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系《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课程代码:ZX102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分:2学时:36(理论学时:36;实验实践学时:0)面向对象:非经济学专业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面向非经济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授产业区位:理论上的企业选址、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区域专业化、贸易和乘数分析、区域与区域间劳动力市场分析、区域经济增长、要素配置和收支平衡、城市和区域经济政策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重大区域与城市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深入阅读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理解和掌握区域与城市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3.熟悉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4.对现代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前沿与实证分析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独立完成一篇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文。三、课程考核要求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区域与城市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2.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和案例分析等;另一部分是期末考试,采取小论文形式或笔试形式。3.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学时第一章产业区位:理论上的企业选址40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50第三章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60第四章区域专业化、贸易和乘数分析40第五章区域与区域间劳动力市场分析50第六章区域经济增长、要素配置和收支平衡60第七章城市和区域经济政策分析60合计360第一章产业区位:理论上的企业选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古典区位模型、新古典区位模型;掌握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摩西的区位—生产模型;重点掌握市场区域分析:空间垄断力量、企业区位行为理论。教学重点:古典区位模型、新古典区位模型、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摩西的区位—生产模型教学难点:市场区域分析:空间垄断力量、企业区位行为理论第一节古典和新古典区位模型简介(一)古典区位模型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市场区位论(二)新古典区位模型1.网络中的区位选择问题2.异类需求3.价格政策纳入区位分析4.企业区位选择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第二节韦伯的区位—生产模型(一)投入运输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二)产出运输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三)新的原料产地和新市场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四)投入运输成本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三节摩西的区位—生产模型(一)韦伯—摩西三角形(二)预算约束线外包络线(三)区位—生产的最佳点第四节市场区域分析:空间垄断力量(一)空间市场区域:等运费的一维模型(二)霍特林博弈模型第五节企业区位行为理论(一)有限理性说(二)目标冲突说(三)搬迁费用问题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规模经济和地理经济;掌握集聚经济产生的根源、集聚经济的类型;掌握集聚、企业类型和交易本质、产业分散;重点掌握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的实证分析、空间集中化和区域分散化的测度。教学重点:集聚经济、集聚、企业类型和交易本质、产业分散 教学难点: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的实证分析、空间集中化和区域分散化的测度第一节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和地理经济(一)规模经济(二)地理经济1.资源2.产业区位3.聚集经济4.交通5.国际贸易和发展第二节集聚经济(一)集聚经济产生的根源1.信息溢出2.非交易性局部要素投入3.专业劳动力市场共享(二)集聚经济的类型1.内部规模经济2.区位经济3.城市经济第三节集聚、企业类型和交易本质(一)特征(二)纯聚集型(三)产业复合型(四)社会网络型第四节产业分散(一)空间定价、价格歧视和企业分散(二)关联分析和产品价值——重量比(三)市场范围的莱利法则第五节城市等级和中心地理论(一)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二)勒施的中心地理论第六节城市等级的实证分析(一)位序—规模法则(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第七节空间集中化和区域分散化的测度(一)测度特定国家的产业在国家城市系统中均匀分布的程度(二)考察特定区域内各产业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相对贡献第三章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租、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掌握范·杜能模型、企业的竞租模型、居民家庭的竞租模型;重点掌握土地价格和距离凸性关系的另一种解释、城市经济模型的评论。