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1页
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2页
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3页
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4页
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C茶艺与茶文化实施性教学计划表课

别课

质课

码课

称开课学院学

分总

时讲

时实

时上

时考

式各学期周数及周学时安排表专业方向及备注12345620

周20

周20

周20

周20

周20

周思政德育课公共必修课LC00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36040200考试22.0-1.0LC00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学院48060200考试33.0-1.0LC004形势与政策(1)马克思主义学院0.48800考试0.4LC005形势与政策(2)马克思主义学院0.48800考试0.4LC006形势与政策(3)马克思主义学院0.48800考试0.4LC007形势与政策(4)马克思主义学院0.48800考试0.4LC008形势与政策(5)马克思主义学院0.48800考试LC015劳动素养与安全教育1教务处0.48800考查2LC016劳动素养与安全教育2教务处0.48800考查2LC017劳动素养与安全教育3教务处0.48800考查2LC018劳动素养与安全教育4教务处0.48800考查2LC019劳动素养与安全教育5教务处0.48800考查类别小计学分112201804002.400通识课公共必修课LC010入学教育与军训教务处66030300考查+2IC001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学院2404000考试11.0-1.0JC010高等数学Ⅰ通识教育学院4808000考试4JC040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教育学院4808000考试2JC030体育与健康Ⅰ通识教育学院2404000考查2JC031体育与健康Ⅱ通识教育学院2404000考查2JC020大学英语Ⅰ通识教育学院4808000考试2JC021大学英语Ⅱ通识教育学院4808000考试2JC050美育通识教育学院2404000考查2JC05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教育学院1202000考查1JC001大学语文Ⅰ通识教育学院4808000考试4JC005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通识教育学院2404000考查1JC042人工智能导论通识教育学院2404000考查1类别小计学分3972069030011111100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茶学概论民生学院4727200考试4茶艺礼仪民生学院45226260考查4服务心理学民生学院24020200考查4中国茶文化民生学院47236360考试2中国饮食文化民生学院47236360考试2茶叶生物化学民生学院48040400考试4茶业企业经营管理民生学院2363600考试2茶叶包装与贮运民生学院4727200考试2茶产品消费行为学民生学院2404000考查2类别小计学分30536378158012401000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中华茶艺与表演民生学院23618180考试4茶艺插花民生学院47236360考试4茶席与茶会设计民生学院47236360考试4茶叶市场营销民生学院47236360考试4茶叶审评与检验民生学院47240320考试4茶叶加工技术民生学院47236360考试4茶的综合利用民生学院47236360考试4毕业设计各学生所属学院48020600考试4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各学生所属学院24020200考试2茶企业职业认知实践各学生所属学院612040800考试6茶艺与茶文化技能认知实践各学生所属学院612040800考试6顶岗实习各学生所属学院206002004000考试30类别小计学分6414285588700041681830拓展课专业选修课茶点制作24020200考查2酒水酒吧管理24020200考查2九、专业主干课程描述(一)中华茶艺与表演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中华茶艺与表演课程类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通识教育○思政德育○总学时数80授课方式理论30学时实践50学时开设学期2学分4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室√创新创业工坊○机房○专业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上课地点√校内校外修读方式√必修选修A课程描述(目标+历程+预期成果)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普及学生的茶艺服务与管理实务的相关知识,掌握茶艺服务的相关技术,学会泡茶技能、茶艺表演技能、茶会组织能力等,满足高级茶艺师管理人员的岗位需求。历程1、通过使用“蓝墨云班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组织和管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2、通过实操练习,促使学生会六大类茶的冲泡方法、茶席设计及茶会接待。预期成果掌握茶的基本知识并能够把知识灵活应用到工作、生活之中,课程完成后,具备考取茶艺师国家三级技能证书的能力。B课程教学目标(学习成果)(标注能力指标)1.知识1.1能记得中华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及传播等相关知识F0Gc211.2能运用茶艺服务中接待服务的礼貌礼节、语言表达艺术、接待艺术C0Gc21.3能识别绿茶、乌龙茶等六大类茶,记得有关泡茶用水知识,记得六大茶类的茶艺表演基本知识B0Gc222.能力2.1识别各种茶叶的能力,并能判定品级C0Gc22.2会六大茶类泡茶基本程序C0Gc22.3掌握茶席设计及茶会服务的技能C0Gc23.素养3.1体会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给学生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学会团队合作创新,更加热爱我们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开发出新的茶艺服务流程。B0Gc22C核心能力A.道德规范B.责任关怀C.专业技能D.实践创新E.合作发展F.