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昌十九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
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
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
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一一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
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
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
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
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
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
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
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
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
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
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
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
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
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
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
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
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
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
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
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
1
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
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
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
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
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
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
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
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
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
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
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
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
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
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
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
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
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
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改变了诗的作者不受重视的趋势。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都拥有勇于求真的诚意。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的文化高潮一一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的人格可以表现在作品上,而诗人本身所唤起的印象也可能比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B.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C.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D.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
项是()(3分)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蟆乎?
2
4.文章第二部分多处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展开论说,请依据文本,简要概述。(4分)
5.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条梳理。(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菜花(节选)
冯德英
秋天了。漫山遍野都是黄色的,到收割庄稼的时候了。谷子被饱满的大穗儿压弯了腰,随着
微风,一起一伏地荡漾着。
庄稼长得真好啊!可是,人们的心像铅块一样沉重。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
安队经常出来胡作非为,百姓除了交地租田赋,还要交"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
越难了!
山坡上一块狭长的谷地里,娟子和母亲正在割谷子。①干枯的谷叶儿相互摩擦着发出筹饕
窣窣的声音,谷根儿带起的尘土飞扑到她们的眉书,—头发上;天气还真有些热呢;她们不断+也甫
衣袖揩氧额上渗出的和流到脸腮上的汗珠,把滑到脸上的散发理到耳后去。
割到了地头,她们站了起来。母亲说:“娟子,我们歇会儿再割吧!”
“你歇着吧,妈!俺不累。"娟子说着,擦擦额上的汗珠,又弯下了腰……
母亲实在太累了。她疲倦地走向不远处的堤堰,坐在一棵柿子树下。歇过一会儿,母亲走出
树荫,看到太阳快正南了,想着该回家吃午饭了。
她朝谷地里走去。
已经看不到女儿的影子了。她心里说:“就不知道累,割这么远了。”她顺着女儿割出来的趟
子走去,发现女儿的镰刀放在一堆割倒了的谷子上,人却不见了。她就接着向前割去……
母亲割了一会儿,放下镰刀,开始捆割好的谷子。
“她上哪去啦?怎么还不回来呢?”母亲自语着。
母亲把谷子都捆好了,还不见娟子的影子。
母亲焦急地在四周找了一番也没找见,就大声叫道:“娟一一娟子一一"
“妈,我在这呢。"娟子突然出现在母亲身后,笑嘻嘻地说。
②母亲急忙转过身来,说:"看你,上哪儿去啦?天晌了,你难道没看见?”一见女儿头上粘
有阜询于,—忙用手给她询理。
娟子有些犹豫不安,她看看母亲,撒着娇说:“妈,你先回去好啦。俺,俺还有点事呢!”
“什么事,这么要紧,连饭都不吃啦?"母亲有些吃惊。母亲顿了一会儿,又忙问道:“娟子,
你刚才到哪儿去啦?这么长时间才回来?!”
③母亲眼神里的怀疑和恐惧,娟子还是第一次看到,她更加不安起来。因不能把自己参加武
装暴动施事营虚原翥:而百^m直看「荫子支灌最:友善豆—蓝芫至再海「
“妈,我,我没上病丁谑字第一次感到自己而"羲奉祈丁“妈,刚才是……是德松哥①叫
我去有点事。妈,以后你就会知道……”
“孩子,你今儿是怎么啦?”母亲见女儿的神情,心里愈发不好受,“娟子,你有什么事好瞒着
3
妈呀?”
