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温度、物态变化(第01期)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温度、物态变化(第01期)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温度、物态变化(第01期)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温度、物态变化(第01期)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温度、物态变化(第01期)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温度、物态变化

【跨学科实践】

1.(2024•安徽)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

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

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

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B.“炙化其中油蜡”是液化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答案】C

【解析】AB.“炙化其中油蜡”是固态的油蜡变成液态的蜡水,因此是熔化的过程,故AB

错误;

C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液态的铜液变成固态的铜,因此是凝固的过程,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中考新考法】

2.(2024•福建)探究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取质量相等的水和

盐水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第1页共14页

(1)实验中除了图甲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

(2)分析图乙中水的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水的沸点是℃„推断

当时实验室的气压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

(3)对比图乙中两条图线可知,选用煮蛋可以更快地将蛋煮熟。

【答案】秒表保持不变98小于盐水

【解析】(1)口]取质量相等的水和盐水需要测量工具是天平,实验中需记录温度随时间的

变化,所以要用秒表记录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实验需要的另一个测量仪器是秒表。

(2)[2][3]该实验用加热的时间表示吸收热量。分析图乙中水的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

继续加热,温度为98℃保持不变,故水的沸点是98℃。

[4]气压越低,水的沸点越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此时水的沸点98℃

小于100℃,故推断当时实验室的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5]分析图乙中图线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盐水的沸点高于水

的,且升温较快,故选用盐水煮蛋可以更快地将蛋煮熟。

【结合生活实际】

3.(2024•山东临沂)2023年冬,凭借冰雪资源火爆出圈的哈尔滨吸引了众多的南方“小土豆”

前来游玩,千姿百态的雾淞成为“小土豆”们必看的绝世美景.下列自然现象,与雾淞形成时

C.枝头白霜

第2页共14页

【答案】C

【解析】雾淞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A.叶尖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山间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枝头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房檐冰挂是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新科技新情境】

4.(2024•河北)2024年6月2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当环境温度过高时,

其自备的降温装置能通过冰的升华达到降温目的。冰升华的过程中,水分子的()

A.间隔增大B.质量增大C.种类改变D,数目改变

【答案】A

【解析】A.冰升华过程中,从固态变为气态,其分子间隔增大,故A符合题意;

B.冰升华后,水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D.升华过程是物理变化,升华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发生变化,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__________

中考真题速递

_____________

考点1温度

1.(2024•江苏连云港)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下面四幅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A

LO

第3页共14页

c.D.

【答案】C

【解析】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

器壁,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考点2熔化和凝固

2.(2024•江西)下图是某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微观模型。甲图中的物质状态变成乙图中

的物质状态的过程叫做()

2♦J

甲乙丙

A.凝固B.熔化C.液化D.汽化

【答案】B

【解析】分析这三个图可见:甲图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图分子排

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图分子排列分子极度散乱,间距

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乙图的过程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是熔化现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4•湖北武汉)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得

到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实验中要控制好烧杯中的水温。

第4页共14页

温度

(1)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段温度的变化特点可知冰是晶体,在这段时间内,物质处

于态。

(2)该同学继续探究加有盐的冰块熔化时温度的变化特点。他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

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出现白霜,这些白霜是空气中的水

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

到混合物的温度0℃o

【答案】BC固液共存凝华低于

【解析】(1)口]根据图乙所示的图像中段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说明

冰是晶体。

⑵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3]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降温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4]冰与盐水混合会使冰的熔点降低,低于0℃,水蒸气遇到低于0℃的物体凝华形成小冰晶,

则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4.(2024•山西)由于全球变暖,世界各地许多冰川开始快速消融。如图所示,为了保护全

球海拔最低、蕴含丰富地质学信息的四川达古冰川,科学家正在探索为冰川盖“被子”来减小

太阳辐射热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市场上有同种规格的白色、灰色、黑色三种颜色的纳米纤维

布,选谁做“被子”呢?请你设计一个可操作的选择方案。

【答案】见解析

第5页共14页

【解析】由题意可知,是为了探索给冰川盖“被子”来减小太阳辐射热对冰川消融的影响,因

此可设计实验:

(1)实验准备:选取体积相同的三块冰,给其分别盖上白色、灰色、黑色三种颜色的纳米

纤维布。

(2)实验过程:将他们放在太阳底下,隔一段时间,观察冰的熔化情况。

(3)实验结论:冰熔化最慢的其所盖的那个颜色的纳米纤维布最适合。

考点3汽化和液化

5.(2024•新疆)用水壶将水烧开时,在壶盖内表面发生的主要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B.汽化C.升华D.凝华

【答案】A

【解析】烧开水的壶盖内会有水滴,是液化现象,水遇热变为水蒸气,但壶盖温度较低又由

水蒸气液化变为小液滴。

故选A„

6.(2024•江苏盐城)据《天工开物》记载,可从朱砂矿石中提炼水银(液态汞)。如图所示,

给密闭锅内的砂矿石加热,就会在倒扣的锅壁上布满水银。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态变

化是()

A.凝固B.凝华C.液化D.汽化

【答案】C

【解析】砂矿石被加热时,其中的汞元素可能会以气态的形式释放出来。这是因为加热使得

汞元素获得了足够的能量,从固态或液态转变为气态。随后,这些气态的汞遇到温度较低的

倒扣锅壁时,会失去能量并转变为液态,即发生液化现象。这是因为锅壁的温度低于汞的沸

点,使得气态汞无法维持其气态状态,从而转变为液态。因此,在倒扣锅壁上形成水银的物

第6页共14页

态变化是液化,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o

7.(2024•江苏连云港)晾晒的湿衣服在逐渐变干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汽化C.升华D.凝华

【答案】B

【解析】晾晒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B符

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o

8.(2024•四川宜宾)下列现象中属于蒸发的是()

A.窗玻璃上出现冰花B.铁块变成铁水

C.从冰箱拿出的葡萄“冒汗”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

【答案】D

【解析】A.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直接凝华形成的,故A

不符合题意;

B.铁块变成铁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B不符合题意;

C.从冰箱拿出的葡萄“冒汗”是因为葡萄附近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

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擦在皮肤上的酒精“消失”,是液态的酒精直接变为气态,属于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4•四川成都)图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B.该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注意安全

C.有“白气”冒出,说明水已经沸腾

D.水沸腾后即可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第7页共14页

【答案】A

【解析】A.因为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需要记录不同时刻的温度,所以需要用

到秒表来记录时间。故A正确;

B.在加热过程中,水可能会因为沸腾而溅出,造成烫伤;因此需要注意安全,故B错误;

C.白气是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沸腾前后都可以观察到白气冒出,故C错

误;

D.水沸腾后,由于水沸腾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为了继续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不能熄灭酒

精灯,停止加热,故D错误。

故选A„

10.(2024•重庆A卷)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加热过程搅拌试管中的

海波是为了使它受热,海波的温度升高,内能;在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O

【解析】[1]实验中,加热过程搅拌试管中的海波是为了使它均匀受热。

⑵加热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⑶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8℃。

11.(2024•河南)如图,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出空气后把袋口扎紧,放

入热水中,塑料袋鼓起,该过程中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此过程中酒精热量。

【答案】汽化吸收

【解析】口]⑵当把滴入几滴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时,酒精液体会汽化成酒精气体,体

积变大,故发现塑料袋鼓起,而汽化吸热。

12.(2024•福建)木雕是工匠智慧和艺术修为的价值体现,锯木、刨料、风干、雕刻、开柳、

第8页共14页

组装、打磨、油漆,每一环节都讲究科学的工艺流程。如图,木头风干时,成垛交叠,留有

空隙,可以加快木头中水分的(填物态变化)。切割木头时工人要带上降噪耳塞,这是

在处减弱噪声。

【答案】汽化人耳

【解析】[1]木头风干时,成垛交叠,留有空隙,可以增加液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加

快木头中水分的汽化。

[2]切割木头时工人要带上降噪耳塞,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3.(2024•江苏连云港)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

