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配套课件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配套课件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配套课件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配套课件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配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向分析新课标卷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个考点上很少单独设题,一般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通过鉴赏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加以考查。在“语言文字应用”中单独考查这个考点,是新高考的一大创新。2023年新高考Ⅰ卷、Ⅱ卷虽然没有直接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这一考点,但在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这一考点内分别涉及了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的考查;2022年新高考Ⅰ卷、Ⅱ卷分别考查了设问和排比、比拟和排比;2021年新高考Ⅰ卷要求分析对偶的构成题型分布近三年的考查题型均为主观题型,分值为4~5分主要考查角度有分析修辞手法的构成、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简要分析修辞手法等命题探究高考演练1.(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栾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所起的作用,比如在内容情感方面,联系上下文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等,最后一一整理出来。

答案:这几句话重在阐述“失败”对航天研发的影响和意义。首先运用设问,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注意与思考,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效果,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程度加深,强调各种失败都无法摧毁栾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反而使他更充满了斗志,反衬出栾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2.(2022年新高考Ⅱ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使用了排比,使内容丰富,露珠、太阳、红霞,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也变化,多角度、多侧面展开联想想象。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极富感染力,排比修辞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答案:除了比拟,画线部分还运用了排比。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知识储备】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喻

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种类释义例句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这初秋之夜像一袭藕荷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3.比喻的种类种类释义例句借喻直接叙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路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踏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支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续表)种类释义例句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续表)(二)排比

1.排比的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叫排比。种类释义例句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2.排比的种类种类释义例句单句排比几个单句构成排比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复句排比几个复句构成排比如果说目标是黎明的曙光,我愿不惧黑暗摸索前行;如果说目标是秋日的果实,我愿除草灌溉日复一日;如果说目标是彼岸的金字塔,我愿坚持不懈漫步攀登。(续表)

3.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排比的运用,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如: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表率。句中的几个词语意义相同,排列生硬,语意重复。(三)对偶

1.对偶的定义: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对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种类释义例句按内容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对上下句表示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串对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对偶的种类种类释义例句按形式工对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宽对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续表)种类释义例句按结构成分对偶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上下句构成对偶关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续表)

3.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四)比拟1.比拟的定义: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2.比拟的形式: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种类释义例句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他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赶紧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3.比拟的种类(五)借代

1.借代的定义: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种类例句特征代本体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材料代本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标志代本体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人名代著作我们要多读点鲁迅。2.借代的种类种类例句绰号代本人芦柴棒,去烧火!专名代泛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具体代抽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分代整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续表)3.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六)夸张

1.夸张的定义: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种类释义例句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2.夸张的种类种类例句连续反复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间隔反复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七)反复1.反复的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2.反复的种类种类例句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问不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八)设问

1.设问的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2.设问的种类(九)反问

1.反问的定义: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时也用感叹号。种类例句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人走了,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己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2.反问的种类考点一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解题指津几种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示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示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示例1把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比作“喧腾的大海”,有相似点;示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示例1是比喻,示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示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示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示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示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示例3是比喻,示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比喻重在用浅显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示例3和示例4都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示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示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示例

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示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示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示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示例

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个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3.反问和设问的辨析(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示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示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示例1是反问,能明确是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示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4.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从概念上看,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是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2)从运用上看,象征可以用来构思全文、刻画主要人物、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3)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喻抽象的,具有鲜明性。

示例: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的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鲁迅的《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文化遗产,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则是比喻。名称对比对偶基本特点是“对立”是“对称”结构形式从意义上来说,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从结构形式上来说,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5.对偶与对比的辨析名称对比对偶例析“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的“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与“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进行了对比“华彩翰章乃思想映现,鸿篇巨制是情感铸就”为对偶句,其中“华彩翰章”与“鸿篇巨制”相对,“乃”与“是”,“思想映现”与“情感铸就”相对对比与对偶的兼类现象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续表)典题示例(2021年新高考Ⅰ卷,有改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意思相近相关,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传统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考点二把握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两大题型(一)客观选择题解题指津1.抓准信息要能细致地分析语境,敏感地抓住所给素材的关键信息,进而判断所给的文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运用排除法排除所给文段中没有出现的修辞手法,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典题示例(2022年全国甲卷)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槐蝉”是借代,代指高官显贵。A项是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项是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项是借代,用“蛾眉”代指杨贵妃。D项是比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故选D。答案:D(二)主观表述题解题指津

这种题型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一起考查。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运用修辞手法应注意的问题:运用修辞手法应树立大修辞观,切忌片面性。

(1)在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时候,除了要理解修辞手法外,还要注意修辞手法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的综合运用。 (2)要注意修辞手法与语法、逻辑的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手法则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做到通顺、正确,然后再做到形象、生动、有表现力。典题示例(2020年新高考Ⅱ卷)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把“百哨齐鸣”比喻成“空中交响乐”,首先是声音上具有相似性,无数风筝上的哨声争相鸣响,正宛如“交响乐”的多人演奏,声音交织;其次,在乐声的特点上也具有相似性,“具有独特的魅力”,风筝的哨声和交响乐一样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二者的相似性。

答案: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③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1.下列各项与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是()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08月16日,有删改)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今日运河”比作“活的历史”。A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面比作镜子。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C项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晴”和“情”谐音,“有晴”与“无晴”是“有情”与“无情”的隐语。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了出来。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堆积在枝头的雪花比作满树绽开的梨花。故选C。答案:C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红色音乐文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救国大业而开天辟地的豪情壮志,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兴国大业而改天换地的艰辛探索,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强国大业而干出的惊天动地的历史伟业。红色音乐文化发展史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恢宏的红色音乐史诗。透过这部红色音乐史诗,人们清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强烈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摘自《光明日报》2022年01月28日,有删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救国大业……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兴国大业……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强国大业……”可知,连用三个用“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引导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三个句子分别从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强国三个方面概括红色音乐文化的内容,同时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之情,突出其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和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

答案:连用三个用“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为……”引导的句子,构成排比;三个句子分别从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强国三个方面概括红色音乐文化的内容;它们结构相似,意思相近,句式工整;既富有气势,又带给读者整饬美。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