D.“此心吾与白鸥盟”《列子•黄帝》载,海边有一人常和鸥鸟玩耍,其父

让他把鸥鸟捉来与自己玩。第二天此人来到海边,鸥鸟在空中飞舞而不落下。后

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已决,再无俗念牵挂。这是说与白鸥订盟,表达

自己对大自然热爱,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26.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

A.“淮左”古人在方位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扬州在淮水西面,故称为“淮

左名都”

B.“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丙申”兼用帝王年号与干支纪年法,“至日”指

冬至、夏至,《扬州慢》中指冬至日。

C.《黍离》是《诗经》中的篇名,首句就是“彼黍离离”,后人常用“黍离”

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D.“钱塘”指今浙江杭州,“重湖”指西湖,分里湖、外湖。“维扬”扬州的

别称。

2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

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

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

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

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

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经》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

28.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

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楚辞》是由西汉刘向创作而成的。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国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诗人

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新时代。

C.《离骚》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

香草喻保持修洁等。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

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

色彩美。

D.《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

同宗,不仅表明了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还表明了他对楚国的兴衰有义不容辞

的责任。“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

任凭风吹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政治巨人的悲壮宣言。

29.下列各项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歌”有纵情歌唱的意思,如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唱出了沉郁悲壮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行”与,,歌”的不同在于它有“衍其事而歌之”的意思,即在歌唱中铺叙记事,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吟”,重在吟咏性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B、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篇幅

长短不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也可为杂言,李白的《梦

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均为古体诗。

A.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他的诗歌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

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七言诗对唐代作家颇有影响。行路难,乐府杂曲

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

D.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诗作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临安春雨初霁》写于陆游六十二岁时,诗人奉诏自家乡山阴赴临安,在寓所等

候召见,诗歌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作者的期待与焦急。

30.下列各项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①主人下马客在船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C.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①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②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二、诗歌鉴赏(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6分,共5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寒行①(节选)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②诗,悠悠使我哀。

【注】①《苦寒行》: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反映严寒时节在太行山中行军的

艰辛。②《东山》:《诗经•豳风》中的名篇,汉毛落说:“《东山》,周公东征也。

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直写“太行”,交代行军地点,“北上”二字则表明行军走向,以

此笼罩全篇。

B.第二句文势一顿,发出“艰哉”的喟叹,先在心理上造成惊恐状态,避免

了平铺直叙。

C.“水深”以下八句节奏紧凑,展示行军意外受阻、栖宿无所等各个侧面,

历历如画。

D.诗歌感情真挚,描述了诗人亲历的军旅生活,把政治家的说教寓于具体情

景描写之中。

32.曹操本诗与《短歌行》都用“周公”之典,请比较其异同。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崎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崛(longsong):山势高峻的样子。

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

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34.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它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写景手法上

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归去来兮(并序)

苏轼

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

归阳羡,复作一篇。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老去君恩未

报,空回首、弹铁悲歌。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①。

无何②。何处有,银潢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顾谓同来

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注】①驻平坡,形容快马疾驶,不可停留。②无何,“无何有之乡”的简

称,原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后指虚幻的世界。③银潢,指星空。银为银河,潢

为天潢星。

3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借放归之事抒发感慨,看似轻松,实则饱含词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传

达出慷慨悲凉之意。

B.词人由黄州前往临汝,已到南都却又“蒙恩放归阳羡”,“蒙恩”二字实际

流露出词人的嘲讽和愤懑之情。

C.词人描写清溪高山、画楼夕阳等自然人文景观,展现了阳羡之地的优美景

色,这也是“归去来兮”的原因之一。

D.“应烂汝、腰下长柯”借用晋人王质伐木观棋、不觉斧柄烂尽的典故,指

出岁月流逝,世事变迁。

36.本词下阕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写到了仙人世界,但描述的内

容和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作品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③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④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⑤寂寥。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

②景:日光。③夷歌:少数民族的歌。④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

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⑤漫:任凭。

3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诗人在西阁中看到的凄凉寒怆的夜景,''催"字形象地突出冬

日夜长昼短的特点,给人岁月逼人之感。

B.颈联从听觉角度,以战伐之事引起了千家的恸哭,很多地方的渔人和樵夫

唱起“夷歌”,来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

C.尾联写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人物都终成黄土,自己这点寂寥又算得了什

么,诗人以英雄自比,宽慰自己一切终将逝去。

D.这首诗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历史写到个人的

命运,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38.时空对举,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情达意。《登高》的颈联和

《阁夜》的颔联都运用了这一创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潘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

有鸣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诗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

鸣。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僧人持名琴从峨眉峰翩翩而来,气派非凡,暗含了诗人对蜀僧的

仰慕与敬佩。

B.颔联中“一挥手”叙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与技艺,“万壑松”表现出琴声的

音乐效果。

C.颈联写出了听琴时的愉悦畅快,赞美了僧人的琴声、琴技,表达了得遇知

音的欣慰之情。

D.本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着重表现对音乐的描摹,表现弹者、听者之

间的情感交流。

40.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本诗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

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用相同。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②。万骑临江

新虎③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④,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

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

胜利。②区宇,即寰(huan)宇,宇宙。③魏虎,猬和虎。亦泛指猛兽,词中比

喻勇猛的军队。④曹瞒,指曹操,曹操小名阿瞒。

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中“万骑临江”“千艘列炬”的战争场面,生动表现了年少的周

郎''一鼓困曹瞒"''气吞区宇”的形象特点。

B.上片“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和《赤壁赋》中的“岫胪千里,旌旗蔽空”,

都让人联想到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场景。

C.下片的“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几句,描写赤壁矶附近的山

川形胜,表达了对赤壁之战遗迹的不尽追怀。

D.词人在末尾向道旁杨柳发问,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时代感伤,与“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写法相同。

42.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塑造了周瑜的英雄形象,但表

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6分)

材料一:

研读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你会发觉不少诗人钟情于梧桐。

到底这种落叶乔木身上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引发古人如许丰富的联想与感

情?

