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情节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_第1页
分析情节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_第2页
分析情节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_第3页
分析情节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_第4页
分析情节作用-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

05分析情节作用

【阅读点拨】

一、考题形式

①文章详写“太太”所发视频的的具体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作者还用了大量篇幅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恶见闻和感受,

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③文章的标题是《蟋蟀》,可第①②段却不直接写蟋蟀,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二、答题方法。

1.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哪一情节的作用。

2.根据文本,判断结构类型。

(1)层层推进。①分析。明确文章线索;概括事件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

一步分析层层推进的作用。

②作用。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加深读者认识,启发读者深入思考。

(2)详略安排。有序概括所叙之事;概括文章中心和内容,判断详写事件和略写事件,

分析详略安排的作用。

②作用。点面结合,更好地突出文章中心;突出表现人物的品质和形象;突出作者情感;

使文章主次分明。

三、答题举例。

1.散文《藤野先生》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

而是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

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

有什么联系?

写''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日本“爱国青年”,

反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写弃医从文,是为了交代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

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有密切的联系。

2.《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

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

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前面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是为了后面反衬他

灵魂的高贵。通过这种反差来制造文章内部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进阶训练】

一、基础过关。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九岁的夏天,一次远行

一大块黑黄的云自天边涌来,轰隆隆一阵雷声,奔马似的从云层中翻滚而过,狂风大作,

树叶碎啪作响,雨点大颗大颗拍下来...

②北方科尔沁大地,盛夏时节的雷雨天,脾气急,说来就来。

③“劈精灵呢!”