“妈!"娟子见母亲撩起前襟擦眼睛,忙抓住母亲的手。娟子一想,把事情告诉妈妈吧……可
是不行!她仰脸望着母亲,心里镇静下来,轻轻地摇着母亲的手,说:
“妈,不要瞎猜想啦,你还不知道自己的闺女吗?妈,你相信我,俺做的全是正经事……妈,
这以后一一不,不多会儿你就会知道啦。妈,就求你答应我,让我过一会儿再回家吧。”
娟子的脸快靠到母亲的脸上了。母亲没有马上回答娟子的话,把手轻轻地放在女儿的肩上,
又放在她的前额上,慢慢地抚摸着她的头发,端详着这张和自己相仿的脸。④看,―迄畛上流霰出
的是多么天真可爱的神情,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只有孩子对母亲才有的那花乞£母亲的
心软了,她微微地点点头,轻声说;“去吧。如今世道不安宁,兵荒马乱的:要早点回家。”
女儿的背影一在视线中消失,母亲立刻又紧紧地锁上了眉头。
做母亲的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吗?她完全知道。娟子是个最知道干活的孩子,有什么事,从来
不瞒着母亲。想到这里,母亲宽慰地舒了口气。可是她的心马上又收紧了。
孩子大了,有什么心事都能说出来吗?这半年来她不是有时候夜很深才回家吗?母亲知道娟
子是在远门侄子德松家里,同他妹妹兰子一起绣花。可是有时娟子回来讲的一些话,使母亲很纳
闷。
“妈,你说说咱们穷人为什么这样苦呢?”娟子望着母亲问,像很不平似的。
“那是因为咱的命不好呀!”母亲愁悒地答道。
“妈,这不对。妈,你再说是穷人多还是财主多?”
“自然是穷人多。咱村不也是吗?"
“那为什么多数人要受少数人的欺呢?"
母亲随便支吾了几句。她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提出这些很少有人问的问题。
更使母亲难忘的是,有一天晚上,娟子深夜回来,没一点睡意,脸上流露出少有的喜色,凑
近母亲耳旁,悄声说:
“妈,你说像王唯一②这样的人,该杀不该杀?”
母亲对女儿这个问话感到惊讶,可是一想起王唯一对丈夫的迫害,也顾不得去管女儿为什么
这样问,叹了口气,说:“会有那么一天?”
“妈,会有。那天会到来的!"娟子很有把握地说。
母亲想前想后,心里有些明白,可又有些糊涂。她不自觉地抬眼望望女儿去的地方。那儿只
有一望无际的在秋风中翻腾的山草和树木,一点别的动静也没有。她像为女儿的事放了心,可又
像被一种更大的不安情绪压迫着,她的心更加沉重了。
天上大块大块的白云,在慢慢地聚集,渐渐转变成黑色。一阵秋风从山头刮来,刮得那谷叶
儿和母亲的头发一起飘拂起来。
母亲全身一阵紧张,她预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
(有删改)
【注】①德松哥:冯德松,这时是王官庄的党支部书记。②王唯一:王官庄的大地主,也
是汉奸、伪乡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姜永泉领导王官庄群众发动武装暴动,暴动取得胜利,王官庄
群众公审并枪决了王唯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娟子是个体贴、勤劳的农家女孩。她同母亲在田间割谷子,她见母亲累了,劝母亲到树下
4
歇息,她自己却不歇息,接着割谷子。
B.母亲因疑心娟子有事瞒着她而感到不安,娟子做了解释,安慰母亲,但没有交代自己去德
松家做的具体事情,母亲感到很无奈。
C.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母亲起初并不明白穷人命苦的根本原因,但在那个“难忘”的晚
上,经娟子开导,母亲明白了根本原因。
D.这部分节选文本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但对母女二人的刻画很成功;文本提到德松、王唯
一等人和武装暴动等事,为后文情节张本。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波浪线部分①从听觉的角度描写谷叶儿,从视觉的角度描写谷根儿带起的尘土,展现
出收割谷子的场景,语言富有诗意。
B.画波浪线部分②中母亲的语言表明她既关爱娟子,又有责备娟子之意;摘娟子头上的草
狗子这一细节体现出她对娟子的关爱。
C.画波浪线部分③中“眼神里的怀疑和恐惧"与"脸红到耳根”表达效果相似,既表现了人物的
神情,又体现出人物的心理。
D.画波浪线部分④从母亲的视角细致生动地描写娟子的脸和眼睛,表现了娟子的纯真可爱,
交代了母亲答应娟子请求的原因。
8.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写景各有何妙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请围绕“压迫•抗争•温情”这一组关键词,为文本写一则文学短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握,七里
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Z月而
不克之也。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
“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菁,立则丈插,为士卒倡
曰:'无可往矣,宗庙亡矣,去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
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
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混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
志之矣!"乃厉气循城立于先石之所乃—提样蔓之然人乃丁。一
一一7节遍自《战国策•田单将攻狄》,有删改)
材料二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
之。"郭隗曰:"王必欲荤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
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箍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
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5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奉座。
(节选自《战国策:,昭王招贤》,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乃厉气A循城B立于矢C石之所D乃援梓E鼓之F狄人G乃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与后文“郭”的词义相近但又有所不同,"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B.虞,通"娱",表示快乐、欢娱,此处作名词,与“无冻馁之虞”词义相同。
C.致,指招纳、招揽,与“致天下之士"中的"致"在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
D.宗庙,是古代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仲子战前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得出田单“攻狄,不能下”的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将士
心态和处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田单在攻打狄前后对鲁仲子的态度迥然不同,由对鲁仲子的回答极为不悦、扬长而去到
虚心求教、躬身反省,最终打败敌人。
C.燕国虽然地处遥远偏僻,但因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士人争相趋燕,经过长期休养
