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12文言文之人物形象
目录
01易借陷阱(2大陷阱)
02举一反三
【易错点提能一】忽略故事情节
【易错点提醒二】概括能力不足
03易错题通关(真题+模拟)
易错陷阱1:忽略故事细节
【分析】
概括分析题要求在吃透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
行分析与判断。
【避坑技巧】
读文时,准确理解、细致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生平经历、作者的褒贬评价,力
求做到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出现失误和偏差。答题时针对选项重视分析,注重表述内容,一般从
时间、人物、事件过程、地点、重要词句等细节方面查找,防止比对时主观臆断,先入为主,
出现失误。
易错陷阱2:概括能力不足
【分析】
一般会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因语言表达的缺乏,而无法形容人物形象。
【避坑技巧】
1、寻找标题或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的词语或句子。
2、根据这个人的地位、身份、言行来判断。
3、关注其他人物的对比衬托。
®e®®
【易错点提醒一】忽略故事细节
【例1】(2023•江苏无锡•中考真题)岳飞,字期鸟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
«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贯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
为名。
家贫力学。尤”《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拾薪为烛,调习达旦,不寐。未冠,挽弓
三百斤,弩八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为之,曰:
“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也焉。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
又遣辩士马皋、林聚尽降其众。有张威武者不从,飞单骑入其营,斩之。避地者赖以免,图飞
像祠之。
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兀术趋建康,
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全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
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飞奏:“建康为栗害之地,宜选
兵静守,仍垂兵守淮,拱护腹心。”帝嘉纳。兀术归,飞邀击于静安,败之。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有学者称,无锡宜兴是岳飞的“第二故乡",是"岳家军”的发祥地。宜兴还有岳飞的衣冠冢,有
关部门拟在衣冠冢旁设立四个彰显岳飞形象的宣传栏,第一栏取名为“出生神奇"。请依据选段,
拟写另外三个栏目的名称。
栏目一:出生神奇栏目二:
栏目三:栏目四:
【答案】家贫力学,力大无比,有情有义,骁勇善战,除暴安良(或造福百姓),智慧善谏,
忠君爱国。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即可。
根据“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可概括出"勤奋好学";根据"未冠……警八石"可概括出"力大
无比〃;根据“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可概括出"有情有义";根据”有张威武者不从,飞单骑入
其营,斩之''和第四段内容可概括出“晓勇善战''"智慧善谏”"忠君爱国",根据"避地者赖以免"可
概括出“造福百姓''等。
【易错点提醒二】概括能力不足
【例2】(2022•江苏宿迁•中考真题)王舆,合溯人。舆初为小校,从周本攻危全讽①。临
战,本视贼水栅②,部分诸将,指旁山头一小营,谓舆曰;“尔往为我取彼。”舆唯唯③,而色
不欲行。本日:“尔睁往耶?”舆日:“公必不以舆为不武,请得此栅破之,舍而趋彼何为?”
本大喜日:“尔亦知此为必争之地耶?吾本自行,今为尔功,劳而遣之。”舆乘轻舟,袭破其
前锋,逐排栅入,诸军继址,贼大溃。
与监军甄廷坚不相得,会廷坚被诬告有贰志,烈祖④遣使械⑤廷坚。舆刺知之,密告廷坚,
因为谋日:“今独可即日乘轻舟,归阙待罪,毋与中使⑥遇。”廷坚恐惧,不暇为他谋,即从
其计。至金陵,遇赦得免。
舆少从军攻润州,为巨弩所射,中右耳。矢自左耳出,又中旁一人,犹立死。舆扶归营,
卧百余日复起耳至老不耳贵亦无瘢痍⑦。攻颍州,倚营门,仗剑驱士卒登城。城上机石发,中营
门及铠之半,皆糜碎,而舆不伤,莫不异之。
(选自陆游《南唐书》,南京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周本、危全讽;均为人名。②栅:设置水寨时插在水中的木桩。③唯唯;应答声。
④烈祖:指南唐皇帝李昇⑤械:特指枷锁、镣铐一类的刑具。此处作动词。⑥中
(bian)o
使:皇帝派出的使者。⑦瘢痍(banyi):创伤后留下的瘢痕。
文栋认为文中王舆个性鲜明,请你结合选文简析其形象特征。
【答案】勇武有谋略:王舆发现水栅重要性,并乘舟袭破。明辨是非、胸怀宽广:王舆虽然与
甄廷坚关系不和,但依然坚信他的清白,并为他献计脱险。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根据“公必不以舆为不武,请得此栅破之,舍而趋彼何
为舆乘轻舟,袭破其前锋,遂排栅入,诸军继址,贼大溃〃的内容可知,王舆发现水栅重要
性,并乘舟袭破,可见其勇武有谋略;根据"与监军甄廷坚不相得,会廷坚被诬告有贰志""舆
刺知之,密告廷坚,因为谋""至金陵,遇赦得免"的内容可知,虽然王舆与甄廷坚不和,但是
得知对方被诬陷,还是帮助出谋划策,助其脱罪,可见他明辨是非、胸怀宽广。
A组中考真题
(2023・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献,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核中监①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
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②。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
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③厚衣并束之日暴④,武心意愈坚,
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⑤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钱汤镇⑥之诛
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我留土余岁竟丕除工可谓守节里矣。诗云: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移(yD中监:汉初官名。②取当:取得相当的补偿。③旃(zhan):同"毡"。
④暴(pD):晒,后作"曝"。⑤由:同“犹",像。⑥斧钺(yuG)汤镶(hud):指汉代两种
残酷的刑罚。斧钺,以大斧砍。汤俊,把人放在沸水的鼎镀中烹。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之不惠友人惭,下车引石