④一遇雷雨天,母亲就把我们拢进屋子,关紧木格子窗。母亲讲述雷神“劈精灵”的故事,

令人畏惧。我赶忙躲进屋,唯恐这雷劈错了人。

⑤我老家的黑土地上生长着成片的玉米。我九岁那年夏天,三天两头下雨,不到七月份,

玉米就长到一人高了。

⑥我那时正读小学三年级,要到本乡另一个村子——继斌村参加期末会考。两村相距十三

四里,对小孩子来说还是很远的。

⑦那天清早又下了一阵雨,瘦小的我背上书包,穿着雨衣,跟着人群走在满是泥泞的乡间

小路上,溅得满身泥水。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继斌小学。

⑧考完试已是下午。同学小娟拉着我去她在继斌村的亲戚家,我觉得不妥,可拗不过她,

懵懵懂懂跟着去了。结果她一到亲戚家,便改了主意,要留下来过夜,不走了。我傻了眼,虽

然他们百般挽留,我坚决不同意留下来。父母不知道我来这里,我若不回家,他们得急成什么

样?见我执意要走,那家人派出一个大我两三岁的女孩,送我回继斌小学。

⑨这时老师早已带着同学们走了。望着空空的校园,想想十几里路,要一个人走过那风声

四起的玉米地,走过荒凉的林间小路,我心里一阵阵害怕。可面对女孩的再次挽留,我仍倔强

地表示必须回家。

⑩农村的路没什么规律,曲曲弯弯的,我忘了回去的路。女孩送我到继斌村村口,指着眼

前无边无际的田野告诉我,顺路走下去,就能看到一座小桥,之后会出现三岔路口,记住,往

右拐。穿过两片玉米地,走过一段土路,再进入一片林地,然后越过一道大壕,就到你们村了。

⑪我在脑子里尽力记着她的话,一个人上路了。此时,天空中乌云翻滚,不时传来惊心动

魄的雷声,头顶上仅有的一块蓝很快被阴云占领。我想起母亲讲的“劈精灵”的事,不由得心

惊肉跳,迈开小腿儿一路紧走。我虽笃信自己是个好人,可万一我上辈子是个小精灵呢,比如

小兔子什么的,雷神发现我的原形,像追着小狐狸那样一直追着我劈怎么力、?……我的心快揪

成一个铁蛋儿了,呼吸也变得紧迫,强忍着把眼泪憋了回去。

⑫我不由自主地越走越快,直至跑起来。奇怪,一路上一个人也没遇到。这种乌云压顶的

天气,谁会出来呢?天越来越暗,气温越来越低。黄豆粒大的雨滴落下来,在我身后追赶着。

玉米地里呼呼的声响越来越大,整个世界都被风雨笼罩。

⑬I"荒乱中,我不记得跑过了几片玉米地,没了东南西北的概念,我浑然不知身在何处。天

快黑了,四野茫茫。我不知疲倦地跑,不知道跑了多久。就在我几近力竭时,阴云渐渐稀薄,

雷声隐去,我的眼前出现一道大壕,几个女孩拎着篮子出来采蘑菇。一个高个子女孩看到我从

村外的路上摇摇晃晃地跑过来,很是诧异。她告诉我,顺着大壕走就能回到家。我仍处于晕乎

乎的转向状态,根本分辨不出路。即便如此,我还是谢绝了她送我回家的好意,七拐八拐地绕

回了村小学。在熟悉的地方,我的方向感马上就转回来了,接下来,我一路顺畅地走回了家。

⑭父亲还在外面到处寻我呢,母亲在屋里急得团团转。当我轻轻走进家门,母亲一下子愣

住了,扑过来时差点摔倒。她紧紧抓住我的手,眼泪喇地流了出来,肩膀不住地抖动。家教甚

严的母亲,这次出奇地没有训斥我,而是去厨房熬了一碗热热的汤。

⑮我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呆呆地好久没有说话,看着弟弟从我的书包里翻出早上带的大鹅

蛋,香香地吃起来,我心里好像终于踏实了。

领一路狂奔,我没流一滴泪,可是此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⑰在这场雷雨天里,九岁的我第一次孤身走了这么远的路。此后人生中风雨次第而来,我

再也没那么慌张了。

(有删改)

1.本文写了九岁的“我”三次谢绝别人的建议与帮助,独自在风雨中回家的故事。请概括“我”

的谢绝。(4分)

(1)谢绝了同学小娟和其亲戚的百般挽留。

(2)

(3)

【参考答案】(2)谢绝那个大“我”两三岁的女孩的再次挽留。(3)谢绝采蘑菇(或“高个子”)

的女孩送“我”回家的好意。

【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梳理事件发生的经过;最后扣住“谢

绝”进行概括。通读文章,根据第⑨段中的“这时老师早已带着同学们走了……我心里一阵

阵害怕。可面对女孩的再次挽留,我仍倔强地表示必须回家”,可以概括为“谢绝那个大‘我'

两三岁的女孩的再次挽留”。根据第⑬段中的“一个高个子女孩看到我从村外的路上摇摇晃晃

地跑过来,很是诧异。她告诉我,顺着大壕走就能回到家。我仍处于晕乎乎的转向状态,根

本分辨不出路。即便如此,我还是谢绝了她送我回家的好意,七拐八拐地绕回了村小学“,可

以概括为“谢绝采蘑菇的女孩送'我'回家的好意

2.对第⑯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回家后,害怕被骂,眼泪就流下来了。

B.回家后,温暖踏实,眼泪就流下来了。

C.回到家,又累又饿,就流下了眼泪。

D.在路上不好意思哭,回家终于可以哭了。

【参考答案】B

【解析】先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境,结合人物的经历和心情进行分析。A.根据

第⑭段中的“家教甚严的母亲,这次出奇地没有训斥我”可知,“我”流泪时,已经到家,母

亲并没有训斥“我”。故本项表述错误。C.本项中的“又累又饿”是“我”在途中的遭遇,

回到家之后,“我”虽然还有这种感受,但此时这种感受不再是最重要的了。故本项表述错误。

D.根据第①段中的“家教甚严的母亲,这次出奇地没有训斥我,而是去厨房熬了一碗热热的

汤”和第⑮段“我躺在暖烘烘的炕上,呆呆地好久没有说话,看着弟弟从我的书包里翻出早

上带的大鹅蛋,香香地吃起来,我心里好像终于踏实了”可知,家庭的温暖让“我”感到踏

实与感动。本项表述于文无据。

★3.文章第③-④段叙写“劈精灵”的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③④两段提及“劈精灵”的内容,体现北方盛夏时节雷雨的急和暴烈(2分),

为下文“我”回家路上遇到暴雨时感到害怕和父亲、母亲为“我”担心做铺垫(2分),同时

衬托出了“我”的倔强(2分)。

【解析】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

主旨表达等方面展开分析。阅读文章第③-④段,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文字中关于“劈精灵”

