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写作(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写作(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写作(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写作(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议论文写作(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1议论文写作

一、(丰台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有一种力量伴随我们一路同行。这种力量,就是相信。因为相信,我们会全力以赴;因为相信,你我

会看到更多光明。但也有人指出,我们是相信者,也理应成为所信的实现者。

对“我们是相信者,也理应成为所信的实现者",你有何看法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相信的力量

电影《金刚川》结尾的美国大兵说:“中国人不信神,但他们的确创造了神迹。”的确,拥有强烈宗教

信仰的人,是无法理解我们心中相信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

“相信”不同于信仰。信仰是寄托于神系天命的救赎之路,而“相信”是对于自身力量的信任,是“人定胜

天”的勇气。西欧庄园里,面对天灾时,大多数人只有低头默念,划十字;而古老的东方文明,人们却相信

蓄水拦堤的治水方法,用人力改变天时,衣食无忧。可见,“相信”相较于信仰,多了人的力量。

对于事物的相信,能给予人们温暖的希冀和强劲的力量去冲破牢笼。百年前的中国乌云缠绕,那些相

信“中国可救”的青年学生,大声呐喊,唤醒一方民众;那些相信“中国可守”的红军战士冲锋陷阵,守护国土

安宁;那些相信“中国可兴”的留洋学者,不畏险阻,返回祖国,复兴中华力量。正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才

会有力量,有目标,牌力奋发,不懈奋斗。

然而只有我们成为所信的实现者、践行者,我们的相信才能成为现实。相信才能给予我们更多的精神

力量,开辟新途。失聪姑娘江梦南用眼“听”世界,她相信自己不是弱者,每一个音节都要付出读上千遍的努

力,终于得以正常交流。而她所信的实现给予了她更大的推力,使她成为了生命科学的排头兵。“相信”若只

是空想而不付诸实践,那便与虚无的信仰无异,注入努力与拼搏的“相信”,才能焕发出真正的力量,在疲劳

与挫折中抚慰、激励我们。

“相信”,给予相信者的力量,而相信者的实践,使得相信能够立足现实,并最终成为相信者永久的动

力源泉。

反观当下,阶层固化、贩卖焦虑的毒鸡汤,磨灭了很多人“相信”的力量。许多青年抱怨时代造就的“低

垂的果子”都已经被父辈们采摘完毕,我们这一代人已无事可做,自愿“躺平”,否定自己的价值。一个不相

信自己的人又怎会拥有改变世界、创造价值的力量呢?我相信,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是一个大

有可为的时代,只要吾辈青年相信自己,付诸实践,麋进不辍,我们终会成为所信的实践者。

愿吾辈青年相信光芒,脚下铿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经过概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第一,相信的力量伴我们同行;第二,相信让我们全力以赴且看

到更多光明;第三,也有人认为相信者理应成为相信的实现者。总而言之,前两条在说相信之价值,后一

条在说相信者当如何做。针对前两条,我们为什么会认为相信是有价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我们

选择相信了应该相信的、值得相信的事情;再比如,抛开相信的内容不讲,相信这个概念本身,就代表着

力量与希望。正所谓,相信“相信”的力量。那么,既然相信是有其价值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可能有人认

为,只去相信,不去成为所信的实现者或许也可以。但也有人说:应该成为相信的实现者。因为从相信的

内容本身讲,它需要发展、需要落实、需要创新、甚至需要否定……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些,相信的内容才

更能彰显价值。

因此,在写作时,可以先论述将所信变为现实的必要性。从相信的人来说,它需要完成一个从意识到行为

的递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认知过程才算完整。或者哪怕就从这个词本身来讲,“相信”不等于“自信”,

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支撑、互动……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相信”就会存在,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将相信

变为现实就总有其意义。理清其意义后,就可以结合自身,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自己的应当如何将所信变

现,比如,应当付出怎样的行动,应当如何将行动坚持贯彻下去。当然,最后也可以适当地思辨与反思是

否非要以结果论成败,指出过度地讲究实现与结果,可能会消解和抹杀太多的人类劳动和主观奋斗。所以,

比让所信实现更重要的是“成为所信的实现者”,毕竟“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立意:

1.相信需要用行动去支撑。

2.将相信变为实现,是为了全人类的发展。

3.相信的实践之路上,最重要的是实现者本身。

二、(房山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心系

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

请以“追梦”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追梦

青春是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独幕剧,唯有坚守梦想,执著追求,才能在生命的舞台奏响人生之歌;青

