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江门市某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江门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A.12点 B.15点 C.18点 D.21点2.该日悉尼和广州()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答案〗1.C2.A〖解析〗【1题详析】根据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可知降落时,赤道上75°E的地方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则为9时,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则飞机达到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9+9=18时。故选C。【2题详析】据图中昼夜状况可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可判断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A正确;正午悉尼树影在南,广州树影在北,B错误;正午太阳高度悉尼大于广州,C错误;广州昼短夜长,悉尼昼长夜短,D错误。故选A。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造成图中岩层弯曲变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 D.外力作用4.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位于向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B.②处位于背斜槽部,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C.①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D.②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5.若在该地区修建一条隧道,则应选择的隧道位置与走向正确的是()A.M处东西方向 B.M处南北方向C.N处南北方向 D.N处东西方向〖答案〗3.C4.D5.B〖解析〗【3题详析】图示地区岩层弯曲变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岩层受水平挤压,弯曲变形,C对;岩浆活动形成的是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外力作用不会导致岩层弯曲,A、B、D错。故选C。【4题详析】①处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A错;②处位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①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C错;②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D对。故选D。【5题详析】若在图中开凿隧道,则应选择背斜处,如图中M处,背斜结构稳固,适宜开凿隧道。隧道走向与剖面方向垂直,是南北方向,B对。A、C、D错。故选B。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下左图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下右图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 B.乙 C.丙 D.丁7.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答案〗6.D7.D〖解析〗〖祥解〗试题分析:【6题详析】春分为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夏至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6月初应该位于春分以后,夏至以前,而且比较接近夏至点,故〖答案〗选D。【7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时发生在冬至点前后,因为地球在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所以甲乙两位置地球公转速度不同,日地距离也不相同,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长,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甲乙两位置时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不相同,甲乙两位置关于冬至点对称,太阳都直射在同一条纬线上,所以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8.下图为某地岩层(沉积岩)剖面图,该地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由早到晚的发生过程是()A.堆积→褶皱→断层→抬升→侵蚀→下沉→堆积 B.堆积→断层→褶皱→抬升→侵蚀→下沉→堆积C.褶皱→断层→抬升→堆积→下沉→侵蚀 D.褶皱→断层→侵蚀→堆积→抬升→侵蚀〖答案〗A〖解析〗已知该地岩层均为沉积岩,沉积岩由堆积作用形成,所以岩层在发生褶皱之前,该地形成了深厚的呈水平状态的沉积岩层;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过程中,挤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程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上下错位,形成断层;断层形成后,该地在地壳运动中抬升,参差不齐的侵蚀面见证了这个过程;然后该地地壳下沉,地势变低,又经历新的堆积过程,形成水平状态的沉积岩层。所以图中的过程是堆积→褶皱→断层→抬升→侵蚀→下沉→堆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图中阶地的形成最早的是()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10.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 B.含沙量小、沉积作用强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 D.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答案〗9.D10.D〖解析〗【9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形成较早的阶地应该位于同一地区地势最高的区域,故形成最早应为四级阶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析】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说明西岸是侵蚀岸,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高原河段,河水漫过河漫滩说明处在丰水期,即黄土高原处在夏季多暴雨的时期,此时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该河段自较高纬流向较低纬,无凌汛,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S”型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周围山地海拔增高 B.盆地不断沉降C.地壳间歇性上升 D.河流侧蚀和下切作用12.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13.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C.地势低洼地带 D.地势较高地带〖答案〗11.D12.C13.B〖解析〗【11题详析】根据所学,河床的弯曲与流水的侧向侵蚀密切相关,河流先在平地侧蚀形成河曲;“S”型河曲能够存在于山间盆地中,流水下切作用不能忽视,侧蚀之后,地壳抬升,下蚀作用使河曲存在于山间、峡谷,D正确。海拔升高、地壳上升或盆地下降都是增大了落差,周围陆地对河流的束缚增强,使得河床更不易弯曲形成河曲,A、B、C错误。故选D。【12题详析】由图可知,山区平地紧缺,耕地有限。聚落布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一是可避开洪涝的侵袭,二是少占或不占耕地,C正确。