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阜新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21分)《说“木叶”》节选从“木叶”发展到“落叶”,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全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16、文中第一段加点的“后者”指的是什么?“前者”指的是什么?(4分)
17、请简要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和第二个艺术特征。(分别在15字以内)(6分)
18、文中划线处“木”与“树”相同的地方指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6分)
19、理论上讲,“树叶”与“木叶”在意味上(意象上)很有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答)(5分)
参考答案:16、后者指“树叶”,前者指“木叶”。17、第一特征:空阔,单纯,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特征:透着黄色,干燥,具有疏朗的清秋气息。18、相同的地方:作为树的概念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木比树空阔,单纯(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树饱满(湿润、茂密)而无落叶的形象。19、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有其潜在的力量,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或:不同的字,其联想的意义不同,于是其色彩、质地、气息、性格所带来的意象就不同了。)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为谁龙应台①我不懂得做菜,而且我把我之不懂得做菜归罪于我的出身──我是一个外省女孩;在台湾,“外省”其实就是“难民”的意思。外省难民家庭,在流离中失去了一切附着于土地的东西,包括农地、房舍、宗祠、庙宇,还有附着于土地的乡亲和对于生存其实很重要的社会网络。
②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头。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③所以我这个难民的女儿,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事。吃完晚饭,筷子一丢,只要赶快潜回书桌,正襟危坐,摆出读书的姿态,妈妈就去洗碗了,爸爸就把留声机转小声了。背《古文观止》很重要,油米柴盐的事,母亲一肩挑。
④自己做了母亲,我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厨房特别大,所以是个多功能厅。孩子五颜六色的画,贴满整面墙,因此厨房也是画廊。餐桌可以围坐八个人,是每天晚上的沙龙。另外的空间里,我放上一张红色的小矮桌,配四只红色的矮椅子,任谁踏进来都会觉得,咦,这不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客厅吗?
⑤当我打鸡蛋、拌面粉奶油加砂糖发粉做蛋糕时,安德烈和菲利普就坐在那矮椅子上,围着矮桌上一团新鲜可爱的湿面团,他们要把面团捏成猪牛羊马各种动物。蛋糕糊倒进模型,模型进入烤箱,拌面盆里留着一圈甜软黏腻的面糊,孩子们就抢着用小小的手指去挖,把巧克力糊绕满了手指,放进嘴里津津地吸,脸上也一片花糊。
⑥我变得很会“有效率”做菜。食谱的书,放在爬着常青藤的窗台上,长长一排。胡萝卜蛋糕的那一页,都快磨破了;奶酪通心粉、意大利千层面那几页,用得掉了下来。我可以在十分钟内,给四个孩子──那是两个儿子加上他们不可分离的死党──端上颜色漂亮而且维他命ABCDE加淀粉质全部到位的食物。然后把孩子塞进车里,一个送去踢足球,一个带去上游泳课。中间折到图书馆借一袋儿童绘本,冲到药房买一只幼儿温度计,到水果店买三大箱果汁,到邮局去取孩子的生日礼物包裹同时寄出邀请卡……然后匆匆赶回足球场接老大,回游泳池接老二,回家,再做晚餐。
⑦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⑧然后突然想到,啊,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
⑨孩子大了,我发现独自生活的自己又回头变成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而长大了的孩子们却成了美食家。菲利普十六岁就自己报名去上烹饪课,跟着大肚子、带着白色高筒帽的师傅学做意大利菜。十七岁,就到三星米其林法国餐厅的厨房里去打工实习,从削马铃薯皮开始,跟着马赛来的大厨学做每一种蘸酱。安德烈买各国食谱的书,土耳其菜、非洲菜、中国菜,都是实验项目。做菜时,用一只马表计分。什么菜配什么酒,什么酒吃什么肉,什么肉配什么香料,对两兄弟而言,是正正经经的天下一等大事。
⑩我呢,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也可以。一个鸡蛋多少钱,我说不上来,冰箱,多半是空的。有一次,为安德烈下面──是泡面,加上一点青菜叶子。
?汤面端上桌时,安德烈,吃了两口,突然说:“青菜哪里来的呀?”
?我没说话,他直追,“是上星期你买的色拉对不对?”
?我点点头。是的。
?他放下筷子,一副哭笑不得的神情,说:“那已经不新鲜了呀,妈妈你为什么还用呢?又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习惯,对吧?”
?他不吃了。
?过了几天,安德烈突然说:“我们一起去买菜好吗?”