的内容,写出了北方夏季天气的变化之快,体现了雷雨的恐怖。从结构上看,这两段内容为

下文的情节做铺垫。首先,为下文写环境恶劣、遭遇暴雨时,“我”一路上的恐惧做铺垫;其

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母亲为“我”担心也显得合情合理,为下文写“父亲还在外面到

处寻我呢,母亲在屋里急得团团转"做铺垫。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我”

依然谢绝多人的“挽留”回到了家里,体现了“我”的低强。

【答题模板】公式:分析情节作用=情节本身十人物塑造十表达效果

模板:XX情节主要写了……,表现了……内容,与……相照应,引出了下文对……的描写,表

达……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叙事一波三折,更加生动(或“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极具戏剧性”“回味无穷,意蕴深长,引人深思”)。

4.请联系全文内容,理解第⑰段画线句的内涵。(5分)

【参考答案】九岁那年夏天,“我”在雷雨天独自走了十三四里路回家(1分),那次经历使“我”

更加独立、勇敢、坚强(2分),让“我”在日后的人生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能冷

静、沉着应对(2分)。

【解析】先联系具体情节,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将词语含义

代入句子中,整体分析句子含义。阅读文章可知,句子中的“风雨”一语双关。联系”在这

场雷雨天里,九岁的我第一次孤身走了这么远的路”可知,“风雨”指“我”在风雨中独自回

家的经历。联系”此后人生中风雨次第而来,我再也没那么慌张了”可知,“风雨”又指人生

的风雨。“我再也没那么慌张了”说的是因为这次在“风雨”中独自回家的经历,“我”获得

了成长,懂得了要沉着、冷静、坚强、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答题模板】公式:理解句子含义=表层含义十深层含义+主旨/情感

模板:从表层含义来看,这句话……(概括字面意思或语境义);从深层含义来看,这句话……

(结合关键词、词语的位置、写作手法、主题等分析),表达了……主旨/抒发了……感情/

有……作用。

二、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0分)

在明明德

周潞嘉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他叫周明德,生于1952年,这样一个好名字,似是该在

哪个书香门第,但他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多的是结不出果实的庄稼与无尽的荒凉。

②忘了是用汗水平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在一个日头不错的

冬日,他用布包着所有的钱,换上最体面的衣裳,去镇上开了第一个户。

③数十年后,他对我讲起了1979年那个冬日的奇遇。存好钱的他本已打算和同乡回去,

偶然瞥到医院门口的大红横幅——“乡村赤脚医生培训”。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型在他早已

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他想起了父母临终时的面容,想起了村中跌了一跤便再没起来的

叔伯,想起了早已湮灭于无穷麻木之中,自己曾写下的“梦想”二字。

④他紧绷的脸上自然表现不出那么多情绪,只是重新取出了钱,不顾同乡的劝说与阻拦,

踏进了那家医院。他借来纸笔,写了信央同乡带了回去。他早已不再年轻,但当他重新笨拙地

写下“周明德”三字时,仍旧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

⑤1980年春天,阔别三个月的他挑着担子回来了,开了村上的第一间“医馆”。说是“医

馆”,多少有些抬举了,它只是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医点。乡亲们仅仅是出于对他死去的父亲和

他的敬重,才会有人愿意上门求诊。

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赤脚医生的行医点撑了下去。也不知是医好了张三的腹泻,还

是包好了李四溃烂的伤口,反正乡亲们渐渐认可了他的医术,放心让他医治。

⑦大抵他本就颇有天分,又肯下死功夫,隔三差五地就往镇上医院跑。一来二去,他的医

术在村里乃至乡镇上都出了些名,甚至有走上二三十里路来求医的。都道“医者仁心”,他自

是看不了这人间疾痛,便也不求报酬,尽其所能地医治。

⑧村里老师家的婆婆生了重病,前前后后求了不少医,西药大把大把地吃,却始终没见好。

最后连大医院的医生也直言救不了了。

⑨请他来,本也是没抱什么指望的,只是想让婆婆走前少受点苦。他搭上老人枯瘦的手腕,

用布满老茧的指尖感受老人的脉象,沉吟良久,间或在纸上记些他人看不懂的字。末了,抬起

头,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这病或许能治。”