教学重点:地租、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范·杜能模型、企业的竞租模型、居民家庭的竞租模型教学难点:土地价格和距离凸性关系的另一种解释、城市经济模型的评论第一节地租、地价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一)土地价格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以递减的速率下降(二)每户家庭和商业活动占据的土地面积随着与城市中心的增加将趋向扩大第二节范·杜能模型(一)范·杜能土地租金梯度(二)市场价格提高对范·杜能土地租金梯度的影响(三)运费率下降对范·杜能土地租金梯度的影响第三节企业的竞租模型(一)单个企业的竞租曲线(二)固定系数和可变系数的支付租金(三)不同行业的城市土地分配(四)城市土地用途在不同行业中的分配第四节居民家庭的竞租模型(一)个人的竞租曲线组(二)不同收入群体的城市居住用地分配第五节土地价格和距离凸性关系的另一种解释(一)城市扩张、地产升值与地价—距离凸性(二)出行频率第六节城市经济模型的评论(一)单一中心(二)土地供给和土地所有权(三)最优城市规模第四章区域专业化、贸易和乘数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经济基础模型以及基础性和非基础性部门的区分;重点掌握凯恩斯区域乘数、经济基础乘数与凯恩斯区域乘数的比较、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教学重点:经济基础模型、基础性和非基础性部门的区分教学难点:凯恩斯区域乘数、经济基础乘数与凯恩斯区域乘数的比较、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第一节经济基础模型(一)基础部门(二)非基础部门第二节区分基础性和非基础性部门(一)假设法(二)区位商法(三)最小需求法(四)在可供选择的经济基础方法之间选择第三节凯恩斯区域乘数(一)凯恩斯收入—支出乘数模型(线性消费函数)(二)凯恩斯收入—支出乘数模型(线性进口—支出函数)第四节经济基础乘数与凯恩斯区域乘数的比较第五节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一)建立区域的贸易流量表(二)区域支出系数矩阵第五章区域与区域间劳动力市场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工资和劳动力市场;掌握区域劳动力市场、工资弹性和资本利用;重点掌握工资和区域间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模型。教学重点:区域劳动力市场、工资弹性和资本利用教学难点:工资和区域间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模型第一节工资和劳动力市场(一)劳动力市场(二)均衡工资第二节区域劳动力市场、工资弹性和资本利用(一)区域劳动力市场(二)工资弹性(三)资本利用第三节工资和区域间劳动力转移(一)区域间工资差异(二)区域间劳动力转移第四节人力资本模型(一)人力资本特性(二)人力资本理论综述(三)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第六章区域经济增长、要素配置和收支平衡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掌握区域经济增长核算及生产函数分析;重点掌握凯恩斯视角的区域经济增长及收支平衡。教学重点: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核算及生产函数分析教学难点:凯恩斯视角的区域经济增长及收支平衡第一节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变量(二)数学公式(三)基本含义(四)主要结论(五)批评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核算及生产函数分析(一)区域经济增长核算(二)区域经济增长生产函数第三节凯恩斯视角的区域经济增长及收支平衡(一)财政收支(二)区域经济增长政策第七章城市和区域经济政策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地政策改革时期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住宅投资对房地产价值的空间影响分析、土地政策和城市住房发展、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发展、城市政策、中国基准地价系统的理论分析;重点掌握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范围、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选择、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方向。教学重点: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范围、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选择、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方向教学难点:土地政策改革时期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住宅投资对房地产价值的空间影响分析、土地政策和城市住房发展、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发展、城市政策、中国基准地价系统的理论分析第一节城市经济政策(一)土地政策改革时期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北京的实证分析

(二)住宅投资对房地产价值的空间影响分析: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实证研究

(三)土地政策和城市住房发展

(四)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发展、城市政策

(五)中国基准地价系统的理论分析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范围(三)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选择(四)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方向五、课程学习指导与修读建议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的改革与推广,并加强习题库、案例库、网络平台、课程网站、课件等一系列信息资料的建设;在教学中已广泛推广使用案例教学、一定范围内的研讨互动等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导向,形式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全面化。本课程是在介绍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文献阅读、理论讲解,并指导学生对诸如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集聚效应、城市群(或城市系统)及其空间布局、交通、房地产,以及地方政府财政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在学习中要重点把握每一个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理论,掌握区域与城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国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把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善于独立思考,不畏权威,勇敢探索学科专业前沿问题;另外,关注经济时事热点、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思考的习惯也是提升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六、推荐教材与阅读书目1.《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孙久文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2.《区域经济学》,张洪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3.《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刘耀彬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4.《空间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批判视角》,周立斌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