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练习06 《穿井得一人》_第1页
真题练习06 《穿井得一人》_第2页
真题练习06 《穿井得一人》_第3页
真题练习06 《穿井得一人》_第4页
真题练习06 《穿井得一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6穿井得一人一、课内阅读(一)(2022秋·山东威海·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国人道之()

(2)闻之于宋君()(3)丁氏对曰()

(4)求闻之若此()2.下列与“闻之于宋君”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友人惭,下车引之C.夫君子之行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你喜欢文中的宋君吗?说说理由。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传闻?(二)(2022秋·湖南邵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B.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C.吾穿井得一人

吾:我 D.丁氏对曰

对:面对7.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之丁氏A.国人道之 B.友人惭,下车引之C.学而时习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之于宋君。(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9.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B.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活人。C.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所以派人向丁家询问此事。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闻,要实事求是,尤其不要以讹传讹。10.请你说说《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2022秋·陕西延安·七年级陕西延安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及其家穿井()(2)有闻而传之者()(3)国人道之()(4)丁氏对曰()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和“闻之于宋君”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久之 D.因往晓之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4.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说的事有什么不同?二、对比阅读(四)(2022秋·贵州黔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买鸟之直十倍矣。[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怅:遗憾。(选自《尹文子》)1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国人道之(

在路上

) B.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C.将欲献楚王(

想要

) D.过买凤凰之直十倍矣(同“值”,价值)16.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17.下面加点的“而”的用法与“经宿而鸟死”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B.切问而近思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闻而传之者18.对于传言,甲、乙两文中的宋君和楚王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传言?(五)(2022秋·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桑中生李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众犬吠声⑥,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注】①南顿:古县名。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轰动、惊动。1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2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及其家穿井

(2)丁氏对曰(3)因植种

(4)间一岁余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22.这两篇短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六)(2022秋·江苏·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闻夔①一足《韩非子》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三人成虎《战国策》庞葱与太子质③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释:①夔(kuí):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③质:做人质。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论语》)B.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C.夫市之无虎明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B.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C.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D.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夔有一足。’非一足也。26.班级开展“对待传言的态度与方法”主题班会,老师先分享了以上三则故事,你觉得老师的用意是什么?(七)(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乙】荀奉倩①与妇至笃②,冬月妇病热③,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④之。妇亡,奉债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⑥此语。”(《世说新语·惑溺》)【注释】①荀奉倩:荀粲,字奉倩,颍川颍阴县人。②笃:深厚。③病热:发烧。④熨:贴着。⑤裴令:裴楷。⑥昧:使……不明。2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

及:(2)丁氏对曰

对:(3)国人道之

道: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B.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C.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D.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30.【甲】文宋君听到“国人”讲述的什么传言,他又是如何处置传言?请简要分析。(八)(2022秋·陕西宝鸡·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3)若屈伸吸()

(4)因往晓之()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C.夫君子之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3.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4.《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5.“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九)(2022秋·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知之。”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3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①及其家穿井()

②国人道之()③质于邯郸()

④市之无虎也明矣()3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B.有闻而传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C.国人道之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D.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夫学须静也38.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B.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C.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D.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40.仔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甲】【乙】两文都谈面对传言的问题,【甲】文中宋君听到传言后,是这样做的:“①”,【乙】文中从故事结尾“果不得见”说明魏王②(填“真的”或“没有”)听信传言。从两文中,明白了生活中面对传言我们应该有③的精神。(十)(2022秋·山东菏泽·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①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选自《百喻经》)【注释】①薄:靠近。②安:怎么。③成:全,都。4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家无井而出溉汲②闻之于宋君③及其家穿井④遂自念曰4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4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学而不思则罔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久之,目似瞑

天下之事皆然4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45.读完两则短文,你从【甲】【乙】两文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十一)(2022秋·广西河池·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②惜其金,唯怅③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宜欲献之。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买凤之金直十倍。(选自《太平广记》)【注】①酬:付,出。②遑:忧虑。③怅:遗憾。4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请加倍,乃与之()(4)过买凤之金直十倍()47.翻译句子。(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48.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49.“谣言止于智者”,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06穿井得一人一、课内阅读(一)(2022秋·山东威海·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国人道之()

(2)闻之于宋君()(3)丁氏对曰()