家国情怀28%58%14%D课程权重A1A2B1B2C1C2D1D2E1E2F1F228%58%14%E课程学分分布(非学前教育填)其他比重合计4E课程学分分布(学前教育专业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岗位综合课其他课程学分合计F教材内容大纲章节教材内容能力指标代码学时分配理论实践合计1.1茶文化的溯源F0Gc21221.2茶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F0Gc21221.3茶的海外传播F0Gc华夏茶文化的发展史F0Gc历代茶文化的概况F0Gc21441.6历史上的饮茶阶段F0Gc“茶”字的来由F0Gc了解中国贡茶的发展F0Gc21112.1茶树的基本结构分析B0Gc茶树的生长习性B0Gc中国产茶区的分布B0Gc22112.4茶叶的分类知识B0Gc22222.5茶叶的加工B0Gc22222.6茶叶的鉴别方法C0Gc2442.7茶叶的品评方法C0Gc2442.8茶叶的保健功效B0Gc22222.9如何科学饮茶B0Gc22222.10茶叶贮藏方法B0Gc22112.11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B0Gc22113.1茶事服务的原则B0Gc22113.2茶事服务的特点B0Gc22113.3茶事服务的职业道德B0Gc22113.4茶事服务礼仪C0Gc2113.5茶事服务的主要环节C0Gc2113.6正确引导客人消费B0Gc22223.7掌握品茶用具的知识C0Gc2223.8茶具的起源与发展B0Gc22223.9茶具的分类C0Gc2113.10掌握泡茶用水知识C0Gc2113.11茶事服务中的基本手法C0Gc2114.1茶艺表演的特征C0Gc2114.2如何进行茶艺程序安排C0Gc2224.3绿茶的冲泡技巧C0Gc2444.4红茶的冲泡技巧C0Gc2444.5乌龙茶的冲泡技巧C0Gc2444.6黑茶的冲泡技巧C0Gc2224.7花茶的冲泡技巧C0Gc2224.8茶席设计的基本知识C0Gc2444.8茶席设计的小组实操C0Gc2885.0课程考核C0Gc244合计305080G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实做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它()H进度表次别单元名称与内容能力指标代码教学目标代码1茶艺师的职业道德B0Gc22M3.12茶叶基础知识B0Gc22M1.23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F0Gc21M1.14-6茶叶的分类与加工B0Gc22M1.37茶与健康B0Gc22M1.38茶的品饮艺术C0Gc2M2.19-10茶饮料服务、茶具知识C0Gc2M2.311-13乌龙茶(铁观音)、绿茶、红茶、花茶等茶艺的冲泡方法C0Gc2M2.214-16茶席设计C0Gc2M2.317中国各民族茶俗文化C0Gc2M1.118-19复习C0Gc2M2.320实操考试C0Gc2M2.3I考核大纲(一)参考书目《茶文化与茶艺(第5版)》,王莎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3月。(二)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实操随堂考考试内容和要求1.中国茶文化知识点:1.1茶文化的溯源1.2茶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1.3茶的海外传播1.4华夏茶文化的发展史1.5历代茶文化的概况1.6历史上的饮茶阶段1.7“茶”字的来由1.8了解中国贡茶的发展2.茶叶基础知识知识点:2.1茶树的基本结构分析2.2茶树的生长习性2.3中国产茶区的分布2.4茶叶的分类知识2.5茶叶的加工2.6茶叶的鉴别方法2.7茶叶的品评方法2.8茶叶的保健功效2.9如何科学饮茶2.10茶叶贮藏方法2.11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3.茶事服务知识点:3.1茶事服务的原则3.2茶事服务的特点3.3茶事服务的职业道德3.4茶事服务礼仪3.5茶事服务的主要环节3.6正确引导客人消费3.7掌握品茶用具的知识3.8茶具的起源与发展3.9茶具的分类3.10掌握泡茶用水知识3.11茶事服务中的基本手法4.茶艺表演(实操考核为主)知识点:4.1茶艺表演的特征4.2如何进行茶艺程序安排4.3绿茶的冲泡技巧4.4红茶的冲泡技巧4.5乌龙茶的冲泡技巧4.6黑茶的冲泡技巧4.7花茶的冲泡技巧4.8茶席设计的基本知识(四)考试题型选择题(单选),分值40判断题,分值10填空题,分值20应用题,分值30J学习评价成绩项目配分评价方式(标注能力指标)细项配分说明平时成绩30%作业:B0Gc2215%上课出勤、课堂纪律等15%作业、小组讨论(作业由老师指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70%实操:C0Gc2笔试:C0Gc270%考试成绩(考试方法由教师选择)K评量方式纸笔测验:□小考□期中纸笔测验☑期末纸笔测验实做评量:☑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轶事记录档案评量:□书面报告□专题档案口语评量:□口头报告□口试其它评量:□请说明:L指定教材《茶文化与茶艺(第5版)》,王莎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3月。M参考书籍《茶艺师初级、中级、高级》,陈宇,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2月N先修课程无O教学资源1.校内资源:茶艺实训室2.文献资源:参考教材3.网络资源:《茶界中国》视频P课程分析与评估平均成绩及格率修课人数1.学习成效分析2.核心能力检讨3.其他Q备注1.本课程大纲A—F项由所在部门和相关课程委员会编写并审核通过,教师不能自行更改;2.本课程大纲G—P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是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教师不宜自行更改。3.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德育课程、专业课程、岗位综合课,细分为通识基础课程(必修)、通识拓展课程(选修);艺术类课程(必修)、教育类课程(必修);专业拓展课程(选修);岗位综合课程(实践环节)。4.请尊重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不得非法影印。茶叶评审与检验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茶叶评审与检验课程类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通识教育○思政德育○总学时数80授课方式理论30学时实践50学时开设学期3学分4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室√创新创业工坊○机房○专业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上课地点√校内校外修读方式√必修选修A课程描述(目标+历程+预期成果)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普及学生的茶叶品质感官鉴定和理化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茶叶品质感官鉴定和理化检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各类茶叶品质特征、审评方法、品质优次鉴定等,满足茶叶审评师或质量与安全的检测人员的岗位需求。