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戚蓼生《石头记序》对于《红楼梦》的叙事评论道: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他对

《红楼梦》叙事冠以春秋笔法,便是善用微言曲笔。一切叙述都是客观的,读者对于客观叙述文字经过

反复玩味才能探幽索隐,弄清楚作者真意所在。

《红楼梦》的客观叙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述初次登场

的人物时常有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肖像描写和对他的背景资料的介绍,《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

中的人物,作品中担当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叙事者,于是叙事者与作者分离开来,叙事者的

观点并不等于作者的观点,这样作者就更深地隐蔽起来。曹雪芹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家

庭里的故事,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如何,首先要向读者交代,但曹雪芹并不直接出来叙述,而是让京城

的古董商人冷子兴来讲述,即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其中提到贾宝玉,说他衔玉而生,聪明乖

觉,偏偏喜欢女儿、厌恶男子,将来是色鬼无疑。冷子兴担任叙述者,但他并不代表作者的观点。冷子

兴演说荣国府是用口叙述,这是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作者委托作品中的人物用眼描述。冷子兴的演

说,是对贾氏家族的宏观叙述,走近贾氏家族荣宁二府作具象微观的扫描,则是第三回由黛玉的眼睛来

完成的。从荣宁二府的府第华贵气象和地理方位,到内院建筑、陈设和大家气度,都作了具体而传神的

叙述,随着次第描述了贾母、迎春、探春、惜春、王熙凤等人;又转入邢夫人和王夫人的小院,最后回

到贾母的住所,用一双少女的眼睛描绘了第一次登场的“色鬼”贾宝玉。作者让作品中行动的人物充任

叙述者,由于叙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观点,所以作品对某个重要人物和事物的叙述,常常不是一次

完成的,如同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要多次皴染方能奏效。譬如贾宝玉,冷子兴说他是色鬼,林黛玉见他

清俊风流可亲,第十四回北静王见他秀丽风雅,大有可为。综合各人所叙,便是贾宝玉的立体影像,而

这恐怕才是作者的观点。

《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对全知而言,全知就是叙事者无所不

知。这种无所不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叙述视点的随意转换,二是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关键是两个

“随意”。因为限知叙述之叙事者也是有视点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隐衷,不同的是他的叙述视点相对

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事者不能自由地进入任何角色的内心世界。《水浒传》常是全知性

的客观叙述,《红楼梦》却不同。上述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拜访各位长辈,见到各个姐妹,直到见到贾

宝玉,叙述的视点始终在林黛玉那里,一切均为写林黛玉所见、所闻、所想。这一段的叙述者是林黛

玉,视点既无转移的情况,内心隐衷的代述也仅限于林黛玉一人。我们细读《红楼梦》,不难察觉它的文

本的主要成分是对话,心理描写并不很多,就是这有限的心理描写,也主要集中在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

人物。也就是说,作者没有随意代述角色的隐衷。这种限知性的客观叙述,有效地隐蔽了真正的叙事者

----作者。

《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曹雪芹对此有

高度的自觉,他在第一回谈到他的创作宗旨和方法时,就明确地宣言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

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似乎他只是据事迹实录。他确实获得

了极大的成功。由于他的完美的呈现式客观叙述,使许多人误以为《红楼梦》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家庭生

活的实录,于是去探寻人物的原型,去寻考大观园的原址。

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本

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孔子编纂《春秋》,是有鲁国旧史作底子的,孔

子以旧史作底,并不因袭和照抄旧史,他在王道之大义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这种意旨所确定的体例对旧

史材料首先进行取舍,这就是笔则笔,削则削,笔削之间大有文章。

笔与削寄托着作者褒贬,这个笔法可以说贯穿在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描写的始终。林黛玉和薛宝

钗,作者到底褒谁贬谁,历来红学家争论不休。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虑,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

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黛玉和宝钗都住在贾家,其性质并不相同,黛玉是寄人篱下,在满门上下都

是势利眼的贾家,她的感受可想而知。宝钗随母亲和兄长却是借住贾家,一应日用供给皆由自家开支,

她在贾家上下的眼中是尊贵的客人。宝钗项上有金锁,据说这金锁须有宝玉配对,即金玉良缘。宝钗和

黛玉对贾宝玉都有情意,从婚姻上说,宝钗以她的家庭背景和金玉良缘之说,占有绝对优势。林黛玉在

情感上远远优于宝钗,但在婚姻上却处于绝对劣势。曹雪芹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

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

(摘编自石昌渝《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叙事善用微言曲笔,读者需要经过反复玩味才能探明作者的真正意图。