(4)求闻之若此()2.下列与“闻之于宋君”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友人惭,下车引之C.夫君子之行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你喜欢文中的宋君吗?说说理由。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传闻?【答案】1.讲述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应答,回答如,像2.B3.(1)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4.喜欢。他不轻信传言,让人去实地求证事实真相。5.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道:讲述;(2)句意: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3)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4)句意:寻求听的事情如此。若:如,像。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闻之于宋君”中的“之”是代词,指这件事。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B.代词,指元方;C.助词,的;D.助词,的;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实词的翻译及文言句式:(1)重点词语有: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2)重点词语有:使,使唤;于,从。4.本题考查人物评价。根据甲文中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当宋君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马上相信,而是让人去找丁氏求证,可见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这种凡事都要求证,不轻信传言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5.本题考查见解阐述。这则寓言启发人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参考答案】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二)(2022秋·湖南邵阳·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B.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C.吾穿井得一人

吾:我 D.丁氏对曰

对:面对7.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之丁氏A.国人道之 B.友人惭,下车引之C.学而时习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之于宋君。(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9.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B.丁家的意思是:他家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活人。C.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所以派人向丁家询问此事。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闻,要实事求是,尤其不要以讹传讹。10.请你说说《穿井得一人》中宋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6.D7.D8.(1)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9.B10.示例:他是一个详察事情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句意:丁氏回答道。对:应答,回答。故选D。7.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宋之丁氏”句意是:宋国有个姓丁的人。之:结构助词,的。A.句意: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之:代词,指“凿井得一人”这件事;B.句意:朋友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之:代词,指元方;C.句意:学习之后时常温习它。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D.句意:禽兽的诡变狡诈手段有多少呢?之:结构助词,的;故选D。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1)闻,使……知道;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2)求,寻求、探求;闻,动词用作名词,“传闻,消息”;之,状语后置的标志;闻,听说。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B.由“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丁家打井之后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故选B。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是一个“探察事情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三)(2022秋·陕西延安·七年级陕西延安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及其家穿井()

(2)有闻而传之者()(3)国人道之()

(4)丁氏对曰()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和“闻之于宋君”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久之 D.因往晓之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4.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说的事有什么不同?【答案】11.挖掘,开凿。传播。讲述。应答,回答。12.D13.(1)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2)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14.宋君听说丁氏家挖掘水井,挖出一个人,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挖掘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意近即可)【解析】1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根据句意,推知词义。(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穿:挖掘,开凿(2)句意:有听到的而且把它传播出去的人。传:传播。(3)句意: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道:讲述。(4)句意:姓丁的人回答说。对:回答。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中“之”的用法是:代词,这件事。A.助词,的。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语气词,补充音节,无实义。D.代词,这个人。故选D。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1)重点词语:之,的。而:表顺承。溉汲:打水浇地。(2)重点词语:闻,消息、传闻。之:无实义。若:像。此:这样。不若:不如。14.本题考查对故事的理解。根据文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可知,宋君听说丁氏家打水井打出一个人。根据文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可知,丁氏的意思是说因为打出水井后省出一个劳动力。二、对比阅读(四)(2022秋·贵州黔南·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贩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②而鸟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怅④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买鸟之直十倍矣。[注释]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忧虑。④怅:遗憾。(选自《尹文子》)1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国人道之(

在路上

) B.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C.将欲献楚王(

想要

) D.过买凤凰之直十倍矣(同“值”,价值)16.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2处)。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17.下面加点的“而”的用法与“经宿而鸟死”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B.切问而近思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闻而传之者18.对于传言,甲、乙两文中的宋君和楚王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传言?【答案】15.A16.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17.D18.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说此事后,并没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问事情的原委。体现了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精神;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当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赐了路人,可知他对待谣言的态度是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意思接近即可,如未结合文段分析,酌情扣分)现实生活中对待谣言不能轻信,一定要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得出判断。更不能以讹传讹,做谣言的传播者。(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有误,句意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故选A。16.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国人传之”是国人对待这件事得态度,应断开;“咸以为真凤而贵”是国人认为那是真的凤凰,所以价格昂贵,应断开;故划分为: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17.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经宿而鸟死”,意思是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而:连词,表顺接。A.句意为: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句意为: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而:连词,表并列,并且;C.句意为: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而:连词,表转折,但是;D.句意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而:连词,表顺接;故选D。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一问,根据甲文中的“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当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以后,并没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问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可见他并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根据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可知,当楚王听说了路人买下凤凰欲要献给自己的事情以后,完全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赐了路人,可知他对待谣言的态度是偏听偏信,不亲自调查,不去了解。第二问,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生活中我们对待传言应做到:坚决与谣言的发布作斗争;要树立文明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信谣、不传谣。据此可概括作答。【参考答案】乙楚国有个挑着山鸡的人,一个路人问:“这是什么鸟?”挑担的人骗路人说:“是凤凰。”路人说:“我听说过凤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见到了。你要卖吗?”楚国人说:“是啊。”路人给他很多银子,他不卖,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卖给了路人。路人想将山鸡献给楚国的大王,结果过了一夜,山鸡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钱,只可惜不能把“凤凰”献给大王。楚国的人们听说了,都在纷纷传说,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会花那么多的钱买来献给大王,于是这件事被楚王听说了。楚王被那个路人的行为感动了,于是把他召去赏赐了好多的东西和钱,路人得到的比买山鸡的钱多了何止十倍。(五)(2022秋·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桑中生李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众犬吠声⑥,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注】①南顿:古县名。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⑦翕赫:轰动、惊动。1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2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及其家穿井