?母子二人到城里头国际食品最多的超市去买菜。安德烈很仔细地来来回回挑选东西,整整三个小时。回到家中,天都黑了。他要我这做妈的站在旁边看着,“不准走开喔。”
?他把顶级的澳洲牛排肉展开,放在一旁。然后把各种香料罐,一样一样从架上拿下来,一字排开。转了按钮,烤箱下层开始热,把盘子放进去,保持温度。他把马铃薯洗干净,开始煮水,准备做新鲜的马铃薯泥。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在走好几个平行的程序,像一个乐团指挥,眼观八方,一环紧扣一环。?电话铃响。我正要离开厨房去接,他伸手把我挡下来,说:“不要接不要接。留在厨房里看我做菜。”
?红酒杯,矿泉水杯,并肩而立。南瓜汤先上,然后是色拉,里头加了松子。主食是牛排,用锡纸包着,我要的四分熟。最后是甜点,法国的soufflé。
21是秋天,海风徐徐地吹,一枚浓稠蛋黄似的月亮在海面上升起。
22我说:“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
23儿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外省人要想出人头地的艰难,父母对女儿教育特别重视,也揭示了自己不会做饭的原因。B.第5段细致地描写了作者在厨房为孩子们做蛋糕的过程和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场面,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厨艺和孩子们的调皮可爱,也饱含了作者对孩子们深深的爱。C.“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既写出了母亲的奔波劳累,又表达了对亘古不变的母爱的歌颂和赞美。D.文章在娓娓而谈的叙述中既包含着自己由女儿到母亲身份变化后的独到体验和反思,又通过长大后的两个儿子成了美食家,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于儿子成长的影响。E.文末写儿子为母亲做菜的描写极有层次感,和第6段自己为儿子“有效率”做菜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子两代人在做菜这件小事上有着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体现出年轻一代对于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和更大享受,隐含着作者对后辈淡淡的批判。17.文章以“为谁”为标题,有何妙处?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4分)18.文章第17到20段中,儿子细致而讲究地为母亲做菜,并且两次要求母亲看自己做菜,还不准走开,为什么?(4分)19.龙应台曾说:“好的抒情散文绝不只是浮面的美文,它以作者感悟或思想的深刻为读者带来‘发现’。”请结合全文及自身经历谈谈你读了《为谁》后的“发现”。(8分)
参考答案:19.示例:1龙应台选取的是“做菜”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家务事来下笔,三代人的成长交织在其中,母亲为“我”做菜,“我”为儿子做菜,儿子为“我”做菜,表现了三代人之间浓浓的亲情。(3分)2文中不仅有母亲为孩子做菜,更有儿子为母亲做菜,儿子对母亲的反哺之情让人动容,这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我们是怎样长大的?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是否表达过对父母的感激之情?(3分)(如果能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再给2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与其说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素养。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选自2017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进入社会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选自2017年1月4日“红网”,有删改)材料三: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至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选自2016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胆量。B.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回报,不能完全用量化的金钱体现。C.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们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D.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对读书的“无用”和“有用”进行论述,最后指出我们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9.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7.D
8.BD
9.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正确的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丰富个人素质、开阔视野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7题详解】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于文无据。【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两项”。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原因,也没有强调有用性。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类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材料中的观点、材料中的论据、材料中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等。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要求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先从材料中筛选相关信息,如材料一“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与其说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素养。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即:宣传“读书有用论”。材料二“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材料三“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根据我们自己的看法分点组织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軏、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輗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节选自《明史于谦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B.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C.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D.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以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B.“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没有这种名分的其他儿子,则不能被称为太子。D.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B.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郕王的认可。C.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D.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所给例句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选自必修三文言文)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A.去今之墓而葬焉。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D.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2)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3)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参考答案:10.C