B.子为父死无所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C.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D.以武为移中监使匈奴安陵君因使唐雎便于秦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乃设以贵爵、重禄,终不听。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愚公和苏武在人物形象上的异同。
【答案】1.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2.D3.(1)敲石头,挖泥土,用
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2)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来引诱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
于是(卫律)用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设立条件(来劝降苏武),他最终不答应。4.同:
不怕困难,意志坚毅顽强,有恒心。
异:愚公有造福子孙的宏愿,有远见卓识。苏武是有高尚的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
【解析】L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武留十余岁”与
“竟不降下"为转折关系,中间停顿;“可谓守节臣矣”是对其评价;
故断为: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之间,不译'代词,指元方;
B.介词,替\介词,被;
c.动词,苦于'使动用法,使……痛苦;
D.动词,出使'动词,出使;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叩,敲、打。垦,挖。箕畚,用箕畚装土石。于,至U。尾,边。
⑵乃,于是。设,设立。终,最终。不听,不答应。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
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
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结合“‘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为移走两座
大山,率领子孙,无惧寒暑,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乙文叙述了苏武宁死不屈终不投降的故事。结合“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
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
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武留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的内容可知,苏武面对匈奴
威逼利诱,拒不投降,十多年坚守节义和爱国忠国之心综上分析可知,他们都是无畏困难、坚
毅顽强的人。不同点在于愚公是有造福子孙的宏愿与远见卓识的人,而苏武是具有高尚的民族
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们的身份不一样。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
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
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
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
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
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智慧的长者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
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
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
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
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举中监,派他出使匈
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取得相当
的补偿。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说苏武,苏武不答应。于是(卫律)设立显贵的爵
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诱惑苏武),(苏武)最终不答应,于是卫律停止供给苏武
饮食,很多天苏武都不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给他穿上用毡制成的厚毛衣服并且把他捆起来
在太阳下面暴晒,苏武的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肯屈服。(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
儿子为父亲效劳。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被大斧砍死,被放
在沸水的大锅里烹死也无所畏惧,高官显爵也不以为荣。"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
留了十多年,始终不肯降服,可以说是坚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
不可以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来。”说的就是苏武这样的人。
(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将军功名日显,
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
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日:“临时施宜。”蒙日:“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
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日:“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
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
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往事耳见:(2)冬鲁肃过寻阳及:
(3)肃意尚速蒙轻:(4)遂往塔蒙诣:
6.给【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像定?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肃于是越席就之。
8.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后过寻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
由对蒙"____
9.【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
作用?