春是一场注定孤独的旅行,唯有挥洒汗水,不忘初心,才能让青葱年华绽放光彩。我们恰值青春年少,必

须用汗水和奋斗去追求梦想,去缔造辉煌。

恰值青春,他奋斗在追梦的路上。钟扬,生物学家,他坚信“一个基因改变国家,一粒种子改变未来”

的信念,援藏十五年,他用青春诠释努力,用奋斗绘制蓝图。苦、累他早已尝尽,可成功的甜又是那么地

令人回味。“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援藏无疑是他生命中的里程碑,十五年的栉风沐雨,

他在西藏播撒希望的种子;十五年的风餐露宿,他用坚守成就梦想,青春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用汗水铸

就辉煌的起点。

恰值青春,她奔跑在逐梦途中。“文能考北大,武能打海盗,艺能拿合唱冠军”这无疑是给宋玺最贴切的

评价。在青春的路上,她用耐心、恒心支撑着努力,己兴趣爱好支撑奋斗,她用青春战未来,用梦想造世

界。坚守、奋斗、拼搏,在青春的舞台上,她坚毅洒脱,刻苦担当。她是耀眼的,夺目的,是榜样,是当

今青年所追求的榜样,她在青春放飞了梦想,用奋斗点亮人生。她是一个青春的传奇,相信将影响很多人。

恰值青春,他拼搏在梦想第一线。杨科璋,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坚守在救火第一线,怀揣着救人于安

危的信念。2015年5月30日,他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却因意外献出年仅27岁的生

命。他,在火热的青春,用生命铸就梦想;在拼搏的青春,用奋斗成就未来。身躯在黑暗中跌落,理想在

黎明中闪耀。生命不在于长短,在生命中追求梦想并为之奋斗,才是难能可贵的。

青春时期,唯有奋力追梦方可圆梦。古之学者,闻鸡起舞,目不窥园,终成饱学鸿儒流传至今;外国

作家伍尔夫在精神病的百般折磨下,顽强写作,终成意识流文学的一员猛将;余建春的青春是苦的,但他

坚守梦想,最终走到台前,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让伪素数无处可逃……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追,是奋斗的姿态;圆,是汗水的积累。青年们,正直青春年华,

用心铸就,追梦脚步永不停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类型为引语式。

材料选自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苏翊鸣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向他和中国冰

雪健儿取得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并勉励他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

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所以,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我们每个青年,都应该有梦

想;二、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的梦想不能仅仅是个人私利,而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结合起来

,我们应让自己的梦助力祖国的梦。

试题要求以“追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可以先从个人角度,阐述青少年追梦的必要性或意义,如

追梦能让我们产生不懈奋斗的动力,追梦的人生才有意义等。由此,从对追梦的认识进一步思考,论述应

该如何将追梦的意识转化为追梦的意志和行动。论证的最后,还应进一步升华,从个人的追梦思考我们青

少年应如何为祖国而追梦。论述时可从“少年强则国强”的重要性和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

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行动力上生发开去。

立意:

1.以青春之我,追青春之梦。

2.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追梦则国家有梦。

3.追梦心,在我心;追梦身,在我行。

三、(海淀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课堂上,同学们读了梁遇春的散文《途中》,老师说:“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

们总是在途中。你们对‘在途中’有哪些思考呢?”

一个学生说:“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那些额外之得。”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鹫,才不会误入歧途。”

一个学生说:“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

你是怎样看待或画对“在途中”呢?请以“也说,在途中'”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梁遇春散文的内容或套作梁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也说“在途中”

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在途中奔波,“在途中”是人生的常态。“在途中”或许有佳景迷人,或许有蜂蝶诱人,

或许有坎坷阻隔,或许有岔路迷惑。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到达人生既定的目标?我想,“在途中”,心无旁鹫,

方能致远。

在途中,心无旁鹫的坚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绽放生命的光彩。袁隆平,一生只做一件事——研究

杂交水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在研究杂交水

稻的路途中,袁老也曾遇到名利的诱惑,也曾受到权威的质疑,但他能够用坚定的信念战胜诱惑,用扎实

的学识坚守理想,最终,他不仅让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老的一生启示我们,既然定下了目标,就要心无旁鹫,无论在途中遇到什么,都应该坚守理想,矢志不