11.A
12.D
13.C
14.(1)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确实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接受请求。(2)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却为何会有这样多?”(3)人人都能够像奴仆一样使唤他们,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这句话的含义是“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考生可以先依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这就排除了B项,再根据句末语气词“也”“矣”“乎”断开三处,接着就要借助名词、动词在句中所担任的成分进行排除,如“京师,天下根本”,这是一个判断句,这就排除A项,“是”意思是“肯定”,宾语是“其言”,“守议”意思是“防守的决策”,是“定”的主语,故应在“其言”和“守议”之间断开,这就排除D项,故选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不当,应是从唐高宗武则天时代,开始最受重视。故选A。【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皇帝念及于谦……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最后一段说“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默然”,由此可知,“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是恭顺侯吴瑾侍认为的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所给例句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类型。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加点字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该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所担当的成分来辨析活用类型。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本是“承担,担负”之意,在句中活用为使动词,即“使……承担”“让……担负”;C项,“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与之相同,都是使动用法,即“使……活”。A项,“去今之墓而葬焉”中“墓”本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筑墓。B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中“鄙”属于名词意动用法,即“把……作为边邑”。D项,“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中“东”属于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东。故选C。【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谢”,推辞;“至再”,一再;“扬言”,古今异义,大声说;“诚”,确实;“为”,介词,为了;“计”,打算;“乃”,于是,就。第二句中,“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于谦被遇景泰朝”省略介词“于”,应为“于谦被遇(于)景泰朝”,“遇”,重用,“被遇”,被动句;“抑”,表转折。第三句,“得以”,能够;“隶”,名词做状语,像对待奴仆一样;“安”,怎么;“屈”,使动用法,让……屈身下拜;“扼腕墓道”,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扼腕(于)墓道”;“发”,抒发。【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翻译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顺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确实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接受请求。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輗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于谦已死,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却为何会有这样多?”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皇帝无言以对。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瞬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学书不成,去
去:离开B.又不肯竟学
竟:完成C.毋妄言,族矣
族:灭族D.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亡:灭亡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B.封于项,故姓项氏
以故事得已。C.项氏世世为楚将
臣为韩王送沛公D.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以是知其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项籍小时候,学文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项梁认为他不寻常。C.项籍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高力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几十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参考答案:10.D(亡:逃亡)11.A(A乃:均为“于是,就”的意思;B所以/缘故;C.做/替;D.用,拿/因为)12.D(应为“项梁带领项籍起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咸丰初,广西盗起,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林翼敦劝之,乃出。叙守长沙功,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务,倚之如左右手。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沈葆桢尼其议,诏曰:“宗棠以西事自任,国家何惜千万金。为拨款五百万,敕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既入觐,赐紫禁城骑马,使内侍二人扶掖上殿,授军机大臣,兼值译署。国家承平久,武备弛不振,而海外诸国争言富强,虽中国屡平大难,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及宗棠平帕夏,外国乃稍稍传说之。
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穆宗尝戒其褊衷。始未出,与国籓、林翼交,气陵二人出其上。中兴诸将帅,大率国籓所荐起,虽贵,皆尊事国籓。宗棠独与抗行,不少屈,趣舍时合时不合。国籓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论曰:“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宗棠初出治军,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曾国籓见其所居幕小,为别制二幕贻之,其廉俭若此。初与国籓论事不洽,及闻其薨,乃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志益远矣。
(《清史稿》)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试礼部不第
第:科举考中B.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
擢:提拔C.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
颖:聪明D.及闻其薨
