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1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2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3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4页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2022·河北模拟预测)原仕南齐的北魏官员裴植出身世家望族,父母双亲尚在人世,却与父母兄弟家产有别,同居而分炊,同朝官员多以此讥笑于他。据此可知(

)CA.江南地区财产私有观念更强

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C.儒家思想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2.(2022·江西赣州模拟预测)吕思勉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西洋文化影响以前,可以分作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先秦两汉,第二期为魏晋隋唐,第三期为宋元明。这三期,恰恰是一个正、反、合。以第二期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来说,“反”的寓意更多是指(

)CA.北方游牧文化的逐渐汉化

B.南北方形成风格迥异的汉胡文化体系C.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D.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被动摇A4.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这反映出(

)D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

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

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5.(2022·河北模拟预测)下表是部分唐朝诗人作品摘选。据此可知,这些作品(

)诗

句来源廉夫唯重义……何必金与钱李白《赠友人》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白居易《三年为刺史》AA.蕴含一定的廉政文化因素

B.体现出盛唐士人风骨高雅C.反映出士人普遍重义轻利

D.说明诗人都具有高尚情怀6.(2022·湖北模拟预测)南宋陆游在《杂赋》一诗中写道:“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朝白居易喜欢“负暄”,即在冬天晒太阳,他在《负冬日》一诗中写道:“负暄闭目坐……外融百骸畅。”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这类诗词(

)CA.就风格看均属浪漫主义流派

B.都创作于唐宋大一统历史期C.有助于研究古人的生活习性

D.反映古代道家思想体系嬗变7.(2022·湖南雅礼中学模拟预测)下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从表中内容可推断出(

)诗人诗句出处李白“炉火照大地,红星乱紫烟。”《秋浦歌》罗隐“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绣》白居易“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农家》AA.诗歌创作源于劳动生活

B.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C.田园诗歌是唐朝的主流

D.浪漫主义主导诗歌创作8.(2022·广东模拟预测)东晋思想家罗含认为,“今万物有数,而天地无穷。然则无穷之变,未始出于万物。万物不更生,则天地有终矣。天地不为有终,则更生可知矣”。罗含这一表述(

)DA.宣扬天地为万物本原

B.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C.属于“无神论”学说

D.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10.(2022·河北张家口三模)下图为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的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些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CA.乐舞艺术服务于民众生产生活B.器乐艺术进入到丰收期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D.鼓舞之乐艺术开始兴起11.(2022·山东模拟预测)下图所示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作为陈设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瓷身装饰着飞天、忍冬、莲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这反映出(

)CA.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业已形成B.南方的制瓷水平开始超过北方C.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D.政教合一成为南朝统治的基石12.(2022·福建漳州三模)先秦至汉末,音乐主要以“习礼”的社会功能而有其严肃性。魏晋时期,文人雅集,常游离于“名教”与“自然”之间,以携琴会友、诗文互答等形式,表现出因兴而作和适性而奏的“游戏”特征。音乐的这一变化,某种程度反映了(

)CA.及时行乐的社会风尚

B.乐观自信的时代精神C.随性反叛的士人风貌

D.奢靡骄纵的贵族遗风二、非选择题13.(2022·辽宁沈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体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社会中的投机阶层利用寺院特权,将自己的田产以布施的形式寄名于寺进行逃税。在国家税役负担沉重之时,大量贫苦民户便会选择携田入寺,向寺院提供劳动并交纳租金,这显然是要低于世俗课敛的。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自我供养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广占田地,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禅林经济终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摘编自景旭、孟娟《唐朝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田地博弈》(1)根据材料,概括会昌灭佛前后寺院经济的变化。[答案]

变化:僧侣和尼女(姑)从脱离生产,享受特权到自给自足、自我供养;寺院从广占良田到自己开垦山地丘陵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