渝。

在途中,心无旁鹫同样能让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绽放耀眼的光彩。“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

不亏心就不白活!”王继才用32年诠释这句话,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如今这样的时

代,瞬息万变,跳槽成了人才流动的常态,时常听至IJ"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言壮语”,而水滴石穿、

磨杵成针的坚守则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守岛人王继才和王仕花为国家舍小家,抵御住了狂风巨浪的拍

打、走私分子的威胁、32个春秋的孤独。32年来他们坚守着1部手摇电话,更换了200多面被风雨撕破的

国旗,书写了189本海防日记。愿我们都以王继才为榜样,在途中,在各自坚守的“岛”上,成为心无旁鹫的

“守岛人”。

在途中,我辈青年更需心无旁鹫,方能在知识的路途中行稳致远。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荀子曾说:“心枝

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必须专心,否则不可能对所学知识精通。陈忠实从

省作协大院搬到乡下独居,花了整整6年时间才创作完成《白鹿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花了36年

时间才编写完250万字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任正非和华为公司“坚持只做一件事”,不炒股,不做房

地产,28年坚定不移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正可谓“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他们的成功,

正在于在途中的心无旁鹫,这种对既定目标的坚守,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让我们拥有因奋斗而充实无悔的

人生。

所以,从现在起,让自己养成一个好习惯,做事时心无旁鹫地把每一件事做好,持之以恒,不抛弃,

不放弃,做到精益求精,一步步慢慢地积累成功的经验,一步步靠近人生的目标,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成就人生的辉煌。

当今多元化社会,为每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理想实现增添了无穷可能。然而,这种环境下也容易滋

生出浮躁心态,追名逐利的社会氛围让途中充满诱惑。但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在途中不为佳景留恋,

不被坎坷阻隔,不让岔路迷惑,心无旁鹫,定能行稳致远,抵达理想的彼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以“也说‘在途中'”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中围绕“在途中”给出了几种看法,我们要学会辨析其正误。第一种,“沿途佳景是迷人的,要学会领受

那些额外之得”,“佳景”是美好的景色,我们要学会去“领受”,也就是在奔赴目标的途中,我们不要因为急

匆匆赶路而错过了沿途的风景,享受“途中”的过程也很美好;第二种,“途中的诱惑太多了,唯有心无旁鹫,

才不会误入歧途”,“诱惑”是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抵制,如何抵制?那就是“心无旁鹫”,要立场坚定,

矢志不渝,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前两种观点似乎相悖,其实也是辩证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辨别何

为“佳景”,何为“诱惑”,然后采取不同的态度。第三种“途中的诱惑与困惑也不是没有意义,就算中途易辙,

也有可能另辟蹊径啊”,“诱惑与困惑”是阻扰我们前行的东西,或者以“糖衣炮弹”的形式诱惑我们,或者以

困难、挫折的形式阻扰我们,但这些东西也有意义,就在于它可以锻炼我们的心志,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

能力。而“中途易辙”到底算不算“另辟蹊径”则需要我们去用理性辨别,如果“在途中”发现既定目标不适合自

己,可以“另辟蹊径”;但如果是因为遇到了困难而“中途易辙”则不可取,还是应该像第二种观点一样,不忘

初心,方得始终。

“无论人类国家社会,还是学校家庭个人,我们总是在途中“,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写成递进式结构的议

论文,由个人到家庭到国家,思考逐渐深入,要谈到具体做法。

此题很有思辨性,考查考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考生要选择感触最深的几点来写,注意议论文的结构和论

证方式的使用。

立意:

L享受过程,不问结果。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战胜困难,矢志不渝。

4.灵活把握,另辟蹊径。

四、(朝阳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由视觉障碍运动员李端点燃主火炬。在现场所有人的鼓励与掌声中,经过

长达1分多钟的摸索,他成功地将火炬稳稳地插进了主火炬台。李端说“我看不见火炬,但如果能把这最

后一棒火炬插好,就能让世界看见我们。”有网友说“他虽然看不见光,却用微火为我们点亮了夜空”;