【答案】5.了解至U,等到轻视,看不起拜访6.今东西虽为一家/
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7.(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2)鲁肃于是越过
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意对即可,酌情给分。8.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或刮目
相看9.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
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2)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至U,等到。
(3)句意: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轻:轻视,看不起。
(4)句意:于是去拜访吕蒙。诣:拜访。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本句的意思是: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
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今东西虽为一家”是
陈述现象,其后可断开,“而关羽实虎熊也”是述说实际情况,“计可不预定”是得出的结论,
中间可断开。
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两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可不预定。
7.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辞,推托;以,用;务,事务。
(2)重点词:越,越过;就,靠近。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第一空。乙文中,”肃意尚轻蒙”,是因为甲文中写的吕蒙起初不学习,学识浅薄。由甲文中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当初吕蒙才略很低,被人称为“吴下阿蒙”。
第二空。乙文中,鲁肃敬过寻阳,与蒙论议,得到吕蒙给他谋划的五条计策,不由得大为吃惊,
更为佩服,可用甲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刮目相待”填空。
9.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甲乙两文的结尾均为“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是侧面描写。
根据甲内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是因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
干有了惊人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让鲁肃大加赞赏,于是“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结尾“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根据“因为肃画五策”“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
于此也”可知,是因为吕蒙给鲁肃谋划了五条对付关羽的计策,让鲁肃大加赞赏。“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同样从侧面突出了吕蒙开始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
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
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
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
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和读书人(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另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
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
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劝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
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
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
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
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
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靠近吕蒙拍着吕蒙的背
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2023•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
刃,数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区丕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
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
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军士吏被甲被:
(2)至营,将军亚夫持用揖日兵:
(3)秦王色挠,长跪而配之曰谢: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闻天子之诏
A.已而之细柳军B.皆布衣之士也
C.称善者久之D.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1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3.【甲】文中周亚夫被汉文帝称为“真将军",是因为他-【乙】文中唐雎能
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周亚夫和唐雎都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
""的特点。
14.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对周亚夫言行的正面描写较少,只"介青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一处却如画龙
点睛,使周亚夫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B.【乙】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
素,今日是也“一句,掷地有声,表现出唐雎鲜明的个性。
C.【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
鲜明对比,展现周亚夫和唐雎的“大丈夫"形象。
D.【甲】【乙】两文都能从多角度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展现周亚夫和唐雎为国担当的
英雄风采,场面描写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10.被:同"披",穿着;兵:兵器;谢:道歉ILB12.(1)过了不久,皇
上驾到,也不让进入军营。
(2)但安陵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13.信守军规、
从严治军(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临危不惧、机智果敢)威武不能屈
14.C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官兵都穿戴盔甲。被:同"披",穿着;
(2)句意: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兵:兵器;
(3)句意: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谢:道歉。
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例句"不闻天子之诏‘‘中的"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A.动词,到,往;
B.助词,的;
C.结构助词,虚指,无实义;
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不译。
故选Bo
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
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居(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无何(不久),至(到)"要理解
正确;
(2)句中要注意重点词”而(但),以(凭借),徒(只),以(因为)”要理解正确。
1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与把握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段弓弩,持满”可知,军中戒备森严,可见周亚夫治军严
谨;结合"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可知,即使
皇帝到了军营,没有将军的军令也不得入营,可见周亚夫治军恪尽职守,令出如山;结合“将
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知,皇帝进了军营
也必须按照将军的军令下马徐行,且周亚夫也只以军礼参见他,可见周亚夫治军坚持原则、刚
正不阿、不取悦君主;据此可知,周亚夫彰显了【丙】文中的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能屈"
这一特点;
结合【乙】文"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
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
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背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被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可知,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不畏强暴,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使得秦
王“色挠,长跪而谢之",从而"不辱使命";据此可知,唐雎也彰显了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威武不
能屈"的特点。
1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甲】【乙】两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汉文帝与秦王,目的是与周亚夫和唐雎形成鲜明
对比”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教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可知,【甲】文
将汉文帝至霸上及棘门军长驱直入受到将士的欢迎与汉文帝至周亚夫的细柳军营不得入形成
鲜明的对比;故【甲】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写霸上及棘门军的表现,目的是与细柳军形成
鲜明的对比。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
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
