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常用逻辑用语(4大知识点4种必考题型强化训练)原卷版_第1页
第04讲常用逻辑用语(4大知识点4种必考题型强化训练)原卷版_第2页
第04讲常用逻辑用语(4大知识点4种必考题型强化训练)原卷版_第3页
第04讲常用逻辑用语(4大知识点4种必考题型强化训练)原卷版_第4页
第04讲常用逻辑用语(4大知识点4种必考题型强化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4讲常用逻辑用语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通过充要条件的判断,提升逻辑推理素养.2.借助充要条件的应用,培养数学运算素养.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重点、难点)2.会求(判断)某些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重点)3.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或进行充要条件的证明.(难点)知识点01.命题1.定义:能判断真假的、不带有变元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判断为真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命题叫做假命题.例如,“10是2的倍数”是真命题,“11是偶数”是假命题.说明:①命题必定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组成;②假命题的确定:举反例(举出一个满足条件,不满足结论的例子,一个即可,一票否决);【注意】构造反例有时候不容易,要充分注意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还要注意极端情况,或运用类比手段.③真命题的确定:直接法和反证法.说明:反证法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命题证明的一种方法,后面会有赘述.2.推出关系:如果命题“若,则”是真命题,那么就称推出,记作(或).因为子集关系满足传递性,所以推出关系也满足传递性:若且,则.它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即学即练1】(2022秋·上海静安·高一上海市回民中学校考期中)命题“如果,那么”是命题(填“真”或“假”).知识点0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定义】1.对于两个陈述句与,如果,就称是的充分条件,亦称是的必要条件.2、充要条件:如果既有“p⇒q”,又有“q⇒p”,则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要条件,或称条件q是p成立的充要条件,记作“p⇔q”.p与q互为充要条件.【理解】该定义中,“充分”二字说明“成立时,一定成立”;而“必要”二字说明“不成立时,一定不成立”.【举例】小明是上海人,小明是中国人.【解题方法点拨】充要条件的解题的思想方法中转化思想的依据;解题中必须涉及两个方面,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缺一不可.证明题目需要证明充分性与必要性,实际上,充分性理解为充分条件,必要性理解为必要条件,学生答题时往往混淆二者的关系.判断题目可以常用转化思想、反例、特殊值等方法解答即可.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是:①若p⇒q为真命题且q⇒p为假命题,则命题p是命题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若p⇒q为假命题且q⇒p为真命题,则命题p是命题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若p⇒q为真命题且q⇒p为真命题,则命题p是命题q的充要条件;④若p⇒q为假命题且q⇒p为假命题,则命题p是命题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⑤判断命题p与命题q所表示的范围,再根据“谁大谁必要,谁小谁充分”的原则,判断命题p与命题q的关系.【即学即练2】(2024春•黄浦区校级期末)设,则是的条件.知识点03.反证法要判断一个命题“若,则”是假命题,只要存在一个满足条件但不满足结论的对象就行;但是要判断命题“若,则”是真命题,就需要证明所有满足的对象都满足结论,但有时直接验证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首先假设结论不成立(为假),然后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的与已知条件或(已学)定理等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说明“为假”是不可能发生的,即结论是正确的,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解题思路点拨】用反证法证题时,首先要搞清反证法证题的方法,其次注意反证法是在条件较少,不易入手时常用的方法,尤其有否定词或含“至多”“至少”等词的问题中常用.使用反证法进行证明的关键是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这个矛盾可以是与已知矛盾,或与假设矛盾,或与定义、公理、定理、事实矛盾等.1.证明思路:肯定条件,否定结论→推出矛盾→推翻假设,肯定结论2.反证法的一般步骤:(1)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作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设;(3)由假设出发,应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4)断定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开始所作的假设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命题为真.【即学即练3】(2022秋•普陀区校级期末)设n∈Z.用反证法证明:若n3是奇数,则n是奇数.知识点04.从集合角度看充分、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与对应集合之间的关系设A={x|p(x)},B={x|q(x)}.(1)若p是q的充分条件,则A⊆B;(2)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3)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4)若p是q的充要条件,则A=B.(5)若A不是B的子集且B不是A的子集,则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要点归纳:充要条件的判断通常有四种结论: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判断方法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①确定哪是条件,哪是结论;②尝试用条件推结论,③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④最后判断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即学即练4】已知条件和条件,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题型0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判断【解题策略】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四种方法(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则q”以及“若q,则p”的真假.(2)集合法:即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3)等价法:即利用p⇔q与q⇔p的等价关系,一般地,对于条件和结论是否定形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4)传递法: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具有传递性,即由p1⇒p2⇒…⇒pn,可得p1⇒pn;充要条件也有传递性.【例11】(1)指出下列哪些命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①在△ABC中,p:∠B>∠C,q:AC>AB;②已知x,y∈R,p:x=1,q:(x-1)(x-2)=0;③已知x∈R,p:x>1,q:x>2.【例12】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请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回答).(1)p:x=1,q:x-1=eq\r(x-1);(2)p:-1≤x≤5,q:x≥-1且x≤5;(3)p:x+2≠y,q:(x+2)2≠y2;(4)p:a是自然数;q:a是正数.【变式11】(2022秋•普陀区校级期末)设p:x<5,q:x<6,那么p是q成立的()条件.A.充分不必要 B.必要不充分 C.充要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变式12】已知为非零实数,则“”是“”成立的(