还有网友说“他不是一个人在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的身后是十四亿中国人”……

请以“微火何以成炬”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微火何以成炬

片片雪晶凝成巨大雪花,点点微光燃起耀眼火炬。冬奥向我们展示了微弱力量聚为宏大的盛景,展现

了由微小到宏大的过程。星星之火汇为燎原之炬,微火成炬中蕴含着个体与国家的联系,体现着民族摆脱

病弱、走向世界的实力。

“微火”之“微”,在于其力量的弱小与分散,在于其形态的不稳定、不成熟;而“火炬”之“明”,则强调其

每一星火苗均向同处的团结,强调每一点微火相互映衬、相互助燃所达到的整体“稳”而“光照明亮”的状态。

由微火与火炬的区别联系,方知微火何以成炬。

微火成炬,需立于微渺之态时的自信,与坚信“星火可聚”的信念。海明威在战乱颓势中,不轻视自己一

人之力,坚信小的力量必能带动众人奋起反抗。他写文章、做演说,竭尽自己的微光,终成众人领袖,唤

起人们希望的火焰,带领众人点燃反法西斯、追求和平的火炬。每一束明亮火焰都源于微弱的火苗,个体

只有不轻贱自己的力量,保持信念,方能积小流成江海,积烛光成火焰,将微火的渺茫汇成火炬的光亮。

除去个体因素,微火成炬仍需背后的坚实力量支持。张桂梅成功办女校,既有其自身的不懈与信念,

更有社会对其的支持与国家“教育兴国”的政策支撑。由此可知,微火弱小与虚渺,想摆脱“微”的标签,需社

会团体中“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的团结与帮助,也需如“背后站着的是中国”所表现出的情感支撑与政策保障。

微火成炬,更展现了民族给养深厚,走向世界的步伐。从外交官王毅忍受嘲笑于工厂烟气中学习英语,

到阔步走向国际会议,从“东亚病夫”放弃奥运资格,到如今晋级田径百米决赛……这一点点微火,一个个民

族脊梁,燃起今日中国的熊熊大火。中华民族,于微火之时受尽冷眼侮辱,却仍韬光养晦,暗自积累实力;

于微火之基坚持“弱者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于微火之暗淡,却不忘中华复兴,不忘播惠于世界的雄心,

终得在沉默中爆发,在国际舞台中燃起熊熊民族之火。

微火何以成炬,值得我们每个青年思考。只有每点微火都具有“自我始”的意识,都带有为整体、为国家

的责任与担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方能以己之力,助祖国江河滚滚向东,民族之火熊熊燃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类型为记叙类。

材料是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由视觉障碍运动员李端点燃主火炬的事件。材料中描写他如何将火炬插

进主火炬台,以及他和网友的言论。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希望全世界能够看到我们;网友认为,他用

微火点亮了夜空,在他的身后有十四亿人助他完成任务。

实际上材料的作用就在于引出“微火何以成炬”这个标题,这也可以理解成是文章的观点。“微火”可以理解成

小人物、微小的力量等,“成炬”是说这些小人物或微小的力量也能汇成大力量,办成大事情,做出大成绩等。

“何以”就是小人物或小力量是如何办成大事情的呢?重点分析原因,根据材料提示,原因除了个人的努力,

还有就是团体的力量。

文章要求写成议论文,从“微火何以成炬”入手,分析题目,可以获得大体的方向:微火虽小,但是当无数微

火汇聚起来,就会变成耀眼的火炬。我们人也是一样,虽然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

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这个方向入手去写。实际上由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转化为“团结”“合作”等话题,而

这类的话题是比较容易写的。

如果只是围绕李端如何身残志坚去写,或者写中国是怎样办成奥运会等都是偏题的,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

“微火如何成炬”这个中心进行写作,可以拓展开去。

立意:

1.团结就是力量。

2.众人拾柴火焰高。

3.微火汇聚能成炬。

五、(东城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也有人说,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

请以“规矩与天性”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

上。

【答案】例文:

规矩与天性

我国自古就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荀子更提出人性之恶必要隆礼重法的规矩才能修正。然而,

陶渊明却又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写下“任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么如何平衡这对立的两者呢?其实,

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有了规矩的指引,天性方能弃恶扬善;规矩顺应了天性,才能待到理想的

收效。

规矩,原是衡量时尺度的工具,是它为原初的天性规范了形状,划出了边界和底线。没有规矩的约束,

人性的发展就失去了方向,从而失去了优化的空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言极是。而天性亦不可忽

略,有方向,还得有活力,有动力。这便要求规矩的界定不能泯灭天性。《发条橙》中为帮助不良少年制

定的规矩,强制其向善,却违背了天性。少年不能理解和认同社会为之规定的“善”,在被改造的过程中,如

同行尸走肉。这让规矩的初衷一“化人向善”失去了意义。

其实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到,制定规矩和顺应天性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每个个体更健康地成长,