(2)丁氏对曰(3)因植种

(4)间一岁余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22.这两篇短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答案】19.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20.待,等到应答,回答种年21.(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有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2)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拿一头小猪来感谢您(把小猪献给您)。22.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大意对即可)【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张助”是句子的主语,“植禾”“见”“持去”是张助的三个先后行为,题干要求划分两处,可从这个三个动词断开即可。即: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②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③句意:就把李核种在那里。植:种。④句意:时隔一年多。岁:年。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②令,让。愈,痊愈。豚,小猪。谢以一豚,(拿)一只小猪拜谢。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结合叙述的事件和关键语句理解主旨,进而得出感悟。《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文中最后“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桑中生李》“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由此可见两则故事给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要认真思考,客观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参考答案】《桑中生李》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六)(2022秋·江苏·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闻夔①一足《韩非子》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三人成虎《战国策》庞葱与太子质③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释:①夔(kuí):我国见诸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的官员。③质:做人质。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论语》)B.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C.夫市之无虎明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B.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C.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D.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夔有一足。’非一足也。26.班级开展“对待传言的态度与方法”主题班会,老师先分享了以上三则故事,你觉得老师的用意是什么?【答案】23.C24.B25.①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②“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26.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解析】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传:传播/老师传授的知识;B.信:相信/诚信;C.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D.去:距离/离开;故选C。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的大意和特殊句式进行判断即可。句意: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故选B。2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得,得到;使,使唤;于,在。②前一个“足”是“足够”的意思,后一个“足”是脚的意思。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穿井得一人》中的“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根据《闻夔一足》中的“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可知,是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根据《三人成虎》中的“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可知,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这三个故事都是因为对所听到的话理解有误,误传出去,听的人轻信盲从,以讹传讹闹出笑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参考答案】《闻夔一足》:(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人名)一只脚,你相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有学识的人说:‘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三人成虎》: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七)(2022秋·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乙】荀奉倩①与妇至笃②,冬月妇病热③,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④之。妇亡,奉债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⑥此语。”(《世说新语·惑溺》)【注释】①荀奉倩:荀粲,字奉倩,颍川颍阴县人。②笃:深厚。③病热:发烧。④熨:贴着。⑤裴令:裴楷。⑥昧:使……不明。2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

及:(2)丁氏对曰

对:(3)国人道之

道: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B.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C.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D.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30.【甲】文宋君听到“国人”讲述的什么传言,他又是如何处置传言?请简要分析。【答案】27.待,等到应答,回答讲述28.A29.(1)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2)妻子死了,荀奉倩过后不多久也死了。30.丁家挖井挖到一个人。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揭开事情真相。【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2)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回答。(3)句意:全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这只是荀奉倩一时兴起说的玩笑话,不是道德高尚的话,希望后人不要被这句话搞糊涂了。“此乃是兴到之事”是对荀奉倩说这句话的原因解释,“非盛德言”是对这句话的评价,“冀后人未昧此语”是对后人希望。故断为: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1)闻,听到传闻;若,像;此,这样。(2)亡,死亡;少,不久;亦卒,也死了。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宋君听到“国人”讲述的传言是“丁氏穿井得一人”,即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根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听到了以后去叫人丁家询问,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丁氏是说挖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并非挖井挖到一个人。【参考答案】【乙】荀奉倩跟妻子的感情特别深厚。冬天他妻子发高烧,他就亲自去院子里受冻,再回到内室用身体为妻子降温。妻子死了,荀奉倩不久就也死了,因此被世人所嘲笑。荀奉倩曾经说:“妇人的德行没什么好赞扬的,还是以姿色为主。”中书令裴楷听说了,说:“这只是荀奉倩一时兴起说的玩笑话,不是道德高尚的话,希望后人不要被这句话搞糊涂了。”(八)(2022秋·陕西宝鸡·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3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3)若屈伸吸()