B.《红楼梦》中叙述者的角色常由书中人物担任,这样作者就隐藏在了叙事者的叙述中。

C.《红楼梦》叙述视点相对固定,代述角色的隐衷也有限制,叙述者不随意进入角色内心世界。

D.《红楼梦》的叙事方式遵循春秋笔法,作者只是直接实录事件而不流露任何评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叙事手法中,客观叙述有限知性的特点,所以读者在理解作品时,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

叙述者的视角和立场。

B.《红楼梦》中冷子兴对贾宝玉进行了评价,但这并不等同于作者的观点,读者需结合其他叙述者的描

述来理解宝玉的形象。

C.《红楼梦》作者根据创作宗旨对情节和人物刻画的详略进行了有意取舍,这就是将实录和褒贬统一

在“笔削”中的运用。

D.《红楼梦》的文本中,对话成分有很多,而心理描写则相对比较少,所以作者就不能展现人物丰富的

内心世界。

3.下列各项中最不符合《红楼梦》善用“微言曲笔”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开篇作者自题:“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B.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贾琏“于世路上好机变”,第四十四回贾宝玉却说贾琏“俗”。

C.第十七回,贾政率领众清客以及贾宝玉到大观园内巡视题咏,展现了大观园景象。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每次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景象,她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

4.请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5.根据材料的观点,请分析《红楼梦》中作者是如何隐含地表达对林黛玉的偏爱的。

【答案】1.B2.D

3.A4,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红楼梦》善用微言曲笔。

分析《红楼梦》客观叙述特点:将叙述者戏剧化、叙述的限知性。

论证《红楼梦》的叙事原则: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将实录和褒贬统一在“笔削”中的运用。

5.《红楼梦》作者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隐含地表达对林黛玉的偏爱。

“笔削之间大有文章”,从“笔”的角度讲,作者曹雪芹记载了林黛玉的种种,有意强调林黛玉“在婚

姻上却处于绝对劣势”。

从“削”的角度讲,作者曹雪芹有意削去“宝钗的内心隐衷”,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写作思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红楼梦》中叙述者的角色常由书中人物担任”错误。由材料第二段“一般客观叙述的小说,在叙

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红楼梦》却把这个任务转交给作品中的人物”可知,应该是《红楼梦》中在

叙述“初次”登场的人物时,叙述者的角色常由书中人物担任,并非整部作品叙述都如此,选项以偏概

全。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D.“所以作者就不能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错误,由原文结尾“曹雪芹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

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可知,《红楼梦》是能够“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对人物

内心的刻画是有选择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红楼梦》善用“微言曲笔”,这一特点由原文第一段”一切叙述都是客观的,读者对于客观叙述文字

经过反复玩味才能探幽索隐,弄清楚作者真意所在”可知,是客观叙述,隐藏作者情感。

A.“一把辛酸泪”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不是客观叙事。

BCD是客观叙述,符合善用“微言曲笔”这一特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文章的题目是《春秋笔法与〈红楼梦〉的叙事方略》,开篇就开门见山,由春秋笔法引出《红楼梦》善用

微言曲笔这一特点,并做具体阐释“一切叙述都是客观的……”。

接着抓关键词句“一个重要特点”“另一特点”,可以找到两个分论点:“《红楼梦》的客观叙述的一

个重要特点是将叙述者戏剧化”“《红楼梦》客观叙述的另一特点是叙述的限知性”。提出论点后,作

者又进一步举例论证。概括为:分析《红楼梦》客观叙述的两个特点:将叙述者戏剧化、叙述的限知

性。

再由观点句”《春秋》所开创的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在小说《红楼梦》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可

知,作者由对《春秋》叙述原则的分析,来介绍《红楼梦》的叙事原则:直书其事的客观叙述原则。

再由“春秋笔法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文

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可知,《红楼梦》的叙事原则是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方法是笔削。也可以概