历程1、通过使用“蓝墨云班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组织和管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2、通过实操练习,促使学生学会茶叶品质感官鉴定和理化检验基本技能。预期成果掌握茶叶品质感官鉴定基本知识并能够把知识灵活应用到工作、生活之中,课程完成后,具备考取评茶员国家三级技能证书的能力。B课程教学目标(学习成果)(标注能力指标)1.知识1.1能记得茶叶品质感官鉴定和理化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C0Gc211.2能熟记各类茶叶品质特征C0Gc212.能力2.1掌握茶叶品质感官鉴定和理化检验的基本技能C0Gc22.2学会各类茶叶品质评审方法和品质优次鉴定C0Gc23.素养3.1具备爱岗敬业,公平守信,诚以待人的职业道德A0Gc21、A0Gc223.2培养茶叶品质感官鉴定和理化检验的文化素养DGc213.3沟通技巧,团队意识,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应变能力E0Gc21、F0Gc22C核心能力A.道德规范B.责任关怀C.专业技能D.实践创新E.合作发展F.家国情怀10%10%40%20%10%10%D课程权重A1A2B1B2C1C2D1D2E1E2F1F25%5%5%5%20%20%10%10%5%5%5%5%E课程学分分布(非学前教育填)其他比重合计4E课程学分分布(学前教育专业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岗位综合课其他课程学分合计F教材内容大纲章节教材内容能力指标代码学时分配理论实践合计1.1评茶的设备与要求(及课程要求等)A0Gc21、A0Gc22、B0Gc21、B0Gc22、C0Gc21、C0Gc22441.2扦样C0Gc21、C0Gc22221.3评茶用水C0Gc21、C0Gc22111.4评茶程序C0Gc21、C0Gc22112.1茶叶色泽C0Gc21、C0Gc221122.2茶叶香气C0Gc21、C0Gc22112.3茶叶滋味C0Gc21、C0Gc22112.4茶叶形状C0Gc21、C0Gc220.50.513.1绿茶品质特征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343.2黄茶品质特征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343.3黑茶品质特征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343.4青茶品质特征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343.5白茶品质特征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343.6红茶品质特征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343.7再加工茶品质特征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344.1毛茶标准样C0Gc21、C0Gc22、D0Gc21、D0Gc220.51.524.2加工标准样茶C0Gc21、C0Gc22、D0Gc21、D0Gc220.51.524.3贸易标准样茶C0Gc21、C0Gc22、D0Gc21、D0Gc220.50.515.1感官审评生理学基础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15.2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15.3毛茶审评C0Gc21、C0Gc22、D0Gc21、D0Gc22、E0Gc21、E0Gc221345.4精茶审评C0Gc21、C0Gc22、D0Gc21、D0Gc22、E0Gc21、E0Gc221345.5再加工茶审评C0Gc21、C0Gc22、D0Gc21、D0Gc22、E0Gc21、E0Gc220.51.525.6评茶术语C0Gc21、C0Gc22、D0Gc21、D0Gc22、E0Gc21、E0Gc221125.7评茶计分C0Gc21、C0Gc22、D0Gc21、D0Gc22、E0Gc21、E0Gc220.51.526.1我国茶叶检验标准C0Gc21、C0Gc22、D0Gc21、D0Gc22、F0Gc21、F0Gc220.50.516.2外国茶叶检验标准C0Gc21、C0Gc22、D0Gc21、D0Gc22、F0Gc21、F0Gc220.50.517.1法定物理检验C0Gc21、C0Gc22、D0Gc21、D0Gc220.51.527.2一般物理检验C0Gc21、C0Gc22、D0Gc21、D0Gc220.51.528.1特定化学检验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128.2一般化学检验C0Gc21、C0Gc22、D0Gc21、D0Gc221129.0茶叶评审的小组实操C0Gc21、C0Gc22、D0Gc21、D0Gc22、E0Gc21、E0Gc228810.0课程考核44合计305080G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实做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它()H进度表次别单元名称与内容能力指标代码教学目标代码1-2课程的重要性、特点及学习方法、评茶基础知识B0Gc22M3.1B0Gc22M1.23茶叶品质形成F0Gc21M1.14-10茶叶品质特征B0Gc22M1.311茶叶标准样B0Gc22M1.312-16茶叶感官审评C0Gc2M2.116茶叶检验标准C0Gc2M2.317茶叶物理检验C0Gc2M2.218茶叶化学检验C0Gc2M2.319复习C0Gc2M2.320实操考试C0Gc2M2.3I考核大纲(一)参考书目《茶叶审评与检验(第4版)》,施兆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月。ISN:9787109147850《制茶学(第3版)》,夏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月。ISBN:9787109212893《茶叶生物化学(第三版)》,宛晓春主编,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年8月。ISBN:9787109083868(二)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实操随堂考考试内容和要求绪论一、茶叶审评与检验的重要性二、茶叶审评与检验的发展三、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评茶基础知识知识点:1.1评茶的设备与要求1.1.1评茶室的要求1.1.2评茶用具1.2扦样1.2.1扦样的意义1.2.2扦样的办法1.3评茶用水1.3.1用水的选择与处理1.3.2泡茶的水温1.3.3泡茶的时间1.3.4茶水比例1.4评茶程序1.4.1把盘1.4.2开汤1.4.3嗅香气1.4.4看汤色1.4.5尝滋味1.4.6评叶底重点、难点:评茶程序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答疑相结合。