泡并不断上升,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将(选填“逐渐变小”“逐渐变大”或“不变”)。沸

腾时继续吸热,水的温度0实验中,有三组同学选用同样规格的温度计,测量水

的沸点却不同,同学猜想可能是温度计本身的差异引起的。为了验证同学的猜想,你的操作

方法是。

【答案】逐渐变大不变将该三支温度计放入同一杯沸水中进行观察

【解析】[1]⑵水沸腾时各处的水温相同,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

到水的压强减小,所以气泡会不断变大,升到水面处破裂;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水

的温度不变。

[3]为了验证同学的猜想,将该三支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若三支温度计

示数相同,即可说明不是温度计本身的差异引起的。

14.(2024•山东临沂)2024年5月2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举行了第五个“国际茶日”庆祝活

动,中国展台的工作人员展示了煮茶茶艺。小明想知道煮茶时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

于是他使用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等器材进行了探究,并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第9页共14页

E

E°C

t10

E

E

t

f90

(1)将少量茶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后,小明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

一是为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是为了让温度计的玻璃泡;

(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水的沸点为℃;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

“白气”是水蒸气(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形成的;

(3)根据实验数据,小明描绘了如图丙所示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

请给小明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4)分析实验数据,小明并不能得出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为了得出结论,他可

以O

【答案】浸没在水中,且不接触烧杯壁和底部99放热提高水的初温,

以缩短加热时间同时做一组加热水的对比实验,比较茶水和水的沸点

【解析】(1)口]将少量茶叶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后,小明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图甲所示

实验装置,一是为了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是为了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物体中,

且不碰杯壁与杯底,使测量时温度计的示数较准确。

(2)[2]水沸腾时,由图乙得,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9℃,即水的沸点为99℃。

⑶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放热后形成的水珠。

(3)⑷由图得,实验过程中选用的水的初温为20℃,较低,实验时间较长,则可以提高水

的初温,以缩短加热时间。

(4)[5]为了得出茶叶对水的沸点有没有影响,他可以同时做一组加热水的对比实验,比较

茶水和水的沸点,若沸点相同,说明茶叶对沸点没有影响,若沸点不同,说明茶叶对沸点有

影响。

15.(2024•重庆B卷)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第10页共14页

①在加热过程中,当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时,水温为℃:

②A、B两组同学用相同的加热装置完成实验后,画出的图像分别是图乙中的A和B,分析

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A组同学所用水的质量更

【答案】87不变小

【解析】(1)口]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

每一个小格代表,示数是87℃。

(2)[2]由乙图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8℃不变。

[3]由图乙可知,A组的水先沸腾,所以在所用的器材及环境温度都相同的情况下,A组的

水质量较小。

考点4升华和凝华

16.(2024•山东滨州)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下

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B.图乙“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图丙“大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图丁“雨水”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B

【解析】A.图甲“寒露”节气,“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第11页共14页

B.图乙“霜降”节气,“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化形成的小冰晶,故B正确;

C.图丙“大雪”节气,“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化形成的小冰晶,故C错误;

D.图丁“雨水”节气,“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17.(2024•四川眉山)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雨、露、雾、霜和雪等千姿百态的奇观。

下列关于水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A.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B.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答案】C

【解析】AC.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C正确;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D.冰的形成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8.(2024•山东烟台)霜、雾、露、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

是()

A.需要放热

B.需要放热

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第12页共14页

【解析】A.霜的形成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A错误;

B.雾的形成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B正确;

C.露的形成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C错误;

D.雪的形成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故D错误。

故选Bo

19.(2024•四川达州)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各种物态变

化中不停地循环,让四季多姿多彩。下列说法箱送的是()

A.温暖的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B.炎热的夏天,莲花湖的水在阳光下变成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凉爽的秋天,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晶莹的露珠,这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寒冷的冬天,水蒸气在高空急剧降温变成雪花,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C

【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A正确,

不符合题意;

B.水在阳光下变成水蒸气,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