括为:将实录和褒贬统一在“笔削”中的运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认为“如果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来考虑,得出作者之偏爱林黛玉的结论,谅必并不困难”。根据材

料这一观点,作答时可先明确观点:《红楼梦》作者用笔与削的春秋笔法,隐含地表达对林黛玉的偏爱。

接着按照“在王道之大义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这种意旨所确定的体例对旧史材料首先进行取舍,这就是

笔则笔,削则削,笔削之间大有文章”的理论,从“笔”与“削”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笔”的角度讲,作者曹雪芹记载了种种林黛玉“在婚姻上却处于绝对劣势”,如“黛玉和宝钗都住

在贾家,其性质并不相同,黛玉是寄人篱下,在满门上下都是势利眼的贾家,她的感受可想而知。宝钗

随母亲和兄长却是借住贾家,一应日用供给皆由自家开支,她在贾家上下的眼中是尊贵的客人。宝钗项

上有金锁,据说这金锁须有宝玉配对,即金玉良缘。宝钗和黛玉对贾宝玉都有情意,从婚姻上说,宝钗

以她的家庭背景和金玉良缘之说,占有绝对优势”。由“读者对于客观叙述文字经过反复玩味才能探幽

索隐,弄清楚作者真意所在”可知,通过作者曹雪芹的客观叙述,读者阅读时自然会更同情林黛玉。

从“削”的角度讲,“曹雪芹对黛玉的心理活动倾注了大量笔墨,却基本上不写宝钗的内心隐衷”,削

去人物心理,是春秋笔法。因为表现薛宝钗心理不符合曹雪芹的喜欢,那种近似于孔子的“王道之大义

的思想”的艺术执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名叫伊万・德米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戏院正

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

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于是……啊嚏!!!诸位看得明

白,他打了个喷嚏。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农民固然打喷嚏,警察

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品文官偶尔也要打喷嚏。大家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

手绢来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里瞧一眼,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不要

紧,他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边,也就是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

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布里兹扎洛夫。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是这

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

“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是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您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是他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

怡了。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兹扎洛夫跟前,在他身旁走了一会儿,

压下胆怯的心情,叽叽咕咕说:

“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不是要……”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将军说,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忘了,可是他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怀疑地瞧着将军,“他连话都不想

说。应当对他解释一下,说我完全是无意的……说这是自然的规律,要不然他就会认为我是有意叫他

了。现在他不这么想,可是过后他会这么想的!”

切尔维亚科夫回到家里,就把他的失态告诉他的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待所发生的这件事似乎过于轻

率。她先是吓一跳,可是后来听明白布里兹扎洛夫是“在别处工作”的,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个不是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大庭广众之下举动不得体!”

“说的就是啊!我已经赔过不是了,可是不知怎么,他那样子有点古怪……他连一句合情合理的话

也没说。不过那时候也没有工夫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到布里兹扎洛夫那儿去解释……他走进将军的接待

室,看见那儿有很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个请托

事情的人以后,就抬起眼睛看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大人,要是您记得的话,在'乐园'里,”庶务官开始报告说,“我打了个喷嚏,而

且无意中溅您一身唾沫星子请您原”

“简直是胡闹……上帝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将军扭过脸去对下一个请托

事情的人说。

“他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暗想,脸色发白,“这是说,他生气了……不行,这种事不能

就这样丢开了事……我要对他解释一下……”

等到将军同最后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谈完话,举步往内室走去,切尔维亚科夫就走过去跟在他身后,

叽叽咕咕说:

“大人!倘使我斗胆搅扰大人,那我可以说,纯粹是出于懊悔的心情!……这不是故意的,您要知

道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要哭的脸相,摇了摇手。

“您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他说着,走进内室去,关上身后的门。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呢?”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啊!他是将军,

可是竟然不懂!既是这样,我也不想再给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就是,反正我

不想来了!真的,我不想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样想着,走回家去。那封给将军的信,他却没有写成。他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

这封信该怎样写才对。他只好第二天亲自去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大人,”他等到将军抬起问询的眼睛瞧着他,就叽叽咕咕说,“并不是像您所说的

那样为了开玩笑。我是来道歉的,因为我打喷嚏,溅了您一身唾沫星子……至于开玩笑,我想都没想

过。我敢开玩笑吗?如果我开玩笑,那么我对大人物就...没一点敬意了....”