思考题:评茶用水对茶汤滋味的影响2.茶叶品质形成2.1茶叶色泽2.1.1茶叶色泽的化学组成2.1.2影响色泽的主要因素2.1.3茶叶色泽类型2.2茶叶香气2.2.1茶叶香气的化学组成2.2.2影响茶叶香气的主要因素2.2.3茶叶香气类型2.3茶叶滋味2.3.1茶叶滋味的化学组成2.3.2影响茶叶滋味的主要因素2.3.3茶叶滋味类型2.4茶叶形状2.4.1茶叶形状的化学组成2.4.2影响茶叶形状的主要因素2.4.3茶叶形状类型重点、难点:茶叶各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答疑相结合。思考题:1.色素与干茶色泽的关系2.不同形状名茶制茶工艺对品质的影响3茶叶品质特征3.1绿茶品质特征3.1.1炒青绿茶3.1.2蒸青绿茶3.2黄茶品质特征3.2.1黄芽茶3.2.2黄小茶3.2.3黄大茶3.3黑茶品质特征3.3.1湖南黑毛茶3.3.2湖北老青茶3.3.3广西六堡茶3.3.4云南普洱茶3.3.5四川边茶3.4青茶品质特征3.4.1武夷岩茶3.4.2闽北青茶3.4.3闽南青茶3.4.4广东青茶3.4.5台湾青茶3.5白茶品质特征3.5.1不同品种白茶3.5.2成品白茶3.6红茶品质特征3.6.1红条茶3.6.2红碎茶3.7再加工茶品质特征3.7.1花茶3.7.2压制茶3.7.3袋泡茶3.7.4速溶茶3.7.5茶饮料重点、难点:绿茶、红茶、青茶品质特征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答疑相结合。思考题:1.鲜叶中多酚类的氧化与茶类品质风格的形成关系。4.茶叶标准样4.1毛茶标准样4.1.1标准样的制定4.1.2制样原料的选留4.1.3样茶换配和使用4.1.4标准样的审批管理4.2加工标准样茶4.2.1外销绿茶加工标准样4.2.2花茶加工标准样4.2.3压制茶加工标准样4.2.4青茶加工标准样4.2.5白茶加工标准样4.2.6红茶加工标准样4.3贸易标准样茶4.3.1红茶贸易标准样4.3.2绿茶贸易标准样4.3.3特种茶贸易标准样重点、难点:精茶加工标准样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答疑相结合。思考题:1.茶叶标准实物样制备技术条件5.茶叶感官审评5.1感官审评生理学基础5.1.1感官概论5.1.2视觉5.1.3嗅觉5.1.4味觉5.1.5触觉5.2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5.2.1外形审评5.2.2内质审评5.3毛茶审评5.3.1绿毛茶审评5.3.2红毛茶审评5.3.2青毛茶审评5.3.4老青茶审评5.3.5黑毛茶审评5.3.6白毛茶审评5.3.7级外茶审评5.3.8毛茶干度感官测定法5.3.9假茶的鉴别5.4精茶审评5.4.1绿茶审评5.4.2工夫红茶审评5.4.3红碎茶审评5.4.4青茶审评5.4.5白茶审评5.5再加工茶审评5.5.1花茶审评5.1.2压制茶审评5.1.3速溶茶审评5.1.4袋泡茶审评5.2评茶术语5.2.1术语和定义5.2.2评语中常用名词、副词5.3评茶计分5.3.1对样评茶5.3.2对样评分重点、难点:茶叶审评项目和审评因子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答疑相结合。思考题:1.影响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因素2.如何做到茶叶审评结果的正确性6.茶叶检验标准6.1我国茶叶检验标准6.1.1茶叶品质规格6.1.2茶叶包装6.1.3特种检验标准6.1.4界限数及允许差6.2外国茶叶检验标准6.2.1茶叶国际标准6.2.2各国茶叶检验标准重点、难点:茶叶国际检验标准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答疑相结合。思考题:茶叶检验标准对茶叶生产和销售的重要意义7.茶叶物理检验7.1法定物理检验7.1.1取样7.1.2粉末、碎茶检验7.1.3含梗量检验7.1.4夹杂物含量检验7.1.5成品茶包装检验7.1.6茶叶衡量检验7.2一般物理检验7.2.1干茶容重7.2.2干茶比容重点、难点:取样的方法及重要性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答疑相结合。思考题:1.茶叶物理检验的准确性和重现性8.茶叶化学检验8.1特定化学检验8.1.1水分检验8.1.2灰分检验8.1.3水浸出物检验8.1.4茶多酚总量检验8.1.5咖啡碱检验8.1.6有机氯农药—六六8.1.7滴滴涕残留量检验8.2一般化学检验8.2.1茶黄素和茶红素检验8.2.2粗纤维检验8.2.3放射性物质检验8.2.4微量元素检验8.2.5红碎茶滋味的化学鉴定8.2.6绿茶滋味化学鉴定重点、难点:特定化学检验的方法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采用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讨论、答疑相结合。思考题:茶叶化学检验对感官审评做出的贡献(四)考试题型选择题(单选),分值20名词解释,分值20填空题,分值20简答题,分值24应用题,分值16J学习评价成绩项目配分评价方式(标注能力指标)细项配分说明平时成绩30%作业:B0Gc2215%上课出勤、课堂纪律等15%作业、小组讨论(作业由老师指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70%实操:C0Gc2笔试:C0Gc270%考试成绩(考试方法由教师选择)K评量方式纸笔测验:□小考□期中纸笔测验☑期末纸笔测验实做评量:☑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轶事记录档案评量:☑书面报告□专题档案口语评量:□口头报告□口试其它评量:□请说明:L指定教材《茶叶审评与检验(第4版)》,施兆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月。ISN:9787109147850M参考书籍《评茶员(初级/中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牟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02月,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8417230N先修课程茶学概论、茶艺礼仪、服务心理学、中国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中华茶艺与表演O教学资源1.校内资源:茶叶审评实训室2.文献资源:参考教材3.网络资源:《茶叶感官审评》中国大学MOOCP课程分析与评估平均成绩及格率修课人数1.学习成效分析2.核心能力检讨3.其他Q备注1.本课程大纲A—F项由所在部门和相关课程委员会编写并审核通过,教师不能自行更改;2.本课程大纲G—P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是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教师不宜自行更改。3.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德育课程、专业课程、岗位综合课,细分为通识基础课程(必修)、通识拓展课程(选修);艺术类课程(必修)、教育类课程(必修);专业拓展课程(选修);岗位综合课程(实践环节)。