让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只有让规矩代表的外力和天性代表的内力合而为一,才能让我们的路走得更长

远,更开阔,更和谐,更快乐,适应时世的需求和共同的利益。

试看理学的发展,便是规矩与天性和谐共存的典范。原来的程朱理学,是在道学的虚无,佛家的空幻

中为人心立下了规矩,三纲五常,理是万物的本源,从此人们不再迷茫寻觅,而是格物致知,克己复礼,

运用心中的标尺衡量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治世。然而当规矩开始僵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准绳

迫害了天性的自由,将妇女绑在贞洁牌坊之上,将士子浸在僵死的教条之中,程朱理学走向了对人性的禁

锢。而陆王心学提出的“理在心中”“致良知”,则是回归天性,顺应性情的自然发展,为历史的车轮加以崭新

的驱力。我们可以看到,规矩与天性一体两面,共同服务于人们追寻理想、实现自我的目标。

当今社会,人类上天入地,开始开拓虚拟世界,生存空间空前拓展,思想解放的进程也放大了人们的

天性。各种可能性相互碰撞,新旧并存。今天更需要规矩的约束,也更需要天性的发展。唯愿共同体中,

天性依托规矩更好地绽放光茫,规矩为天性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唯念谨守规矩引天性,顺应天性守本心,愿青年其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题目为“规矩与天性”。

材料给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规矩为边界”;二是“顺着人的天性发展,人才能成长得更

健康”。两个观点讨论的中心在于人该如何成长,一个观点强调要以规矩为边界,另一个观点强调要顺应天

性发展。"规矩''与"天性”是一对既相互冲突又统一的概念,所以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规矩与天性”。对于一个

人的成长,只强调规矩,不发展天性,不行;只发展天性,不强调规矩,也不行。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发

展天性的同时遵守一定的规矩,在不超过规矩底线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最终实现规矩、天性的

和谐统一,这样才有利于人的发展。

要求写议论文,在行文过程中要把握好“规矩”与“天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明确论点,有理有据,主体段落建

议采用对比式结构。写作时可以先展开对“规矩”和“天性”内涵的讨论,然后可以从只有规矩和只讲天性这两

个角度分别论述对人成长的利害,最后提出怎么办。

立意:

1.既要强调规矩,又要发展天性。

2.无规矩不成人,无天性难成事。

3.发挥天性不越规矩底线。

六、(西城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2022年立春,40多个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的孩子,站在北京鸟巢体育场宏

大的舞台上,在举世瞩目下用希腊语共同唱出了天籁般的《奥林匹克圣歌》。几年前,他们还站在穷乡僻

壤的山村里,不知歌唱为何物。直到有一天,一位曾站立在大城市讲台上的老师站到这个小山村里,教他

们发出第一个乐音。直到有一天,几位站立在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也站到这个小山村里,

向他们仲出双手:更大的舞台需要你们……于是,这些原本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站立在祖国首都,站立在

全世界面前。

无论何时,无论何人,无论何事,都要面对置身何处、价值几何等问题。请以“你和你站立的地方”为题,自

选文体(诗歌除外),自主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你和你站立的地方

太行山深处的孩子从山间的泥土地到奥运的世界舞台,用希腊语为奥运放声歌唱;城市里的老师,奥

组委的叔叔阿姨,一度千里南下又复转北上,站立在阜平县城南庄镇孩子们面前。你所站立的地方,是你

的目光与心灵所及;你所站立的地方,铸造了你自己和这个时代新的精神面貌。

身处今天的中国,我们都应相信:无论置身穷乡抑是僻壤,无论面临沧海还是巨浪,无论前方迷茫或

是光亮,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大有可为的地方;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坚定执着的地方;你所站立

的地方,便是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你理应站在更高的地方,让世界知道你的独特与出彩。在胭脂河上游的马兰村,大山的褶皱里,有一

群热爱着音乐的孩子,怀揣着向世界展示纯真的赤子之心,最终站立在世界的舞台。小朋友们不仅是“全民

迎冬奥”的■道缩影,更让全世界看到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让泥土的芳香登上大雅之堂。平凡人也有出彩

的机会,展现其独特的面貌,表达其真挚的感情。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你所站立的地方是一个平等的中国。