“滚出去!!”将军脸色发青,周身打抖,突然大叫一声。

“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低声问道,吓得愣住了。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说一遍。

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

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1883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戏时打了个喷嚏,开始时并不在意,但看到前排是位长官后,就心有不安。

B.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听了丈夫冒犯将军的事,不禁吓了一跳,主要是因为她认为丈夫这样的行为非常

不礼貌。

C.切尔维亚科夫第二天去道歉时,特意穿上新制服,理了发,可以看出他对这位将军的忌惮和讨好。

D.在将军的接待室,切尔维亚科夫看见有很多人请托各种事情,此细节暗示了这位将军拥有很大的权

力。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反复渲染“一个不犯禁的人人可打的喷嚏”,与后文切尔维亚科夫因此反复道歉形成了强烈

的反差。

B.本文中妻子这一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她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深化了小说的主

题。

C.本文注重运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而在《祝福》中并不注重这种手法,由此可看出两位作者小说艺术

特色的不同。

D.小说中文官的死,同《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死一样,都是通过出乎意料的情节,塑造典型形

象。

8.本文中一个打喷嚏的偶然小事,却引发切尔维亚科夫一步步走向死亡。请梳理他的心理发展过程。

9.文学的幽默带来的不仅是笑声,更是深刻的思考。契诃夫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流的幽默作

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契诃夫“幽默”的理解。

【答案】6.B7.C

8.刚打喷嚏后一点也不慌;看到唾沫星子喷在交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布里兹扎洛夫身上感到心慌;首次道

歉后心慌意乱、惶惶不安;第二天再去道歉后胆怯、畏惧;再去道歉被骂后内心惶恐忧惧,精神崩溃死去。

9.①细腻地描写切尔维亚科夫神经质的心理,表现切尔维亚科夫超出正常人的过分敏感脆弱的心理,极具

幽默讽刺性。②以夸张的语言描写呈现切尔维亚科夫形象,讽刺其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

力恐惧和服从。③侧面烘托。将军不断变化的态度,不耐烦的语言,最后乃至呵斥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

同时侧面衬托出小官员的丢人现眼,幽默讽刺的同时,引人深思背后的原因。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主要是因为她认为丈夫这样的行为非常不礼貌”错误,原文有“后来听明白布里兹扎洛夫是'在别

处工作’的,就放心了”,可见是以为丈夫冒犯了直接管理他的有权势的人而害怕。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祝福》中并不注重这种手法”错误,《祝福》中以“我”、柳妈和祥林嫂的对话塑造了人物形象,

并推动情节发展,并不是不注重对话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一开始打了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手绢来擦了擦脸”,可知他一开始并不慌张;

接着“这一看不要紧,他心慌了……是在交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布里兹扎洛夫”,发现唾沫星子喷在交

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布里兹扎洛夫身上感到心慌;

道过歉后,感受将军的态度,“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了休息时间,他走到卜里兹查洛夫跟

前,在他身旁走了一会儿,压下自己的胆怯,喃喃地说……”,切尔维亚科夫首次道歉后心慌意乱、惶

惶不安;

再去道歉后,“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呢?”切尔维亚科夫暗想……第二天再去道歉后胆怯、畏惧,开始胡

思乱想;

最后一天,“‘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说一遍。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

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

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将军的“滚”在切尔维亚科夫看来无疑是给他判

了死刑,他“想做奴隶而不得”,被骂后内心惶恐忧惧,精神崩溃死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

谈对契诃夫“幽默”的理解,即是分析用了哪些手法体现幽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他忘了,可是他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现在他不这么想,可是过

后他会这么想的!”“他那样子有点古怪”等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切尔维亚科夫神经质的过分敏感的心理

状态,表现切尔维亚科夫不正常的心理,极具幽默讽刺性。

②“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不是要……”“而且……无意中溅您一身唾沫星子……请您

原……”“斗胆搅扰大人……纯粹是出于懊悔的心情”,以断断续续的夸张变形的语言描写呈现切尔维亚

科夫形象,体现其卑怯、懦弱、谨小慎微的形象,讽刺其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力恐惧和

服从。

③侧面烘托。将军一开始说“没关系,没关系……”,后来”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最后呵斥其

