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中语文《百合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速读全文,理清思路,能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

2.体会心理描写、细节细节的魅力,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感受军民的深厚情谊,体会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理解小说中的军民情谊。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郭沫若

不同的年代,一样的青春。青春不会因战火和硝烟而黯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女作家茹志鹃的小说,去感受那个年代的青春情怀。

二、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她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生活》是她的第一篇作品,于1943年11月22日发表在上海《申报》副刊《白茅》第36期。

她的主要作品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离不开你》《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茹志鹃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以《关大妈》《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三、介绍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发表在1958年3月的《延河》上。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这篇小说一出现,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著名作家茅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是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四、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鉴赏小说时,人物、情节、环境、标题、主题、读者、手法相互作用。

五、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理解词意。

撂(liào)讷(nè)憨(hān)讪(shàn)嬷(mó)砦(zhài)

磕(kē)瞅(chǒu)拗(niù)虔(qián)髻(jì)忸怩(niní)

张皇:恐慌,慌张。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2.划分段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1)概括文章的情节。

开端→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

发展→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

高潮→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结局→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

第一部分(1—23):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24—43):写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44—57):写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壮烈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58-59):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

考点链接

设问方式:①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明、暗线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以“×××"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审题指津:题干中有“线索”“好处"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思路:

(1)找出线索:

①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人、事、物等);②分析标题;③分析开头和结尾。

(2)线索的作用:①情节方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紧凑;②人物方面,突出人物性格;③主题方面,突出主题。

答题方法:①如何找出线索。小说线索有很多种类型,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线索、事件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一般而言,反复出现的词语(人、事、物等)就是线索,有时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就已交代出来。

②线索有哪些作用:

a.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饱满。

c.从结构的角度回答,使文章结构更加巧妙。

d.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答题模板:本文的线索是……。①在情节上……;②在人物塑造上……;③在主题上……。

学习任务二:青春之美在独特的视角里:

活动1: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人物心理、过去和未来都十分清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评价人物。“有限视角”,即叙述者为当事人,参与故事发展,我们依赖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引领进入故事。第一人称叙事真实而有感染力,属于“有限视角";第二人称叙事有对话效果,便于倾诉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可全景式表现生活,这两者既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视角?有什么好处?

(1)本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叙事。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活动2:

讨论: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

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④可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

学习任务三:青春之美在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哪三个人物?我、通讯员和新媳妇。

核心人物是谁?核心人物是通讯员和新媳妇。“我”是叙述者,是线索人物。

1.请快速阅读第一二部分,找出“我"对小通讯员情感的变化。

第5段并没什么好感,“生起气来

第6段越加亲热起来

第11段从心底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

第40段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

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刚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

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2、细读课文,说说这篇小说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小通讯员的形象具体在5、6、7、8、36、39段得以体现。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①关心同志,体贴入微“没让我撂得太远......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②不善言辞、拘谨腼腆。“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飞红了脸”

③充满朝气、热爱生活。他肩上的枪桶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④憨厚朴实,纯洁善良。“穿了一身洗淡了的军装"

⑤不畏牺牲,舍己为人。当一颗手榴弹.....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

小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关心同志,体贴别人、拘谨、腼腆,他热爱生活。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英勇无畏、舍己救人。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小说是怎样塑造新媳妇这个人物形象的?

描写新媳妇的段落在30、34、44、55、56、57、58、59段。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擦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新媳妇的性格特点:腼腆羞涩、淳朴善良、深明大义、重情重义、果敢坚决。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二)“我”的形象分析及其重要性

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

(1)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人物形象:爽朗大方、善解人意、善于做群众工作

(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展开小说情节。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我”是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②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呈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比如,“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天目山拖毛竹时的情景:“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语言不多,却充满诗情画意。

学习任务四:青春之美在细节之美

活动: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点。找出文中关于“破洞"馒头”和“百合花被子"的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产生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通

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1)通讯员挂破衣服却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2)通讯员“已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文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

(3)“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4)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和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馒头:

(1)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

表现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和体贴

(2)当通讯员牺牲时,“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是两个干硬的馒头

“我”托物思人,物在人亡,怎不让人心痛。

小结:细节描写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3.百合花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同学们找出出现了百合花的语段。

明确:百合花在第33、35、44、58、59段出现。

4.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从开始通讯员借被子,到后来新媳妇献被子,最后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盖被子,都是以这条被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为什么小说的题目不叫《百合花被》,却叫《百合花》呢?

“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

明确:虽然百合花被一直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但是“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却更丰富。在小说中,“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够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作者以此为题,还可以象征纯洁美好的军民鱼水情,仍能够象征舍己为人的人性美,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学习任务五:青春之美在环境之美

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①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1.“早上下过一场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4段)这几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雨后的秋庄稼和空气,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45段)

①满月、野火、照明弹,展现了战场的氛围,烘托了“我"对敌人和战争的憎恶之情;

②环境描写突出“白夜”,彰显攻击战难打,为通讯员牺牲埋下伏笔。

3.“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①在结构上,照应开头的“1946年的中秋”;

②中秋是团圆节,是美好节日,写中秋节与后面战地情形的紧张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③由家乡的风俗及自然地想到同乡的小通讯员,便于写出“我"对小通讯员的牵挂。

主题归纳

《百合花》从女性视角女性情怀出发,善于写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之美。

《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象征了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年代的闪亮的青春,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