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崇明县三烈中学2021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B.“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上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C.深受“忘言得意”论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们带来极大的自由。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忘言得意”的概念,接着引述王弼、郭象的观点解析“忘言得意”的概念,最后指出“忘言得意”的实质和意义。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否定了只就眼前形象评论文学艺术的人,直接证明了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肯定它能在一定条件下起解放思想的作用。D.王弼和郭象对“得意”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且认识主体素质越高,“得意”越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B.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只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D.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只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中解放出来。参考答案:1.D
2.B
3.A【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的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该项所说的“‘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故选D。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以偏概全,“只喜欢”表述太绝对;C项,曲解原文,原文“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D项,根据原文可知,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能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荒诞的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故选A。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小题3分)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参考答案:1.B
2.D
3.A1试题分析: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试题分析:“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试题分析: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8分)我的梦想
史铁生
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个体育迷。我不光喜欢足球、篮球以及其他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总之我是个全能体育迷。我最喜欢并且羡慕的人就是刘易斯。他身高1米88,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随便一跑就是10秒以内,随便一跳就是8米开外。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常暗自祈祷上苍,假如人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幅身材就好。我还设想,那时的人又会普遍比现在高了,我至少要有1米9以上的身材;那时的百米速度也会普遍比现在快,所以我不能只跑9秒9几。作小说的人都是白日梦患者。好在这白日梦并不令我沮丧,我是因为现实的这个史铁生太令人沮丧,才想出这法子来给他宽慰与向往。我对刘易斯的喜爱和崇拜与日俱增。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想若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变成他,我肯定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病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补偿。奥运会上,约翰逊战胜刘易斯的那个中午我难过极了,刘易斯当时茫然若失的目光就像个可怜的孩子,让我一阵阵的心痛,我竟似比刘易斯还败得惨,还迷失得深重。这岂不是怪事么?在外人看来这岂不是发精神病么?我慢慢地去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一个美的偶像被打碎了么?如果仅仅是这样,我完全可以惋惜一阵再去竖立起约翰逊嘛,约翰逊的雄姿并不比刘易斯逊色。我非常明白,后来者居上是最应该庆祝的事。或者是刘易斯没跑好让我遗憾?可是9秒92是他最好的成绩。到底为什么呢?最后我知道了: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了。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如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在百米决赛后的第二天,刘易斯在跳远决赛中跳出了8米72,他是个好样的。看来他懂,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不敢说刘易斯就是这样,但我希望刘易斯是这样,我一往情深的喜爱并崇拜这样一个刘易斯。这样,我的白日梦就需要重新设计一番了。至少我不再愿意用我领悟到的这一切,仅仅去换一个健美的躯体,去换1米9以上的身高和9秒79乃至9秒69的速度,原因很简单,我不想在来世的某一个中午成为最不幸的人;即使人可以跑出9秒56,也仍然意味着局限。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我希望二者兼得。但是,前者可以祈求上帝的恩赐,后者却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我的白日梦到底该怎样设计呢?千万不要说,倘若二者不可兼得你要哪一个?不要这样说,因为人活着必须有一个最美的梦想。后来得知,约翰逊跑出了9秒79是因为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我在报纸上见了这样一个消息,他的牙买加故乡的人们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14.作者最初对来世的要求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设计自己的“白日梦”?(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约翰逊战胜刘易斯后,作者是否认定刘易斯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为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结尾一段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从全文看,它起了什么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有刘易斯那样一幅身材(3分)因为“我”对“最幸福”有了新的认识,即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的灵魂,二者缺一不可。(3分)(意思对即可)
15.没有认定。因为(1)作者认为刘易斯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欲望;(2)作者相信刘易斯会走出失败的阴影,不屈的向命定的局限挑战。(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灵魂有残疾比肢体有残疾更可悲。使本文的主旨得以升华和拓展。(每问3分,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B.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C.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邻国,指秦国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亏损,侵损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越国以鄙远 敢以烦执事B.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C.行李之往来 是寡人之过也D.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今急而求子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参考答案:14.C
15.D
16.B5.(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文木先生传[清]程晋芳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渐渐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⑤,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俟异日耳
俟:等待B.独嫉时文
嫉:嫉妒C.素不习治生
治:经营D.不烦是也
烦:担心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夙构者莫之为胜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窘极,则以书易米。
木欣欣以向荣D.莫贫于敏轩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12、文中划线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B.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C.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D.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1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4分)译文:(2)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4分)译文:(3)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4分)译文:
参考答案:10、B(应为“痛恨”)11、D介词,比(A.连,于是/副词,竟然。B代词他/动词,前往。C介词,拿/连词,表修饰)12、C解析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13(1)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
(2)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恒”、“禁”各1分,倒装句译对1分。)(3)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倚”、“离”各1分,判断句译对1分。)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略6.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参考答案:4.A5.C6.A7.(1)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2)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人名词,比如“孙朝”“程守训”“陈保”等,连词“而”,借助这些内容,理解句意即可断开。【名师点睛】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起创立的。平时需要注意积累。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根据原文“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A项根据原文“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7.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赀”(钱财、财货)、“率”(大都、大多)、“近幸”(皇帝身旁的人)“辄”(总是,表强调)。(2)“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至是”(到这时)、“乞休”(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语词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封荫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矛盾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说:“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B.王明播放一则广播稿:“接教务处通知,明天上午8点,省教育厅领导将来我校做年终检查工作;下午所有班级全不上课,大家要保持好校园卫生。”C.中央美院的小陈参观完两位学长的《寒梅图》画展后,觉得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于是感慨道“真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啊!”D.小赵老师参加工作刚一年,她对教学经验丰富的张老师说:“教学上我有许多不懂之处,请您不吝赐教。”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A项,语体色彩不得体,“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是口语化的表达,不适合用于新闻发布会这种正式场合。B项,广播稿中的“全不”与“全部”同音,容易让人误听。C项,诗句应是说明“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与上文“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不一致。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其实,网络文化并非与经典格格不入
②可以预见,网络文化的发展壮大,必定需要经典来滋养和提升文化品格
③目前呈现“浅文化”或“轻文化”状态只是其尚未成熟和健全的阶段特征
④届时,经典将借助网络手段而大放光彩
⑤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长时间、有意识的努力
⑥人类离不开经典,网络时代亦如此。
A.⑥①③②④⑤
B.⑥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①⑤④⑥
参考答案:A(通过句间关系可以选出)
略9.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对全国两会上的这个表态做点评。要求:有明确的观点,阐释理由,语言表达准确、连贯、90个字左右。2019年3月11日,在全国两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茅表示,对于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最严谨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实行最严厉的处罚、坚持最严肃的问责。在处罚方面,要依法加大、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包括实施巨额惩罚制度、巨额补偿制度、重奖举报人制度。参考答案:严格监管、严惩违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台阶课文教学课件
- 四季之美课件77
- 收到以物抵债的设备账务处理实例-记账实操
- 国际金融教案
- 小学硬笔书法课件教学
- 智慧物流园解决方案
- 2023年农业航空作业装置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破伤风类毒素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采购合同管理自查报告
- 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学前教育
- 广东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2023年版)
- 区块链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 口腔放射工作人员培训
- 建筑施工现场典型安全事故案例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高清版)DZT 0346-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油页岩、石煤、泥炭
- 人民防空教育-生物武器及其防护
- 企业计算机网络维护专项方案
- 园林景观设计(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