生息,最终燕国殷富,士卒舍命报效。
D.燕国与秦、楚、三晋合谋痛击齐军,燕国军队单独追击到北方,一直打到齐国都城临淄,
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得以报仇雪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14.从材料二看燕昭王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这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二)古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貌虎②噪,千艘列
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
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此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②藏虎,貌
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虽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
以朴素的叙述人题,却也自然轻快。
6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橘橹灰
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今如许"三字陡然间转折发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表现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腐
败无能的失望和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全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
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6.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其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反应的句子
(2)高适的《燕歌行》)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战士们拼死作战,将领们却贪图享乐的句子
7^:,o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想
象广寒宫里的场景,描写宁静的仙境,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粤大地暑热尚未退去,看到琳琅满目的月饼,记者才恍然想起,又到了吟诵“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之期。
“花灯百队走儿童,尽道仙娥降月中。纵是霓裳看不见,白毫光里度香风。”对于—①—的广
东人而言,中秋怎能少了花灯?"用竹隽做的灯笼更有感觉,轻盈的罩纸伴着烛火,摇摇曳曳,
心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中秋前夕,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陆燕红家门口,从澳门慕名而至
的邓女士对手中的纸扎灯笼—②
今年71岁的陆燕红被大家称作"红姨"。20多年前,从酒店退休的她成为广州著
名彩扎大师关根的弟子。在红姨看来,纸扎灯笼早已不是自己的生计那么简E对于不少广东人
而言,每当中秋之夜,灯笼亮起,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家,才有团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②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
7
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甲】: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
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博大精深。
《红楼梦》中的楹联,与一般的楹联一样,【乙】: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欣赏性。由
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巫,风格也多姿多彩:或凄蝙如悲我舒笛,或飘捻如归版晚唱,或幽远如
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
美学追求:(一)卫。“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
破归兰桨,菱藕喜获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置身其中去遐想幽思,【丙】:
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情感上的忧郁哀婉。“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
尽;痴男怨女,可怜风力债雇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婉,似
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
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
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丁工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虽然是谈诗,但这幕话面目藕用于
对联创作。
20.下列有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B.乙句中的并列成分可调换顺序。
C.丙句中“钟灵"一词运用不当。
D.丁句中逗号与问号应互换位置。
2L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6分)
22.对联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下面是
《红楼梦》中若干回目的语句,请从中挑选四句组成两个回目。(填写所选语句序号即可)(4分)
①憨湘云醉眠芍药袖②冷郎君惧祸走他乡③暖香坞雅制春灯谜④绛芸轩里召将飞符
⑤柳叶渚边嗔莺叱燕⑥薛宝钗巧合认通灵⑦滴翠亭杨妃戏彩蝶⑧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第一组: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
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
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8
南昌十九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l.B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错误。由原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