无论“你”是生于默默无闻,抑或历经苦难挫折,都能站立在更高点。

你不应只站立在群峰之巅,也应走下阶梯,站立在平凡者身边,拥抱他们,予他们力量。那些城市讲

台上的老师,进入山村将一颗颗小芽芽绽放送上世界的舞台。奥组委的叔叔阿姨将目光投向于深山,站立

在他们身边,予他们绽放的机会,走向精彩的人生。古往今来,“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理念

未尝断绝,无数社会的贡献者与殉道者,都在“向下站立”。心怀“致君尧舜上“,却执杖庐前杜甫,站立在离

乱苦难之中,维护“民胞物与”的情怀。王守仁在自己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候反对权臣而上书直言遭人陷害,被

贬龙场,却并未放弃成为圣贤的志向与人生的价值,教化当地少数民族的百姓,打击动乱,行浮虎还珠之

政,站立于不毛之地,绽放绚丽之花,终与明月相伴,悟道一瞬,万古花开。张桂梅站立在华坪女中的学

生之间,让无数女孩走出深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向上站立”是理想,而真正投身杏林,以行证道,

躬身入局的是“向下站立”,站在平凡之中,铸就“你”的价值。

猎猎风起,处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们站在一起,一起承受生命之重,一同面对前行之路。站立在

因战争流离失所的孩童身边,站立在因疾病而颠簸的生命旁边,站在因工作而不得不内卷的社畜灯前,亦

站立在将由新一代之青年描绘的光明未来,为它贡献。

你站立的地方,是你的人生,是对他人的爱,是历史,亦是未来,是今天的中国。太阳从低处升起,

黎明就在前方。太阳终将高悬,何处无光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主要讲太行山老区的40多个孩子,被从大城市来到小山村的音乐老师教唱歌,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

上的叔叔阿姨发现了他们,然后让原本站在大山深处的孩子站立在祖国首都,站立在全世界面前。孩子们

本来是站在小山村的,但在老师和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下,站在了更广阔的舞台上。

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人物。首先是来自太行山老区的40多个孩子,其次是从大城市讲台来到小

山村的那位教孩子们发第一个乐音的老师,第三方是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那些叔叔阿姨。上述三方

面人物,本来都各有各的舞台。试题也专门提到了“无论何人”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很可能会对考生产生迷

惑。考生可能会从材料里所列举的三方面的人物当中任意选一方展开思考。比如说把题目中的“你''定位为从

大城市讲台站到小山村的那位教孩子们发出第一个乐音的老师。从这里出发,考生思考的角度就是这位音

乐老师和他站立的地方。第二种可能是,从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的角度切入,考生就会展

开这样的思考:北京冬奥组委会选拔台上的叔叔阿姨和他们站立的地方。“无论何人”,那就是包括所有人。

考生当然也可以从来自太行山老区这40多个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思考的角度就是:来自太行山老区这40

多个孩子和他们站立的地方。

但是,我们在写作时,不能仅就这三类人写,可以从这三类人拓展开去。比如类似于山区孩子这类的人,

可能出生于偏僻的山村,来自经济落后的地方,或者是出身于平凡甚至贫寒的家庭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

力,或者在一些人的帮助之下,最终取得大的成就,来到更广阔的社会,站到更大的世界舞台之上等。当

然,也可以选择老师或叔叔阿姨去写。

写作时要注意文体要求,尤其注意叙事和描写等技巧。

立意:

1.胸怀远大会站得更高。

2.不断提升,站在更高的舞台。

3.帮助别人站在更高处。

4.慧眼识真,助人站在最更处。

5.你现在站立的地方不是终点。

七、(门头沟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有人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动手是自立的一种表现,拥有自立,常常表现为有思想见解,

意志坚强,敢于搏击生活;也有人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借力的一种表现,借助外力可

以弥补不足之处。个人发展如此,国家发展亦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自立与借力”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思路清晰,理由充分。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自立与借力,相辅相成

所谓自立,即自力更生。做事情,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把成果送到自己面前,而是要自己投入,努力付

出。但自立,不代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个人闷着头苦干,也要学会借力。

借力是一种智慧,但它不是照搬照抄,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借力是一种懂得与别人协作,向人学习,

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智慧。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却可以有不断完善自我的智者。善于借助

他人的长处,并化为己有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借来的花朵同样使我们美丽,善于借助外力,方能完善自