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
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
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
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
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
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
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
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
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
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
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
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
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
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
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
T: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丙】居住在天下这么广阔的空间,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着天下最光明的仁义之路;
能实现理想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一个人独自走这条路。富贵不
能引诱他,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压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B组最新模拟题
(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①,不任刑罚。袁安②闻之,疑其不实,阴③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
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日:“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
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选自《后汉书》,有改动)
【注释】①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②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③阴:暗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何闻焉
②弗敢加也
③随恭行四阳
④久留徒扰贤者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公将鼓之何陋之有
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
C.鲁恭为牟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D.其人讶而起面山地居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两文在刻画曹刿和鲁恭形象的方
法上有何不同。
5.“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思是虽然身份低微,仍然不忘担忧国事。曹刿一介平民,在国家危
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解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
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秦穆公兴兵袭®郑,过周而东。郑贾人②弦高将西贩牛,道遇秦师于周、郑之间,
乃矫③郑伯之命,犒④以十二牛,宾秦师而却之,以存郑国。
(选自《淮南子•氾论训》)
【材料二】时汉方事⑤匈奴,式⑥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
日:“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子何欲?”式日:“天子诛勾奴,愚以为
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选自《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注:①[袭]偷袭。②[贾人]商人,在当时社会地位不高。③断]假托。④[犒]犒劳。⑤[事]这
里指抵抗。⑥[式]卜式。人名。
【答案】1.①参与②虚夸,夸大③田间小路④只2.D3.①衣服食物这类用
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②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4.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描写曹刿拜见鲁
庄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来表现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胆识、爱国家的人。乙文主要运用
侧面描写。通过袁安下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当地社会的安定和民风的淳朴,侧面刻画了鲁恭
以德治民的形象。5.弦高本是普通商人(位卑),却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
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卜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但也愿
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
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间:参与。
②句意:我不敢虚报。力口:虚夸,夸大。
③句意:(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阡陌:田间小路。
④句意: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徒:只。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音节助词,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介词,在/介词,比;
C.动词,做/动词,是;
D.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重点词:
①安:养;弗:不;以:把。
②所以:……的原因;欲:想要;之:的。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对甲文的翻译,可见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对日:‘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
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通过描写曹刿拜见鲁庄公以及他们之间的对
话,来表现出曹刿是一个有胆识、爱国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的人。
乙文中“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
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袁安下属
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当地社会安定和民风淳朴,侧面刻画了鲁恭以德治民的形象。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从材料一“郑贾人弦高将西贩牛”可知,弦高是普通商人;从“犒以十二牛,宾秦而而却之,以
存郑国"可见,他在面对秦军侵略时挺身而出,以他的智慧和财产令秦军撤退,保住了郑国。
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的体现。
从材料二"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可知卜
式作为普通百姓,虽无为官的才能与意愿,也愿意捐出一半家产资助边防,为国家贡献力量。
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的体现。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
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
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
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
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
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
“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
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乙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
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
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
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
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
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
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
者的作用。我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袁安。”
材料一: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弦高恰往西去贩牛,在东周
和郑国之间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礼待秦军,使秦
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
材料二: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皇帝派人问卜
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使者说:"你想要什么
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
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6.(2023•山西吕梁•模拟预测)阅读回答问题。
【甲】【乙】【丙】
春望曹刿论战赵孟闻之,日:"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
杜甫《左传》不越官①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
国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者,义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乃请
山河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诸楚日:“鲁虽有罪,其执事不辟难,畏