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可知,原文说的是“第一位诗人",选项偷换概念。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错误。由原文"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
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可知,原文只说楚辞"支配”了唐文化,不是说“创造”了盛唐文化。
D.“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错误。由原文"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
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可知,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的理性,而在于
“哲理的感情”。
2.DD."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错误。原文是“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
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
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原文是说这个追求对陶潜、李白、
杜甫产生更大影响。
3.AA.表述只涉及屈原在治学与政治上的才能,与人格无关。
4.(1)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
(2)将屈原、孔子思想性格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思想性格的相同做对比。
(3)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
(4)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楚辞》的影响相比较。
(5)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
结合“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
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可知,将屈原与孔子的思想、性格进行对比。
结合"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
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可知,将屈原、孔子思想性格
的不同和屈原、孟子思想性格的相同做对比。
结合“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可知,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屈原、
孟子所处的时代相比较。
结合"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
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可知,将荀子、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与屈原《楚辞》的影响相比较。
结合"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
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可知,将世人的醉生梦死、昏天黑地与
屈原的独清、独醒做对比。(答到一点一分,两点三分,三点四分)
5.(1)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时代精神的孕育。
(2)思想界共有的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
(3)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结合"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
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可知,屈原所处时代的热情求真的
时代精神的孕育。结合"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
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
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可知,思想界共有的
时代苦闷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力量的催发。
结合"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
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
对于屈原的磨炼”可知,面对污浊的世道,屈原自身的反抗精神、悲悯情怀、清醒认知和坚定意志的铸造。
9
6.DA."她见母亲累了,劝母亲到树下歇息,她自己却不歇息,接着割谷子"错,由"她顺着女儿割出来的
趟子走去,发现女儿的镰刀放在一堆割倒了的谷子上,人却不见了""母亲把谷子都捆好了,还不见娟子的影
子"可知,娟子劝母亲休息是为了支开母亲去做自己的事情。
B.”母亲感到很无奈"错,由"可是有时娟子回来讲的一些话,使母亲很纳闷"可知,母亲只是感到纳闷并没有无
奈的感觉。
C.”母亲明白了根本原因"错,由"心里有些明白,可又有些糊涂"可知,母亲并没有明白其中的根本原因,只能
说对根本原因只是一知半解。
7.DD."从母亲的视角细致生动地描写娟子的脸和眼睛"错,由"看,这脸上”“那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只
有孩子对母亲才有的那种乞求"可知,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描写娟子的。
8.第一段:①环境:在文章的开头渲染了宁静祥和丰收的氛围;②手法:与后文日本鬼子、汉奸、特务、伪
保安队祸害百姓强征苛捐杂税,使百姓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形成对比,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使文章扣人心弦,
吸引了读者,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情节:为下文娟子和母亲割谷子做铺垫。
倒数第二段:①情节: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情景,渲染紧张的氛围,暗示了娟子参加的武装暴动将要发生。
(一点一分)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作者抓住了漫山遍野的黄色还有饱满的谷子大穗的细节,预示了老百姓们丰收在际,渲染
了宁静祥和丰收的氛围;结合下文"人们的心像铅块一样沉重。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
常出来胡作非为,百姓除了交地租田赋,还要交‘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可以看出第
一段的景物描写突显了丰收的希望,而日本鬼子、汉奸、特务、伪保安队却残酷地压迫老百姓,使老百姓的内
心像铅块一样沉重看不到一点生活的希望,产生前后的落差使文章产生波澜;同时,”到收割庄稼的时候了"