“滚”,将军不断变化的态度,不耐烦的语言,最后乃至呵斥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侧面衬托出

小官员的“想做奴隶同时而不得",丢人现眼,幽默讽刺的同时,引人深思背后的原因,他的死从某一

方面可以说是对于强权与暴力的无奈屈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

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是厥先祺久暴霜露航剂根必有尽

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题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鸯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

之所以本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

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

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

以客为无用,故照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

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思A厥B先祖父C暴D霜露E斩F荆棘G以有H尺寸I之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颠覆,指“颠坠覆败”,古代常用于描述国家灭亡,也可用于描述规则的颠倒失序。

B.事,指“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

C.至于,指“到了……的时候”,与材料一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不同。

D.速,指“迅速、快速”,与苏洵《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再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角度展开论

述,从而使议论严谨周密。

B.材料一在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的分论点时,接连使用多组对比进行论证分析,态度鲜明地

批判了秦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C.材料二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

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D.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要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

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照名城,杀豪杰。

14.两则材料都是针对“六国”的论述,但观点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CEG

11.D12.B

13.(1)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之后而又跟从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的下面了。

(2)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

14.①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②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

迅速灭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思厥先祖父”,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宾语“厥先祖父”后C处断开;

“暴霜露”“斩荆棘”,结构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EG处断开。

故CE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侍奉。句意:用土地侍奉秦国。/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C.正确。到了……的时候;/以致,以至于。句意:到战国时代。/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

这样。

D.错误。迅速、快速;/招致。句意: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

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态度鲜明地批判了秦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错误,使用对比论证,是批判贿赂秦国的行为,论证弊在

赂秦的观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天下;“故事”,先例;“是”,这。

(2)“并”,统一;“则”,就;“票”,毁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

是贿赂秦国。

结合“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

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罪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

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可知,苏轼认为六国重视人才因

而得以久存,秦不重视人才导致迅速灭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

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

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

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

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

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

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

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

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

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

得在理啊!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

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

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

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

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降低身份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材料二: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罗、供养贤才。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

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

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

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

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

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

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

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

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秦朝的

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

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

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

衰草凝绿②。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语出唐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隋将韩擒虎已兵临城下,陈后主

和宠妃张丽华却还在楼头寻欢作乐;②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

暮东风眷草绿,鹉鹄飞上越王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故国”这里指的是金陵,为下片的怀古议论埋下伏笔。

B.千里澄江如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在构图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

C.“彩舟云淡”,色彩浓淡对比鲜明;“星河鹭起”,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画卷。

D.诗人感慨多少古人在此登高怀古,面对壮丽山川,追念往昔,看淡了自身的荣辱得失。

16.王安石之词善用典故,请结合本词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5.D16.此词用典贴切自然。

①“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中的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以此来表

达对六朝覆灭的批判和感叹。

②“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

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③王安石就是借助这些典故告诫当权的统治者如果继续沉湎于酒色,醉生梦死,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强

兵富国的政策,必如六朝一样可悲可叹,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看淡了自身的荣辱得失”错误。“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

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

教训,抒发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此词用典贴切自然。

①“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

大将,统兵伐陈,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

乐。陈后主、张丽华被韩俘获,陈亡于隋。用隋灭陈的典故来表达对六朝覆灭的批判和感叹。

②“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的诗意。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

之上。作者不似杜牧那样去责怪商女无知,而是指桑骂槐,意在言外:歌妓们至今还唱着亡国之音,正

是因为当权者沉湎酒色,醉生梦死。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抵御外患。

③王安石在词中巧妙地借用了历史典故,告诫当权的统治者如再不改弦易辙,采取富国强兵的措施,必

然如六朝一样悲恨相续,这无异于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开篇就用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向唐太宗说明“,

(2)《登岳阳楼》中“,”两句意境开阔,写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壮丽景

色。

(3)古典诗词中常常用“冰”或“冰雪”来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坦荡澄澈,比如“

【答案】①.思国之安者②.必积其德义③.吴楚东南加④.乾坤日夜浮⑤.孤光自

照⑥.肝胆皆冰雪(洛阳亲友如相间,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圻、乾、坤、胆、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爱扇,并赋予其人文价值。友人之间会相互赠扇,扇有千百种,为啥漆扇能够走红出圈?这与