材料中提到坝子位于两河交汇处的大湾子中,周围有山地,获取光照、凉爽通风不是坝子高处的主要优势条件,A、B错误。坝子无法体现就地取材的优势,D错误。故选C。【13题详析】由图可知,大片的耕地分布在河流凸岸,这里为泥沙沉积地带,侵蚀较弱,发育着肥沃的土壤,B正确,C、D错误。河流侵蚀岸易受洪水影响,不利于农业发展,A错误。故选B。14.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侵蚀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风力作用外力搬运〖答案〗A〖解析〗冻胀作用等导致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原地,这个过程为风化作用,①属于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基础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作用,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图中②从残积物到沉积物的中间过程,属于外力搬运作用,A正确,B、C、D错。故选A。下图为山东省西部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5.北京时间7月6日19时,东、西操场四块场地中,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最多的场地是()A.① B.② C.③ D.④16.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小的是()A.6月1日 B.6月24日 C.12月10日 D.12月25日〖答案〗15.B16.D〖解析〗【15题详析】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日落西北。学校地处山东省西部,其区时(北京时间)与其地方时差不多,由于北半球昼长夜短,日落时间晚于地方时18时,因此7月6日19时山东省尚未日落,但已近黄昏,太阳位于学校的西北天空,树影朝向东南方,比较四个场地,②场地被树荫遮盖面积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题详析】行道树的影子在地面转动角度的大小取决于昼长状况,白昼时间长,说明日出早、日落晚,日影转过的角度大,反之,日影转过的角度小。故6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夏至日,日影转过的角度最大,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日,日影转过的角度最小。四个选项的时间中,12月25日离冬至日最近,为四个日期中昼长最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52分)17.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1)该俯视图为_______半球,自转方向呈_________时针。(2)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G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G所在经线的_________(东或西)侧。(3)图中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弧_________段,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时。(4)G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昼长是_________小时。(5)此时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占全球面积()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答案〗(1)南顺(2)A、D、E东(3)AB1218(4)318(5)D〖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所学可知,东经度向东度数增大,依据图中经度可知,地球顺时针转动,为南极点俯视图。【小问2详析】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A在赤道上,D在南回归线上,E在南极圈上,因此三地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A>D>E。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因此从D点射向G点的炮弹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会偏向D、G所在经线的东侧。【小问3详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顺时针方向,弧AB由黑夜进入白天,所以弧AB为晨线,弧BC则为昏线。E点所在经线为90°W,为昼半球中央经线,此时为12时。BC为昏线,C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因为赤道上18点日落,所以C点的地方时一定是18时。【小问4详析】G点所在纬线被经线分成8份,每份3小时,可知G点的夜长为6小时,昼长为18小时,G点的日出时间是3时。【小问5详析】读图可知,90°E为0时,90°E向东至日界线(180°)属于新一天的范围,仅跨90个经度,而90°E向西至日界线(180°)为旧的一天,包括E点在内,跨270个经度,因此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大于1/2,因此正确〖答案〗为D。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154.9m,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材料二据考证,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1)说明形成华山的主要内力作用。(2)分析华山挺拔险峻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答案〗(1)华山是由于岩层受到挤压,局部地面抬升时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因此,形成华山的主要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2)华山位于秦岭北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形成大断崖,与相邻的渭河平原高差很大。(3)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外力(风力、流水等)作用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地势较平坦的平原。〖解析〗【小问1详析】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根据材料可知,位于秦岭北侧的华山是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属于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小问2详析】山体挺拔险峻,一方面与其形成过程相关,断裂上升的山体一般挺拔险峻,如华山、庐山;另一方面与邻近地区的高差大有关,如华山与渭河平原、庐山与鄱阳湖平原相对高度很大,形成鲜明对比。【小问3详析】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必须从这两个角度说明。由材料一可知,渭河平原位于华山以北,为断裂陷落形成谷地;由材料“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可知,外力作用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地势较平坦的平原。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答案〗(1)海口河作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多次疏浚,导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三角洲面积扩大;柴河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到达河口地区泥沙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下游开挖沟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流速降低,水量减少,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增多,导致三角洲增大。