一、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早在两千多年前梧桐

就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一一凤凰联系在一起。“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

于彼朝阳。”(《诗经》)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

来金凤凰。”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

神异性。

后来,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又衍化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成语,并且这里的

凤凰被换作其它的飞禽。如唐代诗人虞世南在《蝉》这首诗中将至尊至贵的凤凰

换成了秋蝉:“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自然是生性高

洁。蝉所栖之高的梧桐,其形象高洁也就更加平荤不凡。由于梧桐孤然傲立、品

性高洁,所以人们将它与松柏放在一起,称为美材。

花木常被用来表示爱情和思念,青干碧叶的梧桐,则是伉俪深情的象征,古

代传说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我国有“梧桐相待老,鸳鸯

合双死”之说,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表示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中最具有想象力和浪漫特色的末段,就化用了以上意蕴。“东西

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

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幅美妙、神异的图景既寄寓了人们对纯洁爱情的企

盼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同时也借助神化发泻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二、吴丝蜀桐张高秋

读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作者对乐声的神奇怪异的描绘

和对李凭卓越的演奏技艺的赞赏。那么这种“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般的乐声从哪儿流出来的呢?

“吴丝蜀桐”。梧桐又被称为柔木,可以用来制琴,其中最著名者,乃汉人

蔡邕以梧桐制成的“焦尾琴”。据《汉书》记载,蔡邕在吴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烧

火煮饭。深通韵律的蔡邕听到桐木燃烧爆裂之声非同凡响,断定是良木,于是将

这段桐木抢救出来,制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烧焦,所以称为

“焦尾琴”。有吴地的精丝、蜀地的良桐制成的箜篌,再加上李凭的高超技艺,

当然能弹奏出“女娟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般的艺术效果来。

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落叶早,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素有悲秋的

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南唐•李煜《相见欢》)囚禁生活中的南唐帝王,自是有一番愁苦,而

这清冷的月光照着光秃的梧桐树,愈加增添了院中人的愁怨。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雨中的桐叶则更添愁闷落寞的情绪。“梧桐树,三更

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雨声与桐叶结合,一叶叶,一声声,响在耳畔滴在心田,怎不令思妇痛感离别后

的孤寂呢?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更是借“梧桐”“细雨”中最

后一点“寻寻觅觅”,造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望收场,将女词人

丧夫亡国之后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抒写了出来。人们常以“愁”字来

形容这种心境,可是对于陷入极度愁苦中的这位老年孀妇来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也许“梧桐兼细雨”的意象,总能勾起人们的满腔愁绪和无限遐思。元代著

名剧作家白朴则将其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命名为《梧桐雨》,使居监

中那悲苦愁闷的意绪笼罩全剧。

妙处难与君说,正如梧桐高大挺拔的枝干,久栖于上的良禽,绕梁不绝的琴

音,雨打桐叶的秋声,以及围绕它上演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一切都会拨动人们

的心弦,启迪人们的情思,带给人们丰实的想象和充盈的灵感。难怪现代作家郁

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都不忘对“梧桐”的追想。

《解析中学课本古诗文中的“梧桐”意象》

材料二: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

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

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

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

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

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蝶,声响如哀弹。”(孟郊《秋怀》)桐木是

制琴的美材,峥蝶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

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李商隐在表现韩冬

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

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金

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

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

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秋登宣城谢月兆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

香雾冷,梧叶西风影。”(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梧桐与井、辘粉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

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

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砂金井静,梧桐晚,几树

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

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

熟。“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

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

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

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

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

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姜夔写给友

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

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

邓炎U《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

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

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

是简单的归纳。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

的探析。

《宋词中梧桐意象的理解》

43.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钟情于梧桐,是因为梧桐这一意象多样的特质可以引发诗人诸多联想

和情感。

B.梧桐的神异性使得人们演绎出诸如《孔雀东南飞》的“枝枝相覆盖,叶叶

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奇妙景象。

C.“梧桐”和“细雨”的结合,易于成为文人表达哀愁情绪的载体,引发愁

苦与伤感

D.材料一从三方面写出梧桐的特质,以悟桐与凤鸟、梧桐与乐器、梧桐与细

雨,三者呈并列关系表达了梧桐产生的联想和情感。

4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说明在唐之前梧桐并没有得到文人足够的

重视。

B.文中桐木、桐花,桐叶都从不同角度引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成为诗人在

伤感时经常吟咏的对象。

C.“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是因为梧桐叶落得最早,体现了秋天的到来,早

落的桐叶让敏感的文人从而引发怀想。

D.梧桐在表达哀愁之外,在怀念友人,抒发志向,述写飘零之苦中时有出现。

45.概括材料二中宋文人笔下的梧桐表现出哪些品格和情感?(6分)

46.除了文中介绍的“梧桐”这个意象可以引发文人诸多情感之外,请你再

举出一个意象并举例证明还承载文人哪些多重感情?(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