薨:去世8.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左宗棠善于谋划的一项是(
)①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②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③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④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⑤廉不言贫,勤不言劳。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很有才能,但中举后多次考进士都未成功;后因胡林翼游说巡抚湖南的张亮基,才得以走上仕途。B.左宗棠刚开始西征时,担心各行省协助军饷不能按时到达,请求向外国做些借贷,沈葆桢反对这样做,不过皇上下诏同意他向外国借钱五百万。C.当时朝廷各将帅,大多数是曾国藩举荐的,他们也都对他很尊敬。左宗棠是唯一与曾国藩抗衡的,一点也不退让,两人的志趣也完全不同。D.左宗棠功勋卓著,品行也有过人之处,清廉勤政,爱护百姓,每攻克一座城池,都要将俘虏放回家去。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译文:
(2)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译文:
参考答案:8.颖:物品末端的尖锐部分9.①是说左宗棠归隐之事;⑤是说左宗棠在廉洁、勤勉方面的事。10.A.胡林翼游说左宗棠,左宗棠才走上仕途。C.两人的志趣有时相同有时不同。D.将俘虏放回家在文中无根据。附:[参考译文]左宗棠传(节选)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宗棠是道光十二年的举人,以后三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没有考取,于是他断绝了在仕途上的打算,而专心研究舆地、兵法。他平时喜欢说豪言壮语而惊人,在公卿士大夫中间颇有名声。曾经自比为诸葛亮,大家都觉得他狂妄。胡林翼却非常欣赏他,认为看遍全国,没有一个人才能超过左宗棠的。咸丰初年,广西盗贼蜂起,张亮基任湖南巡抚,征召左宗棠为官,左不赴任。胡林翼多次相劝,左才出任。后评议守长沙的功劳等第,从知县提拔为直隶州的长官。张亮基转赴山东任,左宗棠就归隐于梓木洞。骆秉章到湖南,又想办法请左宗棠出来辅佐军务,依赖他如同自己的左右手。左宗棠用兵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不只用一种计谋策略。筹措西线战事,尤其注重以节制兵丁人数,保证粮饷充足为根本。刚开始西征,左宗棠担心各行省协助军饷不能按时到达,请求向外国作些借贷。沈葆祯反对他的建议,皇帝下诏说:“左宗棠以西线战事为己任,国家又何惜千万金?给拨款银两五百万,再准允他向外国借贷五百万。”左宗棠部队出塞共二十个月,新疆南北各城能全部收复,(实在是)军饷供给充足的功劳。当初议论西部边防事务时,左宗棠主张发展屯田,听到的人都认为左宗棠迂腐。等看到左宗棠上奏论述关内外过去屯兵的弊病,以及说既然挂名兵籍,就不能改为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应该将兵农划开为二,挑选精壮的人为兵丁,让老弱的人去屯田垦地,大家这才佩服左宗棠老谋深算。入朝觐见后,皇上赏赐左宗棠可以在紫禁城内骑马,可由内侍二人搀扶上金銮殿,授予军机大臣职,兼负责译署。国家太平久了,军事废弛不振作了,而海外各国争相声言富强,虽然中国屡次平息大难,他们还是私下议论认为中国非常脆弱。等到左宗棠平息帕夏,外国人才渐渐传说他的战功。左宗棠为人极富智慧策略,自身修养也很诚笃,天性刚毅严厉。光绪帝曾经劝诫左宗棠不要心胸狭隘。当初,左宗棠还未出来做官的时候,就与曾国藩、胡林翼相结交,但气势却凌驾于曾胡二人之上。中兴各将帅,大多都是曾国藩举荐,尽管显贵,但都尊敬地对待曾国藩。左宗棠是唯一与曾国藩相抗衡的,一点也不退让,主意、志趣时而合,时而不相合。曾国藩以学识深厚而约束自己,讨论外交时常主张和局,而左宗棠对敌人常锋芒毕露,非常厉害,士人因此而更加附合他。但左宗棠好骄傲自夸,所以出自他门下,有德性成大器的没有曾国藩门下的多。评论说:“左宗棠功勋卓著,品行忠贞方面,也有超出常人的地方。廉洁不说自己贫穷,勤劳不说自己劳累。以诚信对待将士。善于治理百姓事务,每攻克一处地方,都招安当地人民,让大家感觉到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评论者说左宗棠有霸才,但治理百姓却以仁义安抚方法来实行,确实这样。左宗棠刚出来治军,胡林翼就写信告诉湖南人说:“左宗棠不顾念家庭,要求湖南省每年筹集三百六十两银子赡养他的家属。”曾国藩发现左宗棠居住的帐幕窄小,为他另外修造二间屋送给他,左宗棠廉洁节俭就是这样。起初左宗棠跟曾国藩商议事情并不融洽,但等到得知曾国藩死的消息,就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志趣也是很远大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句子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A.用人就当为才所宜,凭借这一原则就能获得贤能之才的鼎力相助。B.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C.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山川俯首,举国震悼。D.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参考答案:B中国政府的主张应该使用书面用语,不能使用“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这样的口头用语。8.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的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
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调序后的对联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4分)(“纵目”“登阁”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下面是“纵目”所见,若理解为目的性的,即为了“纵目”去“登阁”显然是不合理的;从平仄上看“览胜”“抒怀”不能颠倒,因为“纵”(仄声)对“抒”(平声)可,若对“览”(仄声)则不可;“鸢飞”“鱼跃”主谓式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做相应调整,改为“水清”“木华”,若改为“木华”“水清”亦可。每改对一处得2分。)9.下面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读书和学习,请概括它们的共同点。(4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论学习》)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参考答案:示例:不管是西方的大师还是东方的伟人,他们在谈到学习和品性的问题时,都特别强调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不约而同地承认了学习知识对于塑造人的品质性格的决定作用。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并不能很好地认路,甚至是“路痴”,时常迷失在一个新的地方。①____,更不要提倒着走了。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蚂蚁方向
感极强,无论前行还是倒退,②____。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蚂蚁可以通过头脑训练克服各种困难,确保随时随地都不会迷路。此项研究表明,③___,都可以准确地找到北方。参考答案:
(1).人们正常走路尚且如此
(2).都能够准确辨别方向
(3).蚂蚁无论身体朝哪个方向试题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象站监控设施安装协议
- 河岸护坡植草砖施工合同
- 酒吧现场布置设计师合同
- 水泥搅拌桩工程合同住宅小区建设
- 学校教职工专车司机聘用协议
- 地下管线探测挖机租赁协议
- 通信行业用电合同范例
- 速递员聘用合同模板
- 工程劳工合同范例
- 草籽绿化合同
- 田径活动记录第一学期记录
- 采购部年终总结计划PPT模板
- 智能交互式无纸化会议系统设计方案
-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 配电箱安装施工方案
- 湘少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12Petercanjumphigh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及)
- 早产儿知情同意书
- 手术质量与安全监测分析制度
- 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气象专业基础知识》真题库及答案1000题
- 模型构建的原则和主要步骤
-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