(2)B区域成陆时间早,聚落形成早;B区域开发早,水稻种植早,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生产生活条件优越;B区域海拔高受滇池水位变化影响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强。〖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开垦耕地,会破坏柴河流域原有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为三角洲面积扩大提供更多的“物源”条件;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开挖沟渠”使柴河入湖水道增多,水流速度下降,满足了泥沙大量沉积的“动力”条件; 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使滇池水更易外流,降低了滇池水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为三角洲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三角洲面积扩大。【小问2详析】农业社会,聚落密度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及密度,人口的分布又受制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读图推理可知,与A区域相比,B区域位于河流的上游,水源条件更加优越,成陆时间早,聚落形成早;开发历史早,土壤经长期耕作后更适宜农业生产,土壤条件优,粮食产量高,生产生活条件优越;地势更高,受滇池水位变化影响小,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更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更强。广东省江门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A.12点 B.15点 C.18点 D.21点2.该日悉尼和广州()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答案〗1.C2.A〖解析〗【1题详析】根据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可知降落时,赤道上75°E的地方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时,北京时间则为9时,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则飞机达到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9+9=18时。故选C。【2题详析】据图中昼夜状况可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可判断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A正确;正午悉尼树影在南,广州树影在北,B错误;正午太阳高度悉尼大于广州,C错误;广州昼短夜长,悉尼昼长夜短,D错误。故选A。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造成图中岩层弯曲变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 D.外力作用4.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处地质构造及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位于向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B.②处位于背斜槽部,岩层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C.①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D.②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5.若在该地区修建一条隧道,则应选择的隧道位置与走向正确的是()A.M处东西方向 B.M处南北方向C.N处南北方向 D.N处东西方向〖答案〗3.C4.D5.B〖解析〗【3题详析】图示地区岩层弯曲变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岩层受水平挤压,弯曲变形,C对;岩浆活动形成的是岩浆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外力作用不会导致岩层弯曲,A、B、D错。故选C。【4题详析】①处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被侵蚀成谷地,A错;②处位于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①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C错;②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D对。故选D。【5题详析】若在图中开凿隧道,则应选择背斜处,如图中M处,背斜结构稳固,适宜开凿隧道。隧道走向与剖面方向垂直,是南北方向,B对。A、C、D错。故选B。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下左图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下右图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6.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 B.乙 C.丙 D.丁7.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答案〗6.D7.D〖解析〗〖祥解〗试题分析:【6题详析】春分为每年的3月21日前后,夏至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6月初应该位于春分以后,夏至以前,而且比较接近夏至点,故〖答案〗选D。【7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时发生在冬至点前后,因为地球在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所以甲乙两位置地球公转速度不同,日地距离也不相同,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长,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甲乙两位置时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不相同,甲乙两位置关于冬至点对称,太阳都直射在同一条纬线上,所以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8.下图为某地岩层(沉积岩)剖面图,该地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由早到晚的发生过程是()A.堆积→褶皱→断层→抬升→侵蚀→下沉→堆积 B.堆积→断层→褶皱→抬升→侵蚀→下沉→堆积C.褶皱→断层→抬升→堆积→下沉→侵蚀 D.褶皱→断层→侵蚀→堆积→抬升→侵蚀〖答案〗A〖解析〗已知该地岩层均为沉积岩,沉积岩由堆积作用形成,所以岩层在发生褶皱之前,该地形成了深厚的呈水平状态的沉积岩层;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过程中,挤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程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上下错位,形成断层;断层形成后,该地在地壳运动中抬升,参差不齐的侵蚀面见证了这个过程;然后该地地壳下沉,地势变低,又经历新的堆积过程,形成水平状态的沉积岩层。所以图中的过程是堆积→褶皱→断层→抬升→侵蚀→下沉→堆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侵蚀,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河段阶地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图中阶地的形成最早的是()A.