⑩他写下药方,叮嘱老人的家人把药煎好给老人服用。两家之间的路,那阵子被他开胶的

破鞋踏了几十次。

⑪^居中有担忧他逞能的,也有劝他不必强为的,连他的妻也劝道:“你这又是何必,陈

家老太那样子本就活不长了,你这一掺和,最后倒落了不是。”

⑫他自然也没有十成的把握,只是觉着他该试试,或许能救一条人命。

⑬谁承想呢,陈家老太这口气,真给他吊了二十多年。

⑭家里的孩子一个个长大了,在这满屋药香中,识了字,念了书。他不想让孩子们同他一

样被束在山里,他们该有更好的、他未经历过的人生。他将孩子们一个个送出了家门,这座热

闹了十余年的小院重归宁静。

⑮儿女不在身旁的时光,他照旧侍弄庄稼,医治村民。孩子们寄来的钱早已足够他和妻子

停下劳作,可他还是歇不住,甘愿操劳。他将攒出来的钱拿去帮助修路,挖水沟,建学堂。绝

大多数时刻,他寸步不离自己的“医馆”。大部分年轻人都离开村子了,剩下的老人难免有七

病八灾。他尽力医治,同病人们共同咀嚼过往的时光。

⑯日子本该就这样过下去,没人预想过他的离开。

⑰没有任何征兆,他病倒了。他被送到市里最好的医院,儿女们扔下手上的工作日夜陪护,

也没能阻止他在十月一个阴冷的日子离开了人世。

(18)村民们自发来送葬,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他让婆婆多活二

十余年的恩情,出嫁回来的阿嫂念着他修葺的学校让她有书读……人们告诉我,我的爷爷并不

只是一位慈爱的老人,更是对这个村恩重如山的长者。

⑲他自然没能“明明德于天下”,只是在一座大山深处的小村中,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人

生。他独自卧在山坡上,望着家的方向,望着村庄的方向。

⑳他叫周明德,端端正正三十一画。周是家姓,明是字辈,德才是他的名。

(21)他自然担得起这个名字。

(刊载于2022.2,有删改)

5.下面是关于周明德生前身后感人故事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将其补充完整。(3分)

自费报名学医一①_②_救治邻里婆婆一③

【参考答案】①行医救治乡邻②捐款修路办学③乡邻自发送葬(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文章脉络。作答本题,根据提示定位到文章相应段落总结概括即可。

细读文章可知,本文第⑤-⑬段叙述周明德回乡行医救治乡邻的故事,第⑮段叙述他捐款修路

办学的故事,第⑱段叙述他去世后乡邻自发送葬的故事。概括时注意要采用六字短语的形式,

与所给提示保持一致。

6.按要求品读下面句子。(4分)

①忘了是用汗水平成八瓣换来生计的第几个年头,他渐渐有了些积蓄。

②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型在他早已沉寂的内心,掀起了千尺浪。

(1)两个“砸”字表达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①句中“砸”表现了周明德劳动的艰辛,突出这些积蓄的宝贵;②句中“砸”

表现了周明德看到“乡村赤脚医生培训”横幅时受到的震撼,突出他当时心情的激动。(两字

分析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作答本题,首先理解“砸”的本义,即“用沉重的东西对准物

体撞击;沉重的东西落在物体上”,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和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①句中“砸”

用来形容汗水,写一滴汗水砸成八瓣,表现出周明德生活的艰苦和辛勤劳动的样子,突出积

蓄的来之不易;②句结合前文可知是指“乡村赤脚医生培训”这几个字,“砸”字写这几个字

对他产生的巨大震撼,结合后文”他想起了父母临终时的面容……自己曾写下的“梦想'二

字”可知震撼的原因,据此概括即可。

(2)分析②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周明德看到“乡村赤脚医生培训”横幅

后,想到自己经历的种种和曾经的梦想时内心的激动和震撼。(修辞手法1分,分析作用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这几个字像一块块巨石”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

合比喻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和句子内容具体分析即可。

7.文中描写周明德时,同时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找出其中一处典型的间接描写并分析

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示例:文中写周明德去世后村民们自发给他送葬,这是一处典型的间接描写。

通过叙述这一情节,既表现出村民们对他的敬重,也侧面烘托了周明德的人物形象,使他''对

这个村恩重如山”的长者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含蓄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他的赞美。(列举事例