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娟子与母亲收割谷子的情节。
第二段景物描写,作者描绘天上的白云的聚集逐渐变成黑色,喻指武装暴动力量的聚集;描绘秋风将谷叶和母
亲的头发飘拂起来,喻指了暴动已然有了开始的苗头;风起云涌正是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时刻,暗示了娟子参加
的武装暴动将要发生。
9.①温情:小说一开始描绘出一幅丰收的图画,让故事情节在充满收获希望的场景中展开;娟子对母亲的依
恋、撒娇以及母亲对娟子的关心、宠爱都体现出温情的特点;
②压迫:日本鬼子、汉奸、特务、伪保安队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残酷地压迫老百姓;
③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抗争。以娟子为代表的劳苦群众,不沉浸在家庭的温情之中,不屈服于敌人的压
榨,毅然地走上了反抗压迫的抗争道路。
根据"一见女儿头上粘有草狗子,忙用手给她摘掉""把手轻轻地放在女儿的肩上,又放在她的前额上,慢慢地
抚摸着她的头发,端详着这张和自己相仿的脸”可见,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充满着亲人的温情,衬托出抗争
者们团结、坚定、毅然的品质。
根据“庄稼长得真好啊!可是,人们的心像铅块一样沉重。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常出
来胡作非为,百姓除了交地租田赋,还要交‘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可见,日本侵略
者及其帮凶们肆意地压迫着老百姓,与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形成对比,更加显示出这种压迫的沉重。
根据“你说说咱们穷人为什么这样苦呢?"“那为什么多数人要受少数人的欺呢?""你说像王唯一这样的人,该
杀不该杀?”可见,以娟子为代表的老百姓们已经觉醒,开始了命运的抗争,毅然走上了反抗压迫的道路。
10.BDF句意:(田单)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他)站在箭石纷飞的地方,抱着战鼓击鼓,狄人才被打败。
"(田单)乃厉气循城",是省略句,也是主谓句,其后B处要断开;"立于矢石之所”,是动补短语,其后D处要
断开;"(田单)乃援椁鼓之",是省略句,也是主谓句,其后F处要断开;“狄人乃下",是揭示战争的结果,要
与前文断开。
11.BA.正确。B."词义相同"错误。通"娱",名词,表示快乐、欢娱/忧虑。句意:西面有淄上彻夜的欢娱。
/句意:不用担心受冻挨饿。C.正确。都指招纳、招揽。句意: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句意:招纳
天下的人才。D.正确。
12.BA."鲁仲子战前依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错误,鲁仲子只分析了己方情况。
C."燕王与贤才共掌国家大权"错误,原文"得贤士与共国"是说"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D."燕国军
X)
队单独追击到北方"错误,"追北"意为追击败兵。
13.(1)(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克它。("弗",没
有,表否定;"谢",告辞;"去",离开;"遂",于是,就。)
(2)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出使,护送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顺便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以回报他的好意。("嘉",赞许;定语后置,留在汉(者)匈奴使;"厚赂",赠送
丰厚的礼物;“答”,回报。)
14.原因:①礼贤下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现实意义:①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
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②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取信于民,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才能让我
们的社会长治久安。
结合"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可知,
燕昭王能礼贤下士;结合"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可知,燕昭王能与百姓同甘共苦。
结合"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可知,燕昭王礼贤下士、富国
强兵的历史启示我们:人才是制胜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结合"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可知,燕昭
王以民为本,与百姓同甘共苦,深得民心,这启示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要取信于民,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
水平和幸福感,才能让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材料一
田单将要攻打狄,(出征之前)去拜访鲁仲子。鲁仲子说:“您攻打狄,是不能攻克的。”田单说:“我凭
借五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极言城小),凭借被打败的兵卒,打败了强大的燕国,恢复齐国疆土。(我)
攻打狄却攻不下,为什么啊?”(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克狄。齐
国的小孩都唱道:“帽子像簸箕那么大,长长的剑把儿拄下巴,攻狄攻不下,白骨成山没办法!”田单才担忧,
问鲁仲子说:“您说我不能攻下狄,请让我听听您的说法。”鲁仲子说:“您在即墨的时候,坐着就编筐,站
着就耕种,为士卒鼓气说:'前进啊!国家要灭亡啦,我们的生命要丧失啦,我们将到何处安生呢?'在这个
时候,您有为国战死的雄心,士卒们也舍生忘死。听到您的话,(士卒)没有不挥泪举臂积极求战的。这是您破
燕的原因啊。如今您东面有夜邑丰厚的供养,西面有淄上彻夜的欢娱,腰间横着黄金宝带,乘车骑马驱驰于淄、
港二水之间,(您现在)沉溺于生活的玩乐,却无为国战死的雄心,这是您不胜的原因啊。”田单说:“我有为
国战死的雄心,您知道的啊。”第二天(田单)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他)站在箭石纷飞的地方,抱着战鼓
击鼓,狄人才被打败。
材料二:燕昭王在被齐国打败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纳贤才。他特地去见郭隗先
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
国家,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先生您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人,就请您帮我吧。”郭隗先生回答说:“大
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