4.请尊重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不得非法影印。(三)茶叶加工技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茶叶加工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通识教育○思政德育○总学时数80授课方式理论50学时实践30学时开设学期2学分4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室√创新创业工坊○机房○专业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上课地点√校内√校外修读方式√必修选修A课程描述(目标+历程+预期成果)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茶叶加工技术》,要求学生掌握茶叶初加工能力,使学生掌握茶叶制作基础理论以及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等常见茶类的基本技工工艺及茶叶的再加工、精制技术。了解国内外制茶科学技术动向,能从事茶叶加工研究,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在教学中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证思维,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解问题的能力。历程1、通过使用“蓝墨云班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组织和管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2、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茶叶生产、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茶叶加工技术,强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红绿茶初制技术和名优茶加工技术。预期成果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发现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B课程教学目标(学习成果)(标注能力指标)1.知识1.1掌握鲜叶性状的内在根据和制茶技术的外在条件与产品质量的转化规律。1.2掌握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相应的加工工艺及技术措施与品质形成关系。1.3茶叶精加工过程中,各项作业的目的、方法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1.4掌握茶叶的吸附作用、鲜花的吐香特性、花茶加工工艺及技术措施与品质形成的关系。能力2.1能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茶叶营销及茶文化传播等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或掌握制茶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3.素养3.1体会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给学生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学会团队合作创新,更加热爱我们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开发出新的茶艺服务流程。C核心能力A.道德规范B.责任关怀C.专业技能D.实践创新E.合作发展F.家国情怀28%58%14%D课程权重A1A2B1B2C1C2D1D2E1E2F1F228%58%14%E课程学分分布(非学前教育填)其他比重合计4E课程学分分布(学前教育专业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岗位综合课其他课程学分合计F教材内容大纲章节教材内容能力指标代码学时分配理论实践合计1.1我国制茶技术的发展F0Gc21221.2茶叶命名,分类依据和方法F0Gc21222.1鲜叶性状与适制性特点F0Gc21223.1名优茶的定义和名优茶形成条件F0Gc21223.2名优茶加工的基本工艺与原理F0Gc21223.3代表性形名优茶加工F0Gc21223.4大宗绿茶加工初制F0Gc212244.1红茶概述与加工原理F0Gc21444.2小种红茶加工技术B0Gc22224.3工夫红茶加工技术B0Gc22224.4红碎茶加工技术B0Gc22225.1青茶概述及品质形成机理B0Gc22445.2武夷岩茶加工工艺B0Gc22225.3铁观音加工工艺C0Gc2446.1黄茶概述C0Gc2446.2黄茶加工及品质形成机理B0Gc22226.3代表性黄茶加工技术B0Gc22227.1白茶概述及白茶品质形成原理B0Gc22227.2白亳银针茶的品质特点、加工技术B0Gc22227.3白牡丹品质特征、加工技术B0Gc22228.1精制目的与意义B0Gc22118.2精制工艺原理B0Gc22118.3精制工艺基本程序C0Gc2218.4烘青精制工艺特点C0Gc2218.5功夫红茶的精制技术B0Gc22229.1黑茶概述及主要品质特点C0Gc2449.2湖南黑茶加工B0Gc22229.3云南及广西黑茶加工C0Gc2119.4湖北青砖茶加工C0Gc2229.5四川黑茶加工C0Gc21110.1花茶概述C0Gc22210.2花茶加工原理C0Gc22210.3莉花茶加工C0Gc242611.1世界主要产茶国产品与工艺特点C0Gc222合计503080G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实做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它()H进度表次别单元名称与内容能力指标代码教学目标代码1概述、中国制茶技术的发展史B0Gc22M3.12鲜叶现状与适制性特点B0Gc22M1.23-4绿茶加工制作工艺F0Gc21M1.15-6红茶加工制作工艺B0Gc22M1.37-8青茶加工制作工艺B0Gc22M1.39-10黄茶加工制作工艺C0Gc2M2.111-12白茶加工制作工艺C0Gc2M2.313精制茶加工制作工艺C0Gc2M2.214-15黑茶加工制作工艺C0Gc2M2.316花茶加工制作工艺C0Gc2M1.117世界其他国家茶叶加工概况C0Gc2M2.318-19参观学习六大类茶的加工技术C0Gc2M2.319复习20考试I考核大纲(一)参考书目《茶叶加工学》,施兆鹏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1997年(二)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实操随堂考考试内容和要求1.概述知识点:1.1我国制茶技术的发展1.2茶叶分类的方法与依据2.鲜叶知识点:2.1鲜叶性状与适制性特点3.绿茶知识点:3.1名优茶的定义和名优茶形成条件