我,走向成功。

我们前进的过程中,善于借力固然重要,但我们只有在借力的过程中保持独立,不过度依赖外力丧失

自我,才是明智之举。一味借力而不发展自身,只会如无根浮萍一样随风飘荡;只有不忘提升自己,独立

奋斗,才能如青松一般不惧风霜。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成立前期,曾通过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来促进自家公司发展。但

在借助核心芯片这一外力时,他没有因为依赖国外技术而失去自我研发创造的动力。即使在国际供应链正

常的情况下,也不忘研发属于华为自己的芯片,并成立了完备的管理和运行体系,确保公司能依靠自身力

量运行。

借助外界力量,自然能让我们在短期有所受益。但是如果我们认为借力之后可以完全依赖外力而高枕

无忧,只会在停滞不前中丧失自我,失去独立创造的能力,一失去外力便会感到无所适从,只有在借力发

展的同时不被其控制束缚,保持独立,靠自己的努力去奋斗拼搏,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道路,才是明

智的举动,才能一步步做大做强。

牵牛花靠竹竿的力量生存成长。它用长长的茎蔓缠住竹竿,便可在空中绽放美丽,摇曳生姿。然而牵

牛花自身十分纤细脆弱,它完全依赖竹竿来支撑身体,一旦竹竿折断或倒下,牵牛花便彻底丧失了外界力

量的帮助,毫无抵御狂风暴雨的能力,在无法支撑自己站起来的情况下,被狂风吹散或是被泥沙掩埋,最

终以悲剧收场。

如果我们在借力的过程中,因过于依赖而忽视自身发展而毫无作为,最终也只会像牵牛花一样在危险

来临时根本没有抵御之力。由此可见,不管外力多么大都是借来的,而非我们自己的。想要真正的让自己

变得强大,就不能一味祈求外力的支助。只有在成功之路上不畏艰难,永不止步的奋力前行,在借力的同

时又保持独立,不忘提高自身能力。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使于物。”我们可以借力,但又不要因为过度依赖而成为附庸。保持独立,努力

发展自身,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播种属于自己的果实,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自立与借力,应相辅相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自立与借力”是并列短语。“自立”是指自我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靠别人自我完成一件事;也指有自

己的主见,主意,不需依赖他人,或者能自持自守,不为外力所动。“借力”是指借用其力,也就是在自己的

作用力基础上,借用外来的力量,而达到一定的效果。

材料明确“自立”和“借力”的表现和意义。“自立”的表现是“自己动手”“有思想见解,意志坚强”“敢于搏击生活”,

自立的结果是“丰衣足食”;“借力”的表现是“假于物”,即借助外物,“借力”的结果是“弥补不足之处从自

立的角度来说,要学会自食其力,不要心存依赖,人生在世,要有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自力更生的能力。从

借力的角度来说,人要善于学习和借助外力。综合二者来看,既要有自立自强的志气,又要有借助外力的

能力和智慧。

由此可知,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打开思路:如“自立”的内涵、意义,为什么要“自立”,怎样才能“自立”;“借

什么力”,如何“借力”,适当借力的智慧所在,“借力”在人生、生活、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的作用、价

值、意义。

题干要求写作议论文,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名言引出“自立和借力”这一话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如“自立

方能独立于世,借力方可行稳致远”;接着列举“自立”和"借力”的事例,肯定二者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然后由人到国家,展示“自立”和“借力”在国家崛起过程中的价值;最后发出呼吁,再次明确观点。

立意:

1.自立方能独立,借力方可致远。

2.自立成就人生,借力改变命运。

3.自立才有底气,借力彰显智慧。

八、(密云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唐朝杜荀鹤有绝句《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该诗写了急流险滩之处鲜有船只倾覆,而水流缓慢之处却常有沉没的“反常”现象。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唐朝杜荀鹤的一首绝句《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诗句大意是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掌船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

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沉船淹死

人的消息。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从表面看,“该诗写了急流险

滩之处鲜有船只倾覆,而水流缓慢之处却常有沉没的‘反常'现象”,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

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

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

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

成败。究其载沉原因,比照人事成败,最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懈怠;第二是麻痹。危险的局面使人警

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

题目要求谈谈自己对此诗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需要围绕“懈怠、麻痹大意会导致失败”的内容展开

思考。可以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处盈虑亏”这些方向去写作,比如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开头可引用名言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接着列举事实论据去分析这个观点,可以使用

