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课《愚公移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4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重点)2.反复阅读,通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培养文言语感。(重点)3.领会本文的寓意,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把握愚公和智叟的语气。2.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课程导入

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中华儿女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

1.走近作者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列子是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高山流水、夸父逐日等。

2.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运用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了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3.读准字音

万仞(rèn)出入之迂(yū)

荷担者(hè)孀妻(shuang)

始此(chèn)箕番(jī)(běn)

穷匮(kuì)

山北之塞(sè)

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停顿。

安排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处理好停顿。

明确:(示例)(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从课文中选一个(几个)自己喜欢的人物,有感情地朗读他(她)说的话,在组内展示,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3.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复述故事情节。

小组内复述,然后每组推举一人发言。师生共同补充、纠正。4.理清“人”“事"。

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理清主要内容,请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

(3)愚公移山有哪些方面的困难

(4)愚公移山的结果怎样

明确:(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①年且九十——说明愚公已经年老,移山不易。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工程目标宏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说明移山困难较多,很难克服。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二、疏通文意

(一)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勾画出难词难句,师生共同解决。

师强调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1.重点实词

惩山北之塞(苦于)

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

毕力平险(尽、全)杂然相许(赞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寒暑易节(更替)

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2.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无陇断焉(同“垄",高地)3.一词多义

(1)且

且焉置土石

(2)焉始一反焉(往哪里、在哪里)(语气词,不译)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这”)(代词,这件事)

(代词,他们)(代词,他)

(4)

(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面山而居

(5)而而山不加增(连词,表修饰,无实义)(连词,表转折,但是)

(6)

4.古今异义

方七百里古义: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今义:用于方形的东西

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处罚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古义: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今义:曾经毛: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5.词类活用

帝感其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感动)

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番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番)

6.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愚公)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上了山),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二)学生整理笔记,翻译全文。

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要养成朗读、诵读的习惯,读出节奏、重音,读出情感,进而在朗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对文言词语,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对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和特殊句式要一一梳理和记忆。坚持下去,久而久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2课时

1.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2.体会并学习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和描写人物的方法。3.学习愚公的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合作演绎故事。1.提出以下要求:

(1)文言文版和现代文版都可。

(2)生动的语言表达,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等。

(3)尽量脱离书本。2.学生表演课本剧。

(阅)读课文一合作与探究

一、内容探究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大家对待移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1)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态度和感情是否相同(注意读法)

学生回答,着重体会比较“献疑”与“笑而止之"、“君”与“汝"、“君之力”与“残年余力"、“损魁父之丘”与“毁山之一毛"、“焉置土石”与“其如土石何"。

体会妻子支持的态度、担心的情感,智叟不支持的态度、嘲讽的情感。

(2)愚公面对智叟嘲笑的态度是什么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问,学生回答。着重分析愚公语言,以体会其态度坚决,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气势非凡。

2.探究人物观点。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人观点的分歧在于目光的长短。智叟所持的是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坚持的是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我认为愚公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观点是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事物也就拥有了动态。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3.探究人物形象。文中的愚公与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愚公:诚实本分,坚持不懈,目光长远,志向远大,性格坚定,不怕被人嘲笑。智叟:鼠目寸光,喜欢讽刺,冷嘲热讽,性格圆滑。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文中有哪些对比,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作用:突出愚公信念的坚定。

对比二——智叟与孀妻弱子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河曲智叟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作用: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拥护和支持。

对比三——愚公妻与智叟对比:“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作用:突出愚公妻热心助移山,智叟冷嘲笑阻止。

2.讨论: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明确:(1)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突出愚公的高尚。(2)人物命名的颠倒,加重对比色调,同时增强讽刺效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3)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3.讨论:这个寓言为什么不以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结尾,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样收尾既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又使文章更具奇幻色彩,富有情趣。

4.讨论:本文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点拨】像小说一样,塑造人物形象是寓言作品中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就要注意作者对人物进行的多侧面描写,在描写中发现人物的心理、思想、性格特征,确定人物形象的特点。

明确:(1)动作描写。对于愚公,文中描写他的行为很多,“聚室而谋”“率(众)"叩石垦壤”“运"反”..这些动作描写,与其“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志向是一致的。表现愚公的志向坚定、不畏艰难。

(2)神态描写。智叟的“笑”,愚公的“长息",妻的“献疑”,神态各异,感情也是不同的。智

叟是嘲笑,是讥讽;愚公是惋惜,是遗憾;妻子是关心,是急切。这些都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3)侧面描写。文章采用了大量的对比,以侧面描写来烘托正面形象,山的高大,妻的疑问,智叟的嘲笑和制止,都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的形象,烘托了他年老志坚、志向远大的性格特点。

师: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文中对人物运用的各种描写方法,从描写中梳理能突出人物形象的元素,进行合理地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小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是:(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人物性格。(2)以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3)命名巧妙,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愚公的形象。(4)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课堂小结

移山成功靠的是愚公一家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齐心协力。没有山神相助,移山也会成功。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民。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今天,我们更需要愚公精神,坚持不懈、意志坚定地去实现理想,去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