3.2名优茶加工的基本工艺与原理

3.3代表性形名优茶加工

3.4大宗绿茶加工初制4.红茶知识点:4.1红茶概述与加工原理

4.2小种红茶加工技术

4.3工夫红茶加工技术

4.4红碎茶加工技术青茶知识点:5.1青茶概述及品质形成机理

5.2武夷岩茶加工工艺

5.3铁观音加工工艺黄茶知识点:6.1黄茶概述

6.2黄茶加工及品质形成机理6.3代表性黄茶加工技术白茶知识点:7.1白茶概述及白茶品质形成原理

7.2白亳银针茶的品质特点、加工技术

7.3白牡丹品质特征、加工技术精制知识点:8.1精制目的与意义

8.2精制工艺原理

8.3精制工艺基本程序

8.4烘青精制工艺特点

8.5功夫红茶的精制技术精制工艺黑茶知识点:9.1黑茶概述及主要品质特点

9.2湖南黑茶加工

9.3云南及广西黑茶加工

9.4湖北青砖茶加工

9.5四川黑茶加工花茶知识点:10.1花茶概述

10.2花茶加工原理

10.3莉花茶加工11.世界其他国家茶叶加工概况

知识点:

1.1世界主要产茶国产品与工艺特点(四)考试题型选择题(单选),分值40判断题,分值10填空题,分值20应用题,分值30J学习评价成绩项目配分评价方式(标注能力指标)细项配分说明平时成绩30%作业:B0Gc2215%上课出勤、课堂纪律等15%作业、小组讨论(作业由老师指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70%实操:C0Gc2笔试:C0Gc270%考试成绩(考试方法由教师选择)K评量方式纸笔测验:☑小考□期中纸笔测验☑期末纸笔测验实做评量:☑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轶事记录档案评量:□书面报告□专题档案口语评量:□口头报告□口试其它评量:□请说明:L指定教材《茶叶加工学》主编:施兆鹏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M参考书籍《茶叶加工技术》编者:成洲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1月《茶叶加工工程》编者:金心怡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8月N选修课程无O教学资源校内资源:茶艺实训室现场教学法:茶叶基地进行现场课堂教学3.文献资源:参考教材4.网络资源: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视频P课程分析与评估平均成绩及格率修课人数1.学习成效分析2.核心能力检讨3.其他Q备注1.本课程大纲A—F项由所在部门和相关课程委员会编写并审核通过,教师不能自行更改;2.本课程大纲G—P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是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教师不宜自行更改。3.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德育课程、专业课程、岗位综合课,细分为通识基础课程(必修)、通识拓展课程(选修);艺术类课程(必修)、教育类课程(必修);专业拓展课程(选修);岗位综合课程(实践环节)。4.请尊重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不得非法影印。(四)茶艺插花设计与插制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茶艺插花设计与插制课程类型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通识教育○思政德育○总学时数80授课方式理论30学时实践50学时开设学期2学分4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室√创新创业工坊○机房○专业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上课地点√校内校外修读方式√必修选修A课程描述(目标+历程+预期成果)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以茶艺服务与茶艺空间创设为主线,从茶艺插花的概念、起源、创作、应用等入手,使学生能善用茶艺与插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历程1.通过使用“云班课”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组织和管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2.通过实操演示、技能实践等方法,促使学生会运用茶艺、东、西方的插花风格特点及插制技巧,并进行茶艺环境创设及茶会接待。预期成果掌握茶艺插花的基本知识并能够把知识灵活应用到工作、生活之中,懂得择茶、选器、品茗、茶文化与茶艺插花的联系及意义,具备进行茶艺环境创设及茶会接待的能力。B课程教学目标(学习成果)(标注能力指标)1.知识1.1能记得中华茶文化的产生、发展与茶艺插花的联系及意义;F0Gc211.2能记得茶艺插花的起源、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日本花道发展简史、西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F0Gc211.3能识别东、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特点与风格,以及在茶艺空间设计的应用原则。C0Gc22.能力2.1识别不同的插花器具应用及以花材认识的基本知识C0Gc22.2会运用插花的基本技能及造型的基本要素进行创作C0Gc22.3根据茶席及茶会要求的进行空间创设C0Gc23.素养3.1让学生体会中国茶艺的意境、花艺美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我们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F0Gc223.2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B0Gc22C核心能力A.道德规范B.责任关怀C.专业技能D.实践创新E.合作发展F.家国情怀28%58%14%D课程权重A1A2B1B2C1C2D1D2E1E2F1F228%58%14%E课程学分分布(非学前教育填)其他比重合计4E课程学分分布(学前教育专业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岗位综合课其他课程学分合计F教材内容大纲章节教材内容能力指标代码学时分配理论实践合计1.1茶艺插花的概念F0Gc21111.2东、西方插花艺术发展史及其花艺特点F0Gc21111.3日本花道发展史及其花艺特点F0Gc21111.4插花艺术基础知识F0Gc21222.1茶文化的溯源F0Gc21222.2茶艺插花的特点和美学特征F0Gc21222.3茶艺与插花之间的联系及意义F0Gc21223.1茶艺插花的构成要素F0Gc21113.2茶艺插花的基本造型B0Gc茶艺插花的命题B0Gc花艺的固定方法B0Gc22224.1直立式插作技艺B0Gc222244.2倾斜式插作技艺B0Gc222244.3平铺式插作技艺C0Gc2244.4创意花艺插作技艺C0Gc2244.5中式传统插花六大花器的应用B0Gc222245.1空间与茶艺插花B0Gc22225.2择茶与茶艺插花B0Gc22225.3选器与茶艺插花B0Gc22225.4品茗与茶艺插花B0Gc22226.1春季插花的设计与插制B0Gc22226.2夏季插花的设计与插制B0Gc22226.3秋季插花的设计与插制C0Gc2226.4冬季插花的设计与插制C0Gc2227.1东方式插花赏析B0Gc22227.2茶艺插花赏析C0Gc2228.0茶席插花设计的小组实操B0Gc22229.0课程考核C0Gc222合计305080G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或座谈问题导向学习√分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实做学习√发表学习实习参观访问其它()H进度表次别单元名称与内容能力指标代码教学目标代码1-2茶艺插花基础理论B0Gc22M3.13-4茶艺与茶艺插花B0Gc22M1.25-6茶艺插花的基本原则F0Gc21M1.17-10茶艺插花技艺B0Gc22M1.311-12插花在茶席设计中的应用B0Gc22M1.313-15四季茶艺插花设计及插制C0Gc2M2.116-17茶艺插花作品赏析C0Gc2M2.318-19复习C0Gc2M2.320实操考试C0Gc2M2.3I考核大纲一、参考书目《中国茶道插花》,朱迎迎刘明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月。二、考试形式考试时间90分钟(一)实操随堂考(二)理论闭卷,考试内容和要求1.茶艺插花基础理论知识点:1.1茶艺插花的概念1.2东、西方插花艺术发展史及其花艺特点1.3日本花道发展史及其花艺特点1.4插花艺术基础知识2.茶艺与茶艺插花知识点:2.1茶文化的溯源2.2茶艺插花的特点和美学特征2.3茶艺与插花之间的联系及意义