1分,分析作用3分)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技巧。首先明确间接描写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和渲染来烘

托主要描写对象,然后找出文中描写其他人、事、物的内容。如第⑱段中周明德去世后村民

们自发送葬的故事,属于间接描写。从“队伍绵延了数十米”“已是花甲老人的老师含泪感谢

他让婆婆多活二十余年的恩情”等句可以看出村民们对周明德的敬重,侧面烘托出周明德的

人物形象,也能够含蓄地表现作者的赞美之情。

★8.文中三次出现主人公的名字“周明德”,请分别找出它在文中的位置并分析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点明文章主人公,引出下文的叙述;第二次出现在他

决定用积蓄报名“乡村赤脚医生培训”时,表现出这一决定对他的重大意义;第三次出现在

文章结尾,照应开头,再次强调他的姓名,突出“德”字,彰显他德行高尚的品质,深化文

章主旨。(每点1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主人公的名字”“位置”“作用”,明确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

作用。细读文章,“周明德”第一次出现是在第①段,在开头点明本文主人公,引出下文;第

二次出现是在第④段,结合上下文可知,这是他在报名“乡村赤脚医生培训”签字的时候,

结合“感到了一阵由内心发出的、震动身体的战栗”可知这一决定对他的意义和价值;第三

次出现是在第⑳段,照应开头,由“德才是他的名”表明他品德的高尚,同时深化了文章主

旨。据此思路作答即可。

9.文章结尾是作者对周明德的评价,阅读文章内容,结合下面的文字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

章主题的认识。(3分)

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

法前进。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

的讲话

【参考答案】文中的周明德爷爷一生坚持梦想、行医救人、热心公益的行为和精神,是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值得我们的敬佩与赞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在

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向周明德爷爷学习,培养个人品德,成为一个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国

家和民族的人。(文章主旨分析1分,材料分析1分,谈自身认识1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文章主题”,明确本题考查主旨理解。作答本题,既要总结

文章主旨,又要有自己的认识,同时要关联材料。阅读所给材料可知,文中周明德爷爷坚持

梦想、行医救人、热心公益的行为和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这种行

为值得我们的敬佩、赞美与学习,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要培养高尚的品德。据此思路作

答即可。

10.如果要把周明德推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词。(3分)

【参考答案】示例:周明德,人如其名,他生活在穷乡僻壤,为了梦想和乡邻,自费学医,

多年行医救治百姓,修路办学造福乡邻。他是乡邻眼中慈爱善良的老人、恩重如山的长者,

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推荐词”,明确本题考查读写结合。作答本题,要用优美、

有力量的语言对人物形象与品质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人物感人、值得学习之处即可。写推荐

词时注意写出人物的基本信息、闪光点、推荐理由等。

三、真题演练。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25分)

我闻到油香了

刘国芳

(1)他退休后经常往老家去,很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有些远,但对他而言,远不是问题,

他开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在老家,他把老房子打扫了一下,还栽了些菜。做这些的目的,

就是打发时间。但大多时间,他还是觉得闲,觉得无聊。村里没什么人,有时候他在村里走来

走去,也看不到什么人。偶尔看到一个,也像他一样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当然会跟他打招

呼,跟他说:“又回来啦?”

(2)他说:“回来啦。”

(3)老人又说:“大家都往城里跑,你却往乡下跑。

(4)他说:“在城里也没什么事,闲得慌。”

(5)老人说:''反正你有车子,方便。”

(6)他后来经常往外走,当然在乡下走。通常,他会开车出去,然后把车停在某一个地

方,再漫无目的地走着。这天走着走着,就到了凤岗镇。在街上,看见做棉被的,便在那儿看,

一看许久,还跟人家说话,他说:“以前棉花是用弓弹,现在用机器。”

(7)对方说:“时代不同了。”他问:“哪样好?”对方说:“都好。”

(8)他仍在那儿看,又问:“蚕丝被、丝光棉被、棉花被,哪样好?”

(9)对方说:“你要我说,我还是觉得棉花做的被子好。”

(10)他说:“不是说蚕丝被好吗?”

(11)对方说:“你看见哪里有养蚕的?”

(12)他忽然明白了,说:“你是说没有真正的蚕丝被?”