(4)因往晓之()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C.夫君子之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3.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4.《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5.“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答案】31.居住待,等到你告知,开导32.B33.(1)(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协助),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2)大地是由积聚的土块组成的,它们填充着四方,没有一处是没有土块的。34.示例:听到传闻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以致以讹传。(意思对即可)35.讽刺了生活中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无辜忧愁的人。(意对即可)【解析】3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常一人居外: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居:居住。(2)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里挖了一口井。及:待,等到。(3)若屈伸呼吸: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若:你。(4)因往晓之: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知道这些词语有几个解释,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A.宋之丁氏: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之:结构助词,的;B.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把它传播开来。之:代词,代这件事;C.夫君子之行:有道德修养的人。之:结构助词,的;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之:结构助词,的;故选B。3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得:得到;使:劳力;非:不;于:从。(2)地:大地;积:堆积,积聚;块:土块;充:填充;亡:没有。34.此题考查启示。《穿井得一人》中有人听到“吾穿井得一人”,没有弄清楚就传播开来,致使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告诉我们对于传闻必须验证是否属实;或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35.此题考查寓意。《杞人忧天》中的杞国人担忧天会塌下地会陷落,讽刺了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过分担忧,增添烦恼,以及没有信心面对现实,总找各种理由推卸责任的人。(九)(2022秋·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知之。”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3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①及其家穿井()

②国人道之()③质于邯郸()

④市之无虎也明矣()3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B.有闻而传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C.国人道之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D.夫市之无虎也明矣

夫学须静也38.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B.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C.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D.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40.仔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甲】【乙】两文都谈面对传言的问题,【甲】文中宋君听到传言后,是这样做的:“①”,【乙】文中从故事结尾“果不得见”说明魏王②(填“真的”或“没有”)听信传言。从两文中,明白了生活中面对传言我们应该有③的精神。【答案】36.及:等到道:讲述质:作(为)人质明:显而易见(明显、明了)37.D38.C39.①(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②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这件事。40.(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真的求实(实事求是)【解析】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2)句意: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道,讲述。(3)句意:到邯郸去当人质。质,作(为)人质。(4)句意: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明,显而易见(明显、明了)。37.A.介词,在\介词,对,对于;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代词,这件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D.都是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故选D。3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因此断句为: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故选C。3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一人之使,一个人的劳动力;非,不是;于,在;(2)过于,超过;愿,希望。4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结合“宋君听到传言后”找到原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写他没有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乙文,“果不得见”意思是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结合“谗言先至”可知,写魏王真的听信传言。两篇文章告诉我们面对传言要像宋君一样注重调查,要实事求是,而不能像“国人”和魏王一样听信传言,甚至以谣传谣。【参考答案】【乙】庞恭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恭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恭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恭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十)(2022秋·山东菏泽·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①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②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③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选自《百喻经》)【注释】①薄:靠近。②安:怎么。③成:全,都。4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家无井而出溉汲②闻之于宋君③及其家穿井④遂自念曰4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2处)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4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学而不思则罔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久之,目似瞑

天下之事皆然44.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45.读完两则短文,你从【甲】【乙】两文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41.从井里取水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待等到于是,就42.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43.B44.示例:母亲拿出盐后认为(或:感到)儿子很奇怪,只见儿子只吃盐而不吃菜。45.示例:(甲)文: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解析】4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汲:从井里取(打)水;(2)句意:使宋国国君听到了。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3)句意: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4)句意:于是他自言自语说。遂:于是,就。4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分析,“愚人食盐不已”中“愚人”是主语,“食”是谓语,“盐”是宾语,“不已”是补语,故在“已”后断句;“味败”是主谓短语,故在“败”后断句;再结合句意“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可断句为: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43.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A.副词,如、像/人称代词,你;B.都是表转折的连词,“但,却”的意思;C.名词,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