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于是昭王为郭魄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
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行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
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
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
独痛击败军,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的宫殿和宗庙。
15.CC."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无中生有,全词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
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感慨苍茫,意味深厚。
16.同:①都用来作反衬。(答"都是借典来抒发个人情感”也可)
异:②戴复古词怀古是为讽今,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
国势衰颓。③苏轼词怀古是为伤己,用周郎年少有为来反衬词人的老大无功。
本词中“万骑临江貌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
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以开张手法刻画出波澜壮阔的
n
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写到这里,陡然转折。南渡之后,国势一
日不如一日,戴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今如许"这转折一问,诗歌怀古讽今,反衬出南宋国势
一日不如一日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
《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写赤壁之战,"谈笑间"表现出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相对大战
在即,既是神态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和”啬橹灰飞烟灭”一起,衬托了周瑜年少有为,功业早成的形象,与作
者本人被贬黄州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方便作者抒发个人感慨,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
1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8.心灵手巧赞不绝口半路出家(其他恰当答案亦可)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广东人心思灵敏,手艺精巧,故可用"心灵手巧"。
心灵手巧:指人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第二处,语境中
强调邓女士对陆燕红扎的灯笼赞扬肯定,故可用"赞不绝口"。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
十分赞赏。第三处,结合语境说的"从酒店退休的她"干起了纸扎灯笼的活儿可知,此处是说陆燕红是后来改行
扎灯笼的,故可用“半路出家"。半路出家:比喻原先并不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工作。
19.引用,句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属于引用古诗词
①"明月"点明了时节为中秋,是团圆日,"天涯共此时“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激起思念亲朋故友期盼相聚的
真挚感情。
②结构上看引出下文有关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一一扎灯笼,为写广东人的灯笼情结以及陆燕红扎灯笼做铺垫。
③表达效果上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富有诗情画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手法一分,作
用一点一分,任意两点满分)
20.CA.甲句中“博大精深”错误,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
富,深奥精微。此处形容对联,大词小用。B.乙句并列成分不可调换顺序,内容有递进关系;C.丙句"钟灵"意
为灵秀之气汇聚,与"静谧”一词不能并列做"体味”的宾语,运用不当;D.丁句标点使用正确,什么难事,也值
得去学""表反问,应用问号,与逗号不能互换位置。
21.①内容多种多样②意境上的恬静幽远③又以它的理趣发人深省
①此处对应“风格也多姿多彩",应指对联内容方面的特点,应填"内容多种多样"。
②此处和"情感上的忧郁哀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为对照句,结合”引发读者置身其中去遐想幽思,体味大自
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可知说的是意境上的特点,应填"意境上的恬静幽远"。③此处和“既以它的情趣引
人入胜”为对照句,结合"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知是理趣,应填"又以它的理趣发人深省"。
22.第一组⑧②第二组⑤④
对联的基本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分析所给回目,②与
⑧中"冷郎君"对"呆霸王","惧祸"与"调情","走他乡"与"遭苦打"词性与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起重机械作业人员考试题库300题含标准答案
- 社交媒体在移动营业厅品牌推广中的应用
- 未来移动网络安全防护的技术趋势与应用
- Klotho、MYH9与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 知识付费平台的价格策略优化及收益增长案例
- 试论“行走乐队琴”在国民音乐教育中的使用及教学探索
- 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教案(5篇)
- 一份早熟、少叶玉米材料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 2025年新式茶饮项目合作计划书
-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复习教案全册
- 零售商超市行业前台工作技巧
- 《纺织服装材料》课件-项目6 纺织材料的水分及检测
- 贵州人民版五年级劳动下册教案
- 九年级物理说教材课标
- 江苏省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期中试题
- 华能分布式光伏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投标文件-技
- 蜜雪冰城营销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 《游戏界面设计》课件-01单元-游戏界面设计概论
- FZT 14035-2017 棉与涤烂花印染布
- 2024版《公司法培训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