(13)对方说:“真正的蚕丝被很少。”

(14)这天,他整个下午都在那儿看人家做棉被,天不早了才离开,走的时候,他忽然觉

得这样打发时间挺好的。

(15)又一天,他看见凤岗街上有一家榨油坊,他又在那儿看,也是一看许久,还跟人家

说话。他说:“这榨的是什么油?”

(16)对方说:“山茶油。”他说:“还榨什么油?”

(17)对方说:“菜籽油、花生油都榨。”

(18)他说:“哪种油最值钱?”对方说:“当然是山茶油。”

(19)他说:“这山上漫山遍野都是山茶树。满树的茶籽,它榨的油更值钱?”

(20)对方说:“山茶油对身体好哇。”

(21)这天也是一看许久,一个下午,又这样打发了。

(22)回去的时候有一条山路,山上真的是漫山遍野的山茶树,秋天了,满树的山茶籽。

他停下车,去看那些山茶树。忽然,他发现好多山茶籽都落在地上。他有些不

解,o正迷感时,有人走过,他便问:“这树上的茶籽怎么没人摘

呀?”

(23)来人说:“乡下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顾得上这些。”他哦一声。

(24)这天,他在老家山上也看到很多茶籽落在地上,他觉得可惜,——捡起来,捡了许

久,竟捡了好多。

(25)这些茶籽,后来都晒在他门口,有人见了,问他:“你捡这些茶籽做什么?”

(26)他说:“榨油呀。”

(27)这些茶籽,后来真被他拿去榨油了,提着油回来,他跟村里的老人说:“这是我捡

的茶籽榨出的茶油。”

(28)他又说:“你们山上就有茶树,去摘呀,不摘浪费了,茶油是好东西。”

(29)老人说:“镇上才有榨油机,那么远,我们怎么去?”

(30)他说:“我开车送你们去。”

(31)他这样说,村里的老人便去摘茶籽。他说到做到,真开了车,送老人去镇上榨茶油。

不仅如此,每次去榨油时,他都认真地看,还问:“榨油机要多少钱一台呀?”

(32)对方说:“几万吧。”他问:“哪里有卖?”

(33)对方说:“你也想开榨油坊呀?”这话说对了,他真想开榨油坊。

(34)他后来真在村里开了榨油坊,这下村里人榨油不要去镇上了,不仅是村里人,附近

村里的人,也会拿着茶籽来榨油。

(35)一个村,浸在油香里。

(36)这时候,山上的茶籽有人摘了,有一天他出门,看见山上到处都是摘茶籽的人。

(37)这天又有人来榨油,是两个人,一个说:“这么小的一个村,有榨油坊?”

(38)一个说:“有,我闻到油香了。”

(刊载于2022.3)

1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在括号里补上合适的内容。(4分)

开车回村,到处走走一看做棉被,打发时光一(①)一

(②)一开榨油坊,香浸全村

【参考答案】①闲看榨油,捡籽榨油②动员摘籽,亲送榨油

12.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一个村,浸在油香里。

【参考答案】“浸”这一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油香浓郁,溢满整个村庄的情形,从侧面表现

出“他”开榨油坊带给村里人的巨大便利。(答出动词1分,分析2分)

★13.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其在推动

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示例:对话:“这山上漫山遍野都是山茶树。满树的茶籽,它榨的油更值钱?”

“山茶油对身体好哇。”作用:揭示了山茶籽榨的油更值钱的原因;为下文他捡茶籽榨油、送

村里人去镇上榨油、在村里开榨油坊等情节做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举例2分,分析作

用2分)

14.根据前后文内容,在第(22)段的横线处补写“他”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参考答案】示例:山茶油值钱,又对身体好,这么好的茶籽为什么没人摘呢?

15.本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对第(37)(38)段做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两个人的对话再次凸显了“他”为村里人做出的贡献、带来的便利,

彰显了文章主题;结构上:以两个人的对话结尾,既与前文“他”开榨油坊相照应,又巧妙

点题。(每方面2分)

【解析】审读题干,抓住关键词“结尾”“特点”,明确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作答本题,需细

读结尾两个人的对话,“有,我闻到油香了”既照应了前文“他后来真在村里开了榨油坊”“一

个村,浸在油香里”的内容,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