)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变式13】指出下列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p:x2=2x+1,q:x=eq\r(2x+1);(2)p:a2+b2=0,q:a+b=0;(3)p:(x-1)2+(y-2)2=0,q:(x-1)(y-2)=0.【变式14】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请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回答).(1)p: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q:三角形存在两角相等;(2)p:⊙O内两条弦相等,q:⊙O内两条弦所对的圆周角相等;(3)p:A∩B=∅,q:A与B之一为空集;(4)p:a能被6整除,q:a能被3整除;题型0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解题策略】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应用技巧(1)应用:可利用充分性与必要性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特别是求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问题.(2)求解步骤:先把p,q等价转化,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进行求解.【例2】已知集合P={x|-2<x<4},Q={x|3m-2≤x≤5m+2,m∈R}.若P的充分条件为Q,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变式21】(2023秋·上海徐汇·高一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校考期末)若,,已知是的充分条件,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变式22】集合A={x|-1<x<1},B={x|-a<x-b<a}.若“a=1”是“A∩B≠∅”的充分条件,则实数b的取值范围是()A.{b|-2≤b<0} B.{b|0<b≤2}C.{b|-2<b<2} D.{b|-2≤b≤2}【变式23】已知P={x|a-4<x<a+4},Q={x|1<x<3},“x∈P”是“x∈Q”的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变式24】已知p:x<-2或x>10,q:x<1+a或x>1-a(a<0).若p是q的必要条件,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题型03充要条件的证明【解题策略】充要条件证明的两个思路(1)直接法: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首先要明确p是条件,q是结论;其次推证p⇒q是证明充分性,推证q⇒p是证明必要性.(2)集合思想:记p:A={x|p(x)},q:B={x|q(x)},若A=B,则p与q互为充要条件.【例3】求证: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是常数且a≠0)有一正实根和一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ac<0.【变式31】求证: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过原点的充要条件是b=0.【变式32】(2021秋•金山区校级月考)设n∈Z,求证:“n是偶数”是“(n+1)2是奇数”的充要条件.【变式33】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为1的充要条件是a+b+c=0.【变式34】求证:关于x的方程ax2+2x+1=0只有一个负实数根的充要条件是a=1或a≤0.题型04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条件的应用【解题策略】充要条件证明的两个思路(1)直接法: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首先要明确p是条件,q是结论;其次推证p⇒q是证明充分性,推证q⇒p是证明必要性.(2)集合思想:记p:A={x|p(x)},q:B={x|q(x)},若A=B,则p与q互为充要条件.【例4】已知p:-2≤x≤10,q:1-m≤x≤1+m(m>0),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变式41】(2022秋·上海静安·高一上海市回民中学校考期中)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变式42】对于集合A,B及元素x,若A⊆B,则x∈B是x∈A∪B的________条件.【变式43】已知“p:x>m+3或x<m”是“q:-4<x<1”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式44】设集合A={x|-1<x<3},B={x|1-m<x<m+1,m>0},命题p:x∈A,命题q:x∈B.(1)若p是q的充要条件,求正实数m的取值范围;(2)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正实数m的取值范围.一.选择题1.(2023秋•徐汇区期末)若,则“”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2023秋•松江区期末)已知:整数能被2整除,:整数能被6整除,则是的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3.(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中)、、、、、均为非零实数,不等式和的解集分别为集合和,那么“”是“”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4.(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已知,,,则“”是“”的条件.A.充要 B.充分非必要 C.必要非充分 D.既非充分也非必要5.(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是的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非充分也非必奖条件6.(2023秋•黄浦区校级期末)已知,是非零常数,则“”是“”的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7.(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已知,都是自然数,则“是偶数”是“,都是偶数”的条件.A.充分而不必要 B.必要而不充分 C.充要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8.(2023秋•普陀区校级期末)设,“是偶数”是“是偶数”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9.(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若,,则“”是“”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0.(2023秋•闵行区校级月考)设,则“”是“”的A.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B.充要条件 C.充分不必要条件 D.必要不充分条件11.(2023秋•杨浦区校级期末)已知,,则“”是“”的A.充分非必要条件 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二.填空题12.(2023秋•奉贤区期末):四边形是正方形,:四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则是的条件.13.(2022秋•青浦区校级期末)已知、,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则、全为零”时的假设是.14.(2023秋•静安区校级期末)“”是“”的条件.15.(2023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若不等式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16.(2023秋•闵行区校级期中)若“存在,使得”是假命题,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17.“一元二次方程x2-ax+1=0有两个正实数根”的一个充分条件可以为________;一个必要条件可以为________.三.解答题18.(2023秋•闵行区期中)已知集合,集合.(1)当时,求;(2)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求实数取值范围组成的集合.19.(2023秋•杨浦区校级期末)已知集合,,.(1)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若“”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0.(2023秋•长宁区校级期中)已知集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