3.茶艺插花的基本原则知识点:3.1茶艺插花的构成要素

3.2茶艺插花的基本造型3.3茶艺插花的命题

3.4花艺的固定方法4.茶艺插花技艺知识点:4.1直立式插作技艺4.2倾斜式插作技艺4.3平铺式插作技艺4.4创意花艺插作技巧4.5中式传统插花六大花器的应用5.插花在茶席设计中的应用知识点:5.1空间与茶艺插花5.2择茶与茶艺插花

5.3选器与茶艺插花

5.4品茗与茶艺插花

6.四季茶艺插花设计及插制6.1春季插花的设计与插制

6.2夏季插花的设计与插制6.3秋季插花的设计与插制6.4冬季插花的设计与插制

7.茶艺插花作品赏析知识点:7.1东方式插花赏析

7.2茶艺插花赏析(三)考试题型选择题(单选),分值40判断题,分值10填空题,分值20应用题,分值30J学习评价成绩项目配分评价方式(标注能力指标)细项配分说明平时成绩30%作业:B0Gc2215%上课出勤、课堂纪律、云班课学习情况等15%作业、小组讨论(作业由老师指定)期中成绩期末成绩70%实操:C0Gc2笔试:C0Gc270%考试成绩(考试方法由教师选择)K评量方式纸笔测验:□小考□期中纸笔测验☑期末纸笔测验实做评量:☑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R表演£观察□轶事记录档案评量:□书面报告□专题档案口语评量:□口头报告□口试其它评量:□请说明:L指定教材M参考书籍《《中式插花艺术》》,李草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7月N先修课程无O教学资源1.校内资源:茶艺实训室2.文献资源:参考教材3.网络资源:《茶界中国》视频P课程分析与评估平均成绩及格率修课人数1.学习成效分析2.核心能力检讨3.其他Q备注1.本课程大纲A—F项由所在部门和相关课程委员会编写并审核通过,教师不能自行更改;2.本课程大纲G—P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是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教师不宜自行更改。3.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德育课程、专业课程、岗位综合课,细分为通识基础课程(必修)、通识拓展课程(选修);艺术类课程(必修)、教育类课程(必修);专业拓展课程(选修);岗位综合课程(实践环节)。4.请尊重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不得非法影印。十、实施保障(一)校内实训室茶艺与茶文化专业是一门聚焦于茶业销售领域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筹建新的实训室,以增强学生对实践经验和方法的提炼和总结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拟建实训室的名称及其特性和功能如下:序号实训室名称实训室特性和功能1茶茶艺实训室该实训室适用的学习领域为《中华茶艺与表演》、《茶席设计与布置》、《茶艺表演形象设计》、《茶艺综合设计》。可进行茶艺训练、茶席设计、茶艺表演、茶事实境训练及满足茶艺训练及展示的需求。2花艺室实训室适用的学习领域为《茶艺插花》,进行各种花艺的插花训练。3茶叶审评实训室实训室适用的学习领域为《茶叶审评》。可接收与保管样品;评茶准备;感观品质评定;综合评判与价格定位;组织实施茶叶评比活动;审评培训指导,满足茶叶感官品质评定训练及展示的需求。4酒水酒吧实训室实训室适用的学习领域为《酒水酒吧》、《茶的综合利用》。进行茶的各种调饮训练。(二)校外实训基地1、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各院校应当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建立与本专业实训项目要求以及学生规模相适应的、稳固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应包括茶企业、茶艺馆、茶评审机构等。(1)毕业实习基地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大茶园企业、珠三角地区茶艺馆、酒店茶艺会所、现代茶饮企业,以满足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要求。(2)教学见习基地可针对具体的实践教学项目选择茶业企业、茶艺馆、文化会所、酒店茶场等。教学见习基地应有茶艺接待与服务、茶叶销售、茶叶评审等项目,能满足实训见习教学项目的要求,并与学校之间交通便捷。(3)校外实训基地的其他条件包括:教学人员、教学设施、教学资料、教学管理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生活设施等。各类校外实训基地,均应有专人负责教学工作,各教学项目均有合格的带教指导老师。应建设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能力较强,且有良好工作作风、学术水平较高的带教指导教师队伍。各类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应当具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教具、图书资料等。设立教学管理科(办公室)、示教室、技能训练室、值班室、活动室、宿舍、食堂等,确保教学和生活条件。2、已有实训基地本专业十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成员所在单位的力量,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实习场所,目前已经与广州大茶园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拟建立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实习基地,教学期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去实训基地观摩、实训学习和顶岗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才能,同时充足的校外实习条件还保证了本专业学生大量见习机会和实习岗位。(三)师资要求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的要求,拟定师资配置(包括师生比、兼职教师比例和专任教师学历、职称等要求)。类别标准要求数量(以2个班为计算单位)备注合格规范示范公共基础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素养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具有现代教学理念;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生以上学历;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101214年龄、职称、学历、师生比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课教师高级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不低于30%40%50%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不低于30%40%50%双师素质比例不低于70%80%90%专任教师与专业在籍学生比例不低于1:201:181:16专业教师每两年到相关行业、企业对口实践不少于2个月3个月4个月专业负责人学历