漆染技艺下的“无法预计”之美①。游客参与制作漆扇的技术门槛较低,只需将白色扇面置于调

制好的色漆中,便能以漆为笔、以水为墨,一沉一提之间,大漆便在扇面上翩翩起舞,色彩交错随机而

成,山川水影跃然纸上。小小的扇面上,可以看到“长河落日圆”“只此青绿”“荷塘锦鲤”……一半

人为,一半天成,手法不同,景也不同,每一把都有着绝世无双的美。在小波荡漾闻,似黑辰,似飞

天,…似荏国锦簇,—似江漫巴川,一令人遐.想无限。…

最妙的是,不同的色漆搭配,辅以点、甩、弹、划等不同手法,叠加水流方向、着色速度等“一半

天意、一半人为”的因素,造就了每把扇面纹路的②。做好后还能在上头盖章或题字,留下回忆

或寄寓期待,颇有一番趣味。实在要是运气不好“翻车”了,也能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新一轮调侃和

“挽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翻车”一词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中世纪的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

说》)

B.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祝福》)

C.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中国建筑的特征》)

D.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

步》)

【答案】18.①息息相关②独一无二

19.①排比,连用四个“似……”句,增强语势,写出了小小的扇面拥有的绝世无双的美。

②比喻,连用四个比喻句,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漆扇的画面,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③短句,短句连用,节奏明快,写出了对漆扇的喜爱之情。

20.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为啥漆扇能够走出红圈?”可知,后文是分析原因;根据后文“这与漆染技艺下的

‘无法预计’之美”可知,此处要填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

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空,根据上文“最妙的是,不同的色漆搭配,辅以点、甩、弹、划等不同手法”可知,此处强调的

是不同,“造就了每把扇面纹路”因为不用的手法,每一把都不一样,可填“独一无二”。独一无

-:只此一个,别无其他。比喻最突出或极少见,没有可比或相同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语段表达效果主要从句式效果、修辞效果、词语运用、描写角度、结构角度等作比较分析。

修辞角度:“似黑辰,似飞天,似花团锦簇,似江海山川”四个同结构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的修辞。节奏

气势上,更流畅有气势;内容上,强调了每一把扇面都拥有绝世无双的美。

修辞角度:”在水波荡漾间,似黑辰,似飞天,似花团锦簇,似江海山川”把扇面的画描绘成像水波荡

漾,然后四个句子连用,把扇面的图画比作黑辰、飞天、花团锦簇、江海山川,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句式角度:本句句子皆为短句,简短有力,节奏明快,更好地表达对手工扇面的喜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率强调。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医生嘱咐要清淡饮食。然而,①,认为清淡饮食就是“尽量吃素,

不能吃肉”。其实,这样的吃法不但不利于营养均衡,还会导致体质变差。

鸭、鱼、肉之类的荤食,能够成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供优质的

大量蛋白质和脂肪酸。因此,对一般人群来说,适当食用肉类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所以,②,

也要尽量荤素都吃。荤素搭配的饮食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组织细胞的结构完整,提高抗病能

力,有助延缓衰老,促进健康长寿。

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最根本的原则就是食物多样化。主食应以谷薯类为主,适量多吃蔬

菜和水果,经常吃奶类、豆类和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在此基础上再提倡口味清淡,做到少油、少

盐、少糖。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紧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①很多朋友对“清淡饮食”存在认识误区②即使目的是“清淡饮食”③那么,究竟什么

才是真正的清淡饮食呢

22.鸭、鱼、肉之类的荤食,能够成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的重要来源,为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

供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酸。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承接前文谈“清淡饮食”,后文有“这样的吃法不但不利于营养均衡”,可知前文的看法是错误

的,故应填:很多朋友对“清淡饮食”存在认识误区。

②此处和“也要”搭配,应为假设关系,结合“尽量荤素都吃”可知假设的是“清淡饮食”,应填:即

使目的是“清淡饮食”。

③此处为问句,后文回答的是清淡饮食的内涵,故应填: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清淡饮食呢。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荤食……成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主宾搭配不当,句末加上“的重要来源”;

第二处,”优质的大量蛋白质和脂肪酸”语序不当,表数量的定语要在形容词性定语的前面,改为“大

量的优质蛋白和脂肪酸”。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一种“士”文化:是杜牧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