一级阶地 B.二级阶地 C.三级阶地 D.四级阶地10.当河水漫过河漫滩时,该段黄河()A.出现凌汛,进入结冰期 B.含沙量小、沉积作用强C.处于枯水期,水位低 D.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答案〗9.D10.D〖解析〗【9题详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形成较早的阶地应该位于同一地区地势最高的区域,故形成最早应为四级阶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析】根据图中东西方向及河床的陡缓分布可知,该河段东岸较缓、西岸较陡、说明西岸是侵蚀岸,所以河流向南流,应该位于黄河的中游河段,即黄土高原河段,河水漫过河漫滩说明处在丰水期,即黄土高原处在夏季多暴雨的时期,此时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侵蚀作用强,该河段自较高纬流向较低纬,无凌汛,D正确,ABC错误。故选D。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S”型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周围山地海拔增高 B.盆地不断沉降C.地壳间歇性上升 D.河流侧蚀和下切作用12.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13.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C.地势低洼地带 D.地势较高地带〖答案〗11.D12.C13.B〖解析〗【11题详析】根据所学,河床的弯曲与流水的侧向侵蚀密切相关,河流先在平地侧蚀形成河曲;“S”型河曲能够存在于山间盆地中,流水下切作用不能忽视,侧蚀之后,地壳抬升,下蚀作用使河曲存在于山间、峡谷,D正确。海拔升高、地壳上升或盆地下降都是增大了落差,周围陆地对河流的束缚增强,使得河床更不易弯曲形成河曲,A、B、C错误。故选D。【12题详析】由图可知,山区平地紧缺,耕地有限。聚落布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一是可避开洪涝的侵袭,二是少占或不占耕地,C正确。材料中提到坝子位于两河交汇处的大湾子中,周围有山地,获取光照、凉爽通风不是坝子高处的主要优势条件,A、B错误。坝子无法体现就地取材的优势,D错误。故选C。【13题详析】由图可知,大片的耕地分布在河流凸岸,这里为泥沙沉积地带,侵蚀较弱,发育着肥沃的土壤,B正确,C、D错误。河流侵蚀岸易受洪水影响,不利于农业发展,A错误。故选B。14.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侵蚀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风力作用外力搬运〖答案〗A〖解析〗冻胀作用等导致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原地,这个过程为风化作用,①属于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基础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作用,侵蚀的产物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图中②从残积物到沉积物的中间过程,属于外力搬运作用,A正确,B、C、D错。故选A。下图为山东省西部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5.北京时间7月6日19时,东、西操场四块场地中,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最多的场地是()A.① B.② C.③ D.④16.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小的是()A.6月1日 B.6月24日 C.12月10日 D.12月25日〖答案〗15.B16.D〖解析〗【15题详析】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日落西北。学校地处山东省西部,其区时(北京时间)与其地方时差不多,由于北半球昼长夜短,日落时间晚于地方时18时,因此7月6日19时山东省尚未日落,但已近黄昏,太阳位于学校的西北天空,树影朝向东南方,比较四个场地,②场地被树荫遮盖面积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题详析】行道树的影子在地面转动角度的大小取决于昼长状况,白昼时间长,说明日出早、日落晚,日影转过的角度大,反之,日影转过的角度小。故6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夏至日,日影转过的角度最大,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日,日影转过的角度最小。四个选项的时间中,12月25日离冬至日最近,为四个日期中昼长最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52分)17.读下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1)该俯视图为_______半球,自转方向呈_________时针。(2)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G点方向,炮弹将落在D、G所在经线的_________(东或西)侧。(3)图中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弧_________段,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时,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时。(4)G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昼长是_________小时。(5)此时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占全球面积()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答案〗(1)南顺(2)A、D、E东(3)AB1218(4)318(5)D〖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所学可知,东经度向东度数增大,依据图中经度可知,地球顺时针转动,为南极点俯视图。【小问2详析】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A在赤道上,D在南回归线上,E在南极圈上,因此三地自转线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A>D>E。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因此从D点射向G点的炮弹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会偏向D、G所在经线的东侧。【小问3详析】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顺时针方向,弧AB由黑夜进入白天,所以弧AB为晨线,弧BC则为昏线。E点所在经线为90°W,为昼半球中央经线,此时为12时。BC为昏线,C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因为赤道上18点日落,所以C点的地方时一定是18时。【小问4详析】G点所在纬线被经线分成8份,每份3小时,可知G点的夜长为6小时,昼长为18小时,G点的日出时间是3时。【小问5详析】读图可知,90°E为0时,90°E向东至日界线(180°)属于新一天的范围,仅跨90个经度,而90°E向西至日界线(180°)为旧的一天,包括E点在内,跨270个经度,因此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大于1/2,因此正确〖答案〗为D。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154.9m,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材料二据考证,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1)说明形成华山的主要内力作用。(2)分析华山挺拔险峻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答案〗(1)华山是由于岩层受到挤压,局部地面抬升时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因此,形成华山的主要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