本科本科硕士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及现状职称中级副高正高是否双师型教师是是是从事教学年限51015课题研究市级省级国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不少于)1篇2篇3篇每年市级以上培训进修(不少于)3次4次5次专业带头人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丰富的企业、行业实践经验,把握行业的发展动态;具有对专业规划调整、统筹建设、整体协调的能力;具有课程设计能力;具有主持教学改革和产品研发能力;具有技术服务以及行业企业交往合作能力;具有调研设计能力;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1人2人2人较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及现状,对专业人才培养能提出前瞻性意见或建议骨干教师比例能够承担2门以上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专业建设,主持课程、教材等建设任务;参与课程研究;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够完成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培养30%40%50%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有清晰的认识专兼职教师比例能够承担1-3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专业建设,参与课程、教材等建设任务;参与课程研究;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完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训项目、岗位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任务1:0.81:11:1.1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能够完成并指导本专业学生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习任务;具有及以上学历1人/7名同学1人/6名同学1人/5名同学配备实习督导老师随时检查备注:合格:是指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办学活动符合基本要求;规范化:是指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达到一定标准,办学活动规范;示范性:是指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不断改革创新保持先进,在区域或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四)师资团队1.专业教学团队本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业带头人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已聘请企(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3名为本专业的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100%拥双三级以上技能证书,“四维师资”素质教师达到100%。2.专业带头人要求除具备教师基本任职资格外,专业带头人还应具备如下任职条件:(1)“四维”素质教师,中级以上职称,具有茶艺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课程教学15年以上;(2)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实践能力,教育思想先进、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能解决教学中的技术难题;(3)了解职业教育的形势和专业发展动态,把握茶艺与茶文化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4)能带领、组织教学团队进行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建设;(5)负责两门以上专业课程建设;(6)能带领、组织教学团队进行茶艺与茶文化行业技术服务;(7)在本专业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突出。(8)有一定的辐射产业和其它职业学校的能力。3.骨干教师要求除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双师”素质教师,中级以上职称,从事茶艺与茶文化教学5年以上或具有研究生相关学历、茶艺相关行业工作经历两年以上;(2)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3)能协助专业带头人搞好专业建设和技术服务;(4)能组织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5)能开发课程和生产性实验实训项目;(6)在本专业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具有较强的教改和科研能力。4.兼职教师要求(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来自养老行业工作一线(一般应有五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熟悉养老工作程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3)实训指导老师要求取得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独特专长的能工巧匠。(五)教学资源建设我院拥有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有电子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借书处等,学院设有网络中心、教学录像制作室、多媒体教室、外语语音室等。学院拥有38.6万册图书资料,电子书籍44万,拥有电子阅览室1间、学生阅览室1间、教师阅览室1间,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我院现有五栋学生宿舍,宿舍带洗浴和卫生间等先进设施。五座教学楼,全部的教室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计算机1060多台,10个机房。教室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备,满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1、专业教学标准2、职业技能标准3、合作企业信息4、课程资源库5、人文素养与实训安全教学资源(六)教学方法提出实施教学应该采取的方法指导建议,指导教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倡导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