在,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也。
城春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若子之群吏处不辟污,出不逃难,其何患
草木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之有?患之所生,污②而不治,难而不守,
深。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所由来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
感时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能③,其谁从之?鲁叔孙豹可谓能矣,请
花溅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免之以靖能者。”固请诸楚,楚人许之,
泪,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乃免叔孙。
恨别(选自《左传•昭公元年》,有删改)
鸟惊
心。
烽火
连三
月,
家书
抵万
金。
白头
搔更
短,
浑欲
不胜
簪。
【注释】①越官:放弃职守,指出使的任务。②污:困难的事。③靖其能:安抚贤能的人。
(1)辨其音: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A.浮欲不胜簪浮水摸鱼
B.曹刿请见见缝插针
C.又何回焉挑拨离间
D.若子之群吏处不好污独辟蹊径
⑵晓其义:请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不能深谋远虑。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一定都按实情上报。
⑶析其法:请结合【甲】【乙】两文,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春望》中杜甫①(表现手法),通过描写花、鸟两种春日美好景物,表达感时伤
事的情感。《曹刿论战》一文使用②手法,通过提及乡人的阻拦和鲁庄公的"鄙",
突出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远谋"O
⑷诵其文:请用"/"标出【丙】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
⑸感其人:上面三篇选文中均有一位爱国志士,请比较他们的形象特征,完成下表。
选文相同点人物形象
①
【甲】爱国志
【乙】士曹刿深谋远虑,具有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强烈的爱
国热情
【丙】②
⑹践其行:不同时期对家国情怀的诠释各不相同,作为当代中学生,请阐述你的家国情怀。
【答案】⑴D
⑵大官们目光短浅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
⑶借景抒情侧面描写
⑷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
⑸杜甫: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的形象。
丙文:在患难之时亦能处处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⑹祖国给了我们所有:朋友、家庭、社会还有一点点思念和情怀。俗话说:有国才有家,有家
才有国。家是国的必要元素,国是家的重要保障。我们不仅要爱家,更要爱国。我庆幸自己出
生在这片土地,她蕴藏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了自古有之的中国文化,弘扬着和"与仁〃,
我不知道这些是否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内涵,因为它的积淀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它需要从
文化中汲取,从人生中提炼。但这却也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
D.读音不同。bi,同"避",躲避/*开辟。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
词语有:
(1)鄙:见识短浅。
(2)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弗:不;力口:虚夸。
(3)本题考查手法和情感的理解。
①《春望》中杜甫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
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
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
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
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
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②《曹刿论战》一文"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
乡人的阻拦和鲁庄公的"鄙”,突出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远谋”。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据此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句意为:面临祸患而不忘记国家,这是忠心。想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这是诚意。"临患
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判断句,故要断开;“临患不忘国""忠也"与"思
难不越官”信也,前面是完整的事件,后面是评价,故要断开,故正确断句为:临患不忘国/忠
也/思难不越官/信也。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
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
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
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
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
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
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
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
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
丰满的艺术形象。
丙文中作为一国之臣,在面临祸患之时,对国家始终如一,忠心耿耿。想到了危难时刻,诚实
讲信,尽己本分,忠于职守。为了国家利益,牺牲小我,将自己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能做到以
上儿点,就达到了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患难之时亦能处处把国家利益放在
首位,是为忠诚。
据此回答即可。
(6)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结合杜甫的忧国伤时、曹刿深谋远虑,具有抗敌御侮的责任
感、赵孟在患难之时亦能处处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是为忠诚的认知,从而得出自己的爱国情
感。
示例:对中学生来说,爱国可以很简单。不是非要我们做出一番轰轰烈烈大事,而是从我们身
边的点滴做起。在社会上,遵守社会的各种规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的公民,唱响我们新
时代的青春之歌,这就是爱国。在生活上,做一些我们中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地去实践
各种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这便是爱国。在学校里,你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成为社会的有用人
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你的地方去,这也是爱国。
【点睛】参考译文: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
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
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
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
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
一定根据诚心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丙】赵孟听到了,说:“面临祸患而不忘记国家,这是忠心。想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这是
诚意。为国家打算而不惜一死,这是坚定。计谋以上述三点作为主体,这是道义。有了这四点,
难道可以诛戮吗?"就向楚国请求说:"鲁国虽然有罪,它的执事不避祸难,畏惧贵国的威严而
恭敬地从命了。您如果赦免他,用来勉励您的左右,这还是可以的。如果您的官吏们在国内不
避困难,在国外不逃避祸难,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忧虑之所以产生,就是有困难而不能治理、
祸难来了而不顶住,就是这样来的。能做到这两点,又忧虑什么?不安定贤能的人了,有谁去
跟从他?鲁国的叔孙豹可以说是贤能的人,请求赦免他,用来安定贤能的人。"晋国人坚决向
楚国请求,楚国人答应了,就赦免了叔孙。
(2023•河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开元中,李翰林①应诏草②《白莲花开序》及《宫词》十首。时方大醉,中贵人③以冷水沃
之稍醒。白于御前索④笔一挥,文不加点。
【乙】
温庭筠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⑤,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场中⑥号为“温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15篇)
- 易错题27 古诗文默写之开放性默写题-不会在开放中找限制高考语文备战2025年高考易错题(新高考专用)含解析
- 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 手术护理指南之截石位
- 初级会计实务-初级会计职称2021年真题
- 2024年中国睡眠呼吸暂停药物行业发展现状、市场前景、投资方向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大子午扩张低压涡轮低工况流动匹配机理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品牌授权及营销推广合同3篇
- 薄弱环节护理干预结合无痛化管理对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 二零二五年度道路建设项目合同履约保证金协议3篇
- 202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真题及答案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寒假辅导提高班课件 第1讲 眼花缭乱的数据(66张PPT)
- 排水干管通球试验记录表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推荐病-2023版1-4-10
- GB 30734-2014消防员照明灯具
- 【英文原版小说】the things they carried《负荷》
- 领导干部如何管理压力与情绪课件
-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和科普类推荐书和摘要表(样本)
- 新编剑桥商务英语(初级)学生用书-答案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 小桥涵水文计算软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