对比论证方法,最后总结观点。

立意: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居安思危,处盈虑亏。

3.保持兢慎,不可麻痹。

九、(通州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2021年,云南野生亚洲象群历经数月集体北上南返。一路上,各地政府及社会力量,对象群实施监控,

做了大量保护村民、保护野象的工作,很多中外媒体也对“野象旅行团”进行了跟踪报道,团结互助、憨

态可掬的大象成了“团宠”。野象之旅,让人们对于象与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请以“感悟‘野象之旅'”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感悟“野象之旅”

十多头原本栖息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走出丛林,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不仅引发中国

人“全民观象”,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世人为这群大象所表现出的憨态可掬、团结互助倾倒,也由

此感知到一个可爱可信、生动立体的中国。

伴随大象的脚步,世界看到一个美丽而温情的中国。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精心守护下,象群跋山涉水,

平安无恙,路上甚至还生下一头小象。这一动人的情节让世界直观感受到,中国大地是一块充满爱意的土

地。

伴随大象的脚步,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细致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听到了中华民族善良友好、

热爱自然的真挚心声。美欧多家主流媒体注意到,为了应对看似可爱、实则有一定危险性的野生象群北迁,

保证人象安全,中国政府调集应急团队,动用无人机和红外摄像机跟踪象群动向,及时疏散居民。为了引

导象群远离城区,工作人员预备了充足食物用于吸引大象,提前用车辆封锁道路。美联社报道指出,在中

国,大象受到最高级别的保护,近年来数量稳步增长。

大象迁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亚洲象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濒危物种,15头亚洲象的集

体迁徙说明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良好,亚洲象的栖息环境与生存条件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也从侧面反映出

近年来中国在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绿色发展观。

此外,在大象迁徙的路线上,当地政府和民众纷纷作为志愿者,不仅不干扰象群迁徙,还以各种方式

帮助象群,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此次象群迁徙,中国政府展现的态度及中国民众的

热心帮助值得称赞,更为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良好榜样。虽然象群北迁之谜尚待

科学解答,但这群野象北迁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似乎令其无意中成了塑造“可爱”中国形象的“流动大使”。它

们的故事以世界通用的方式拉近着外界对中国的了解,且触动并温暖人心。某种程度上,这也给我们提了

个醒:要像善待这群大象一样,珍惜并维护好中国的国家形象。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

坚持斗争的同时,也需要更多温暖、理性和与世界同频共振的话语表达。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力度的加大,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们,对野生动物与人类

的关系都有了更多且更加深入的认知,客观上这也提高了自身的文明程度。尤其是在校的少年儿童们,通

过学校老师对他的普法教育,已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达到了思想深处的统一,并落实到了文明的行动上。

因此,虽然这次云南野生大象的迁移给沿线人们的生活生产带了不小的不便和不利的影响,但人们依

然对大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宽容”和友好,这显示出的是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自觉自愿的遵守行为,和社会

文明的巨大进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这是一段关于“野象之旅”的材料。从材料中我们看到各地政府和社会力量为了保护村民和野象做了大量的工

作,在旅途中,野象体现出团结互助的精神。从这个材料上我们可以看出,象与象之间,人与人之间,以

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类关系。

象与象之间也和人与人之间一样,能够互帮互助,共同陪伴,走得更远。人与人之间也是,有能力的去帮

助需要帮助的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共处,人类要与动物、植物做朋友,而不是把它们当成敌人。这

是从材料中解读出来的,也是我们的写作方向,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写作。

比如,我们可以写由野象之间团结互助写起,由野象的团结想到集体当中人与人的团结,再想到国家与国

家之间的团结,进而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升华深化文章的主题,体现较高的站位。

写作任务要求以“感悟‘野象之旅’”为题,题目就是要求我们写从“野象之旅”想到了什么,只要是从“野象之旅”

想到的就可以,但要注意写成议论文。

立意:

1.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团结互助才能走得更远。

3.人类与动物是朋友。

十、(石景山区)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明清之际一批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李白吟出“天生

我材必有用”的千古名句。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现代学者认为:“读一些无用的书,做

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

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有用”与“无用”

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溯其根源,便令人生疑:何者谓之有用,何者谓之无

用。

若为之积累,无用之物亦可成为有用之物。网络中兴起的装修新风,用生活中的小物品,点缀出新花

样。当粉色的公主屋成为糖果纸点缀的梦,当积木大厦成为扑克牌造就的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